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一間自己的小店,然後活下來

--

來坐夥共享空間-在信義區巷子裡六年的一個小空間
當初一時想不開開下去的小空間,在巷子裡默默地活了六年

開店、開一間自己的小店,是某些人的心中夢想。倒不一定要開店賺大錢,而是想擁有一間自己的小店;有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做喜歡的事、遇見喜歡的人。

開一間自己的小店

是的,這真的很浪漫

前提是要活下來

為何想寫這篇文章?開店後這幾年都在做空間,自然就會特別關注這領域。這幾年裡,看著各種店或空間一間一間關、又重開、又關 ... 短短幾年一個店面可以換過三四家不同的店;身邊也總是有朋友想創業開店,但就算只是間小店,隨便也是數十萬元的投入,稍微大一點的就是百萬以上 ...對一般人來說,有幾個幾十萬、百萬可以賠?
開了店卻活不下來,這損失真的太巨大了。

(本文三千字,閱讀時間約 7–8 分鐘)

不管大店小店,開店就是一種重資本投資

相對於不開店。

相較於不開店的創業方式,實體店面的前期投入就是比較高 (租屋的押金、裝潢),實際運作的固定成本也比較高 (租金、水電、人事)。

因為都比較高,所以可以說:

開店是一種相對風險比較高的創業

為什麼要選擇風險比較高的方式?

因為它比較浪漫~有一間自己的店真的是很浪漫的事情,於是在某些情況下人們會願意承擔比較高的風險。

只要夠衝動就可以開店,活下來才是本事

開店一時浪漫一時爽,活下來才能一直浪漫一直爽。

要活下來的第一件事!

就是算錢!!

算出預期營收、可承受成本!!!

開店第一步:計算預期營收

一定要知道開了這間店之後,有哪些預期的營收項目?預計的營收數字?然後預估數字的時候不要太樂觀,如果風險太集中也盡量不要考慮。

舉個例子,曾經看著一間早餐店只開了三個月就關門,原因是那間早餐店的客源主要只有對面那棟辦公大樓,那棟辦公大樓裡頭是同一間大公司,而剛好那時候那間大公司決定把辦公室移動到內湖,於是整棟等於空掉,對那間早餐店來說,等於客源全部消失。

這就是屬於風險太過集中的案例,只有一棟大樓,而大樓中又等於只有一間公司。

這裡的重點在於:

● 列出預期營收項目

● 算出各項目預期營收數字

● 最好列出樂觀、中等、悲觀等至少三種預期情況

● 風險太集中的店面盡量避開

你會發現,位於不同地點的預期營收會不一樣,開在鬧區的餐廳跟開在郊區的餐廳預期營收就會有很大差異。所以這件事是每次評估店面位置時都要重新計算一次,這也會影響到合理租金的計算。

開店第二步:計算可承受成本

如果成本高於預期營收,是開心酸的嗎?

這就是為什麼要先計算預期營收的原因,接著才能計算出可承受的成本。作法有點類似上一步:

● 列出預期成本項目

● 算出各項目預期成本數字

● 列出樂觀、中等、悲觀等至少三種預期情況

● 金流卡太死的情況盡量避開

各種不同店面的營收項目和成本項目都不一樣,所以這裡也很難詳細列出,但應該可以感受到,其實這就是在測試你是否足夠了解你想創的業。如果不了解商業模式,不了解產業,光這兩步就會做得很卡,或是內容簡略貧乏到一看就知道功課沒做足。

實體店面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成本項目:租金

要如何評估合理租金範圍?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這幾個步驟都在設法避免這件事:在一開始就開出一間注定活不下去的店

舉個例子我們看一下這一段:

如果不會做行銷,那應該開在有人流的大路邊

要走高價服務路線,食材成本佔比會降低,但人事會提高

要走低價薄利多銷路線,食材佔比會提高,那人事、租金折舊就得降低

要走燈光美氣氛佳路線,裝潢折舊會提高,那其他就得降低

假設有人開了一間餐廳,很強調食材品質、很強調 c/p 值,於是食材成本降不下來。很強調服務,又設計出很講究很花功夫的菜單,於是人事成本降不下來。很強調內部裝潢要美,視覺上要新潮美麗,於是裝潢折舊降不下來。那除非他租到一間免租金的店面,不然幾乎就是必倒,本金多寡的差異只是可以賠多久,但都是賠。

不要以為這是笑話,我親眼看過這樣的案例。

你也許可以不用賺錢

但一定要活下來

所以要把自己的生活費算進成本中

當然前面這兩步這是很簡化之下的情況,實際情況通常還得計算產品定價、預估可能的議價空間和促銷折價、實際能承受的最低售價、各項成本項目也得評估一定程度的損耗,以及實際營運時營收不如預期的情況下的營運準備金 … 等等,有非常多東西要規劃。

營運準備金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不管前面規劃時你做出了多悲觀的預測,實際情況都有可能比你能想像的悲觀更悲觀 … 所以一定還是要保留一筆營運準備金。

一般說法是要抓三個月到六個月的營運準備金,實際上應該是看你的店面類型而定。簡單說就是你的店愈不需要教育市場、本身處在愈有人流的地方,那可以抓短一點的營運準備期;你的店愈需要教育市場,本身處在愈沒有人流的地方,就得抓更長的營運準備期。

營運準備金:在營收掛蛋的情況下你還能維持多久時間的營運?

想想 covid-19 疫情 ... 就可以理解什麼叫做情況總是能比你能想像的最糟再更糟。

實際開店營運後,先流量後留量

先透過行銷操作帶人來,然後用服務和運營留下他們。

空間行銷的部分可參考這兩篇文:

簡單說就是得讓你的潛在客戶們:

● 找到你

● 看到你

● 而且會想來

當他們來到現場後,這可是我們自己的小店,終於吸引來了一批我們想遇見的人,於是一定得留下他們,讓客人只來一次就不來真的太浪費太可惜了。

要留下他們,靠的就是產品、服務、跟社群。

作為一間小店,老闆本人的個人魅力其實蠻重要的,在留客這件事上要負擔的部分頗為吃重。都開了自己的小店了,就勇敢地站出來散發你的個人魅力吧~長期下來也更能形塑出空間中的常客樣貌,還會常來的應該都是跟你合得來的,這樣的小店也才是我們一開始想開的小店~

這邊也又有幾篇延伸閱讀:

但不管怎麼規劃,開店初期都還是很忙碌的,這時候也是影響能否活下來的關鍵時刻。

所以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保持專注!

專注做那些攸關生死的事情,盡量拒絕排除那些無關生死但很消耗你的事情。例如做一些無謂的社交應酬、談一些沒有實質意義的合作。

這講起來簡單,但要做到沒有一點準備還真的很困難。保持專注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商業世界總是有各式各樣的雜訊和誘惑,我們也總有一些好像必須要交代的人情。但只要不專注,就很容易活不下來;你想要活下來,就得專注!

實際開店後就是會有一堆擾人的雜訊:

要活下來最重要的關鍵就是:

不要做超出能力範圍的事

所以在開店前,好好計算營收、成本、自己擁有的資金,不要開出一間超出能力範圍的店;在開店後,好好專心,做好行銷,帶來好客人,服務好他們,讓他們喜歡你、喜歡你的店,不要做超出能力範圍的事 (例如不專心、帶來你無力應付的客人、對客人做出你無法做到的承諾 …)

如果上述都能做到,要活下來應該不是很困難的事情。然後再下一步,在必要的時候做出必要的轉變

例如來坐夥後來就轉變了,當我們後來有了不同的事業重心,我們就讓它發展成不一樣的樣子。到後期,主要的目標都達成了,我們也都進入不同的階段,在開店滿 5 年的時候,就讓來坐夥功成身退了。

重點是你開店的初衷

而不是那家店

時時記得當初為什麼想要開店?想開一間小店的理由是?當外在環境有了變化,並不需要一直緊抱著這間小店不放,它只是我們用來圓夢的工具。

我是在 2015 年二月開的店:來坐夥共享空間,在五年後的 2020 年一月結束退場。

開店這件事影響我人生甚鉅,甚至可以說是我的人生分水嶺,開店之前/開店之後。我真的很喜歡擁有一間自己的店的感覺,過程中認識了很多也開了自己的店的人,同是空間人相處起來特別有共鳴~

總之,我很喜歡跟人分享這些關於空間、關於一間自己的店的這些經驗,希望每個想開店的人都可以:

開一間自己的店,然後活下來

關於行銷,尤其是開店的人,最好盡量不要有這樣的想法:酒香不怕巷子深,東西夠好就不用做行銷 
(如果有這想法,強烈建議先看看這篇文章)

最後再提醒一次:

想害一個人,就是叫他去開店

--

--

東東 (吳東軒)
一個 NF2 罕病患者的斜槓人生

業務出身的行銷人,確診 1/40000 機率的 NF2 罕見疾病後,從此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喜歡思考、喜歡書寫、喜歡自由,也是一個加密貨幣愛好者,期待區塊鏈與加密貨幣普及到日常生活的那一天。著有《人生很難,就想活成喜歡的樣子》一書,個人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eohex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