資訊架構經典書籍 How to Make Sense of Any Mess

討論資訊的本質與分類學,以及它們和UX的關係

Yi-Ting Chien
Flow話不完
Apr 14, 2021

--

Photo by Rick Mason on Unsplash

去年年底的UX設計推薦書單提到資訊架構(Information Architecture)必讀之作 — How to make sense of any mess,是一本任何人都可以輕鬆吸收的入門書籍。作者使用簡單的詞彙和日常生活相關的舉例,解析Information Architecture的基本道理與方法。

Source: https://www.slideshare.net/inusese/abby-covert-how-to-make-sense-of-any-mess

在這要釐清大家閱讀前的預期,這本書不會深入觸及網站或是軟體的導覽設計,更多的是談論「解決問題的基本原則」,從辨識混亂(Identify Mess)、面對現實(Face Reality)、選擇方向(Choose a Direction)到最後結構組合(Play with Structure)。

作者很佛心地將全書公開在網站上,內容總共七大章,每個章節都非常精簡,可以快速讀完。在每一章最後一小節的尾端,附錄可下載的文件表格,算是每一章的重點與關鍵問題,提供讀者可實際運用的工具。

本文分享書中的三個重點:

1. 辨識混亂的前提:資訊是主觀的個人解讀

資訊(information)不等於內容(content)。以書中的例子說明,下圖中的罐子、置物架和價格標籤是內容(content),而資訊則會因人而異,有些人看到這張圖認為中間的空位代表商品完售,有些人的看法則是中間的商品非常熱門。

Source: http://www.howtomakesenseofanymess.com/

由此可知,混亂的根源往往是我們的認知和目標受眾不一致。如果設計師眼中的混亂和使用者不同,那麼設計師提出的解法無法解決使用者面臨的問題。如果利害關係人的想法和設計師不一樣,專案合作的困難度會增加。

因此,辨識混亂的第一步是了解他人心中的混亂是什麼樣子,資訊是主觀的,不一樣是正常的,「理解」是這段旅程的開始。

2. 擬定方向:共同語言是合作的基礎

在Information Architecture下制定使用的「語言」非常重要,「語言」包含「字詞」與它的「定義」,相同的詞語對每個人來說代表意義可能不一樣,需要和使用者與利害關係人交流,確認共通語言。書中舉出一個關於制定共同語言的例子,試想今日任務要將公司的員工訓練課程數位化,製作成一個線上網站,但在過程中發現各部門對於員工訓練的相關用詞不一致,對資訊傳達造成阻礙,因此必須先和各部門開會,決定哪些用字該保留、調整或捨棄,有了一致的語言後,才能繼續往後的合作,創造出適合公司員工的訓練課程。

Source: https://news.sky.com/story/listen-up-fam-1-400-new-words-added-to-dictionary-in-controversial-updation-11517902

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承認語言非常複雜,每個詞語和意義都有其背後的緣由和歷史原因,要說服自己或他人改變對一個詞語的認知很困難,需要長時間的耐心。定義共同語言沒有標準答案,只能盡最大努力去聆聽他人和跟隨自己的直覺。從這面向也反應出對於UX Writing的需求,現今甚至延伸出UX Writer的職位,可見「語言」在User Experience中的重要性。

3. 處理混亂:善用分類學

為了make sense of any mess,書中提到分類學(Taxonomy)的概念。

分類學是一門進行分類的方法與科學。不同層級的分類單位之間,有子分類與母分類的關係。舉例而言,車子是一種交通工具,因而車子是交通工具的子分類。分類學的主要分支有生物分類學、圖書分類學等。 — Wikipedia

舉例來說,一本書的內容有許多分類學的元素,包含目錄、章節順序、頁數、章節標題、語彙索引和下載文件的連結。這些元素幫助讀者了解整體結構、定位特定資訊和條理化書籍內容。

這裡介紹四種常見的分類模式,分別是階層(Hierarchy)、Heterarchy、次序(Sequence)和超連結(Hypertext)。階層(Hierarchy)主要有兩大類,一種是分類項目多但階層少,讓人以最少步驟找到目標物,實體超市往往遵循這種模式。另一類是分類項目少但階層多,像是美國政府網站,給予使用者有限度的選擇,再慢慢導引到目的地。關於Heterarchy,我沒有找到最合適的中文翻譯,學術上可稱為「全網狀結構」或「循環階序」,代表沒有層級和先後順序,每個元素都是平等的個體。次序(Sequence)的例子有很多,像是安裝軟體的頁面或是購物網站的結帳手續,其中的元素具有先後次序關係。

超連結(Hypertext)不同於上述三種模式,其運作方式並不是改變元件的擺放位置和關係,而是作為連接不同頁面的橋樑,讓相關資訊更容易被發現。例如電子書中的關鍵語彙皆是超連結,讓讀者可以直接跳到書尾的語彙索引,因此內文不會和語彙解析夾雜在一起。

Source: http://www.howtomakesenseofanymess.com/

一個典型的網站往往會交織多個分類模式,包含有階層的導覽列、有順序的登入步驟和連接相關頁面的超連結。分類方式有多種可能性,作者鼓勵大家勇於嘗試不同的組合變化,和使用者、利害關係人討論,不要停留在初始版本。

除了資訊架構之外

除了上述關於資訊架構的重點外,How to Make Sense of Any Mess也談到許多做事方法與原則,同時扮演設計哲學書的角色,以下分享一段讓我很有共鳴的句子:

It’s important to identify the edges and depths of a mess, so you can lessen your anxiety and make progress.

最近正在焦慮接下來的新專案,我自己也不知道壓力從何而來,正好這段句子點出「摸索混亂範疇」的重要性,算是預期之外的閱讀收穫。如果在專案上碰到短時間難以解決的問題,相信這本書可以帶給你另一面向的啟發。

--

--

Yi-Ting Chien
Flow話不完

在德國落腳的UX設計師,目前的工作重點是設計系統和醫療產品。進入UX圈後才發現設計師得一直講話(會畫畫是不夠的),所以正在督促不喜歡說話的自己嘴巴不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