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科學的時間巨匠:Huygens 的鐘擺游絲(下)

陶子張
拾歲堂:鐘錶師的學徒
13 min readSep 20, 2021

Ceiiinosssttuv 是一則字謎,來自 1676 AD 一部名作關於太陽儀和其他儀器的描述的科學著作中。

該書的作者,是一個名叫 Hooke 的物理學家,在提出字謎的兩年後,又於一本名作《勢能的恢復:論說明彈跳體能力的彈簧》的小冊子上,公布了謎底:ut tensio sic vis ──

── 意思是:伸長量同拉伸力成正比

Hair-spring Curve (Source: Wikimedia)

由 Hooke 所提出的「伸長量同拉伸力成正比,以及圓筒形螺旋彈簧」,兩項學說與發明,深刻地啟發了 Christiaan Huygens 在鐘擺運動上遭遇的困境。

透由「最速降落線、旋輪線」兩則數學命題的成功推導,使得 Christiaan Huygens 得以產生折抝螺旋游絲的靈感,但具體折抝成什麼形狀,則來自 Hooke 的啟蒙,也就是:阿基米德螺旋線(Archimedean Spiral)

阿基米德螺旋線(Archimedean Spiral),聽聞此名,想必讀者們心中,或多或少會浮現那位古希臘時代的科學家「阿基米德 (´Αρχιμήδης, 287 ~ 212 BC)」的名號,若再記得更多一些的讀者們,則可能還會曉得利用皇冠測算密度的有趣故事,或是首度推算出圓周率範圍的宏偉成就,抑或那句「一個支點撐起一個地球」的名言。

´Αρχιμήδης 在鐘錶上的貢獻,就來自一個尼羅河畔的水泵 ... ...

Retrato de un erudito Arquímedes (Source: Domenico Fetti, 1620 AD)

´Αρχιμήδης 的生平,筆者在此約略說明,希望能建立讀者們在鐘錶發展史的理解上,有正確而嚴謹的脈絡。

關於 ´Αρχιμήδης 的平生事跡,出於年月久遠,幾不可考,只能透過其所留下的著作中,追溯字裡行間的蛛絲馬跡,稍稍梳理出一幅潦草輪廓:

´Αρχιμήδης 存歿於 287 ~ 212 BC,出生於義大利南部,西西里島的一座沿海城市:Siracusa,是一座古希臘時期的自治殖民地。

在 ´Αρχιμήδης 出生的年代,古希臘帝國的城市重心已逐漸移往托勒密王朝的亞歷山大城,使得其一生在科學上的貢獻,大多來自年輕時赴亞歷山大城求學的時期。

托勒密王朝時候的亞歷山大城,是當時西方世界的知識重鎮,可說是所有近代科學萌芽的沃土,´Αρχιμήδης 便是在此師從幾何名家歐幾里德(Ευκλειδης, 325 ~265 BC)

藉由若干部 ´Αρχιμήδης 遺留的手稿殘卷,我們可以梳理出如下幾則重要資訊,作為理解這位偉大科學家一生的註腳:

1. 純數學領域上,´Αρχιμήδης 使用『逼近法』求解曲線面積、球體面積、圓面積的演算技巧,被視為近代微積分(Calculus)理論的先驅

2. 在如何計算龐大數目的技巧上,´Αρχιμήδης 提出以不同尺度對目標進行設定,並利用類似『逼近法』的技巧,計算大數,此一技巧被收錄在著作《數沙子的人》一書中

3. 在『逼近法』的概念延伸下,´Αρχιμήδης 對無窮大、無窮小進行了多種數學猜想,並以此推算出圓周率的範圍

4. 在幾何學領域上,有別於同時期的其他工程師,´Αρχιμήδης 是一名嚴謹的理論工程師,強調數學之於物理實踐的重要性,被視為近代物理學之父,最為著名的事跡,莫過於運用槓桿原理發明的投石機,能將重石拋擲 1000 米之遠,藉此保衛家鄉 Siracusa 的故事

5. 在民生工程上, ´Αρχιμήδης 在埃及求學之時,曾發明一種半自動抽水泵,改善傳統人力挑水的負荷,至今依然廣為工程所用

6. 在天文學上,據說 ´Αρχιμήδης 曾發明過一部水運天象儀,並曾懷疑過地球中心論,此一懷疑直到數百年後才受到討論

7. 在幾何力學上,´Αρχιμήδης 則透過幾何方法對受力過程進行分析,相關論述收錄於《平面圖形的平衡或其重心》,該技巧直到今日都仍在使用中

´Αρχιμήδης 的生命的末了,則略帶幾分悲慟況味,是在羅馬共和國與迦太基王朝相攻,戰爭波及到家鄉 Siracusa 之時,在一場歷時兩年之久,引發飢荒的圍城戰中身亡。

據說,彼時的 ´Αρχιμήδης 正在沙地上繪製武器設計圖,卻被攻入城中的羅馬士兵踩壞,並一劍刺穿了 ´Αρχιμήδης 的心窩 ... ...

Hannibal Fresco Capitolinec 1510 AD (Source: Wikimedia)

其中, ´Αρχιμήδης 之於鐘錶游絲的貢獻,便在於 1. 5. 兩項,主要是針對螺旋曲線的數學描述,收錄在《論螺旋線》一書中:想像一根長竿,以其中一端為軸心,勻速轉動,有一隻小蟲子從任一端出發,勻速地向另外一端爬行,小蟲子的運動軌跡,能畫出一條向內 / 向外收縮或延展的旋線,即是等速螺旋線。

一般讀者們或許未可知,等速螺旋線,在人類科學發展史上的運用範圍甚廣,深遠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從最初為改善民生用途而設計的水泵裝置,到飛航載具上用於加速起飛的螺旋槳;從一枚小小的螺絲攻牙削切,到電磁學理論中電子運動的過程 ... ...

── 以及,鐘錶機芯裡,那些折抝成一圈又一圈的游絲。

Balance Wheel & Hairspring (Source: Wikimedia)

Hooke 基於等速螺旋線所設計的圓筒形彈簧,揭示了力量之於拉伸量之間,成簡單比例的數學可能性,也啟蒙了苦思未果的 Christiaan Huygens 終獲解答,將「彈簧力取代重力」,發明「游絲」設計。

如此這般,在「最速降落線( Brachistochrone )」的理論基礎,以及Hooke 基於等速螺旋線所設計的圓筒形彈簧元件上,Christiaan Huygens 受到啟發,將金屬折抝成螺旋形狀,並以一枚圓形銅輪,串以車芯,組成了近代機械鐘錶的重要結構:擺輪游絲

擺輪游絲,即是 John Harrison 在尋求《經度法案》近 30 年歲月中,最終解決了轉動慣量的答案:「高頻率振子」。

只是,在 Christiaan Huygens 所身處的年代,合金材料技術尚未成熟,無法製作出高耐用度的轉動車芯,因此「高頻率振子」之構思,始終無法實踐。

此一時代之限制,也是為何在《日不落的海上霸權》一文中,鐘錶法在先天上即遭受歧視的原因之一,因為在法蘭西皇家學會裡,頗受敬重的元老級院士 Christiaan Huygens 已在此道上,追求至莫可奈何的地步。

Longines 4 Grand Prix Pocket Watch (Source: Wikimedia)

折抝成螺旋形狀的游絲,形如一枚能進行 SHM 振盪的旋輪線形彈簧,一體成型的金屬游絲,便能將蜷縮張力,依循材料的原子級連續路徑,往復收放,使「彈簧力」得以取代「重力」,令鐘擺在維持其功能的前提下,並提高振盪頻率,縮小整體結構尺寸,收入小小一枚懷錶盒中。

── 此一最佳路徑,就是「阿基米德螺旋線(Archimedean Spiral)」。

至此,我們總算明白了機械鐘錶的演化,是如何從一枚渾圓鐘擺,進化到高頻率振盪的擺輪游絲,具備此一先決觀念後,接著便可以進一步說明,擺輪游絲的具體結構。

擺輪游絲的振盪結構,自 1502 AD,由德國鎖匠 Peter Henlein 發表的鼓型懷錶雛型以降,到 1675 AD Christiaan Huygens 發明游絲彈簧以先,大約 100 餘年,在鐘錶發展史上是一段技術停滯的時期。

此一期間,小型懷錶一直是依賴發條動力和不完善的擒縱機構,進行走時運作,行裡是這麼說的:那是個擺輪直接撥動五番車的年代

擺輪直接撥動五番車,意味著《望彌撒的等擺定理》一文中,曾提到過的 Weight System 設計,在游絲彈簧發明以先,小型鐘錶,原則上是以時鐘的機械結構來設計,無論在實用性或功能性上,均無實務價值。

直到 Christiaan Huygens 發明游絲彈簧,才以高頻率振子裝置,解決了結構設計上的難題,從而開展了鐘錶發展史的下一里新紀元。

Regulator-Type / Balance Wheel & Hairspring (Source: It’s me Mario on Youtube)

擺輪游絲的種類甚多,大體而言,依據時間調校機制,以及同擺輪蓋板的組合方式,主要分作三類:

1. 單臂式 / Regulator:常見於 ETA-6497,屬於最原始的振盪設計。

2. 拱橋式 / Maslots:針對擺輪本身之重心偏移,所改進的補償設計。

3. 陀飛輪 / Tourbillon:常見於高級腕錶,為複雜度較高之機械設計。

Christiaan Huygens 所發明的「單臂式(Regulator)」擺輪游絲,是一種常見於 17 世紀時期,古老懷錶的經典設計,也是現如今 ETA-6497 機芯的專用結構,此一機種,同時也是瑞士鐘錶師教程 WOSTEP 的指定教材,所有申請此一教程之學生,須在 3000 小時訓練中,學習圍繞 6497 機芯開展的一系列鐘錶知識與技巧。

礙於本文篇幅所限,3.陀飛輪(Tourbillon),不在本文寫作,往後另以專文書寫,目前僅就「單臂式(Regulator) / 2.拱橋式(Maslots) 」兩項設計討論。

單臂式(Regulator) / 拱橋式(Maslots),除卻蓋板組合方式之差異以外,最為相異之處,便是「游絲形狀」。

單臂式(Regulator)游絲形狀,相較於拱橋式(Maslots)設計,多了一截「終段游絲(Terminal-Curve)」,也就是一彎類似手肘的折曲形狀,行裡術語便稱之為「Elbow」,游絲水平 / 中心 / 偏移 / … … / 等調校作業,便主要針對此一折曲進行。

詳細校準技巧與觀念,在此不談,僅針對與「終段游絲(Terminal-Curve)」之校時裝置,密切相關之另一設計「游絲沖(Pin)」進行說明。

Hairspring Adjustment (Source: Perplxr on Youtube)

終段游絲(Terminal-Curve) / 游絲沖(Pin)誕生,是由於 Christiaan Huygens 所身處的時代,鐘錶零件尚屬純手工製造,人力有其極限,無法達到在 19 世紀末工業革命後,機械加工所能觸及的絕對精度。

因此,未能精準地達成「最速降落線(Brachistochrone)」形狀,需要一彎折曲的「終段游絲(Terminal-Curve) / 游絲沖(Pin) / 手肘(Elbow)」,三者所建立的補償設計。

關於此一補償設計之說明,若以鐘擺作比喻,「擺輪游絲(Balance Wheel & Hairspring)」就是將鐘擺折抝成螺旋狀,中央接近同心圓的游絲部分,即對應擺長,而「手肘(Elbow) / 游絲沖(Pin)」所劃出的折曲游絲,就是「終段游絲(Terminal-Curve)」。

透過調節桿(Regulator)上的游絲沖(Pin),令終段游絲(Terminal-Curve)維持在兩枚游絲沖(Pin)中央,控制長度,即是控制擺長,此外一切調校原理,均與時鐘相通,可謂十分直覺,符合維修效益。

此一設計之巧妙,一方面維持終段游絲(Terminal-Curve)以外的部分,能符合「最速降落線(Brachistochrone)」之形狀,另一方面則提供校時機制,能控制游絲運作時的有效長度,控制快慢。

Dynamic Poising (Source: Bunnspecial on Youtube)

拱橋式(Maslots)擺輪游絲,則是在 19 世紀末的工業革命後,才因為加工技術進步,能製作出人力難以觸及的零件精度後,才隨之誕生的機械設計。

整圈游絲形狀,已捨去「單臂式(Regulator)」的補償設計,不再需要「終段游絲(Terminal-Curve) / 游絲沖(Pin) / 手肘(Elbow)」,取而代之的是位於拱橋型蓋板上,由單一小凹槽和一枚小蓋板,壓鎖而成的固定裝置。

出於捨去「終段游絲(Terminal-Curve)」的緣故,游絲運作時的形狀,得以更加逼近最速降落線(Brachistochrone),令彈簧縮張力得以更加完善地取代重力,使得高頻率振盪更加穩定,走時也更加精準。

然而,拱橋式(Maslots)擺輪游絲,雖改善了游絲形狀之精度,卻升起了令一難題,即是擺輪本身的「重心偏移」。

大抵來說,就是在製造擺輪的時候,材料的質量密度不均勻,或製造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公差,導致擺輪的「質量重心」不在正中央,因此需要使用特殊工具和技巧,進行校準。

此一講題,同樣礙於篇幅有限,權作結筆,關於 Christiaan Huygens 在鐘錶發展史上的貢獻,至此則暫告一段落。

擺輪本身「重心偏移」之細節,往後再以專文另述,留待後說 … …

Evolution of Balance Wheel & Hairspring (Source: Wikipedia)

1673 AD,Christiaan Huygens 出版《鐘擺論》,提出「2π√(l/g)」公式,完成了 Galileo 生前遺願,也令人類終於可以建造出,精確的計時工具。

此一論文,日後流傳在各國科學會中,成為重要文獻,經手此一文獻的院士裡,便有一特異之人,正是那位享譽盛名的天才:Isaac Newton。

Isaac Newton 閱罷《鐘擺論》後,釋然一笑,翻開書房案上,一部仿作《神曲》的破舊羊皮書,在 Galileo 的秘文邊旁,勾勒一筆,添下註解 ──

── Christiaan Huygens,與生俱來的天才,後生可畏,後生可畏呀。

那一部仿作《神曲》的破舊羊皮書,正是啟發了 Christiaan Huygens 的設計靈感,流傳在煉金術士之間的神祕筆記。

此一《神曲》也將在日後,繼續隱晦而深邃地,影響著徨徨世人 … …

NEXT ISSUE:

--

--

陶子張
拾歲堂:鐘錶師的學徒

我是一名鐘錶師傅,目前服務於瑞士外商,致力將神秘的鐘錶工藝,推向普羅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