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外衝擊零售業!超前部署會員資料中心,實現 OMO 真正虛實融合 ( 威許移動 WishMobile )
( 威許移動 WishMobile 提供本文 ) ( APP | LINE | CRM | MarTech )
新冠肺炎疫情不僅人心惶惶,更影響全球經濟動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於《 2020 年世界經濟展望 》預測,今年全球經濟總量將萎縮 3%,成為 1930 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衰退。
台灣部分,根據經濟部「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統計」,今年 2 月零售百貨業迎來 SARS 之後最慘重衰退,到了 3 月綜合商品零售業(如免稅店等)營業額年減 34.3%、百貨公司年減 21.6%,堪稱最受疫情之苦的「慘」業。
有的商家哭,但也有店家受惠。疫情助攻「宅經濟」,台灣今年第 1 季零售業網路銷售額年增 19.1%,上看 811 億元。消費板塊遞移現象,讓許多品牌商家開始思考,消費者不來實體店轉向電商,為了活下去決定重新分配資源,藉此打造「OMO」基礎建設,迎向虛實融合全通路。
對此,OMO 概念為何?它與 O2O 有什麼差異?以及不論線下拓展到線上,或是線上到線下,台灣業者在佈局 OMO 過程,最主要面臨的挑戰又為何?
從 O2O 過渡到 OMO,虛實相互滲透「網」住會員商機
過去實體門市與電商網購,兩者井水不犯河水,受惠科技進步逐漸打通兩者隔閡。最早提出「O2O」(線上到線下;Online to Offline)概念的是 TrialPay 創辦人 Alex Rampel,他解釋,所謂 O2O,就是把網路的消費者、會員,引導他們到實體商店,讓網路數據流,轉換成實際的人流,進而提升門市業績。
爾後,O2O 玩法持續進化,不僅線上到線下,也讓線下的人潮,透過 QRcode 掃描,或藉由 Beacon、LBS 定位功能,透過簡訊或 App 直接推播產品資訊,讓消費者回到電商官網購買。線上與線下的互導模式,逐漸被視為增加營收的「虛實整合」策略。
然而,O2O 的確帶來人流,但也存在挑戰。例如無法全面掌握消費者的軌跡來源,甚至無法洞察消費者在虛實端分別的消費頻次、金額,導致許多品牌投入大量行銷資源,最後卻發現「轉換率」甚低。
對此,2017 年李開復在經濟學人雜誌,首度提出「OMO 虛實融合」概念。
所謂融合,不僅線上、線下通路彼此更深度串聯,甚至受惠 5G、AI 科技、以及無處不「聯網」Wi-Fi 環境,不論在網路或門市,品牌在虛實之間的會員系統、出貨系統、庫存系統彼此全打通。而消費者靠一支手機也在全通路(Omni Channel)打造的環境之下,各種搜尋、瀏覽、支付、取貨、再回購等數據,讓商家更全面掌握,進而透過行銷科技推動往後的精準行銷。
部署 OMO 大痛點:虛實系統各自為政,阻礙精準行銷成效
不論是 O2O 或 OMO,上述的概念看似簡單,但實際執行起來為何如此困難?首先,虛實通路的消費型態本身就有落差,電商網購消費頻次較高但轉化率低;門市消費則因有專人介紹,相對轉化率較高但消費頻次低。因此要從實體跨向電商,或是從網路跨足門市,新的通路模式都需要用嶄新的思維經營。
另一方面,從單一通路要跨足另一通路,目前台灣許多廠商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兩端通路「融合」不起來。
例如以實體起家的業者,過去掌握會員資料多以「POS」為核心,當消費者購足一定金額成為會員後手寫個人資料,店員再手動輸入到系統後台。當門市擴大經營網路生意時,多半採取打造新的電商系統,消費者在網路購物透過社群帳號、手機或 email 再註冊,獲得購物官網的會員資格。
這時候,消費者便感到奇怪,「為什麼我跟同一家品牌消費,但門市與網路的會員系統,會是分開的?而我在網路購物獲得的回饋金額、點數,為何無法在門市端兌換、累積?」
正因為線上、線下兩套系統各自為政,彼此系統運作模式差異,加上資料格式也不一致,導致店家在邁向 OMO 過程遭遇「融」不起來窘境。更不用說兩套會員資料彼此斷鏈,資料未能整合,品牌店家無法全面掌握消費者的軌跡,未來的再行銷策略、會員經營的成效皆大打折扣。
當業者面臨系統無法融合的棘手問題,具體解法有什麼?
以「會員資料」為中心的系統,cama 這樣做換來 57% 會員商機!
不論是門市起家,以 POS 為基礎再建立電商網站、App;抑或是從電商發跡,自建官網或採用電商平台方案,接著再開設門市、百貨專櫃據點。企業營運者都該意識到,虛實之間打造的銷售通路,是為了提升營運成效的工具手段,而不是管理會員資料的指揮中心。
真正的核心指揮部,應該跳脫通路思維,是以消費者為核心,建立一套能同時掌握虛實兩端的「會員中心系統」,解決兩邊通路資料無法整合的危機。
換言之,會員中心系統不會只附屬在一端通路的系統架構底下,它是一套獨立運作的系統,線上、線下的銷售數據,即時回拋給會員中心系統,再進行後續的整合、運算、分析。而決策者能針對結果,擬定虛實互相導流的行銷、銷售策略,讓虛實之間的服務展現一致性。同時,會員資料不論在虛實哪一端新增數據,最終都會在會員中心系統更新。
台灣咖啡品牌 cama café 多年前就嘗試以「會員中心系統」為核心的通路布局策略,後續營運展現 OMO 融合成效。cama café 在台灣目前分店數約 120 間,2018 年推出 cama App 做為經營會員的起點,同時 App 與 POS 系統打通串接,落實 OMO 經營模式。
根據媒體報導,去年 cama 的會員消費占整體營收的 57%,當時的會員數約 23 萬人,近期會員數更突破 30 萬大關。能有如此高比例的「會員消費力」,探究背後原因,就是透過會員系統,了解會員族群年齡、性別、地區特徵,以及掌握不同客群的飲用習慣、口味偏好等數據資料,對照「好咖、玩咖、大咖」三個會員等級,推出專屬行銷優惠方案,尤其兩大頂層會員數,雖只占全會員比率 12%,但營收貢獻卻高達 37%。
從 cama 案例可以看出,因為 OMO 的融合,更全面掌握消費者資料,不僅提升會員的黏著度,甚至洞察到愈忠誠顧客的含金量愈高。甚至 cama 還打算推動訂閱制,依據不同客群屬性,讓調豆師推薦客製化的訂閱方案,多元施展銷售、行銷玩法。
因應這波疫情,許多業者想趁機「超前部署」。然而,不論是線上要跨足線下;或線下轉攻線上,真正新零售的「融合」就像種菜,澆水與施肥的管線除了彼此暢通,同時要澆多少水、施多少肥的比例,都該有一套獨立系統追蹤、監測,最後才能發揮 1+1>2 的成效!
文 / 威許移動特約編輯陳薪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