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源地文教基金會出發,詹雅汶開車前往位於太平山區的工坊,40分鐘的路程,她每週都要來回幾次。沿著136線道蜿蜒而上,經過蝙蝠洞,就會看到「太平藍染創作工坊」。群山環繞的社區,生活、勞動、工藝創作都在這裡。
紋路活潑的餐墊、風格清新的桌燈、漸層優雅的時鐘,「太平藍」的現代設計,讓藍染走出傳統服飾與布織品,成為一起生活的風景。曾獲選台中十大伴手禮,近年也前進東京家居生活設計展和巴黎家具家飾展,2018年底更獲得國家永續發展獎的肯定。
剛卸下瑪莎・葛蘭姆舞團(Martha Graham Dance Company)首席,簡珮如以自由舞者之姿清爽回台,擔任世界大學運動會開幕演出。這是她赴美十年,首度站上家鄉舞台,興奮之情溢於言表。短暫的停留時間,除了緊鑼密鼓的開幕彩排,還有許多媒體採訪,剩餘時間才是她難得的家庭時光。
桃園蘆竹,愛跳舞的小女孩
北藝大舞蹈系畢業後,簡珮如選擇飛向世界,考進擁有90年歷史的瑪莎・葛蘭姆舞團,只花三年就成為首席舞者。曾被美國舞蹈雜誌選為「最佳舞者」、獲得義大利最佳當代女舞者獎(POSIT…
原文刊登於非常木蘭
放下電話,萬美麗準備出發,她的個案要生了。
身為極少數獨立執業的助產師,萬美麗一人承擔孕產婦與新生兒的照護工作,從諮詢指導、定期檢查、產前教育,到待產、接生和產後訪視。一週7天,24小時,她的電話從不關機。
在醫師接生比例高達99.87%的今天,助產師是一份什麼樣的工作?
前陣子引起一波騷動的兩會記者翻白眼事件,引起外媒一陣熱議。當記者提問時,他到底代表誰提問?究竟問了什麼?想得到什麼答案?交纏了無數專業、倫理、情感等複雜元素,都濃縮在那可能只有10秒的提問裡。
我想起 Jacqui Banaszynski在《哈佛非虛構寫作課:怎樣講好一個故事》談「說故事」與「人物特寫」的一些觀點,這位普立茲新聞獎得主對於故事與受訪者的尊敬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是我們的禱語。寫故事、整理故事都需有敬意,哪怕這故事自己桀驁不馴。
「阿嬤,有兩隻手是什麼感覺?」三歲的孫女這樣問利梅菊。
小女孩的天真提問,催生工傷協會的第一本繪本《陪媽媽兜風》。費時五年的創作歷程,他們想為孩子說故事,更想聽聽孩子的心事。
小小孩的好奇,吹起微微的風
成立近三十年,工傷協會曾以《拒絕被遺忘的聲音:RCA工殤口述史》、攝影集《木棉的顏色》等作品述說經濟奇蹟背後的工傷故事。傷慟的沉重,彷彿是故事的必然,翻開《陪媽媽兜風》卻是格外柔軟…
空間設計類
生活風格類
原文刊登於臺灣工藝季刊63期(2016年12月號)
大掃除是過年的焦慮之一,最難整理的莫過於書房與書櫃。才開始動手不久,就想把書全部塞回去,當作一切都沒發生。
邵璦婷和幾位交通大學的夥伴,在2016年創辦了台灣第一間「文化銀行」。他們走遍全台,將傳統文化與好手藝「存」進銀行,也鼓勵大眾「提領」,透過產業合作達到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的目的。
這間銀行裡,存的都是潮文化
成立文化銀行是因緣際會的轉折,位於永和商圈的1949文創Café才是他們的第一個基地。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搭上台灣民宿方興未艾的風潮經營起青年旅館。回想當時,邵璦婷直說:「因為很潮!」資金不充裕,無法以硬體取勝,她轉而以軟性內容吸引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