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二)

Vincent Chen-WS
Vincent Chen
Published in
21 min readJul 9, 2022

(The Underlying Logic- How to see the essence of things)

10. 複利思維及財務自由概念

網上有一個廣為流傳的經典公式是這樣的:如果一個人每天都能進步1%,一年之後,他的能力會提升38倍。相反地,如果他每天都退步1%,一年之後,他的所有能力幾乎都消失殆盡了。聽起來是不是既“雞湯”又警世呢?

還有一個很有名的例子:一個人存一筆錢,每年可獲得10%的收益,一年之後連本帶利再投資同一個項目,如此反復,大約7年後就可以達到本金翻倍的效果。很多人對上述兩個例子中隱含的公式:

有很大的誤解。如果我們把公式拆解開來,會發現複利公式中共包含3個變數,分別是本金、收益率、期數,並各自對應著最普遍的3個謬誤。

(1) 期數謬誤

人們對“複利思維”最大的心理謬誤,來自對“期數”的不合理預估。假設一個人從22歲開始投入1元存銀行定期,且利息持續滾入本金,存到60歲退休,根據複利效果,38年後,他當初的1元存款會變成1.76元。是的,你沒有看錯,38年的總收益只有76%。

(2) 複利效果謬誤

回到一開始舉的7年翻一番的例子,這裡假設的是每年可獲得10%的收益,7年後的複利效果是(1+10%)的7.2次方≈2,收益率約是100%。7年翻倍,聽上去不錯吧?那麼,如果你不用連本帶利的邏輯呢?如果你只是把本金存到銀行,按單利算,7年的總收益率是10%×7=70%,和100%其實並沒有差太多。所以,不要把成果都歸功於利滾利,以7年為期,你大部分的收益還是來自你的本金所帶來的利息,而不是利滾利。

(3) 收益率謬誤

複利效應真正誘人的地方,是收益率。高收益率才是複利效應的核心。巴菲特真正令人折服的地方,不在於他徹底貫徹複利效應,而是他有辦法維持30%的年化收益率長達30年。

(4) 財富自由概念

什麼才算是正確地理解複利效應呢?每每講到複利效應,人們很容易把它跟一個詞聯想在一起,那就是“財富自由”。我們可以結合複利效應,把“財富自由”用公式來表示:

這個公式指的是只要非勞動收入大於消費欲望,就達到了財富自由。

上述公式第一項為無欲無求式財富自由、第二項為三生三世式財富自由、第三項為第一桶金式財富自由。理解了真正的“複利公式”,以及獲得財富自由的三種方法 — — “無欲無求式財富自由”“三生三世式財富自由”和“第一桶金式財富自由”後,我給大家一個人生建議:早期靠本金,後期靠複利。

一是儘早存到足夠的本金。獲得財富自由的第一重要的事,是培養賺錢的能力。賺錢要靠本金,而不是靠複利。你都沒有本金,哪來的錢生錢呢? 二是努力做到穩健高收。三是讓時間證明它的力量。四是降低自身的貪念與欲望。

11. 概率思維

“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大部分人不願意為了看似更大的收益冒風險,他們更喜歡雖然小一點但是確定的收益。“確定效應”就是他們的人生演算法。不同的人生演算法,導致不同的選擇,從而使人們獲得完全不同的人生。

什麼是運氣?運氣就是概率,只不過加了一點感情色彩。對我們有利的概率,我們將其稱為“走運”;對我們不利的概率,我們將其稱為“倒楣”。所謂“創業靠運氣”,去掉感情色彩,即創業成功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概率。作者提出「對沖機率」概念,首要方法就是找到大機率成功的事情。因為我們大多數的決策,都是“不完全資訊決策”,因此他提出「千位」、「百位」、「十位」、「個位」的概念。

時代是對沖運氣的第一要素,把它排在“千位”。排在“百位”的是戰略。排在“十位”的是治理。排在“個位”的是管理。

例如,在千位上,你可以通過把握時代的脈搏提高12%;在百位上,你可以通過選對戰略,再提高5%;在十位元上,你可以通過設計好組織結構又提高2%;最後在個位上,你可以通過做好管理,提高1%。綜合計算,你的成功概率一共提高了20%,加上原來的5%,你的成功概率就變成了25%。

我們身處時代這個大系統之中,如果沒有一種全域的系統觀,很容易就會和機遇失之交臂。凡事要順勢而為,用“個位”的管理對抗“千位”的時代,如同螳臂當車。“你首先選擇行業,然後選擇公司,否則你就是在泰坦尼克號的頭等艙,再豪華也終將沉沒。”

12. 數學思維

書中介紹五種數學思維:

(1) 從不確定性中找到確定性

(2) 用動態的眼光看問題

(3) 公理體系: 一家公司的願景、使命、價值觀,其實就相當於這家公司的公理。公理直接決定了這家公司的各種行為往哪個方向發展。所有的規章制度、工作流程、決策行為,都是在願景、使命、價值觀這些公理上生長出來的定理。它們構成了這家公司的公理體系。而這個體系,一定是完全自洽的。什麼叫完全自洽?就是一家公司一旦有了完備的公理體系,其實就不需要老闆來做決定了,因為公理能推導出所有的定理。不管公司以後會怎麼發展,會遇到什麼情況,只要有公理存在,就會演繹出一套能夠解決問題的新的法則(定理)。

(4) 數字的方向性: 做同一件事情,有的人想往東走,有的人想往西走,有的人想往北走,而你並不知道哪個方向是正確的。這時,你想要的,不是合力的大小,而是方向的相對正確性。

(5) 全域最優和達成共贏

13. 人生商業模式=能力×效率×杠杆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人,一旦在某個領域獲得了成功,就幾乎可以在任何一個領域都獲得成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人存在呢?這背後,其實是有商業邏輯的。人生,就是一種商業模式。我們可以將其總結為一個公式:

人生商業模式=能力×效率×杠杆

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是獲得能力的能力。想要擁有獲得能力的能力,你要勤奮。你不僅要勤奮,還要可怕的勤奮。你不僅要可怕的勤奮,還要高效而可怕的勤奮。怎麼才能提高做事情的效率?第一要義,是選擇做那些對你來說最最重要的事情。然後,使用更高效的方法、更稱手的工具。如果你真的想要獲得巨大的成功,你必須借助一個神奇的東西 — — 杠杆。

具體來說,有哪些杠杆呢?我給你介紹四種:團隊杠杆、產品杠杆、資本杠杆、影響力杠杆。

第一種杠杆,叫作團隊杠杆。麥肯錫還發明和設計了很多諮詢的方法論,比如MECE法則(另見)、七步分析法等等。“知識庫+方法論”,是麥肯錫從最有經驗的諮詢顧問那裡提取出來的“能力內核”,這就是它的支點。

第二種杠杆,叫作產品杠杆。儘量利用技術及工具研發製造產品,脫離人類對時間的依賴,一家公司才有可能擁有不受限制的發展空間。

最後一種杠杆,叫作影響力杠杆。可是怎樣才能獲得更大的影響力呢?你需要三種能力:演講能力、寫作能力以及建立人脈的能力。演講和寫作是兩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如果你想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你就要持續訓練。

那建立人脈的能力呢?關於人脈,你需要記住一句話:人脈,不是那些能夠幫到你的人,而是那些你能幫到的人。

七步分析法: 麥肯錫商業機遇的分析方法https://wiki.mbalib.com/zh-tw/%E9%BA%A6%E8%82%AF%E9%94%A1%E4%B8%83%E6%AD%A5%E5%88%86%E6%9E%90%E6%B3%95

MECE法: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中文是「彼此互斥、完全窮盡」,詳見: https://medium.com/vincent-chen/mece%E9%82%8F%E8%BC%AF%E5%88%86%E6%9E%90%E6%B3%95-7088c93d5c90

杠杆能幫你獲得巨大的成功,但是使用杠杆也是有前提的:你必須先擁有強大的能力內核。記住,所有的杠杆,不論是團隊、產品、資本,還是影響力,它們的作用都是複製放大。人生,是一種商業模式。想要獲得成功,就看你能擁有多少能力,達到多高效率,以及使用哪些杠杆。有的人,用它們換回了全世界,而有的人,卻一無所獲。我想,一無所獲的人,也許就是因為沒有帶著杠杆,不去尋找支點,就想搬動全世界。

最可怕的能力是獲得能力的能力。

最可怕的效率是伸縮時間的效率。

最可怕的杠杆是撬動人心的杠杆。

14. 把工作當成玩: 玩和工作的四象限

玩和工作的四象限

玩和工作,是可以進行科學的劃分與組合的,它們是“二維四象限”的兩根軸。玩是名為“樂趣”的橫軸,負邊是“枯燥”,正邊是“玩”;工作,是名為“價值”的縱軸,負邊是“消耗”,正邊是“工作”。

這個世界上,有一群人成功的秘訣,就是把工作當成玩。他們正在用各種語言悄悄告訴你,只是你未必聽見。

15. 如何做好時間管理

書中提出「時間顆粒度」概念,就是一個人管理時間的基本單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顆粒度。王健林的是15分鐘,蓋茨的是5分鐘,而大部分人的是1小時、半天甚至1天。在商業世界中,擁有受人尊敬的職業化素養 — — 恪守時間,是一項非常基本的要求。而恪守時間的本質,就是理解並尊重別人的時間顆粒度。

時間管理三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以年為單位的時間管理。

第二個層次是以天為單位的時間管理。

第三個層次是以小時為單位的時間管理。

上帝公平地給了每個人每天3個8小時。第一個8小時,大家都在工作,第二個8小時,大家都在睡覺。人與人的區別都是第三個8小時創造出來的。有人的時間顆粒度是半天,比如退休老人;有人的時間顆粒度是15分鐘,比如王健林;有人的時間顆粒度是5分鐘,比如比爾·蓋茨。

除此之外,我們還根據時間管理的三個層次,把事情分為“輕重緩急”,然後按照規律去依次處理。如果你不能在每一個小時上有所節省,那麼每年的時間也無法真正得到管理。

時間管理,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從17分鐘裡省出17秒,而是判斷這17分鐘值不值得用於做某事,以及如何用17分鐘省出17個小時。

16. 指數級增長、正態分佈和冪律分佈

書中提出 “邊際交付時間”概念,即每多提供一項服務或一個產品所增加的交付時間。邊際交付時間越高的,越不可能獲得指數級增長;邊際交付時間為零的,才有可能實現指數級增長。對於邊際交付時間不為零的行業,有一種方法可以獲得指數級增長,就是把邊際交付時間不為零的服務的部分切掉,跟別人合作,自己只做那些抽象的、邊際交付時間為零的部分。

什麼是服務業?我們先來定義“產品”和“服務”:邊際交付時間為零的叫產品;邊際交付時間不為零的,邊際交付時間越高的,越是服務。

正態分佈和冪律分佈是主宰商業世界的兩個數學模型,它們的核心區別在於邊際交付時間是否為零。只有邊際交付時間為零,或者抽離出邊際交付時間為零的部分,企業才有機會獲得指數級增長。同樣,我們還可以用邊際交付時間是否為零來區分“產品”和“服務”。除了在冪律分佈市場中險中求勝,創業者和求職者也可以考慮進入正態分佈的服務業。

17. 把事做對,創造10倍價值

你不是要比別人強10%,而是要強1000%。在創業時,增長10倍要比增長10%容易得多。創業時更重要的是選擇,而不是努力更重要的是思辨,而不僅僅是執行。用我的“千百十個”邏輯去理解,那就是百位(戰略)上進一步,抵得上個位(管理)上進百步。

讓自己發生改變,你會發現周圍都是好人。

成名之前,你發現遇到的都是壞人。

成名之後,你發現遇到的都是好人。

為什麼?因為你身處的圈子不同了。讓自己發生改變,你會發現你的周圍都是好人。

當你覺得生活中到處是“爛人”時,那是因為你生活在“爛人”的圈子裡。你要做的,不是改造那些“爛人”,更不是變成比他們更爛的人,而是讓自己不斷“漲價”,讓自己配得上更好的圈子。這,才是正道。一個人痛苦,是因為他沒有高度和格局。高度不夠,看到、聽到的都是問題。格局太小,糾結的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算的都是家長里短的小帳,看不到廣闊的增量。你站在1樓,有人罵你,你聽到了很生氣。你站在10樓,有人罵你,你聽不太清楚,你還以為別人在和你打招呼。你站在100樓,有人罵你,你根本看不見,也聽不見。

18. 如何經營人脈?

你平時是怎麼經營人脈的呢?”首要應該是“創造價值。”你能創造什麼樣的價值,就會認識什麼樣的人。所以,經營人脈,始終要保持的一個基本心態:毫無保留地把你的價值付諸別人身上。要想盡一切辦法,毫無目的地幫別人。要想認識更多優秀的人,得到更多的認可,首先要讓自己優秀起來。人脈不在多,在精。人脈的本質,是平等交換。當你把自己變得足夠優秀的時候,讚美、認可、人脈,你想要的一切,才會紛至遝來。

你能為別人創造多大價值,你就有多大價值。一個人的財富基本盤,由兩個組成部分:

第一,你自己的本事;

第二,你和其他人聯結的本事。

前者是1,後者是1後面的0,而且,後者是前者的放大器

真正的人脈,本質是給予價值、平等交換。你能給予什麼樣的價值,就會認識什麼樣的人。你能為別人創造多大價值,你就有多大價值。

你能幫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脈。那些能幫到你的人,不是你的人脈;只有那些你能幫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脈。想要積累人脈,你能做的,就是不斷積累自己的價值,並不斷輸出自己的價值,去幫助別人。記住,健康的人脈,是雙方的共贏,而不是單方的消耗。

19. 知識、技能與態度

人的一生只能學會三件事,就是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和態度(Attitude)。

知識、技能與態度

什麼是知識?知識就是已經被發現和證明的規律。它是確定的,不需要你通過自身的成功、挫敗去驗證,然後恍然大悟。

什麼是技能?技能就是那些你以為你知道,但如果你沒做過就永遠不會真的知道的事情。

什麼是態度?態度就是你選擇的用來看待這個世界的那副有色眼鏡。態度源于心靈。所以有人說,態度決定一切。

關於知識、技能、態度,給你幾個建議:

第一,不要把知識當技能(實戰主義者)學。

第二,不要把技能當知識(理論主義者)學。

第三,用腦學習知識,用手學習技能,用心學習態度。把知識學以致用,把技能練成藝術,那麼你用心相信的東西就一定會實現。

20. 幽默,是溢出的智慧

幽默,是溢出的智慧

不管你要給人製造的是“優越感”“錯愕感”還是“釋放感”,都需要一種稀缺的能力,甚至是天賦,那就是智慧。只有當你的智慧多到溢出時,才有幽默感。幽默,是溢出的智慧。只有他對他所談論的話題舉重若輕,動用20%的“CPU”就能給你講清楚時,他才有餘力“炫耀”他的幽默感。

當一個人的表達格外緊繃的時候,你能體會到他已經把“CPU”用到了120%,但你還是不明白他在說什麼,那這個人對他所談論的話題的駕馭能力,可能遠低於他對自己的評估

21. 邊界感的本質,是對所有權的認知

什麼叫作邊界感?你和一個朋友面對面聊天,你會發現,你們之間總會保持著一個心理安全距離。一旦你走近一點,稍微越過邊界,對方就會本能地往後退。這就是邊界感使然。

邊界感的本質,是對所有權的認知。你要知道,什麼是你的,什麼是他的。你在你的範圍內做事,他也在他的範圍內做事,如果要跨越邊界,就需要先徵求對方的同意。擁有邊界感的核心要求,首先是你要識別什麼是邊界,其次是你懂不懂“要在邊界內做事,越界需要先征得對方同意”這個基本禮儀。

嬰兒是沒有邊界感的。在他出生時,他認為他和媽媽是一體的,他不清楚什麼是“我的”,有些人雖然長大了,但心理上還是一個嬰兒,這樣的人就叫作“巨嬰”。他分不清楚什麼是自己的,什麼是別人的。

邊界感的本質,是對所有權的認知。你要知道,什麼是你的,什麼是他的。你在你的範圍內做事,他在他的範圍內做事,如果要跨越邊界,就需要先徵求對方的同意。

大家一般都分得清楚物品的所有權,但是,時間、隱私、權利……這些無形東西的所有權,很多人卻分不清楚。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邊界感都非常重要。很多讓人不舒服的舉動,通常都是因為對方越了界。所以,我們要時刻訓練自己的邊界感,注意不要侵犯別人的邊界。這是一個成年人應有的基本修養。否則,沒有邊界感的人,即便長大了,也會是一個不受歡迎的“巨嬰”。

22. 世界三大法則:自然法則、族群法則、普遍法則

什麼是自然法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或者說,弱肉強食。在自然法則下,想要生存,個體的優勢非常重要。個體的優勢,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暴力”,一種是“狡詐”。或者換個稍微好聽一點的說法,一種是“強壯”,一種是“智慧”。

什麼是族群法則?族,就是有同一血緣的人;群,就是有同一目的的人。

族,是為了能夠生存延續;群,是為了能夠實現目標。

什麼是普遍法則?就是可以跨越個人和組織、所有人都理解和認同的東西。

自然法則、族群法則、普遍法則

當你用這三大法則的視角看世界,就會理解個體發展、組織博弈甚至國際政治都有其背後的原因。但是,回到自己身上,你要知道:

自然法則是最“健壯”的,因為最原始,只需要自己認同。

普遍法則是最“有效”的,因為最廣泛,能產生更多協作。

“巨嬰”和“杠精”,是在和世界打交道的過程中,選擇了錯誤的法則。問問自己:今天你是在以什麼樣的法則,與這個世界進行價值交換?你用的法則越高級,你能換到的東西就越多。但同時,你也更脆弱。我們要懂得,用族群法則、普遍法則和世界進行價值交換,同時在必要的時候,用自然法則來保護自己。

23 利潤,來自沒有競爭

任何一個行業,所有的紅利最終都會被競爭拉平,最後大家只能賺社會工資。這時候,只能通過創新來創造利潤空間。否則,說句紮心的話,你以為你在創業,其實你只是在為社會打工。

創新利潤、社會工資與趨勢紅利

拿到趨勢紅利,是你的運氣,你應該心存感激。因為總有一天,當市場趨於飽和時,紅利就會被別人拿走。所以,圖中的這26.7元,也不是你真正的利潤。別人能拿走的,那就讓他們拿走吧。那些都不是你的利潤。只有別人拿不走的,才是你真正的利潤。

所以,問問你自己,你今天所賺到的錢,是趨勢紅利,是社會工資,還是創新利潤呢?

24. 沒有KPI,也能管好公司

優秀的人不用管理,他們會自我驅動。沒有後顧之憂的人,才能發揮最大的創造性。最有創造力的工作,一定來自熱愛,來自他內在的自驅力和創造性。

給員工一份比較高的固定工資,讓他忘掉錢的存在,一心投入工作就行了,不要整天想著怎麼多完成一點點業績、多賺一點點錢。一個好的員工,應該考慮的是更大的事。沒有了後顧之憂,員工才能夠發揮最大的創造性。而且,你一旦給員工一份高的固定工資,其實反而能激發他的善意。

腦子裡天天想著錢的人,是幹不出漂亮事的。

25. 員工與企業關係的底層邏輯

讓優秀員工成為事業合夥人。員工和企業是雇用關係,但雇用關係的本質,是某種形式的合夥關係,是一種共同體。這種合夥關係有三種形態: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員工與企業之間的相互期待

利益共同體和事業共同體的最大差別,是“願望”“風險”“利益”這三者之間的排序。利益共同體和事業共同體,是短期與長期、風險與收益之間的一個選擇。這個選擇,基於對公司未來以及公司未來與個人收益之間的關係的信仰。跳槽、淘汰、忠誠度等問題,幾乎無不出自員工和企業對利益共同體和事業共同體之間的認知分歧,出自一種“錯配”。

在第二象限(創業困境)裡,企業有偉大的願景,希望改變世界。但很不幸的是,這時候,某些企業招來很多能力也許很強,但並不真的相信詩和遠方,也不願意為這個遠方承擔風險的員工。很多創業公司的創始人,滿身抱負,但是不懂戰略,也不懂管理,就從大公司挖來身價很高的職業經理人,給他們更高的薪酬。這時,這些員工、職業經理人的目光,一直死盯著老闆,因為他們心中沒有遠方。最終,他們大多被淘汰。我們把這個象限,叫作“創業困境”(有夢想,沒人才)。

在第三象限(轉型困境)裡,很多員工,尤其是優秀的員工,期待創造或者參與偉大的事業。但是,很多已經成功了的傳統企業家的目標,是在原來的賽道上繼續賺錢。第三象限(轉型困境)的企業,能(必須能)找到自己新的願景,並且讓優秀員工發自內心地相信。這是非常重要的。很多轉型企業的問題是,描繪了一個自己都不相信的未來,自欺欺人。能把“時代的孩子”接生下來的,只有真正的“領導力”。具有這種領導力的領導者,才能描繪出一個令人激動、值得相信的未來,並為企業指明道路。

成為利益共同體的基礎是,你們有共同的短期利益;成為事業共同體的基礎是,你們有長期的共同利益。總之,你們有共同想得到的東西。但是,成為命運共同體的基礎是,你們有共同不能失去的東西。

26. 勤勞能創富,但勤勞者能分到財富嗎?

財富的本質: 除了勞動和生產率,財富還取決於效用。其公式如下:

財富=勞動×生產率×效用

如果把三個因素對應到這個時代的基本資源,那麼勞動就代表人口資源,生產率就代表科技資源,效用就代表商業價值。而對於個人來說,勞動代表著你能投入的時間,生產率代表著你的杠杆,比如知識、工具、團隊、資金等,效用代表著你的勞動能創造的單位價值。這三個因素,共同決定了你能創造的財富。

創造財富就等於賺錢嗎?並不是。創造財富不叫賺錢,分配財富才叫賺錢

勤勞未必能致富。致富的本質,並不是創造財富,而是分配財富。創造財富靠能力,而分配財富靠稀缺。掌握稀缺資源,就擁有財富分配權你想要擁有更多的財富,就要使自己在整個交易鏈條上變得更加稀缺。誰掌握稀缺資源,誰就擁有財富分配權。

所以,如果你想要擁有更多財富,就應該想盡一切辦法,提高自己的稀缺性。

比如,對於個人來說,你要思考的問題應該是:

— — 我是否擁有非常稀缺的能力?

— — 我是否在公司最稀缺的部門?

— — 我是否在部門最稀缺的崗位?

— — 我是否擁有最稀缺的資源?

— — 我現在擁有的稀缺性,未來還能繼續稀缺嗎?

27. 公平、公正與公開

首先要理解什麼是“公平”(Fairness)。公平,我們可以理解成用“同一把”尺子丈量萬物。公平的核心,不是用“哪一把”尺子,而是用“同一把”尺子。例如: 你可能會質疑,那為什麼要用“分數”這把尺子呢?為什麼不用“素質”的尺子?為什麼不用“美德”的尺子?或者,為什麼不用身高、扶老人過街的次數作為衡量的標準?

這就涉及第二個概念:公正(Justice)。什麼是“公正”?公正,可以理解成選“哪一把”尺子來丈量。那麼,到底選哪一把尺子來丈量,才算是公正,甚至是正義呢?公正是一個有關價值觀的問題,誰也未必說服得了誰。那麼核心問題來了:誰有權“定義”公正。公正的本質不是“你對我錯”的問題,而是“誰有權做選擇”的問題。例如,學校有權定義“公正”,但無權妨礙“公平”。難道就真的沒有辦法做到既公平又公正嗎?有。那就是“公開”(Open)。公開,我們可以理解成把丈量的過程展示給公眾,讓同意公正者監督公平。

公平 — — 用“同一把”尺子丈量萬物;

公正 — — 選“哪一把”尺子來丈量;

公開 — — 把丈量的過程展示給公眾,讓同意公正者監督公平。

現在你覺得,高考公平、公正、公開嗎?

28. 效率與公平

什麼是公平,什麼是效率?公平,是指收入分配追求相對平等。效率,是指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公平”和“效率”是一組對立的概念。但是,當公平變得前所未有地重要時,也並不意味著效率就會被拋棄。開出嚴厲的罰單,並不意味著要拆除高速公路。例如互聯網公司們應該做的,是在效率的高速公路上一路狂奔時,多留意那些公平的限速牌。也許,成立“促進公平部”或者“幫扶小張部”,幫助老人們享受互聯網的便利,幫助小販們成為團長,幫助農民們提高收入,是所有想抓住“公平紅利”的老王們必須做的事。

29. 勸酒的本質,是服從性測試

每一件事情背後,都有其商業邏輯。這件事情的邏輯是:領導們需要通過勸酒這種行為,來完成“服從性測試”。

勸酒的本質,是服從性測試

什麼是服從性測試? 公司領導進行服從性測試的方法呢?那就太多了。比如,故意做生活不能自理狀,看看下屬會不會幫他拎包、幫他打傘、幫他開車門。

勸酒,不是酒文化,而是酒文化中的惡習,是對酒文化的扭曲。現在,隨著文明的進步,這種惡習已經有所改變。但是,估計要隨著一兩代靠喝酒上位的領導退位,才會有大的改觀。為什麼?因為如果突然不勸酒了,那領導們年輕時豈不是白喝了、白練了、白被測試了?但是,我還是試著勸癡迷於勸酒、癡迷於服從性測試的領導們一句話:真正的領導力,來自內心的追隨,而不是行為的服從。

--

--

Vincent Chen-WS
Vincent Chen

喜歡閱讀科普、心理、網路治理、哲學宗教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