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是如何抓住時下年輕人的內心?瘋狂模仿、大量傳播的流行原因?

談抖音是如何讓零零後、九零後願意大肆傳播分享出去的原因?快速時尚?你真的在做自己嗎?

侯智薰(Raymond Hou)
高效能任性
5 min readSep 13, 2018

--

這是抖音分析文的第二篇:談時代焦慮下的年輕人與快速時尚

在這個流量池被各互聯網大頭(大陸是 BAT,百度、掏寶、騰訊,現在多了一個頭條抖音)占據的情況下,一個新的社群應用要能脫穎而出成為黑馬,甚至搶走流量的原因,至少要有這二個因素:

  1. 讓用戶上癮,不斷使用,搶奪時間的行為機制
  2. 能擊中「特定族群」的內心世界,使其大量傳播

▍上一篇:以行為設計學的上癮機制,觀察抖音是如何設計用戶行為?

▍此篇:以時代的心理需求,談為何抖音會被瘋狂模仿、大量傳播?

所以今天讓我們用 7 分鐘時間,來談談第二點:

「時代焦慮下的年輕人,到底想要的是什麽?」

追求時尚、做自己、社交性?

還記得上一篇的一個數據嗎?

「24 歲以下的抖音用戶占 85%。」

這數據告訴我們抖音的用戶幾乎全是零零後與九零後,而這兩代人在這快速變化的時代中,焦慮已經是個代名詞,為什麽會焦慮?

「怕追不上超量的資訊、怕被機器人取代、怕自己被這個社會給拋棄。」

因此,這兩代人追求的大致上有三點:

  • 追求時尚
  • 做自己
  • 社交性

首先,什麽是時尚?

我在上一篇音頻有提到:時尚是「跟別人一樣」「跟別人不一樣」

乾,這不是廢話嗎(X)
不是的,聽我娓娓道來~

  • 跟別人一樣:講的是流行,因為有某群人跟你一樣,所以你有群聚的安全感
  • 跟別人不一樣:講的是特殊性、有設計、有格調,有了競爭感,超越了沒跟上時尚那群人的虛榮感。

但是,我想在這邊加一個「前綴形容詞」給時尚,畢竟不只有九零後、零零後的年輕人在追逐時尚,所以他們追求的其實是——

「快速時尚」

還記得在姜思達擔任制片人的《透明人》短影集中,有一集與一位電商的行銷總監對談,該總監提到一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

「年輕人之所以熱愛快速時尚,是因為它有著大牌的元素,又有著不一樣的變化,重點是負擔得起!」

你意識到關鍵了嗎?

抖音的 UGC (User Generate Content)模式就是快速時尚的精神!

包含了跟別人一樣(流行、大牌、火紅的音樂)
又能跟別人不一樣(自己是內容的生產者、可以拍出些微變化)
重點是負擔的起(不是我擔任原創,拍一支 15 秒的影片,成本極低)

在抖音上做自己?

「做自己」其實成本很高的,因為你必須承擔大量的風險,還要在覆雜的社會下找到自己的定位,並且在多種煽動與混亂言論下相信自己的內心聲音。

但在抖音上「做自己的成本很低」,為什麽?

因為其實只有極少數人,是運用了創意力拍出了特別火的原創影片,其餘的大多數人都只是去抄(仿造)模版罷了。

雖然應用的標語打的是「使用者創作」,但其實更是「彼此模仿」

如果一句殘忍不太好聽的話:

「在抖音上的做自己,充其量只是換張臉的彼此模仿。」

就算五音不全,也可以準確對嘴;就算不會跳舞,也能慢速錄制與後制,拍出自己(的臉)的MV,而且才 15 秒,制作成本低,出包的概率也就低了。

有人會說:「剪輯」這門藝術,就是為了遮住短版,凸顯長版。

沒錯,或許你也有經驗,明明一些在 YouTube 影片中表現的很幽默很精彩的網紅,為什麽到了現場卻結結巴巴,毫無舞台魅力可言?

因為他們少了「剪輯」這門藝術的修飾,就跟有些沒化妝的女人一樣……很赤裸,恩,你懂的。

總結:高反饋、低成本、沈浸在掌聲(做自己)之下

安迪沃荷(Andy Warhol)在網際網路尚未發達的1968年曾預言:

「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 15 分鐘。」

我想,他當初應該是意識到了「未來是制作內容成本極低的社會」,即便亂槍打鳥,產出一堆內容總有中的一次!但這還不能構成「成名」的條件,更多可能是你生產了一堆內容,但都沒被看到,被淹沒在流量海之中。

當「製作成本極低」再加上「快速時尚」與「做自己」的時代心理需求,以及抖音「讓素人都能紅的演算法」,使得這群年輕的用戶在抖音上找到一個焦慮的宣泄出口,拼命地將自己(模仿)的影片分享出去,去表達自己:

「我不太需要絞盡腦汁、也不太需要堅持個兩三年,就能被人看到了,就能成名了,就能得到安全感與優越感了!」

只不過,安迪沃荷沒猜到的是,未來的成名不是 15 分鐘,而是 15 秒鐘吧。

謝謝你閱讀這文章,若喜歡的話,可以在圖上幫我按 5 下 Like,會讓我獲得獎勵與鼓勵

2019 年前進北京工作|追求下一階段的成長

雖然目前在台灣還有工作在身,但會陸續將時間抓回來,為下一個階段積累,離開熟悉的家鄉,很疼,但這才是成長的時候。

若您有可以推薦的人脈與資源,請您推薦給我!謝謝!

我想,無論是參與專案的策劃、執行,還是個案分析與調研⋯等等,若有資源能讓我在台灣的日子就開始累積「大陸相關的專案經驗」。

比起純寫分析式的內容,透過直接了解並參與專案,相信對於提升工作歷練的廣度(從台灣到大陸,從 B2B 外企到 2C 的內容),還能提升相關產業的深度更有幫助。

更多關於大陸相關的內容,我會分享在微信公眾號 @flywithus365

謝謝,看到最後的你

若喜歡我在 Medium 的內容,
歡迎「點此分享」到臉書給更多朋友。

--

--

侯智薰(Raymond Hou)
高效能任性

探索現代人需要的數位工作術、聰明工作和生活品質方案,也分享一人公司故事|18 歲印度自助旅行,22 歲全遠距工作者,24 歲結婚到北京做互聯網產品運營,26 歲回到台灣和老婆打造智能工作宅,保持任性熱愛生活|▲ 最新內容在個人網站:raymondh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