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UI/UX Taipei 筆記:以使用者為中心的 UX 實踐 — 講者分享篇

一月的 UI/UX Taipei 主題是「以使用者為中心的 UX 實踐」,分別由女人迷設計師 Merci 分享如何在團隊內培養使用者中心文化、懶人背單字 Vocabulazy 創辦人 Sojier 講解如何創造質量兼具的 Persona。

不像以往平均分配講者時間,這次我們把講者分享拆成十分鐘「閃電短講 Lightning Talk」與長達一小時的「深度分享 Deep Sharing」兩個部分,希望大家有更紮實的收穫~

UI/UX Taipei 2018 January@womany

女人迷 Slack 上的使用者頻道

Merci:如何推動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文化

「使用者」聽起來離大家好遙遠,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在團隊裡培養出「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文化」?女人迷設計師 Merci 分享了三招我們每天實踐的心法:

  1. 對齊價值觀
    讓全團隊知道使用者文化是什麼、為什麼重要。女人迷會透過像是「女人迷小學堂」的內部課程,引用自家實際案例說明,讓團隊夥伴學習「設計思考」、「使用者體驗」的概念。
  2. 鼓勵分享,真實見證
    我們在 Slack 上開設了一個使用者頻道專門用來放使用者回饋,不但開放給所有人觀看,也鼓勵團隊成員一起分享看到的使用者見證。例行會議上 Merci 也會定期分享使用者的回饋,營造一種使用者隨時都在我們身邊的氣氛。
  3. 擴大參與,身歷其境
    除了設計師,我們也鼓勵其他團隊成員參與使用者訪談。畢竟,比起冷冰冰的訪談報告,實際面對面接觸使用者往往更能讓大家了解使用者的感受。
  4. One More Thing
    培養團隊文化是場長期抗戰,一定要堅持不懈持續運行,使其成為習慣。
Tips:越讓團隊感到切身相關,越能讓大家同理使用者,認同「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文化。

聯絡方式

「工作是愛的顯現。(Work is love made visible.)」 — — 紀伯倫(Khalil Gibran

Sojier:從質性到量化的 Persona

隨著時代的演進與行為的複雜化,我們演化出了不同的客群分類法:傳統行銷的 Marketing Segment、UX Persona、Data Segment⋯⋯方法太多記不住沒關係,只要記住:沒有最好的分類法,只有最適合你家產品的。

Marketing Segment 和 UX Persona 差在哪?

  1. Marketing Segment
    一種傳統行銷切分客群的方法,包含年齡、地區、收入、職業、興趣等描述。例如 BMW 的客群可能長這樣:男性、主管階層、高收入。
  2. UX Persona
    完整的 Persona 必須包含痛點、行為流程、目標。例如 Google Map 其中一種客群可能長這樣:路痴 → 找到地點 → 規劃路線 → 導航前往 → 到達目的地。
  3. 差異處:一層行為 vs 多層行為
    行為的複雜度會影響分類客群的方式。例如 Google Map 上發生的行為,顯然比 BMW 複雜許多,這種時候就很難用單一描述涵蓋該產品的所有客群。行為的層數也是硬體時代與軟體時代最大的不同。
一層行為 vs 多層行為(截自 Sojier「從質性到量化的 Persona」簡報)
Tips:有時候我們也會把 Persona 加上像是「媽媽」、「高中生」這樣的客群描述,出於兩個原因,一是為了補充為什麼客群會有某些目標;二是為了在公司內部和團隊溝通,形象化可以讓團隊更好想像。

如何用數據調校 UX Perosna?

  1. 為什麼不能只靠訪談擬定 Persona
    光靠訪談定義 Persona,容易受到極端表現影響,導致 Persona 與實際情況不符。用行為數據可以驗證 Persona 是否準確,並輔助我們決定產品開發重點。
  2. 如何用數據驗證 Persona
    把每種 Persona 共通的行為流程列出來,並用行為數據驗證 Persona 最常使用哪些功能、每種 Persona 占比多少等。

範例 1:懶人背單字

懶人背單字是一款標榜「沒時間看,就用聽的背單字」的產品,原先假設的 Persona 類型有:

  • 用睡眠學習法背單字
  • 通勤時背單字
  • 低工作負荷時背單字(洗衣服等)
  • 以上 Persona 的共通點:在特定的時間使用這個產品

找出「在特定的時間使用這個產品」的共通點後,他們參考業界常用的「鯨魚曲線」繪製出每種假想 Persona 的活躍狀況,再與使用者實際使用狀況做對照。

鯨魚曲線的橫軸是時間,縱軸是在線的用戶數量。可以看到深夜是使用者最不活躍的時間(都在睡覺),接著在線使用者數量會隨時間慢慢攀到高點。

鯨魚曲線(截自 Sojier「從質性到量化的 Persona」簡報)
假想三種 Persona 的活躍狀態(截自 Sojier「從質性到量化的 Persona」簡報)

如果是睡眠學習法的 Persona,就會在睡覺時間上線使用產品;如果是通勤背單字的,就會在通勤時間使用(廢話)⋯⋯畫出不同 Persona 最可能使用的時間後,跟實際產品的使用數據比較,得出了以下結果:

實際數據分布狀況(截自 Sojier「從質性到量化的 Persona」簡報)

比對上圖與剛剛的三種 Persona,可以看出使用「懶人背單字」這款產品的人大多屬於「通勤時背單字」的類型。如此一來,就能集中資源,努力針對通勤族優化產品了~

範例 2:Poke5566 雷達

Poke5566 雷達可以不受地理限制,看到全台灣寶可夢的分布狀況、剩餘時間等,是許多 Pokemon Go 玩家心目中的抓寶神器。

原先團隊假設使用 Poke5566 的人大部分都是男性,女性應該只佔了 5%。與實際數據比對後,發現女性其實佔了 25%!於是團隊上街實地訪查,發現實際上使用 Poke5566 的情境是:

Poke5566 真實的使用行為(截自 Sojier「從質性到量化的 Persona」簡報)

原來抓寶的人很多是男女一組,分工是男生騎車、女生幫忙看手機。

這個觀察讓團隊激發出了一個創新點:如果把 Poke5566 做成線上交友媒合平台,是不是有看頭?

雖然最後沒有把這個想法實踐,但這個案例證明了:數據可以幫你找出盲點、甚至挖出創新點!

複習一次用數據驗證 Persona 的步驟

  1. 把 Persona 列出來
  2. 把每種 Persona 的行為流程列出來
  3. 把共同行為列出來
  4. 找出共同行為的數據比對
  5. 找到各種 Perosna 比例
  6. 找到創新機會

最後一哩路:數據分群 Data Segment

就算已經訂定了嚴謹的 Persona,如果實際收集數據時都把大家混在一起,這樣也無法針對不同客群進行產品優化。

這時就需要數據分群(Data Segment),包含行為事件數據、行為流程、產品瀏覽紀錄、外部數據等。建議善用 Google Analytics 的「新增區隔」、「條件篩選器」等功能協助分堆數據。

分群後的數據,可以用來:

  • 與假設比較
  • 客群間互相比較
  • 部分客群跟整體比較
Marketing Segment vs UX Persona vs Data Segment(截自 Sojier「從質性到量化的 Persona」簡報)

聯絡方式

「質量兼具 → 迭代假設 → 更加決策 → 優化產品 → 創新機會」

下半場 Panel Q&A 紀錄請見:1 月 UI/UX Taipei 筆記:以使用者為中心的 UX 實踐 — Q&A 篇

看完這篇文章,如果你想:【單純給我們鼓勵】請幫我們拍手 1-5 下
【看到我們寫更多「UI/UX」類文章】請幫我們拍手 6 下以上
【有其他建議/想許願文章類型】請留言在底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