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面試47天的過程筆記(上篇)

Kevin
UXeastmeetswest
Published in
Aug 12, 2020

--

記錄與分析2020資深產品設計師面試的作品集

最近三個月和幾位設計師朋友分享自己的作品集,想記錄與分析自己2020的面試時的作品集,希望能和大家交流與獲得不同想法。

(5/19產品設計師的最後一關面試,是從9am~4pm 😅)

1. 廣結善緣

2020的4月中旬,亞馬遜的招聘人員從LinkedIn和我聯繫。主要原因是在2年前和他們面試過,雖然我選擇了其他家公司,但在內部留下不錯的紀錄,所以今年亞馬遜AWS團隊和我談合作。『設計圈很小的』是我們常聽到的,能與公司和曾經合作的工作同事建立良好關係,對於未來的工作機會總能有意想不到幫助。

2. 面試過程

我面試的職稱是產品設計師 (Product Designer),做一條龍的項目 (end to end) : 從產品策略方向使用者研究最後的視覺呈現。和產品經理與軟體工程師一起合作每項產品從頭至尾的設計開發與迭代更新。

因為COVID-19的關係,今年春天所有的面試全部都是線上進行。我面試的公司都在矽谷,所以大致上都是有相同的四個階段:

a. 招聘人員
b. 設計經理
c. 其他團隊的設計經理或總監
d. on-site (共6小時)
-d1. 作品集分享 / 與其他6位設計師+2位產品經理
-d2. 設計經理1:1
-d3. 資深設計1:1
-d4. 資深產品經理 1:1
-d5. 與另一位設計經理做白板挑戰
-d6. 行銷經理1:1 (跨部門面試)

a. 招聘人員

想了解你是否有符合職缺條件,談吐與對應以及是否需要工作簽證等問題。

b. 開出該職缺的設計經理 ; c. 其他團隊的設計經理或總監

亞馬遜非常在乎公司的14項領導者方針,因為這是過去20多年不斷修整的企業核心。兩次的設計團隊電話面試,我都被問到不同方針而衍伸的問題。藉由過去的工作經驗,我採取S.T.A.R的答題方式。

問:請你分享過去與你上司產生紛爭的經驗,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S=Situation : 2019年,設計經理 Luke 去度蜜月時,我接了他負責的專案。
T=Tasks : 需要將這個專案在三個星期完稿。
A=Actions : 我不僅完成Luke的設計,還發現其他的user flow可以做兩款新發展。在翻過Luke的設計檔案後,沒有看到相似的設計,就把這三個user flow與五回的用戶做研究。根據這三個設計,80%的受訪者喜歡我其中一個設計。於是我和程式與產品經理討論後,決定將我的設計作為最終產品。
Luke蜜月回來後,不滿意我做的決定,並詢問我為什麼改了他的設計。我把設計研究的影片與簡報分享給他,並解釋為什麼受訪者喜歡新的設計而非他當初的設計。
R=Results : 設計經理Luke了解我的修改,並謝謝我做的用戶報告與分享。最後這個產品獲得8.2的CSAT

d. 最後面試

通常會是5–7小時不等的面試時間,當天的行程表是:

  • 作品集分享
  • 與一位亞馬遜員工做白板挑戰(problem solving)
  • 與四位亞馬遜員工做一對一面談(behavioral interview)

因為個人的偏好,我將面試作品集當作自我風格的呈現, 不斷的修改面試講稿,除了面試亞馬遜外,我還客製化了三至四種的作品集內容,以符合該公司的產品性質與職缺需求,像是如果是做app的部門的話,就全部放過去做的app設計,如果是硬體與軟體結合的,就多放些我在motorola的作品。

與Amazon面試是個長期抗戰的旅程,準備的壓力雖大,但是面試過程非常的愉快與有挑戰,可以感受到面試官對我思考模式與經驗的好奇與熱情,也是我想要加入團隊的主要動力。

3. 準備面試作品集

準備作品的講稿雖然耗時,但這些練習是對整理思路十分有幫助。利用起承轉合去帶出每項專案的故事,精進自己敘事的能力。從2020年3月到6月,與七家公司面試,共拿到四家公司的合約。以下你會看到我對於設計作品集分享的邏輯、字體、顏色、專案與團隊合作故事。

以客製化的簡報,來介紹我自己有自信的專案

a. 自我介紹 (3分鐘)

這是讓面試者了解我最好的機會,藉由照片與編排來鋪成接下來的視覺方向。我介紹我的背景,和過去幾年的工作經歷。

b. 身兼多職 (5分鐘)

藉由四張圖,立刻介紹我自己喜歡的專案和扮演的角色,讓面試官可以立刻了解,我是有完成專案的經驗,並了解我設計過產品的廣度:

在社群媒體的頭像,都是我戴帽子的照片,剛好可以一語雙關英文裡: I wear different hats
藉由GIF (左),聊我擔任的角色與職務,特別是我身為該角色,在團隊中帶來了什麼價值。在某次用戶調查時,我前公司的用戶體驗總監在Slack裡,分享受訪者對我的讚美,這份訊息驗證,我的設計研究專業度與身為設計師的影響力(右)。

c. 專案大綱 (1分鐘)

60分鐘的面試,我分享了過去2年做得三個專案。第一個專案我最為喜歡,用了20分鐘做分享,另外兩個專案則是10~15分鐘。 這是我第一次使用黑色畫面,產生視覺上的反差:

在廣告公司HUGE時,我學到利用顏色去抓住面試官或是客戶的目光。利用一致的模板做為基調,在說產品重點時,調高畫面對比, 蹦!吸引所有觀看者的注意力。

d. 如何說個產品的好故事 (40分鐘)

以我過去的經驗與面試設計師的經驗,我將最終成品放在每個專案的一開始,讓面試官知道你的完成品,利用倒敘法解釋我是怎麼樣完成這個專案的。這會讓所有的目光放在一開始,讓每個人知道你要說什麼故事。每個專案不僅是張截圖,也可以是GIF或是短片。

每張文字,以 I “我”起頭,讓面試官知道我在這產品頁面或照片中的角色。

2017–2018間,負責moto手機的核心app,叫做moto,和巴西和中國的同事一起做這項產品。
2018–202間,專門負責visualization的專案。在專案一開始,開門見山地放置最新的產品頁面。
過去製作的串流專案,以GIF增加動感。
其中一項大型的網站改版,是美國一家知名的地毯商mohawk flooring。
2018年推出的moto app設計,專注於容量與電池用量建議。在同年Android也推出像似服務。
2014美國亞特蘭大開設的一家實驗性質咖啡店,替店家做了點餐預定的app和該店家的服務設計。
2018所做的moto app onboarding screens

像作曲家般,每張簡報的視覺,媒材,或是講述的時間,都事先規劃練習簡報的節奏與高低起伏 🎶

有圖有真相!用照片去介紹我的工作夥伴,設計核心與過程:

在適當時刻,做話題的轉折。在底下的專案裡,我提到“我們公司都知道以使用者為先,但是在一開始的草創產品,我們沒有把使用者放在第一位,所以造成了以下的痛點…”

在轉折畫面後,立刻分享我和團隊討論解決方式與通用法則,並適時的用幽默的方式來傳遞訊息:

利用辛普森家庭的兩集故事,來和我團隊分享一個常見的設計法則Hick’s Law:決定時間與選項多寡成正比

在每個簡報最後,用Google團隊分享的HEART法則,去測量使用者經驗的數據,來檢測每個專案的UX成功度:

🙏🏼 謝謝你的閱讀,我在這邊稍微停頓一下。給正在尋找工作的設計師的建議:如果你計畫和我一樣做作品集簡報,請將該簡報發送給朋友,並詢問他們花了多長時間翻閱。 如果答案超過一分鐘,代表你的頁數過於冗長,需要刪除些頁面。建議多和自己或和朋友做簡報練習,以減低面試時的緊張!

說到練習,下篇 (LINK)來介紹我準備與參與whiteboarding的過程。

--

--

Kevin
UXeastmeetswest

Taiwanese product designer. Currently working at Amazon in San Francisco. 現居舊金山的軟體產品設計師 Side project 新專案:https://www.principals.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