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邦交國介紹:人不是生而自由的嗎?(海地系列,二)

Yute Kern
台灣邦交國介紹計畫
39 min readMay 17, 2020

上一章:邦交國介紹計畫──高山之地(海地系列,一)

海地歷史(建國前),時間軸借用他人模板,製作於Visme

阿拉瓦克人(泰諾人)(1492前):「所以你們『發現』了我們是嗎」

要談海地的歷史,得先從哥倫布還沒來到這裡之前說起。從南美洲有一群當地的美洲原住民,名字叫做阿拉瓦克人(Arawak)。他們散居在今天的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千里達及托巴哥、牙買加等國。大約在西元600年上下,從南美洲抵達的其中一支阿拉瓦克人,也就是泰諾人,取代了更早以前的居民,並在今天的海地、多明尼加、波多黎各、巴哈馬群島等地區成立一個又一個的酋邦(Chiefdom)。

西班牙島上,哥倫布抵達前的泰諾人酋邦分布

哥倫布於1492年的冬天抵達海地,準確來說,是聖誕夜。當時他抵達島上時,與當地的一個酋邦─馬林酋邦(Chiefdom of Marién,上面那張圖左上角那個)進行互動。馬林酋邦的酋長瓜卡納加利(Guacanagaríx)接納了哥倫布,並且拒絕與其他四個西班牙島上的酋邦合作趕走西班牙殖民者。在瓜卡納加利的幫助之下,哥倫布的船隊用其中一艘沉掉的船隻,聖瑪利亞號的遺骸在當地建造了一座堡壘,名為聖誕堡(La Navidad)。並且指派了兩位管理人。

聖誕堡,位於當初的馬林酋邦範圍內

好景不常,在隔年哥倫布重返當地時,發現他帶去的39名開拓者全數遭到當地殺害。那些開拓者在哥倫布離開後,每個人都在說要搶錢搶女人(哥倫布兒子在書中的原句就是這麼寫),其中一個管理人帶著十個人離開了聖誕堡,說要去挖金礦。當地的金礦礦主不明白為什麼這些白人會走到一個地方就覺得那裡的東西都是他們的,所以順手殺了這些白人,反攻聖誕堡。

瓜卡納加利也參與了堡壘的防禦,但進攻方有另一位驍勇善戰的酋長,馬瓜納(Chiefdom of Maguana)的卡納博(Caonabo)。卡納博的妻子阿納卡歐納(Anacaona)是西南方的酋邦賈拉瓜(Chiefdom of Jaragua)的酋長的妹妹,據說卡納博參戰的一個原因,也是因為阿納卡歐納看不下去西班牙人如何對待當地的女人,而勸說他參戰的。

卡納博青銅像,位於多明尼加共和國聖胡安德拉馬瓜納(聖胡安省首府)的卡納博公園。
《榮耀歸於阿納卡歐納女王》,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卡納博燒毀了聖誕堡後,隨即被哥倫布視為是西班牙島上最危險的人物。因此當他聽說卡納博要攻擊他在西班牙島上的第二座堡壘,聖湯馬士堡(Santo Tomás)時,哥倫布調派了四百名人力前往駐防,並在當地種下恐懼的種子。在這之後,卡納博也被捕獲。

卡納博的抓捕導致當地泰諾人的集體不滿。他的弟弟馬尼卡提斯(Manicatex)集結了超過7000人,直指伊莎貝拉(La Isabela),希望能夠救回卡納博。哥倫布得知消息後,決定與馬尼卡提斯展開野戰。他帶著兩百名西班牙士兵、數百名來自瓜卡納加利的援兵,在現在拉維加(La Vega)一帶遇見馬尼卡提斯的部隊。儘管人數遠少於馬尼卡提斯,哥倫布將軍隊分為三部分,其中兩側分別從雙邊夾擊,而主帥阿隆索(Alonso de Ojeda)則由正面進攻,佯裝成人數遠多於泰諾人的樣子。

除此之外,西班牙人帶著火繩槍、十字弓、騎兵、獵犬以及嚴整的部隊紀律,讓泰諾人的聯合軍在接戰之際就因恐懼而崩潰逃亡。馬尼卡提斯與其他的領袖也在這場戰鬥中遭到俘虜。從此確立了西班牙對這座島嶼的控制。

泰諾人與哥倫布的交戰位置以叉叉表示。途中的堡壘圖案為西班牙建之堡壘。左上角有火焰圖案的為被燒掉的聖誕堡。
拉維加(La Vega)位置。圖片取自Google Map

西班牙殖民統治期間(1492–1697):鲱魚!沒有鲱魚不行!

西班牙殖民期間的海地,泰諾人的人口數量急速下降。西班牙人在島上設了兩個開拓根據地,一個在海地的萊奧甘(Léogâne),另一個則在海地的自由堡(Fort-Liberté)。西班牙人在1520年代左右,因為泰諾人的人口急速消失,加上島上的黃金與白銀並沒有相對多,漸漸對西班牙島失去興趣,也把發展焦點看向另一頭中美洲的墨西哥以及南美洲一帶。

海地角旁邊的記號為自由堡(Fort-Liberté),太子港旁邊的則是萊奧甘(Léogâne)

時間稍微往後挪一點,從1568年開始,西屬荷蘭的北部開始掀起了一股巨大的叛亂風暴。1581年,低地國北部已經獨立於西班牙之外,成立了尼德蘭七省聯合共和國(Republic of the Seven United Netherlands),或稱荷蘭共和國(Dutch Republic),並與西班牙國王交戰當中。

荷蘭革命初期狀況,圖片取自Simple History

1595年,戰爭仍然持續著。西班牙被整個荷蘭的叛亂搞得很頭大,他們開始實施禁運,試圖藉由切斷鹽巴補給線,讓荷蘭的鯡魚製造產業做不下去(歷史書上是這麼寫的沒錯)。發現自己要沒有鯡魚吃的荷蘭非常慌張,直到他們發現了加勒比海的西班牙人好像沒在管本土的西班牙禁令。荷蘭人於是跳上了英國與法國的船隻,開始從西班牙島上進口鹽巴。

鯡魚,最大特色為臭不可聞。不知道荷蘭人的大航海時期來到台灣的原因是不是為了找比鯡魚更好吃的食物。圖片取自網路。

這樣的交易持續了十年,直到西班牙終於怒氣值爆滿,不能夠接受自己的殖民地還跟自己另外一個想獨立的殖民地眉來眼去。1605年,西班牙國王命令總督發動了「奧索里奧的毀滅」(Devastations of Osorio)行動,不用等強盜來破壞我的殖民地,我自己將西班牙島西邊的聚落燒毀,強制遷村到西班牙島的東邊。

灰色區域為奧索里奧的毀滅行動下,唯一准許居住的地區。紅色點點為被毀滅的城市,藍色點點則是新生城市。

這樣的舉措讓島嶼西邊的部分完全暴露在各國海盜之下。這裡可以稍微做點時代背景描述,西班牙當初發現南美洲的各種金屬礦產,尤其是銀礦後,花了非常多心思去挖銀礦並且運回西班牙。各國海盜因此以加勒比海地區,尤其是西班牙島北方的托爾嘉島為根據地,搶劫那些運回西班牙的船隻。

這筆生意做的大,英國、法國、荷蘭都有海盜在這裡虎視眈眈。當中甚至不乏與各國政府合作,在外面當海盜在自己國家當將軍的人。這些人的艦隊在英文被稱為Privateer,中文直翻譯成私掠船。一直要到英國主導所有的海上活動,這些人再也沒有利用價值後才開始追殺他們。

托爾嘉島位置,圖片取自Google map
海地的托爾嘉島在十七、十八世紀時為加勒比海海盜大本營,當時他們組成沿海兄弟聯盟(Brethren of the Coast),基本上現在能夠想到關於加勒比海海盜的故事都是以他們為底的,包括強尼戴普拍攝的神鬼奇航(Pirates of the Caribbean)系列電影。圖為著名的快樂羅傑(Jolly Roger)海盜旗幟,圖片取自網路

法國趁著西班牙把人都往東邊送,1625年開始,其蹤影開始出現在西班牙島西部,而到了1659年,法國實質統治了西班牙島的西部地區。到了1697年,輸掉九年戰爭的西班牙,在簽署和平協議,也就是雷斯威克條約(Peace of Ryswick)中,把聖多明哥(Saint Domingo)和托爾加島(Tortuga island)都讓給了法國,並以此換取法國做為面對海盜的前哨站。

新生的法國殖民地名字叫作聖多明哥(Saint-Domingue),也就是日後的國家海地。

雷斯威克條約(Peace of Ryswick)畫像,圖片取自網路

法國殖民統治時間:1697–1789:安地列斯的血珍珠

法國對法屬聖多明哥的統治是由北到南的。先是在1711年建立了法蘭西角(Cap-Français,現在的海地角Cap-Haïtien)聚落,到了1726年也在萊凱(Les Cayes)建立南部最大的聚落。整個法國統治的其間,法屬聖多明哥的首都從最一開始的和平港(Port-de-Paix),轉到法蘭西角,並在1770年定都於現今海地的首都,位於海地中南部的太子港。(Port-au-Prince)

海地角與萊凱,圖片取自Google map,現在的首都為太子港。

海地在法國統治之下,逐漸成為安地列斯群島上最富有的殖民地。對外出口的商品從一開始的糖,到了中後期的咖啡。早在西班牙殖民其間,他們在海地就已經靠著大量的糖產業在賺錢。簡單舉個例子,1571年的聖多明哥島(西班牙島,含多明尼加共和國)的糖出口就高達129萬磅。

這些數字與法國殖民時期相比,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法國取得殖民地後,當初許多在大西洋地區擔任海盜的船長一個個被政府勸說,把自己搜刮來的財富投資到聖多明哥身上,擴大糖業發展。在全盛時期,法屬聖多明哥佔據全世界約四成的糖業產值,六成的咖啡產值。是中南美洲除了巴西以外最多奴隸的地區之一。

圖片取自Crash Course

在1767年,法屬聖多明哥出口的糖的數字高達7200萬磅紅糖與5100萬磅的白糖。加上咖啡以及其他的經濟作物,當時的法屬聖多明哥絕對是法國最有錢的一個殖民地,因此在法國心中,法屬聖多明哥也博得了「安地列斯的珍珠」的美名。

這樣的財富並不是毫無代價的。只是那些代價並不是由白人承擔。糖業是奴隸制度裡最殘忍無仁的產業,在1764至1771年間,海地每年進口約一萬到一萬五千名黑奴。這個數字到了1786年變成兩萬八千人,而到1787年後,幾乎以每年四萬人以上的數字在進口黑奴。這個數字甚至遠比當地的白人總數量(約莫三萬兩千人)還多,卻僅僅只是一年的奴隸進口人數。

大西洋奴隸貿易(Atlantic Slave Trade)的主題太大,不太能夠塞的進我們今天的介紹。但不代表一點都不重要,這是一個橫跨整整三個世紀,牽涉到將近一千兩百五十萬,甚至有人估計是到兩千萬人的奴隸買賣。圖片取自Statista
順手補充,大西洋奴隸買賣實際上是當時歐洲的三角貿易中的一環,從非洲跟當地王國進口戰俘作為奴隸到美洲。從美洲進口各種原料(糖、咖啡、棉花、朗姆等),並在歐洲各地轉賣,再拿剩下的物品與錢去非洲做交易。

這個數字同時也代表著當地的奴隸體系、工作情況是多麼的糟糕。乃至於這些黑奴甚至連生育後代可能都沒有辦法做到。才會讓法國人需要以這麼大規模的方式去補充人數,來補足工作人口的需求。

許多黑人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成功逃脫奴隸主的掌控,他們逃到奴隸制度以外的罕見人煙的山區,形成新的社群,或是與碩果僅存的當地泰諾原住民一同生存。

這些自由的黑人們被稱為馬龍人(Maroon,原意是栗色),他們除了進行小規模的農耕以外,也時常劫掠法屬聖多明哥,包括襲擊糖廠解放自己的家人。

李奧納(Leonard Parkinson),牙買加(當時的英國海外殖民地)馬龍人領袖,1796,作者佚名。特別喜歡底下那句「taken from the Life」,有種與生命現實對抗的英勇感覺。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在馬龍人之中,最具名的一位大概就是麥克坎達爾(François Mackandal)了。他的確切的出生地已經不太可考,有人說是來自幾內亞、塞內加爾、馬利,也有人說其實是來自於中非的剛果,甚至有人推測他應該會寫阿拉伯文,因此認定他是一個穆斯林。

麥克坎達爾畫像,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撇開他的出生不談,麥克坎達爾是海地總督在林貝(Limbé,海地北部地名)的私人奴隸。自從在糖廠工作不幸失去一隻手臂後,麥克坎達爾的工作變成照顧動物為主。在這過程中,麥克坎達爾和一位女性黑奴日漸生情,但同時也有白人的奴隸主愛上這名黑奴,因此遭到奴隸主非常嚴重的欺壓。1751年的某天,再也忍受不下去的麥克坎達爾逃跑,成為了馬龍人。

紅色標記處為林貝,圖片取自Google Map

據傳麥克坎達爾的口才非常的好,他先是在林貝地區待上了十八年之久,並且和許多當地糖廠工作的黑奴搭上線,也組織了非常多的地下聚會,發動了數次的劫掠,焚燒糖廠、田園,搶奪食物、工具等生活必需品並且殺死地主。

於此同時,麥克坎達爾也以巫毒洪甘自持,向他的海地巫毒信徒宣稱自己神秘的不死特質,並且近乎瘋狂的向他的信徒傳播信念,要毀滅聖多明哥島上的白人文明。

除了正面燒殺擄掠外,麥克坎達爾也會準備毒藥,給與各個黑奴去給自己的白人主子在飲水或食物裡下毒。在整整六年期間,麥克坎達爾據說殺害了將近六千人以上,成為法國人心中很頭疼的頭號通緝犯。

到了1758年,在一次投毒失敗後,被捕的黑奴遭到酷刑折磨,也因此吐出了麥克坎達爾的所在地,法國人循線抓到了他,基於他的「異端宗教行為」與「對神的不敬」,麥克坎達爾最終被綁在火刑柱上燒死

直至今日麥克坎達爾在海地人心中的形象仍舊有著象徵地位,他的頭像也被放在1968年的20元紀念幣上。

說到底,馬龍人在海地人心中,是獨立之前做為一個自由人靈魂的象徵。在海地的首都太子港有一座名為「未知姓名的馬龍人」(Le Marron Inconnu)的青銅像,就是用來紀念那些獲得自由,並對海地獨立做出巨大貢獻的馬龍人。

「未知姓名的馬龍人」(Le Marron Inconnu),太子港,海地。圖片取自Loop Haiti

海地革命(1789–1803):人不是應該生而自由的嗎?

在海地成為法國殖民地這些年來,許多白人奴隸主也運用了自己的權力找了黑人情婦。根據半官方的法律外制度「Plaçage」,成為白人情婦的黑人奴隸有時能夠透過這樣的過程取得自由,他們所生的有色小孩也同時是自由人,不再是他人的所有物,並得以擁有財產。

最常出現的有色人種形式是白人父親與黑人母親生下的有色小孩。在這種情境下通常母親與小孩都會免於奴隸之身。圖片取自網路

透過這種系統,許多有色人種繼承了來自白人父親的財富。儘管後續的法律規定這些人不能和白人結婚,也限制了他們的政治權利。但他們得以置產,也有一些社會權利。因此他們有時候會成為新的奴隸主與地主。到了1789年,有色人種大約擁有聖多明哥殖民地三分之一的農園與四分之一的奴隸。

有色人種多半可以置產也可以購買奴隸成為農園主

每一次的革命都有長年以來積累的怨恨。先從海地的社會組成說起,當地的人口組成在黑奴與白人的分批抵達後,大抵上分成四層,由下而上分別是:
1.) 人口比例佔了九成,約五十萬人的黑奴,
2.)petit blanc,白人開拓者,比較窮的那種白人,多數為工匠或是勞工階層。
3.)Mulatto,有錢的有色人種,人口數量大約25000人,同時包括被解放而獲得自由的黑人(並不是馬龍人那種)與黑人奴隸和白人奴隸主所生的後代
4.)Grand blanc,數量是絕少數但擁有財富最多的白人農園主與奴隸主

我痛恨畫畫

這並不是穩定的結構組成,而到了1789年前後,各個階層的人已經累積了不少的抱怨,想要一吐為快。

最頂層的白人農園主對貿易法律,以及法國政府開始試圖稍微改善奴隸的待遇這件事情有所微詞。有錢的有色人種不明白為什麼明明已經是自由人了,卻不能夠享有和白人一樣的待遇,處處被歧視,被限制結婚對象等等。第三層的白人問號重重,為什麼他們會比低階的有色人種的社會階層還低,享有的特權甚至比不上那些有錢的混種。而最沒有人聽見的聲音,就是最多人的黑奴構成。他們想要來點法國大革命的自由、平等與博愛,他們不想當奴隸。

圖片取自Crash Course

時間是1789年,各個社會階層的人都對政府感到不滿,都有怨氣想吐。彼此之間互相仇恨,有錢白人鄙視沒錢白人,法國生的白人鄙視海地生的白人,有色人種鄙視黑人並嫉妒有錢白人,而同時遭到白人鄙視。沒錢白人嫉妒有錢白人,討厭有色人種更不喜歡黑人,被解放的黑人欺壓仍舊是奴隸的黑人,海地生的黑人視非洲來的黑人為野蠻人。

當時的海地社會張力非常高張,儘管是法國最有錢,甚至是加勒比海最有錢的地區,但當地的每個人都討厭懼怕其他人的存在。

然後最應該處理這些紛爭的法國,正處於非常糟的狀況之中。先是輸掉了實際上可以說是第零次世界大戰的七年戰爭,針對負債累累的經濟情況,又決定向窮得要死,沒有代表權,甚至連續遇到風災毀掉所有收成的法國民眾開徵各種稅賦。

法國大革命前的社會結構,最上層是神職人員,第二層是法國貴族,第三層是平民百姓,各個階層都有一票。因此當法國針對經濟問題該向誰課稅時,第一跟第二層都投給平民百姓。

於此同時,為了向七年戰爭的勝利國英國報復,法國又向正在打獨立戰爭的美國借了十三億法郎出去。好不容易取得獨立的美國說什麼也不願意把錢還給法國。讓法國的經濟更加嚴重,因此更多稅賦、強迫勞動、作物徵收等結果,終於讓法國在1789年,直直的開進名為大革命的熊熊烈火當中。

一張圖解釋法國大革命前的政治經濟狀況。圖片取自TimeToast

這裡必須澄清的是,儘管許多人會認為海地的獨立與黑人的革命有所相關,但其實這是兩件必須分開討論的事情。最一開始想要海地獨立的其實是白人,有錢的白人想要重新修訂貿易法律,鞏固金錢以及擺脫法國對於奴隸相關的那些碩果僅存的規範。沒錢的白人認為自己是被壓迫的人民,他們自我認同為法國大革命的第三階層,想要透過獨立與修改法律降低自身的賦稅,好讓他們可以累積起財富,擁有自己的黑奴。關於海地的建立以及海地的獨立,實際上是要到整個海地大革命的後期才正式成立的。

回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消息以及八月頒布的《人權宣言》(Déclaration des Droits de l’Homme et du Citoyen)傳回海地,許多當地的自由有色人種宣稱透過這條法律,他們的公民權應該要被確保。有權有勢的白人們則針對本國法律是否適用於海外殖民地爭論不休。

1789,法國人權宣言。必須澄清的是,這個人權宣言從頭到尾都只侷限於男性公民(Citoyan)。對長年以來被當成第二性的女性而言、對法國全境的奴隸而言,這項宣言一點幫助都沒有。這也是為什麼第一次的反抗並不是黑奴,而是有色人種的起兵。他們當中的男性認為自己只是有色,不是奴隸。應該擁有完全的公民權利。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隔年三月,法國的國民議會通過修正案,並模糊不清的說「所有地主都是公民」,當有色人種以這句話向政府當局要求自己的權利時,仍舊遭到拒絕。有色人種於是開啟了海地革命的大門,他們群起反抗白人領導,並試圖拿下北方的重要城鎮法蘭西角。

有色人種的反抗固然重要,但對黑人奴隸而言,他們不過就只是比較黑的白人而已。在叛亂期間,他們死巴著手上的奴隸不肯釋放,不肯武裝奴隸讓他們跟著一起上戰場,因為怕他們反過來咬自己一口。因此在白人的武裝力量與其他志願黑人部隊攻擊下,第一次的叛亂在一年內以失敗告終。有色人種的兩個領導人也遭到處刑。

有色人種叛亂領導人之一,奧蓋(Vincent Ogé )

黑人的第一次叛亂

時間快轉到1791年8月,之前有色人種的反抗讓白人和黑人之間的裂痕更加嚴重,在靠近北部海地角的地方,信仰巫毒的民眾在一個颱風即將來到的夜晚,把那些風雨和閃電雷鳴視為是不祥的預兆,掀起大規模的叛亂。

如同法國大革命一樣,底層階層的革命充滿暴力與血腥,長年以來被壓迫的黑人奴隸的情緒到了一個,對白人的無差別仇恨狀態。諸多極端暴力情境在革命開端就已經可以看到,包括將白人小孩的頭插在竿子上,列於叛亂組織隊伍的前方。也有許多黑人以「擄掠、強暴、酷刑與死亡」的形式,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回報到白人奴隸主身上。

你過去不把我們當人看,我們也要用同等方式回應你。

布克曼(Dutty Boukman),牙買加生黑人,輾轉來到海地。為當地馬龍人與巫毒洪甘(南祭司)。為1791年8月海地黑人革命時的北方領袖,儘管非常快就被法國人捕獲,在他之後的黑人革命遍地開花。圖片取自刺客教條維基百科(刺客教條三的主軸似乎有提到海地革命)

在短短十天內,反抗的黑人已經拿下了整個海地北方的省分。在北方動盪不安時,南方的黑奴也迅速崛起,在九月份拿下了雅克梅勒(Jacmel)與萊奧甘(Léogâne)兩個省份。

到了1792年,海地的黑人已經拿下了三分之一個殖民地。自己本土燃燒地越來越旺的法國決定,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因此國民議會宣布讓有色人種擁有公民權,同時新上任來滅火的法國總督,雅各賓黨的辛托恩納斯(Léger-Félicité Sonthonax)將北部的奴隸制度廢除,並平定了南方的叛亂。

法國雅各賓黨,廢奴支持者辛托恩納斯。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法國總督廢除海地北方的奴隸制度這件事情讓當地的農園主非常不滿,有些有錢白人開始和英國密謀,決定要把這個殖民地委託到戰爭中的敵人,英國人手上去,因為他們相信英國會維持住他們的奴隸制度。英國方面,他們也擔心奴隸反抗會延燒到外面屬於英國的加勒比海地區,同時他們也妄想著這個殖民地的金銀財寶。基於上述理由,英國也宣稱他們要取得聖多明哥島。

1784的加勒比海政治情勢,土黃色為大英帝國版圖。紅色為西班牙,藍色為法國。

英國軍隊在1793年的9月從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牙買加出發,登陸於海地南方的熱雷米(Jérémie),據說當時法國人民夾道歡迎,大聲歡呼「英國人萬歲!」(Vivent les Anglais),考慮到英國跟法國的世仇關係,這真的是堪稱奇景。受到鼓舞的英國軍隊一路北上,並在22號拿下摩爾.聖.尼古拉斯(Mole St. Nicolas),法國在海地的最大海軍港口。所到之處英國軍隊都重建了奴隸制度,也惹惱了許多當地的底層奴隸。

熱雷米(Jérémie)是南方那個綠標,摩爾.聖.尼古拉斯(Mole St. Nicolas)則是北部那個。

除了英國的加入之外,西班牙也出兵聖多明哥,與當地反抗軍合流,並提供他們武器彈藥醫藥物資等等。當時的黑人領袖,前奴隸杜桑(Toussaint L’Ouverture)認為,解放黑人比起自己的公民權更加重要,他訓練了當地黑人組成一支足以和法國軍隊對抗的武裝力量,甚至一度擔任西班牙的將軍。

杜桑(Toussaint L’Ouverture),海地革命最重要的一員。

1793年的法國仍然猛烈的在大革命的火焰裡燃燒著,他們這才發現剛剛好像不小心廢除了帝制,同時也砍了法國國王的頭顱下來。初生的法國共和國在歐洲迎來了第一次的反法同盟,而在法屬聖多明哥,敵人也紛至沓來:黑人奴隸、世仇英國,西班牙,以及法國保皇派。為了保住這個重要的殖民地,法國在1794年2月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全面解放奴隸。我們不跟奴隸打,他們佔多數,那拉攏他們來幫我們作戰不就好了嗎?

第一次反法同盟,藍色為法方,紅色為反法方。這次戰爭以法國勝利告終,是少數幾次法國沒有遇到戰爭就投降的案例。

到了五月,得知這個消息的杜桑轉向法國方,突襲西班牙軍隊並將他們趕出法屬聖多明哥,促使戰爭的轉向。海地革命到這個地步,也成為歷史上第一次憑藉著叛亂取得公民與人權的革命。

順便講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當時的法國國民公會(National Convention)上,有一位丹敦(Georges Danton)非常自豪地說了以下這段話:「各位法國代表們,直到現在,我們的自由律法都是自私的,只為我們服務的。但今天,我們要宣布,自由是全人類共有的。在未來的世代中,我們會因為這個律法而感到自豪,我們要宣告普世的自由……我們為了未來的世代而努力,讓我們將自由送入我們的殖民地!那些英國佬就死定了!」

那個,丹敦,你最後一句話好像暴露了你的真實想法。

一邊講話一邊看起來想掐死手上的英國佬的丹敦,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英國佬是不是死定了可能有點難說,但當時從樸茨茅夫(Portsmouth)出發的七千名軍隊在加勒比海地區不停的拿下法國的殖民地區,包括今天的馬丁尼克(Martinique)、聖露西亞(St. Lucia)和瓜蒂洛普(Guadeloupe)。接著他們來到法屬聖多明哥,和法國的軍隊交火。

這裡大概就是海地大革命期間,疾病第一次介入歷史。英國帶來的七千名軍隊,有將近五千人死於黃熱病,一種由黃熱病毒屬引起,蚊子傳播的疾病。到這個份上,當時的英國軍隊當中流傳著一種說法,送去西印度群島(加勒比海地區)基本上就是死刑。

法屬馬丁尼克於1794年為英國攻佔,直至1815才還給法國。位置的話在小安地列斯群島,瓜蒂洛普(那邊也就剩一個法國領土,應該很好找)底下第二座島,英文Martinique to GB右手邊那座就是馬丁尼克。

1795年,在本土打不過法國的英國首相決定要進行「大舉推進」(The great push),不計任何代價搶下法屬聖多明哥,以換取後續戰爭談判的籌碼。英國派出了三萬人以及兩百艘船,聽到要出兵的英國軍隊非常非常不想出門,當時的英國一零四團、一一一團、一零五團以及一一二團甚至因為要被派出去西印度群島而掀起暴亂。直到該年的十二月九日,在所有人一臉不情願的情況下,英國要「大舉推進」了。

英國的大舉推進是怎麼做呢?首先英國總指揮官阿伯克隆比(Ralph Abercromby)派遣底下的將軍富比世(Gordon Forbes)從當時已經被英國拿下的太子港出發,目標是萊奧甘(Léogâne),結果在當地遭到法國混血(Mulatto)將軍率領的部隊反擊,先是以大炮轟沉了兩艘風帆戰艦,後續又對混亂雜沓的英軍衝鋒,英軍瞬間潰敗,富比世趕緊帶軍逃回太子港防守。

英國總指揮官阿伯克隆比(Ralph Abercromby),蘇格蘭人。

接下來的數年之間,儘管英國軍隊派駐了越來越多人前往聖多明哥島,但除了在西北角的一些衝突以外,英軍多半只能夠躲在英國占領區裡,一個又一個的染上黃熱病。這個疾病持續的發威,讓英國完全無計可施,1793到1798年英國與法國在聖多明哥島全面槓上期間,至少超過十萬英軍因黃熱病而死亡或殘障(黃熱病對肝臟和腎臟都有非常劇烈的影響,會叫做黃熱病就是因為會攻擊肝臟造成黃疸),英國也在這座島的攻略上花了超過今天三億五千萬英鎊。

世界衛生組織於2015年發布的黃熱病疫苗建議施打國家,非洲。圖片取自WHO官網
世界衛生組織於2015年發布的黃熱病疫苗建議施打國家,南美洲。圖片取自WHO官網

英國這趟遠征,根據歷史學者福特斯庫(John Fortescue)的簡短評論,可以說是「殺了我們絕大多數的軍隊、把英國的影響力全砸了、讓英國國庫空虛,把英國玩殘了,卻一點收穫都沒有。」

除此之外,在少數和法國正面交鋒的過程當中,法國的黑人將領杜桑展現了非常強韌的戰鬥力,在1797年一場進攻邱吉爾堡(Fort Churchill)的戰爭中,杜桑率領了一支由前奴隸組成的黑人部隊進攻。先是用炮兵瘋狂的炸向堡壘之中,而後帶著梯子試圖攻進堡內。法國軍隊在這場戰爭中並沒有佔到多少優勢,同樣也死傷慘重,而英國軍隊前後擊退法國軍隊四次,才讓法軍決定撤退。儘管法軍沒有勝利,但英國軍隊事後描述到,杜桑把這一批沒有戰鬥經驗的黑奴訓練到幾乎有和歐洲的軍隊一樣可怕的戰鬥力。

到了1798年,什麼都沒有的英國選擇撤出聖多明哥。在交換條件上,杜桑答應不去支持當時還是英國殖民的的牙買加奴隸反抗運動。整整五年,英國在與共和法國的戰爭當中,幾乎把一半以上的軍隊都送到西印度群島打仗(也因此許多人說,當時的英國主戰場其實並不是在歐洲,而是加勒比海),換來的也只有一個更加動搖的國家而已。

利刃之戰(War of Knives 1799–1800)

圖片取自Extra credit。他們也有介紹這場戰爭,英文聽力沒問題的不妨過去看看。

好不容易打跑英國的法屬聖多明哥,剩下的著名的人物有兩位,一位是上述提到的前黑人奴隸將軍杜桑(Toussaint Louverture),另一位則是混血(Mulatto)將軍里戈(André Rigaud)。

杜桑在革命期間為了海地的奴隸而奮鬥,也曾經短暫加入過西班牙軍隊,戰後為了擴權,除了代表法屬聖多明哥和英國和談,日後也私自在美法戰爭期間和美國簽訂商業條約,允諾美國商人在法屬聖多明哥做生意。

里戈則是從頭到尾都堅定的與革命法國(共和法國)站在一起,在有色人種與法國白人的戰爭後,他承繼了那兩位被砍頭的混血將軍,繼續為有色人種的完整公民權努力。

里戈(André Rigaud),有色人種(Mulatto)方代表

兩個人看似都在為聖多明哥的進步努力。但因為身分階級關係,實際上兩個人關係水火不容。更尷尬的是,儘管里戈從頭到尾都是革命法國的盟友,同時也是有色人種階層,杜桑在位階上是里戈的長官。分布上杜桑統治著北方靠近海地角的區域一路到首都太子港地區,大約佔了整個殖民的的三分之二左右,而里戈則統治南方的地區為主。

開第一槍的人是里戈,在鞏固他在南方的權力過程中,他先派出四千人拿下小戈阿沃(Petit-Goâve)與大戈阿沃(Grand-Goâve),並且擊潰杜桑的屬下。同時里戈獲得了一位當地非常有知名度的軍官佩蒂翁(Alexandre Pétion)的支持。也因此許多戰場老兵選擇投入里戈方。

佩蒂翁(Alexandre Pétion)將軍,里戈方代表人物

稍微岔題說一下,佩蒂翁的知名度有多高呢?還記得之前英國「大舉推進」時想要搶萊奧甘的戰爭嗎?有位混血將軍帶領軍隊直接用大炮轟爛兩艘風帆戰艦,順便衝鋒擊潰英國部隊,把他們趕到太子港?佩蒂翁幹的。

他是法國巴黎軍事學院出身,四分之一黑人血統。選邊站時總是會自動站隊站到混血人種那邊去。而在海地獨立,一連串詭異的政治事件發生過後,佩蒂翁是海地共和國的第一位總統,但又不那麼是。我們討論到海地獨立後的歷史會詳細解釋。

回到利刃之戰,杜桑那邊聽到里戈的開戰,立刻做出反擊。他先是將被里戈煽動的地方叛亂迅速平定,然後派出他的兩位部屬開始在北方的控制區域當中各種鎮壓穩定政治局勢。除此之外,杜桑利用里戈與法國的親近,成功說服正在和法國打海戰的美國對里戈的南方港口實施軍事封鎖。

美國海軍攻勢與封鎖對利刃之戰結果有不可或缺的影響。圖片取自Extra credit

花了三四個月穩定北方之後,1799年十月,杜桑帶著軍隊南下,總計約四萬五千人。而里戈的軍隊數量相較起來則只有約一萬五千人左右。在美國的封鎖之下,杜桑的軍隊是勢如破竹,在十一月初拿下大小戈阿沃,同時圍困雅克梅勒。駐守雅克梅勒的將領就是佩蒂翁,拒絕投降的他在雅克梅勒撐了整整四個月,甚至有次在北方的軍隊偷潛入城內時包抄擊退敵軍。

紅標位置為雅克梅勒。

但局部的拖遲最終營來的還是相同的結局,1800年三月,終於撐不下去的佩蒂翁帶兵潛逃,雅克梅勒終究失守。而到了六月份上下,看見局勢如此的法國也重新認可杜桑的總指揮權,落的一身什麼都沒有的里戈於七月份潛逃法國,八月份時,拿下萊凱(Les Cayes)的杜桑終於成為了聖多明哥的領導人。

杜桑倒台,拿破崙入侵法屬聖多明哥

杜桑領導之下的聖多明哥,應該可以很粗略地認為,黑人統治黑人的政權,應該就是黑人自由的一天了吧。答案可能沒有那麼簡單,杜桑並不是一個擅於聆聽建言的領導人,在他統治底下的聖多明哥,充滿了與白人之間的妥協與和解。利刃之戰期間,有些前奴隸或是馬龍人甚至選擇支持代表有色人種的里戈,只因為他們眼中的杜桑對於白人過於妥協軟弱。

在利刃之戰過後,他像是個獨裁者一樣的統治聖多明哥。對,的確奴隸制被廢除了,但杜桑認為,唯有糖廠才能夠確保這塊土地的經濟發展,因此許多黑人仍舊被送去糖廠工作,領最低薪資。

杜桑有點像是用態度去交換他的自治權力,看似妥協的背後,他當時統治聖多明哥的過程當中幾乎讓法國插不上手。

那個男人,從史瓦帝尼到瓜地馬拉都出現過的男人又來了。而這次的故事仍舊不太一樣。圖為大衛(Jacques-Louis David)所繪,著名的〈跨越阿爾卑斯山〉。

本土燒了整整十年的法國,迎來的是另一團更大的火焰,名字叫做拿破崙.波拿巴,那一個在反法同盟期間在南方把奧地利和義大利都打到沒有聲音的將領。1799年,拿破崙透過霧月政變,成立法國執政府。

當時的拿破崙一心一意想要拿回法屬路易斯安那,大約今天美國中部路易斯安那河部分的領土。在七年戰爭輸掉之前,這一區域是屬於法國的。而要拿回法屬路易斯安那,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賺錢的機器拿回來。聖多明哥殖民地這時後就進入法國的眼中。

1802年的法屬聖多明哥島,在杜桑的擅自宣戰下,吞掉了屬於西班牙的那一半。之後海地時不時攻下聖多明各(Santo Domingo),而當地則會起來叛亂。直到1809年,在當地地主叛亂下,海地勢力被趕出東半邊,而被吃掉的部分先是轉手給英國,再還給西班牙。

1802年,拿破崙派出自己的妹婿李克勒克(Charles Victoire Emmanuel Leclerc)將軍,試圖取回海地的掌控權。在與守城的將領溝通無效後,李克勒克對法蘭西角展開攻擊並成功拿下法蘭西角。

李克勒克個人立繪。拍照這樣擺我覺得可以,畫像要畫那麼久,他不知道恥力為什麼這麼高。圖為金森(François Kinsoen)所繪,取自維基百科

為了避免全面戰爭,李克勒克寄了一封信給杜桑,跟他保障他的私家財產和黑人公民權力都會受到保障。但杜桑不信這一套,等不到杜桑的回音後,李克勒克宣布杜桑等人都是法蘭西共和國的叛亂份子,並正式與杜桑開戰。

早在利刃之戰時,杜桑底下就有一位惡名昭彰的將領德薩林(Jean-Jacques Dessalines),德薩林最著名的特色就是不俘虜敵軍,遇到,抓到就是全數殺光。在與里戈打仗的那一年多時間是這樣,當法國入侵的時候也是。

得知與法國開戰的消息後,德薩林隨即帶兵前往萊奧甘(Léogâne)。把萊奧甘燒成灰燼,並且屠城。男人、女人、兒童,只要是白人一律都殺。殺了之後也不埋葬,直接放在街上任其腐爛,以示效尤。

德薩林壁畫,於太子港。可以看到後方的國旗是海地的市民旗(Civil flag)

有趣的是,不知道法國人的腦袋好不好使。當時的法軍將領甚至或多或少都抱著一種「黑人應該很願意再回去當我們的奴隸吧。」的想法,因此當他們遇到像杜桑、德薩林率領的軍隊時,往往震驚於「他們怎麼這麼討厭我們」的想法。也因此當法國將領德拉跨(François Joseph Pamphile de Lacroix)看到萊奧甘堆積如山的屍體時,他的想法竟然是看著當中的黑人屍體,想「他們將屍體堆積起來,仍舊有他們的禮節。那些屍體彎著腰,手伸出來像是懇求一樣。冰冷的死亡並沒有讓他們的態度減少一分一毫。」

回到法國入侵的戰爭上,在法國前往阿蒂博尼特(Artibonite)的路上,打贏蛇溝之戰(Battle of Ravine-à-Couleuvres),突破杜桑的軍隊後,杜桑決定要在克里特島皮埃羅(Crête-à-Pierrot)擋住他們。

在法軍屢次衝鋒之下,杜桑本人衝上前線,讓副官德薩林主導戰局,一次又一次的,法國軍隊掉入壕溝、陷阱,三四個將軍帶兵衝鋒都無功而返,死傷慘重。在法國不得不向後退時,杜桑的軍隊又向法軍衝鋒,將法軍前後切斷,首尾不能呼應。法國大革命的將領,曾經參與過拿破崙遠征鄂圖曼土耳其的埃及/敘利亞戰爭的杜瓜(Charles Dugua)將軍,在這次的戰鬥中陣亡。

杜瓜(Charles Dugua)將軍,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前前後後法國在這三天的戰鬥中死傷超過七百人,而海地方則是只有兩百多人陣亡。在戰鬥時,海地軍人甚至會一邊打仗,一邊唱著法國大革命的歌曲,雖然並沒有指出歌是哪一首,但根據後續的文字記載,極有可能是1791年寫成的《向帝國致敬》(Veillons au salut de l’Empire)。

想像對方在戰場上唱這首歌,沒有配樂的話不知道怎麼聽出來XD。不過歌詞中那個非常大聲的Liberte應該有一定程度的幫助XDD

在一次又一次的歌曲中,實際上法國基層士兵也是困惑不已。並不是為什麼他們要唱歌,而是為什麼我們要在這裡打仗。我們最起初的革命不就是為了讓所有人都自由嗎?為什麼我們現在這裡,和這些黑人打仗,而且是一場為了奴役他們而打的戰爭?

在打了二十幾天的圍城戰後,儘管海地軍隊各方面都取的相對優勢,但後勤補給問題最後逼得他們不得不撤退,法國方取得一場慘勝。在此之後的海地軍隊開始打起更令人頭痛的游擊戰,然後是三月。1802年的雨季到來,有水的地方就有蚊子,有蚊子的地方就有黃熱病。當初與英軍戰鬥時的主力部隊根本不是法國白人,對於他們來說,叢林、蚊子、黃熱病全都是新鮮事。新鮮到三月底時,有五千名法軍死於黃熱病,另外五千名士兵重病到必須住院。

Attack and take of the Crête-à-Pierrot by Auguste Raffet.,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對法國來說,他們亟需一個戰局的轉捩點,而在四月底的時候,還真的被他們等到了:海地將軍克里斯多福(Henri Christophe)叛逃,加入法國方。在他的影響下,許多海地的將領都投降法國了。

克里斯多福(Henri Christophe)畫像,取自維基百科

這個克里斯多福是誰?有人可能會想問。這位克里斯多福同樣也是一名前奴隸,幼年時期在加勒比海島嶼中四處轉換位置。十二歲時隨同他的主子參與支援了美國獨立戰爭,長大後的克里斯多福做過泥水匠與飯店服務生,並在杜桑最起初領導海地黑奴革命的時候就跟隨著他。

法國對聖多明哥的遠征,最一開始防守法蘭西角的將軍也是克里斯多福,他在防守失敗的同時採取焦土政策,把法蘭西角一把火燒個精光。讓李克勒克沒辦法拿到太多的資源。

克里斯多福介紹,日後他是海地建國後的唯一一位國王。

隨著克里斯多福以及許多將軍決定投降法國,杜桑決定出來和李克勒克談判。有人說他是因為沒有可以打的棋子了,有人說他是累了。李克勒克答應杜桑,不會重啟奴隸制度,黑人未來也能夠擔任軍官且當地軍隊可以與法國軍隊平起平坐乃至整合。

杜桑投降後,德薩林也向法國方投降。法國讓德薩林擔任聖馬克市的總督,至於杜桑,他爭取到了所有將領的免罪之後,便領了昂訥里(Ennery)的一處農園,並且退休。

在這之後,杜桑在一次勸說地方反抗勢力解除武裝失敗後,他遭到原本的二把手德薩林密告,被法國用計送到本土歐洲,並在死於監獄。

海地獨立:1803-1804

回到海地,當地黑人發現,法國人嘴上說的好聽,實際上仍舊是要重新啟用奴隸制度。原本宣稱所有法國的殖民地都要廢除奴隸制,但在同樣是加勒比海的法屬瓜蒂洛普卻已經幾乎重啟奴隸制度了,因此海地對法國的反抗仍然持續進行著。

於此同時,法國的軍隊仍舊被黃熱病搞得要死不活的。1802年九月,從拿破崙送出部隊攻占海地到現在過了將近半年時間,李克勒克手上只剩下8000人左右。

在1802年十月,前海地軍將軍佩蒂翁、克里斯多福和德薩林再度叛變,加入了海地方。而李克勒克最後也感染黃熱病而死。繼任的將領羅尚博(Donatien-Marie-Joseph de Vimeur, vicomte de Rochambeau)比起李克勒克的殘暴,是有過之而無不如。而他的對手,是早就打下名號的「不俘虜將軍」德薩林。

羅尚博(Donatien-Marie-Joseph de Vimeur, vicomte de Rochambeau),李克勒克繼任者,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雙方在海地各地開打,常常是今天羅尚博在法蘭西角絞死五百個黑人,隔天德薩林就圍著法蘭西角插上五百個新鮮的法國白人人頭。今天羅尚博把所有的黑人從法蘭西角丟進海裡種族屠殺(好長一段時間,海地角附近的住民並不吃魚,因為他們感覺會吃到那些吃過人肉的魚),隔天德薩林就用斧頭去砍白人囚犯,活活燒死白人俘虜或是綁在木板上用鋸子把人鋸成兩半。

德薩林與羅尚博像是打起一場恐怖戰爭,雙方對待戰俘完全沒有在手下留情。這個過程中德薩林幾乎是一點一滴地把海地打回來。到了1803年十月時,法國的統治範圍只剩下法蘭西角與摩爾.聖.尼古拉斯(Mole St. Nicolas)。

於此同時,英國也加入了戰局,被拿破崙的野心嚇傻的英國在海上封鎖所有法國船隻,讓法國軍隊失去後勤補給與軍隊增援。覺得反攻美國無望的拿破崙最後把法屬路易斯安那賣給美國。

封鎖法屬聖多明哥,克萍(Louis-Philippe Crépin)於1816年繪,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海地革命的結果之一,就是美國的開國元勳傑弗遜總統得以向法國購買中間那一大片綠色的法屬路易斯安那。

十一月十八號時,德薩林打到法蘭西角南方,並在韋蒂耶爾(Vertières)一地遭遇法軍的反抗。在一整天的戰爭過後,羅尚博見識到德薩林軍隊的勇猛,帶去的2000名士兵在數量上與士氣上都遠比不上德薩林的軍隊,因此隔天宣布投降,並答應撤出聖多明哥。

韋蒂耶爾戰役銅像(Les monument de la Bataille de Vertières),位於今日海地角附近的韋蒂耶爾。

隔年,1804年一月一日,新生的黑人共和國誕生。這十三年來,從1791年第一次的有色人種的反抗到這一天,海地人死亡將近20萬人,法國則約7萬5千人,其中多數死於黃熱病。在許多人的付出與犧牲之上,見證了新生的海地共和國。

值得一提的是,德薩林在歷史上是非常殘暴的。的確關於奴隸制度,最不對的一定是法國白人,但當被壓迫的人民起來的時候,鮮血也是流不完的。這裡補上一段記述,是我特別有印象:

德薩林在1803年拿下太子港時,當地被留下來的一百多個白人或許是基於恐懼,在德薩林進城時夾道歡迎,彷彿他是個英雄一樣。

「各位,各位」,德薩林彬彬有禮的說。「感謝你們,你們實在是太好了。大家不用擔心,我是相信人人平等的。」

當時的白人臉上微微露出一點放鬆的表情。這樣很好,我們都是平等與自由的支持者。德薩林擺擺手,示意大家安靜。

「但是在我還是奴隸的時候,我的主子似乎不這麼想,他對待我彷彿我不是個人一樣,為了要達成一點平衡」,德薩林露出一抹微笑,一百名白人的腦袋開始打轉,但什麼動作都來不及做,什麼反應都來不及給出來。德薩林又接著說:

「我必須得在這裡把你們全部吊死。」

海地革命影響:自由或是死亡

對於世界來說,海地是第一個靠著反抗與革命,廢除奴隸制度,並且由黑人領導的國家。在《加勒比海的奴隸革命》一書當中,作者加里格斯(John D. Garrigus)與杜博(Laurent Dubois)如此肯定海地的建國:「一個廣納所有被奴役的人的國家。」

海地最為重要的是,他們的獨立提供了一個概念:沒有人是生而為奴的,而政府應該為最需要受到保護的人服務。

在海地獨立之後,英國為首的歐洲各國開始減少大西洋奴隸貿易(Atlantic Slave Trade)的數量,或許是懼怕過多的黑奴到最後的結果會變得跟海地一樣。1807年,英國實行奴隸貿易法案(Slave Trade Act 1807),中止參與大西洋奴隸貿易。並在後續的1833年廢除了奴隸制度。

在接下來的數十年當中,大西洋奴隸貿易從16世紀開始的跨國奴隸貿易行為,終於在1888年,於巴西畫下句點。儘管這整個過程未必是真的人性發揮,更多的可能是經濟上的利益問題。

大西洋奴隸貿易的終結對於非洲王國究竟是好是壞,仍舊很難說。許多非洲王國在當時靠著販賣戰俘做為奴隸換取武器與金錢,貿易一斷,之後來的就不是歐洲貿易商,而是帶著槍的歐洲殖民者。原先在1870年前,非洲被歐洲人殖民的範圍約莫百分之十,到了一戰之前,這個數字已經高到百分之九十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8年,將8月23日定為國際奴隸貿易與廢除紀念日,取自於海地的黑奴開始反抗的那一天。這個計畫的總幹事,法裔的阿祖萊(Audrey Azoulay)這麼說,「我們必須將這個(奴隸買賣)系統自裸的展露在大家面前,解構正當化這些歷史的修辭、假科學。我們必須拒絕任何讓步與道歉,因為那樣的舉動最終只會達到一個妥協的原則。」

阿祖萊(Audrey Azoulay),現任UNESCO總幹事

「人不是生而自由的嗎?」我想到最後,海地的建國,可以歸功於這一個,所有被奴役的黑人時時刻刻都在思考的問題。

下一章:成為一個共和國(海地系列,三)

--

--

Yute Kern
台灣邦交國介紹計畫

台南人,大學畢業。喜歡隱隱發光的事物與人。聯絡信箱是jamesk85228@gmail.com,歡迎寫信給我跟我說你有多喜歡我寫的邦交國介紹計畫(欸),這樣我會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