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GitHub-Digest #37

Wesley
Weekly-GitHub-Digest
8 min readMay 17, 2018

2018/05/10–2018/05/16

Web — 網路本身高風險,請詳閱公開說明書

React 橫空問世在前端開發掀起不小的波瀾,後續加入的幾個主要框架在 API 規範上都可見到類似的影子或是設計理念,藉著瀏覽器提供的強大 history 把過去 MVC 後端做 router 的模式搬到了前端,用 React 語法和原生 Web 語言去寫 app 的 React Native 著實有種未來已經到來的感覺,社群的開發者們顯然認為不該停留在原點,無須 Electron 之後誕生的 proton-native 讓你能夠以 React syntax 幾乎無痛的撰寫桌面應用程式,連 create-proton-app 這樣方便的 scaffold 都幫你做好了,個人認為之後很有可能整合進 React 官方生態體系。

proton-native
  • yabwe/medium-editor WYSIWYG editor clone. Uses contenteditable API to implement a rich text solution

從 GitHub 同步移植到 Medium 平台上,看中的就是後台方面相當好管理,沒有過多的廣告喧擾讓人能夠專注在內容本質上,所以對 Medium 的印象一直是挺不錯的,也因此在 GitHub 上看到和 Medium 相關的專案特別有感。medium-editor 基本上已經把整個網站的功能開源出來了,主要原因就和他們在文件上所寫的一樣:“ We’re not affiliated with Medium.com, just fans! ”。目前為止對 Medium 最不滿意的一點仍舊是不支援 Markdown,必須要使用第三方工具才能進行轉換,這點在 medium-editor 也有人爭相提出 解法和外掛,一個開源專案能夠讓這麼多人玩得如此投入某種層面上也是種精神寄託了。

medium-editor

Terminal — 已經是 iTerm 的形狀了呢

degit

一個專案從零到有的過程常常是不斷撞牆兼摸索的,包含工具的環境配置和各種 package 的相依性引用等等,新技術尤其更是如此,所以如果有個 boilperplate 或是 starter kit 這類的玩具可以一次把設定處理到定位那絕對是 Z > B,物理老師不是常在上力學課說什麼省力不省時省時不省力嗎,但用對腳手架是真的可以做到既省力又省時。不過值得注意的一點在於 clone repo 這件事,把 boilerplate 複製到本地端之後改完上傳到自己的 repo 往往會忘記處理而把原先的 git info 一併傳上,那心情就會很阿雜,degit 很簡單的處理掉了:

global 裝個:

$ npm install -g degit

最簡易的使用方式:

$ degit user/repo my-project

user/repo 是目標 boilerplate 的名稱和 repo 名,而 my-project 則是本地端將要生成的新專案。唉呀就這麼想看範例嗎真拿你沒辦法:

degit

熟悉 git 指令的也許會想到 git clone --depth 1,但誠如原作者在 README 中寫到的:“ If you git clone, you get a .git folder that pertains to the project template, rather than your project. ”,這也是我覺得比較好的一點,加上它也有做到些不錯的實用配置,好用啊J個。

Useful OSS — 好用的開源軟體

GitHub 身為全世界最大碼農放置程式碼的集散地,也因為平台是很多人每天使用的工具甚至是吃飯的傢伙,周邊的外掛自然必不可少,舉凡像是可以把原本平面單調的 commits 視覺化成如同蓋房子般有趣的 isometric contributions,又例如充分彌補 GitHub 在不同檔案上呈現各自圖示的 github-file-icon 都是很棒的延伸應用。github-hovercard 同樣做到了這點,有時候要看的東西實在太多,一個一個點擊進去實在讓人等得心煩意亂,它能夠幫助你在 hover 時提前預覽到下一頁的資訊,等同說我不用每次都要上一頁下一頁或是開很多分頁瀏覽,東西多起來時是相當好用的。

github-hovercard

Developers — 開發者們

這回推坑了 github-hovercard,手滑點下看看原作者的個人頁也看到不少好貨,前端應用以 Vue 為主,同時也是 Vue組織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像是 vue-awesome 把 SVG icon 和 FontAwesome 結合的 reusable component 算是較有影響力的代表作之一。coplay 的概念也很有 sense,只有兩個人同時都有安裝該外掛,就會跳出一個控制界面讓你能做到互相控制對方影片的進度。不過我最為喜歡的是 Kolor,一個顏色會有 RGB,HSV,HEX 等數值不斷跳動,npm package 提供的 API 也是簡便好用,不行啊對這種繽紛又不會過度 fancy 的東西最沒抵抗力了 ʕ·ᴥ·ʔ。

Justineo (GU Yiling) · GitHub

Technical Posts — 你都去哪看技術文啊城武

前端現況早已是四處開花,現在你去路上隨便抓一個路人問問會不會寫 JavaScript,可想而知會得到的結果是他們大概會馬上拿出身後的筆電,眼睛發亮地開始跟你傳教 XX 語法在抽象化設計上的美妙。這例子感覺很二次元,不過我相信在政府推動資訊教育之後的幾年這樣的光景絕對會看到,至於是好是壞這就很看緣分了啊。幹話這麼多,想說的其實是寫 JS 的人多但精通的人少,比起會寫 JS 的人我更佩服那些把玩 CSS 自如的開發者,私以為論前端功力要看得不僅僅是 JS 功力,CSS 重要程度亦不在話下。國外目前最生猛的舉個例子像是曾撰寫 CSS Secrets 的 Lea Verou,還有出神入化用 CSS 畫油畫的 cyanharlow,而國內比較知名且專攻 CSS 這塊的就屬 Amos 了。資訊圈生態是這樣的,你可能一輩子未曾和這人有過任何實體見面,但卻能從他的作品感受到這人的熱情和功力。比較可惜的是這個部落格久未更新了,儘管如此裡頭現有的文章質量依舊非常非常值得細究。

You Need Some Music, And A Bottle of Dry Martini — 你一定要把氣氛搞得這麼銷魂嗎

從團名不難感覺出有幾個常見字複合在一塊:Classic,Jazz 和 Groove,最後一個我是怎麼看都看不出來,比較有可能的是和三人都共同喜愛的藝人 Jamiroquai 名字有關。Clazziquai Project 在台灣被譯作酷懶之味,我是認為這個翻譯相當傳神,他們的作品非常適合在下班時放出來聽或是在家休息慵懶度過週末的氛圍。2004 出道至今出了六張專輯,混音輯也累積到四張,和前期介紹過的生物股長同樣是三人編制,只是偶爾會有主唱 Alex 的姐姐客串一下混音。團長 DJ Clazzi 在學時期專攻設計,具備深厚古典樂基礎的他而後也跑去鑽研爵士樂,這幾點對後來踏入 Fusion Electronic 的世界都有不小的助益。主唱之一的 Horan 也負責樂曲作詞的部分,聲線帶有些微的沙啞氣息,但跨入不同旋律的重唱時於 vocal 組合時產生出的風格還是很耐聽的。

Clazziquai Project — Come To M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