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估一場活動辦得好不好?
怎麼知道活動參與者滿不滿意?
這是我常在講座後被問到的問題,這麼辛苦辦了一場活動,要如何知道參與者到底滿不滿意?常見的作法是填問券,而我當然不推薦這個做法,不然也不用寫這篇文章了~
寫問券確實是一個能快速得到數據的方式,可以知道活動滿意度、評分等等。我不喜歡的原因其一是覺得浪費紙 (其實可以用線上問券)、其二是懶的設計問券,最主要的原因則是覺得問券結果可以被操控。問題用不同方法問、不同角度問、或不同的問題順序,都可能影響到問券的結果。
如果不做問券,要怎麼知道參加者的感受?
先說結論:目前我還沒找到一個問券之外可以明確數據化的方法,只是會觀察一些部分來得到一些無法量化的『感覺』。
我大概會觀察四個部分:
活動中參與者滑手機的頻率和時間
愈常滑表示活動愈無聊
活動中參與者將簡報內容拍照的頻率
愈常拍表示內容愈有打中需求
活動結束後圍繞在講者身邊的人數
愈多表示台上台下之間愈有共鳴
活動結束後散場的速度
愈快表示愈空虛,愈慢表示活動氣氛愈好
一場成功的活動是什麼樣子?
假設有一場講座約五十人參加,活動中幾乎不曾有人滑手機、多次有人拿起手機拍下簡報畫面、結束後有五到十個人跑去找講者、九點半結束的活動直到十點才散光光。
那我會判斷這是一場很不錯的活動,大體上參與者應該滿意內容、有所收穫、也喜歡整場活動包含場地的氛圍。
若反之,不斷有人滑手機、只有一兩個人去找講者、三分鐘內散光光,那就是一場不成功的活動。活動不成功不一定是講者問題,可能是包裝錯誤、吸引到錯的人、或是現場場地設備等等不搭配。
至於那種結束後一小時還有人留在門口聊天、一堆人寫心得拍照打卡上傳臉書、立刻有人報名下一場的這種活動,就可以說是大成功!
身為活動主辦,我通常也會跟參與者聊天,會找機會在活動前或後跟參與者聊一聊,更理解他們對於活動的期待和感受,於是就更能感覺出這場活動到底辦得好不好?參與者滿不滿意?
以上是我自己的判斷方式,缺點是只能判斷出一個感覺,沒有很精準可量化的指標;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做法快推薦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