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的設計:減少會議和增進會議效率的四個小技巧

Yi-An Lai
Flow話不完
Published in
Jan 20, 2021

從去年三月起在家工作變成很多人的日常,這樣的新模式帶來不少便利和彈性運用時間的機會,但也伴隨著許多新挑戰,最常見的除了因長期坐在電腦螢幕前帶來的生理影響外,還有每天排山倒海的線上會議所帶來的疲倦(Zoom fatigue),這篇文章將分享四個減少會議和增進會議效率的技巧,希望不管是在哪工作的人都能受用於這些技巧,還給自己更多專注的時間。

Photo by Katerina Jerabkova on Unsplash

打開Outlook Calendar,年末或季末趕工的全盛時期,一週40小時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被會議佔據,奇怪我不是設計師嗎?一週只剩不到20小時的時間我要怎麼完成我手邊的工作,這就呼應到前篇設計師的時間管理哲學所提到的,設計師一半以上的時間都花在「非直接設計」上,這些會議包含和產品開發團隊的例行會議(Daily standup, refinements…)、組織和主持工作坊、設計團隊的週會(分享設計新知、design review、更新進度等等),所以偶爾一整天或半天下來,不間斷的會議(Back-to-back meetings),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更別說專注思考的時間。為了避免上述狀況,本篇文章將圍繞在會議的設計提出四個實用的技巧。

Photo by Estée Janssens on Unsplash

1. 為會議設定清楚的目標

我們團隊引用了Hyper Island Toolbox 裡的 IDOARRT Meeting Design,簡單來說就是組織會議的人清楚設定會議的目標、會議的形式和與會人的角色等等,IDOARRT即是以下項目的簡寫:

  • 目標 (Intention) — 這會議的目標或意圖是什麼?或簡單說,為什麼要開這個會?
  • 期望的結果 (Desired Outcome) — 在這會議結束後期望達到的結果是什麼?
  • 議程 (Agenda) — 會議中會進行哪些活動,來達到預期的結果。
  • 角色 (Roles) — 清楚解釋每個人的角色和職責,誰會主導會議的討論、與會者有那些人、你希望他們對會議的貢獻等等。
  • 規則 (Rules) — 這可以是會議一般的規範,例如將手機或其他通訊軟體靜音,或跟會議形式相關的提醒,如先看過哪些文件或下載好需要的軟體工具等等,也可以是你希望會議進行的形式,任何時候公開討論並踴躍發言,或耐心聽完報告並作筆記然後最後一起討論等等。
  • 時間 (Time) — 會議預估的時間,通常這都會在會議邀請裡,但如果是數小時的工作坊,事先溝通預期的休息時間。

除了將這些項目清楚的寫在會議邀請裡,還有一個步驟就是在會議開始時,和所有與會人一起唸過每個項目,看是否大家都同意這些項目,如果有什麼臨時變動可以提出,不然就開始進行啦!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推廣和使用後,我的團隊和周遭的同事都很喜歡這個工具,除了幫我們過濾掉一些不必要參加的會議之外還有很多優點:

  • 收到邀請的人可以判斷自己是否是討論該事宜的最佳人選,並在需要時引薦對的人,這在大公司裡跨領域、跨部門的溝通非常有效,可以避免不相關的人坐在會議裡無法提供有用的意見,對雙方來說都是浪費時間
  • 與會人有備而來,設定清楚目標和議程可以讓參加的人花一些時間事先準備或思考,這也大大增加了會議的效率
  • 指定角色讓主導人 (Facilitator) 能確實引導會議討論不離題,在重視水平文化 (沒明顯階級之分) 的地方 (如荷蘭),每個人都能七嘴八舌暢所欲言,賦予一個人Facilitator的角色能在必要時干預並將對話帶回主題。
    Facilitator通常是會議發起人直接主導會議,但例行會議 (recurring meetings) 可以讓大家輪流擔任這個角色,而在一些決策會議或開放式的討論、工作坊等,可以邀請一個團隊外的人 (non-stakeholder)擔任Facilitator,因為沒有利害關係的牽扯,所以可以平衡的主持討論,達到意外正面的效果。

2. 納入休息與抽換工作所需的時間

這點跟在家工作的環境因素就有高度相關,因為所有會議都是線上形式,大家好像也隨時都在看時間,當會議設定為十點開始,大家真的就會期待彼此在十點整出現,頂多會花一兩分鐘等待,然後就會照計劃開始,這也造成一開始說的不間斷會議,因為如果你剛好有另一個會在前面不小心拖到一點時間,就會一點休息時間都沒有必須接到下一個,對比現實來說,如果在辦公室的環境裡,大家好像對時間比較「寬容」,或許你可以看到或知道某人可能還在其他會議中,或在忙其他事所以很自然的能體諒,但在家工作的形式讓大家無法知道彼此的狀態,為避免這樣不間斷的會議造成很多人一天下來精疲力盡 (Zoom Fatigue),許多人開始提倡25分鐘、45或50分鐘的會議時間,來取代原本半小時或一小時的整點會議,讓大家有五到十分鐘的空檔,可以離開螢幕伸展身體,也可以有幾分鐘的時間整理思緒,切換到下一個主題。

延伸閱讀:How to combat zoom fatigue?

3. 紀錄會議摘要

不知道大家是否遇過「這不是上次就討論過了,怎麼現在又在鬼打牆」或者「嗯我好像記得上次我們決定用這個方法,但我不記得為什麼了…」,會議記錄就是會議發起人在會議結束後將所有討論的事項和決策email給大家 (包括因故缺席的人),這樣的摘要紀錄也可以包含所謂的action points,例如誰將負責哪個後續事項再回報給團隊等等,這是概念簡單但實行上最難的一個,因為耗時耗腦力,主持會議就很不輕鬆了還要分心紀錄,所以通常可以分工,會議中邀請自願者當紀錄 (跟小學生開週會一樣) ,這乍看之下有點多餘但長期下來可以發現鬼打牆的次數減少,尤其是人數眾多的例行會議 (Guild meetings, alignment meetings)效用更好。

4.審視會議的必要性,以非同步更新取代

這也是我觀察到遠距工作衍生出的新模式,因為大家有比較彈性的工作時間 (早鳥跟夜貓、疫情下必須在家工作兼帶小孩)和所謂的Zoom Fatigue,大家開始重新評估:真的需要把所有人同時聚在一起討論這件事嗎?答案是:可能不用,非同步更新也可以,例如:收集大家對某件事的看法,很好的例子就是Design Review/Critique,如果你清楚的設定你想要的feedback,可以把整個流程做成一個interactive prototype,讓大家在有空的時間留言給feedback,不用開會更確保每個人的聲音都被聽見,或者是運用共同編輯的軟體,設定好問題內容和欄位,讓大家自由填寫,另一個可以嘗試取代會議的例子則是進度更新類型的會議,組織者可以蒐集各別進度經整理統合後以Newsletter的形式寄給大家,讓大家可以自由選擇用空閒的時間閱讀,更彈性運用各自的時間。

結語

這些改善會議的技巧最終的目的其實是回歸到改善合作的方式,和最重要的減少不必要的心智能量 (mental efforts) 的耗損,尤其是遠端工作長時間面對螢幕的人,希望這些技巧能幫忙贏回一些時間和精力,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物上,並減輕一些煩躁與壓力。

喜歡我的設計心法分享,請不吝以 拍手10–30下 給予支持和動力,也讓我們更了解你喜歡的方向和主題。 
訂閱追蹤 Flow話不完,一起在設計領域與產業新知中,隨時隨處話不完。

--

--

Yi-An Lai
Flow話不完

Digital product designer in the Netherlands // 偶爾串場研究員的UX設計師。設計經歷包含B2B軟體、3D列印產品等,喜歡參與產品前期的使用者研究和不斷的問為什麼,近期鑽研和dev team合作的藝術。閒暇時喜歡在低於海平面5公尺的鹿特丹種菜和騎腳踏車看綿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