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柏林的繁華與蕭瑟(下)

繁華的柏林:重建的波茨坦廣場與博物館島

Lilian
莉莉安的奇幻旅程 Lilian by thy way
10 min readJan 21, 2019

--

再次造訪柏林,與前次來時的蕭瑟差異甚大,波茨坦廣場使我非常驚艷,知名的柏林影展在此舉辦、柏林愛樂也在此演奏。電影、音樂與博物館島的視覺藝術呈現了柏林繁華的一面。

想看蕭瑟的柏林請見遊記上篇

二、繁華

波茨坦廣場 Potsdamer Platz

波茨坦廣場的街道,右方高聳建築是DB鐵路塔

波茨坦廣場過去曾是歐洲最繁忙的交通樞紐和商業中心,二戰時成為廢墟,冷戰時期,被柏林圍牆切成兩半。圍牆倒塌後,成為柏林重新開發的重要地區。

夜晚的波茨坦廣場燈光閃耀,最顯眼的兩棟建築包括索尼中心(Sony Center)和鐵路塔(Bahn Tower),更可為電影廣場,路上有許多電影院、德國電影博物館(Deutsches Filmmuseum)以及波茨坦廣場劇院(Theater am Potsdamer Platz),也就是影展時電影宮(Berlinale Palast)的所在地。

Sony Center,裡面有商場和電影院

柏林影展 Berlinale

柏林電影宮,平時為波茨坦廣場劇院

柏林影展是世界三大影展之一,最初為了建立柏林「世界自由窗口」的形象,於1951年成立西柏林國際影展,也因此使得柏林影展比其他影展帶有更強烈的政治性,作為多元文化與政治意識交流的平台,強調以電影探討當代的社會議題。

柏林影展作為給每個人的影展,不像坎城影展只開放給專業影人,除競賽片以外媒體記者並無特權,影展一視同仁、每個人都必須上網或在售票口排隊買票入場,每年搶票都非常激烈,觀眾在零度的寒風中排隊。如果搶到競賽片在電影宮放映的場次,觀眾甚至可以與影人同時走在紅毯上,還能一起欣賞競賽片的世界首映。來影展看電影不分年齡,有為學齡兒童、青少年的選片,可以看到家長帶小孩、以及一大群幼稚園的小朋友出現在電影院裡。

在票價上更是親民,不同的單元有不同的票價,開演前尚未售完的場次得享半價優惠,當時買到最便宜的票價甚至只要2歐元。柏林影展也是全球入場觀影人數最多的影展,十多天的影展期間放映約400多部電影,創造超過30萬的售出票數、48萬戲院造訪人次。

很可惜當時只排了三天,沒有買到在柏林電影宮放映的競賽片,只得在外面的紅毯觀望。很有趣的是台灣影展大多是青年人參加,歐洲的藝文相關活動則常見頭髮已白的老年人;在紅毯旁大家也只是安靜等待、也不會有明星經過時尖叫拍照的情景。

當初只注意到童星,再度回顧才發現《賣場華爾滋》(In den Gängen, 2018) 的男主角!

柏林愛樂廳 Berliner Philharmonie

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是世界三大交響樂團之一,音樂廳就是為了他們所建立。二戰時原本的音樂廳被炸毀,柏林愛樂在沒有好的練習和表演場地的情況下經過十多年,終於1963年新的柏林愛樂廳於西柏林成立,距離柏林圍牆並不遠,開幕由著名的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指揮演奏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

1963年剛落成的音樂廳,蓋在柏林圍牆附近,周圍都還是農舍

音樂廳的建築以讓聲音呈現最佳化為中心來設計,最著名的是首次將古代圓形劇場的空間設計帶進音樂廳。過去演奏廳多是以方形,樂團在前方舞台,建築師在設計時以大家在聽音樂時會自動圍住演奏者發想,將整個空間設計為五邊形,這樣的結構成為日後許多音樂廳的原型。一樓傾斜的天花板也是順著二樓觀眾席的階梯式座位所設計,天花板上的突起也都是為了有良好的音效,而架高的舞台則是演出時意外發現聲音傳遞的效果好很多,於是延用至今。

不僅如此,建造時以欣賞音樂沒有階級之分、人人平等為原則,並未設置包廂,更確保樂團演奏時的音樂在每一個位置聽起來都是一樣的,因此即使坐在最後一排的聲音跟第一排差不多,對於預算低的樂迷是一大福音。

視覺上建築師以大自然為靈感來源。整個演奏廳就像是一個河谷,觀眾席是高高低低的山丘,天花板則設計的像是星空一般。整個音樂廳是一艘船,牆和地板則嵌上彩色馬賽克,南面向陽,以暖色系的紅、橙、黃色為主,北面則以綠、藍、紫等冷色系鑲嵌。

副廳天花板上的吊燈,與為了而有的「雲朵」等
音樂廳大廳,右圖即午間音樂會所在地,可席地而坐、享受音樂和美酒

導覽人員特別提到柏林愛樂採民主制選材,與其他交響樂團很不一樣,首席指揮由團員匿名投票選出,評選新團員的方式也很特別:候選人必須在現任團員面前演奏,藉由團員投票選出符合樂團的聲音。入選後還有一段試用期,通過之後才算正式加入樂團。週間的免費音樂會多是獨奏或較小編制的演奏,讓已入選柏林愛樂的未來之星練習,也讓他們在正式入團前有機會在大眾面前演奏。

博物館島 Museuminsel

博物館島包括柏林的五座博物館,最熱門的是展示西亞文物的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 Museum),舊博物館(Altes Museum)展示希臘羅馬時期雕塑,新博物館(Neues Museum)以埃及文物聞名、同時也展出史前文物,舊國家藝廊(Alte Nationalgalerie)以十九世紀德法雕塑和繪畫為主,勃德博物館(Bode-Museum)則展示雕塑、拜占庭藝術和貨幣的。

十九世紀初時受到啟蒙時期的影響,當時的國王將施普雷河(Spree)穿越的「島」上成立博物館,展示德國所藏的藝術品,而後回應市民對於平民教育和藝術普及的要求,將整座島規劃為博物館島,欲將提升柏林在藝術上的地位、與倫敦和巴黎並列,同時含有教育大眾與宣揚國威的企圖。二戰時博物館島七成被炸毀,戰後開始重建工作,新博物館由於受損嚴重而被棄置,直到東西德統一後重新規劃博物館島群、積極修復,才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博物館島的橋與校外教學的學生們

柏林還有非常多博物館,光是周邊就有東德博物館、柏林猶太博物館等等。除了博物館島之外,我還去了波茨坦廣場上的電影博物館,另外還選了德國歷史博物館,想看看德國政府怎麼講述他們的歷史。讓我很驚訝的是,他們先從國界開始講起,說明國界的形成與國家、民族定義的流動性,並且花了大篇幅詳細講述德國形成前的歐洲史,將他擺在歐洲史的座標中,然後才帶出狹義的德國史。

同場加映:德國國會大廈 Reichstag

德國國會大廈,從透明穹頂可看到國會議事場地

國會大廈於1894年建立,經過德意志帝國、威瑪共和,希特勒上任後一個月發生縱火案,建築被燒毀,整個穹頂與議會場地遭到毀壞,國會搬到其他地方,但實際上當年的國會議員全部都是納粹黨員,形同虛設。二戰後東德政府並未使用該國會大廈與周遭的土地,變成一片廢墟,直到德國統一後才開始完整的重建計劃。

建築本體維持過去的文藝復興風格,重建的穹頂則改用大面積的透明玻璃,不僅是外觀上的現代感,從內部能夠看到主要的議事場地,象徵人民能夠來監督政府的運作。歷經強盛統一的帝國時期、積弱的民主共和、恐怖的獨裁專政,國會選舉制度與權力演變至今,以民主、公開、透明制度運作著。國會大廈建築的新舊並存,展示了經過二十世紀的戰爭後,德國與過往的和解,以及邁向未來的決心。

三、重生

戰爭讓開明專治以來繽紛多彩的柏林蒙上一層無法抹滅的灰,如今仍舊蕭瑟,繁華的燈火沒有遮掩、而是照亮過去的傷,整座城市就是德國的縮影,在漸漸癒合、卻永遠存在的瘡疤上重生。

景點資訊

柏林愛樂廳:參觀音樂廳必須參加德語和英語導覽,票價5歐,時長約一小時。每週二中午有免費的午茶音樂會,在輕鬆的氛圍下推廣古典音樂、回饋大眾。音樂會開始前一小時會售出24張站票,有時甚至能以便宜的價格買到舞台上的位置。

博物館島:套票18歐,優惠價9歐,未滿18歲免費。週四博物館都會延長開放時間,建議喜歡逛博物館的人可以買套票從早看到晚,非常過癮。

國會大廈:可以線上預約或早上到現場排隊預約免費參觀,攜帶有照片的證件正本,經過安全檢查後即可進入。預約日落前兩個小時,趁天還亮時搭配語音導覽(有中文導覽)可以了解國會周邊的建築、國會歷史與運作,天黑後可以看360度柏林夜景。

交通

搭乘地鐵最方便,搭配公車即可到處跑透透。柏林從中心往郊區分為ABC三區,除了集中營、機場在C區,大部分的景點都在AB兩區。建議可先買9歐元的AB區四次單程票,平均坐一次2.25歐。如果確定一天會用超過三次、或是想輕鬆一點的話買一日票(AB區一張7歐)比較划算省事,打票後就可以用一整天。單程票同時適用地鐵及公車,只要在同一趟旅程,就算有轉交通工具也只算一次(ex.從市區到集中營必須搭地鐵再轉公車,但只需打票一次)。記得一定要在月台或公車上的機器打票。

9歐元的四次票,一次會拿到兩張或四張,在箭頭處打票算一次

延伸推薦

花亦芬《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的轉型正義》:臺灣第一本探討德國兩次轉型正義的專書,敬愛的台大歷史系教授所著,網路上可以找到她在TEDx講轉型正義的影片

Richard Georg Strauss 《Metamorphosen》:中譯《變形》或《蛻變》,以23件弦樂器演奏的曲子,作於二戰結束前幾個月,1946年初次演出,普遍認為是哀悼被戰爭破壞德國。本曲引用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第二樂章(葬禮進行曲),樂譜的最後寫著「In Memoriam」,有人說是悼念德國、有人說是致敬貝多芬、有人說是記念希特勒。作曲家理察・史特勞斯並沒有多作解釋。他在1933年曾被任命納粹德國國家音樂局總監,但與納粹保持距離,兩年後因與當局意見不合而辭職,對他的經歷有興趣可以點進連結看看。

吳思薇〈柏林影展為什麼這麼冷門,這麼政治,這麼不解風情?〉:這篇文章不僅寫柏林影展,更描繪柏林的自由氛圍與其來源,值得一讀。

歐洲大陸流浪記,覺得這篇還行的可以拍個手xD 歡迎批評指教!

--

--

Lilian
莉莉安的奇幻旅程 Lilian by thy way

曾在荷蘭交換、晃蕩歐洲半年,在地上是客旅、寄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