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華科技 UI 設計實習分享(2020)

曾唯哲
UX/UI 新手村
Published in
Sep 22, 2020

嗨我是唯哲,在這次去研華實習前,身邊就認識許多同學都有去研華實習過(台科設計所去過研華的比例超高XD),今年也因緣際會下去了研華暑期實習,但發現網路上研華的設計實習分享稀少!剛好大家都沒寫,於是我來開第一槍~

本文內容包含:

  1. 背景自介與申請動機
  2. 公司簡介
  3. 實習計畫簡介
  4. 心得與結論

這篇文章推薦給:正在猶豫設計實習的人、正在進行 B2B 產品的設計師、對於上市企業/科技公司文化感興趣的相關從業者

背景自介與實習申請動機

  1. 論文提報覺得不順遂,想要抽離一下自己的碩論再來回顧,避免自己陷入瓶頸而做不下去,所謂的現象學中的懸置(?)
  2. 同學們都在投實習,不確定自己程度在哪,跟風投看看試試水溫
  3. 看一下業界的設計是怎麼跑的,培養工作技巧和認識不同企業文化
  4. 已有小公司/工作室的實習經驗,於是再嘗試看看大公司的實習經驗
  5. 大學時就有參加過研華智慧城市的競賽,IoT是互動設計重要的一環,想嘗試看看相關產業

研華實習簡介

  • 詳細實習內容可參考2020研華實習辦法
  • 文末附上幾篇研華技術職位的實習心得參考,由於每年制度皆不同,設計往後不一定會有一樣的職位

公司簡介

  • 概述:研華是 B2B IoT 領域最大的公司,硬體(工業電腦)起家,雖然有在做軟體,不過核心還是硬體為主。全球含子公司共有90幾個據點,美中日韓都設有據點,9000名員工,算是規模很大的跨國企業。產品線的話則是各種不同場域情境的自動化為主,如能源、物流、醫療、零售、建築…工廠則是最大宗的,當然實習的工作也會以深入這些產業、結合公司的產品線與競爭優勢為主,做出對應的情境設計/產品優化。
  • 工作環境:實習生分配在林口園區內湖總部,林口園區是對外賓的展示園區,內部有咖啡廳、樓頂花園、網美牆、開放辦公室,且較少高階主管在林口…整體工作環境非常優質,內湖則像一般的辦公大樓,氣氛相對保守,實習生跟主管不會分在同一層,但也有開放討論的大廳和座位區、咖啡吧。
  • 工時:公司上班時間較早,從8:30–17:30,最晚9點前到,晚到晚走。正職加班的比例也不高,常態性加班的比例很少,時間管理來說算是滿健康的企業文化。

實習計畫簡介

  • 整體而言公司在實習計畫的規劃上是十分具有系統性的,且滿接近學校的專案模式(期初、期中、期末評圖),每組會有 2 位 Mentor (PM 和設計師)。實習的時程為 10 週,算是今年數一數二長的設計實習
公司對實習的時程規劃

雖然叫做 Early Design (早期設計),但其實不會做到太前瞻或未來性的研究方法或設計,基本上是以下一期或下一季的研發目標為主,協助內部推動一些較需花時間做前期調研與設計的專案。做得不錯的話設計成果有機會被拿去落地,像我們的專案就先以林口園區作為測試場域。

這次我被分配到的是實習的過程中算是比較棘手的專案之一(建築物能源管理相關的 Dashboard),這個專案需要較多的是在轉化知識上的苦勞、以及資料視覺化(Data Visulization)的概念,我負責的專案團隊由兩人負責,需同時需要推動現有 UI 的 Redesign,以及轉化調研結果提出新的 Design Feature。而在專案推進上採用快速迭代的方式,先做出 UI 再不斷深入 UX 提出下一版 UI(先求有再求好的概念)。重點在於從訪談或資料中找尋適合的設計機會點、提煉關鍵數據、轉化為適合的資料呈現形式進行提案、再交由Stakeholders 審核或場域驗證是否符合原先設立的產品價值。

整個專案大概迭代了 3~4 版,整個專案過程大概分成釐清產品現況、確立需求、訪談與資料收集、進行設計內部審核幾個面向,當然這些步驟都是不斷來回迭代的。

  1. 釐清產品現況:這部分包含理解公司產品線(需理解技術專有名詞如Scada, Gateway, PaaS)、技術限制、 現有版本的優缺分析及目前期望的市場策略、有哪些團隊同步在進行這個項目…等
  2. 確立需求:從 PM 或其他公司的利害關係人上得知希望優化的目標, 確立專案範疇與設計規格
  3. 訪談與資料收集:包含找尋適合的受訪者(專家)、預期使用者、關鍵數據的搜集、預計落地的場域觀察、競品分析…等使出渾身解數的研究能力
  4. 進行設計:盡可能符合公司目前 Dashboard 的規格,和 Mentor 討論後,做出完整的一份設計提案
  5. 內部審核:向高階主管(設計部門主管、技術長、具有相關 Know-how 的業務經理、董事長…)進行提案,再統合各方意見,決定下一版設計的優化方向。同時也試探決策者對於設計提案的風險偏好程度。
場域觀察紀錄。訪談過程中參觀了許多電力系統、大型機房、IO箱等大型設備。都跟同事開玩笑說實習結束後可以去考一張能源管理師執照

心得與結論

總結一下在這次的實習,對於平常在學校大多做 B2C 或受眾較易觸及的專案來說是截然不同的性質(可參考 UX 四神湯的《10個在B2B與B2C產品使用者研究上的差異》)。大企業中,一個專案可能同時交付多人/多個團隊負責,分工較細的情況下,對於專案進度的控管相對容易。這次的專案大部分是工作是 UI 性質、但也包含部分 UX,在專案分配上並沒有很明確地區分 UI 和 UX 的職能,底下的心得姑且將兩者合在一起談。

關於做好 UI/UX 設計學到的的 3 點心得:

先備知識多的題目,找到對的資源比埋頭做好設計更重要

我們這次的專案需要大量能源管理的知識點,起初還慌張地像無頭蒼蠅大量的讀相關文獻找尋方向,但畢竟很難完全理解該產業的領域知識。建議遇到這種情況,UI/UX設計師需要做的是找尋適合訪談的對象、連結公司內外資源,多去找主管詢問有沒有認識的合作廠商、業務同仁、已銷售的客戶…等可以訪談的對象,擔任橋樑的角色而非讓自己成為專家。或是主動尋求公部門/專家學者的諮詢,才能確保專案在盡可能接近真實需求的情況下設計。

盡可能在有限的設計空間創造最大效益

如同 Vide 創誌《為什麼大多數的Redesign其實沒什麼意義?因為忽略了三件事》這篇文所說,對於要落地的設計,難度往往是在要符合工程部門的專案規格、公司期望投入的資金限制、現有設計規範的約束、專家可行性評估….等眾多條件的情況下,做出令人滿意且具有突破的提案,化腐朽為神奇。要具備「如何在有限的設計空間中盡可能創造價值」的能力與思維,即便手牌沒這麼好,也要能打得漂亮。

確立每個設計決策都對公司有價值

在提案時最難過的就是做了一大堆設計但不符合公司期望的方向,因大公司一個產品線可能同時分割給許多團隊開發,且可能有既定的市場策略。不做什麼比做什麼更重要,務必要確認希望透過設計來達成的目標,例如:創造使用動機/易用性優化/更能掌握產品ROI/功能要單點深入還是面面俱到?這部分可以透過和團隊內的人預演攻防在提案時可能會被挑戰的問題,增進每個設計決策的說服力,同時避免增加無謂的工作量。

關於這次實習學到的 3 點心得:

事先擬定自己的學習目標

Mentor 在專案上都會盡可能尊重實習生的意見,像我這次實習目標就是訓練自己在有限的工作時間內按照計劃完成任務、體驗大公司的職場環境、拿捏好工作和生活平衡,以及學習使用 Figma 及提升演說技巧。

掌握自己的角色與被賦予的決策權

公司內部對於實習生的期待,決定了他們預期你要完成的事。大企業組織架構龐大,且不是每個人都清楚你的職務,經常會有設計部門和高階主管意見衝突、或是不知要做到產品策略還是單純 UI 呈現的範疇問題,在決策時需權衡各方意見,學會從空氣中閱讀哪些是你該做的工作內容,提案時也可根據提案對象增減一些對應的內容。

盡可能善用公司資源

大企業的優勢是擁有眾多業界資源與人脈,有公司名聲背書,找業界訪談相對比較不容易被拒絕,訪談容易申請資金、也有許多商務展覽的曝光機會能找尋受訪者,且有真的進入現場調研的機會。這些都是平常做學校的設計專案較難碰到的。

結語

很感謝這次實習的組員補足了我的專案管理弱項,和帶給我歡樂的上班時光、每天下午三點半免費喝到飽的肥宅快樂水時間與偶爾偷閒的日子。希望這篇所見所聞能幫助正在為實習猶豫的人。

--

--

曾唯哲
UX/UI 新手村

互動設計師兼工程師、業餘配樂家。擅長人機互動(HCI)領域。用人文的審美做設計,再用程式邏輯實踐。目前就讀台科大設計所丙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