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品分析的經驗分享

鄭婕 Sabrina Cheng
UXeastmeetswest
Published in
Jan 19, 2020

嗨各位UX四神湯的夥伴們大家好,又快要到過年時節了,筆者在此向各位拜個早年🙏🙏🙏

祝各位讀者新年快樂,事事順心,發大財🧧🧧🧧🧧🧧

這次筆者之所以想與各位分享競品分析的經驗是因為之前在活動中曾經被小夥伴詢問過以下這個問題

Q: 除了用戶訪談以外,建議新手們還可以多運用什麼研究方法或工具?
當時筆者的回答是:影子跟蹤、競品分析與問卷調查。

因此,筆者今天想談的是新手入門競品分析的建議與分享~

首先,我們來談談為什麼要做競品分析?什麼時機要做競品分析?

競品分析(Competitor Research),意味著有兩項重要的元素:競品和分析(這不是廢話嗎…XDDD,這背後有偉大的意涵請待筆者娓娓道來)

先來講“競品”的這個元素:
要能夠定位“競品有誰”的先決條件是需要先知道自己的定位。如果轉換成產品的思維邏輯的話,就表示需要先知道自家產品是針對哪些客群,在什麼情境下針對用戶的什麼需求並以什麼樣的方式達成用戶的目標。 而針對自家產品的產品定位,市場上哪些其他人也正在以類似的方式來完成該群用戶在此情境下的痛點或需求。

從以上的解釋中會發現“定位”有幾項必要的元素:客群、情境、用戶需求(或可稱為Job to be done)、與解決方式(solution,其中包含產品價格pricing/ 產品功能 feature/ 產品技術 techonology…等)

再來談“分析”的這個元素:
從事分析工作的人應該依據自己的職責範圍與專業知識進行競品分析。如果轉換成工作職位來解釋的話就表示UI/UX設計師可以研究競品的介面與操作流程與功能、工程師可以研究競品的技術表現與產品結構(比如把競品買回來以後拆開做各項測試等等的)、市場與銷售人員可以研究競品的價格策略或行銷策略,而產品經理可以研究以上全部的範圍lol。

簡單來說,競品分析的精神是只要知道定位,誰都可以進行,是項全民運動。

那麼,做競品分析有什麼好處呢?

一、了解自家產品的商業潛力
透過比對市場預測(forecasting)、市場份額(market share)與競爭版圖(competitive landscape),可以了解自家產品如果進軍該市場的話,可能的獲利規模。簡單來說,如果市場預測或是市場份額是一份雞排的話(最近雞排很紅,我也好想吃),競爭版圖就是有多少人在吃這份雞排而且大家的食量分別是多少。

二、快速學習與增添靈感
競品分析就像是簡答題的考古題解答,當然可以照抄答案,可是,更好的狀況是看到學長姐的考古題答案後再辦法改進並且獲得更高分。而且抄襲雖然有用,但很可恥啊…

三、驗證創新、從歷史中學習
“揮別錯的才可以與對的相逢”
,這句歌詞也適用在產品開發中。

如果你不知道舊的長什麼樣子,怎麼會知道什麼才是新的?

如果你不知道難用的介面,那你怎麼知道哪些是好用的介面?

(以下開放照樣照句)

競品分析可以告訴你現在市面上的產品都長成什麼樣子,哪些需求已經被滿足了,哪些需求還沒有被滿足,大家試圖用什麼東西來滿足這些需求,又為什麼失敗或成功?

在這競品分析的過程中,可以看到所有競爭廠商為了用戶福祉(還有錢)而努力的過程,是各位專家彼此之間相互學習與切磋的管道,所以是非常正面的噢!(尤其看到別家做得很爛的時候就會覺得更正面了XD)

最重要的是,競品分析應該是所有負責任的公司都會盡心去做的事情,套句經典名言,競品分析的精神就是:

差不多是這個概念。嗯。

那麼,什麼時機適合做競品分析呢?

任何時候。當有任何疑問時,隨時看看競品的,通常都會有一些新的發現。在筆者的經驗中,大公司內通常是會有一群人隨時在關注競品的走向,而這一群人不一定分佈在同一部門,很可能是不同部門中各自有負責的人在關注競爭者們,而這也呼應了筆者最前面講的事情,每個部門中的人有各自的專業,因此會需要不同的分析維度與分析結果。而通常策略部門或研究部門或產品部門一定會定期安排人力專注分析,以確保公司在市場中的競爭地位,因此,競品分析在實作上通常是長期進行。

題外話:為什麼建議新手多練習競品分析?

如果筆者前述,只要知道產品定位,競品分析適合任何一個人進行。所以有幾項對於新手的好處:

一、練習思考產品定位:
不僅可以練習自家產品的定位,也可以思考競品的產品地位。進行一次的競品分析就可以練習到多次產品定位的思考邏輯!

二、讓設計結果具備商務價值:
有時候從產品的角度去思考會覺得所提供的solution看似好像很合理,但如果也一起考慮到競品的話,就會看得出來自己所提供的解決方法是否具備競爭力,也因此一定會思考到產品能為客戶所帶來的特殊價值是什麼。

三、增添靈感/ 讓產品不輸給其他競爭者
這算是淺白的好處了,就不多贅述。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練習競品分析對於新手的好處是提早訓練商業思維並且增添思考與分析的維度,練習接軌市場。

競品分析的小撇步分享

一、如何找尋競品:

的文章中,有分享了幾個非常實用的找尋競品的方法,大家可以參考:

(btw,這不是業配,但筆者真心推薦產品三眼怪這個Medium Publication,他們的文章都非常淺顯易懂,也非常實用紮實,推薦給大家XD)

另外,還有兩個實用的方法推薦給大家:
透過產業報告目錄查詢:
通常如果是成熟一點的服務/產品的話,會有一些智庫或是研究機構釋出付費或是免費的產業報告,這些產業報告中通常會包含競品分析。免費報告當然就載下來看看智庫或研究機構所做的競品分析結果,而付費報告的話則可以透過目錄來確認在市場中,這些研究機構或是智庫是如何定義自家產品的(畢竟有時候外面看我們會跟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不同lol),又是怎麼分類市場的。

透過問卷調查/訪問確認競品:
有時候從用戶的使用行為與思考邏輯會為我們增添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競爭對手,比如過去筆者做過一個冷凍水餃的專案,就發現泡麵事實上是非常可敬的對手,在家中想要快速飽餐一頓的情境下,用戶經常會在冷凍水餃和泡麵中抉擇。(當然還有各種冷凍食品啦XD)

二、如何判斷競品分析的框架是好是壞?

最常見的競品分析框架應該算是SWOT了吧,也就是以下這張圖,如果不清楚這個分析框架的小夥伴可以參考網路上的各種資源。

圖片來源於google

但…依據筆者的經驗發現,非常多的新手在接觸SWOT的時候,都會開心的直接開始填表格,但事實上SWOT在做的事情比較像是引導你去思考競品分析的邏輯,而非真的幫助你進行全面的競品分析。

實作競品分析時,筆者比較建議的工具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現為主,比如下圖:

圖片來源於google

其中,要分別一個工具的好與壞,可以依據左邊欄位的選項來判斷,比如上圖,該工具是依據公司屬性、目標客群、產品特性來分類的。原則上來說,只要左邊欄位中的選項的邏輯是清晰且全面的,筆者就認為算是好的分析框架。而以上述的這些欄位的話,非常適合產品經理作為參考進行競品分析。

再以設計師舉例好了,筆者過去有使用過左邊欄位為customer journey map的框架來確認在整個顧客旅程中有哪些痛點需求已經被競爭者所滿足了,而哪些還沒有。又或是利用customer journey map來看在這些痛點需求上,競爭者以什麼功能或是介面來呈現他們的產品,而這些功能或介面的表現又如何。對設計師來說,這樣的框架應該算是一目瞭然。

最後,也拿工程師舉例,如果左邊欄位的選項可以有邏輯且全面的滿足工程師的技術分析,那就是個好框架。

三、競品分析選項的相依性與權重關係

在上述筆者所提到的左邊欄位的選項中,各位讀者應該會發現這些欄位的衡量維度都不同,而通篇寫完以後會發現分析結果變成一個超大的表格而無法收尾,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試圖利用數字量表來總結競品分析的結果。然而,一旦試圖以數字量表總結分析結果時,就會發現維度與維度之間可能有相依或因果關係XD

因此,筆者建議,在進行競品分析前先思考要如何總結你的競品分析結果,尤其是如果要以數字量表的方式進行競品分析的話,請切記再次確認選項彼此之間的關係啊(選擇標準可以參考MECE的分類原則)。

另外就是權重比例了,競品分析的選項即便是全部相互獨立,也可能會有權重不同的問題,因此權重設定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至於權重設計的方法百百種,各有各的好跟壞,筆者就不在此討論了,請各位自己參考相關資源。

最重要的事情是:一旦選好了權重計算的方法後,請切記解釋清楚你的權重計算的方法,並將計算過程呈現給觀眾啊XD

四、策略與決定

做任何的研究最終的目的都是要幫助你制訂策略或是幫助你下決定,因此,做好競品分析也寫好競品分析的結論後,重點就是要寫下你的“next step”,也就是你接下來會做什麼事情, 比如預計要開始開發什麼功能、發展什麼技術,改善哪些介面上的設計流程,藉以達到什麼目標等等等等的事情。

在競品分析的這條路上,筆者還算資歷尚淺。尤其進了大公司以後發現真的還有好多好多更進階的分析方式與分析維度,算是大開眼界。而且也因為對市場與產品的專業知識不足,也限縮了自己在競品分析的專業度,因此正在克服各種困難的努力學習中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一樣,UX四神湯很榮幸與各位分享我們在工作中的經驗分享,與各位一同成長,很開心總算是把這篇文章寫成了,謝謝各位的支持,筆者還會更努力der

那麼,UX四神湯,和各位下次再相會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