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兩週設計競賽中學到的事

Top 3 in BOSE AR Challenge at CMU

June L
UX Pacer
7 min readNov 8, 2018

--

前言

在 CMU 過了幾個月可以明顯感覺到這是一間非常吸公司的學校,每週至少都會有 2–3 個業界相關的活動,在 career fair 前後更是每天 3–4 場,可以從早餐吃到宵夜完全不用花餐錢(咦)。(申請心得請看這裡)

今天要分享的是我覺得比較特別的活動 — BOSE Challenge,這是一個為期兩週的設計比賽,在兩週的發想,設計,製作原型,拍攝影片後,很開心我的組進了前三!

很多人會討論課餘時間參加 Hackathon,設計比賽值不值得,我自己覺得是值得的,這次參賽的經驗記錄下來給大家參考。

什麼是 Sound-Based AR

長話短說的話就是把 AR 中的畫面替換成聲音。

BOSE 今年三月提出了 Sound based AR 的概念。AR 的定義是在現實環境中加上 “一層” 數位層,而現在大部分的運用都是在視覺上,但其實 AR 可以更很廣泛,添加的虛擬物件可以是視覺的,也能是聽覺,甚至嗅覺或觸覺的。BOSE AR 強調的點便是在 AR 中較常被忽略的點 — 聲音。

要做 AR 首先要有知道使用者身邊情景 (Conext) 的能力,如了現在很常見的定位外,BOSE 在最新的測試機中加入了陀螺儀,除了可以知道使用者在看哪裡外,也讓使用者以點頭,搖頭的方式控制耳機。這兩個資訊加起來就給了耳機提供 AR 體驗的能力。例如說,我的耳機知道我正在看著某一家沒去過的餐廳,它會問我需不需要介紹,如果我點頭同意,它就會朗讀 Google Map 的介紹與評價。這一切都在不需要把手機拿出來的情況下完成。

所以 BOSE AR 的哲學是 “Head up, Hand free”,希望使用者可以享受身邊的環境,而不需要常常把手機拿出來與小小的銀幕互動。

Sound-Based AR 與即時翻譯

在兩週的 Design Challenge 中,每一組都會拿到兩個分別都 300 美金的耳機,讓我們製作 prototype 並做使用者測試。一個是有陀螺儀的耳機,並且能用 Tapping 的方式操作。另一個是 BOSE 比較特別的產品 — Soundwear Companion,是一個戴在肩膀上的耳機,優點在於他是 Open-ear 的產品,使用者在使用耳機的時候還聽得到周圍的聲音,而不是與外界隔絕。雖然說這兩個產品是給我們做設計用的,但我覺得我們自己拿來享受的時間比做設計還多 XD。

除了提供產品外,BOSE 也有提供工程師們 API 和 SDK,方便他們製作 prototype,在 Slack 上問他們問題也都會得到很即時的回覆,我覺得 BOSE 在這個比賽的支援滿充足的。

我們這組有四個人,一個 MBA 的印度哥哥, 一個 CS 碩班的德國小哥,還有跟兩個 HCI 碩班(我和我同學)。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們很認真的思考 Sound-based AR 的優勢,比起一般在手機上應用的視覺 AR,Sound-based AR 的優勢有:

  • 聲音比影像霸道,你可以忽略手機上的影像,但很難忽略來自耳機的聲音。所以如果有事情是使用者需要立刻,馬上,現在就要注意到的話,語音就是很好的方式。
  • 在一些情景中,使用者不方便與手機互動,或是視線需要專注在其他事情上,這個時候語音就很優勢,例如在做菜的時候。
  • 可以知道使用者的頭部動作,與他們現在在看哪裡,這是手機定位做不到,只有耳機做得到的事情。

一開始在 BrainStorm 的時候我們有各式各樣的想法,包括幫盲人導航,遠距離情侶,運動與健康,博物館解說等等。在討論過幾次後,我們決定做即時翻譯,一方面是因為我們都是國際學生,對於語言和溝通的重要性都感同身受。另一方面即時翻譯是人與人面對面互動的情況,比起兩個人一起看著手機,Sound-Based AR “head-up, hand-free” 的方式特別適合。

決定方向後,工程師哥哥便開始製作 Prototype,我和其他人則是開始寫影片的草稿並開始攝影,最後交上了我們的影片。比較可惜的是,我們一開始在發想並決定主題時花了比較多時間,所以在完成 prototype 後沒有做使用者測試。

交上去的兩天後,我們收到了信說我們在 CMU 的 20 幾支隊伍中脫穎而出進了前三!可以跟評審們用十分鐘的時間 Pitching 我們的作品並回答問題。

在 Pitching 的那天,我們和其他兩個隊伍,還有三位來 BOSE 的評審一起加入一個線上會議。我覺得這是個很棒的安排!因為我們有機會看到其他隊伍的作品,我們這組做翻譯,另外兩組分別做醫療與 AR 遊戲。在每一組做完 presentation 還有 live demo 後,評審們居然馬上開了另一個聊天室,現場決定第一名是誰 XD。在那五分鐘裡面,我覺得很像是實境秀 (eg. Top Model),選手們上一起在小房間裡等待評審決定比賽結果 XD。

五分鐘後,評審們回到我們的聊天室宣布醫療組得到了第一名,可以進到下一個階段,和來自 Berkerly, Standford 的 Winning Team 一起對 BOSE 的其他主管 presentation。但是,進到前三的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得一個 BOSE 耳機!(哈雷路雅!)

我學到的事

完整度最重要

第一名的想法非常獨特,但我覺得他們與其他組最大的差別是完整度。他們的想法是,利用超音波室內定位以耳機的陀螺儀,讓醫生在面向一個病人時,耳機會自動報告他們想知道的基本資料。在兩週內,他們真的訪問了兩個醫生,做出了很完整的 prototype,然後又請醫生給一些回饋。實至名歸的 Winning Team!以後參加類似的比賽,就算不能做的完整,我也會盡量完成 Research-Build-Test 的過程。

累積 project 經驗值

這學期我所以的課幾乎都是 project-based, 手邊會有 3–4 個 project 同時進行。但我發現每個 project 都會走過類似的過程— Brainstorm 主題,找到問題,Brainstorm 解法,測試解法。Hackathon 或 Design Challenge 的時間比較短,但過程也差不多,所以可以很快的讓自己走過一次整個過程,累積經驗值。另外在過程中一定有一些 ups and downs,可能是原本挑的方向卡住要 pivot,組內溝通出現問題,或大家一起決定的方向自己不喜歡等,但常常撐過去了到後面還是會有不錯的成果。這種轉折經歷越多越不容易玻璃心。

不要害怕 Take The Lead

大學時做 project 常常會有一個組長,安排開會或主導方向。在 MHCI 的這幾個月裡,我發現這裡的模式不太一樣,有些人會比較積極一些,但不會有很明顯的組長組員的分別,所以不會有人分配事情,大家都是自由認領自己可以做的部分。每個人都會有比較忙,或比較沒有動力的時候,所以當你覺得 project 的進度比較慢的時候,不要害怕出來 take the lead 推動大家。我覺得在一個 project 中,隨時都有人出來推動,保持整個 team 的積極很重要。

總結

對我來說,這次 Design Challenge 最大的收穫是接觸到了 Sound-based AR 的概念,還有團隊合作的經驗。我們這次的隊伍是現場坐在附近的人直接組成一隊,很高興能跟原本沒有機會遇到的人們合作,最後也有不錯的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