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游昇俯.相片提供/陳怡君
我的原生家庭帶我走向家族治療。
我摯愛的父親原是地主之子,因為國難十六歲赴戰場,從此再也見不到他的母親。戰後來到台灣,胼手胝足,做三份工作養活我們四個女兒。民國七十九年,他離開人世,在師大研究生宿舍昏黃的燈光下,我抱著章勝傑教授由美國飄洋過海寄來的文獻,看到family therapy,心情激動不已(當時國內找不到任何一篇家族治療文獻)。民國八十年,我完成台灣第一篇家族治療碩士論文,在首頁的致謝詞寫下──
身為客服人員,需要過濾每個傳進耳裡的抱怨,以理性與專業來面對和處理。
文/陳怡潔.相片提供/于沁汝(全文刊載於《張老師月刊》7月號第487期。)
踏出第一步的關鍵,在於願意陪伴自己,給自己空間,去摸索自己真正…
文/維凡堤、季爾哈特、道森、羅傑斯
(文章摘錄自《 學習、互動與融入:自閉症幼兒的團體丹佛早療模式》第二章)
由於自閉症兒童的學習方式很特別,因此教師、治療師和照顧者也必須採取特別的教導技巧。目前的研究顯示,若希望以最有效的方式促進自閉症幼兒的學習與發展,療育方式應具備下列特點:
文/連芯 攝影/林玉雯
文章摘錄自《張老師月刊》2月號第482期。
文/哈克(黃士鈞)
職涯便如同大海一般遼闊、未知、也同時充滿可能性,但不論是在職者、失業者,還是即將進入職場的新鮮人,其目的都是要渡過海洋,到達大海的另一端。
文/陳怡潔 (全文刊載於《張老師月刊》6月號第486期。)
撰文/陳怡潔.相片提供/赤燭遊戲
撰文/陳怡潔.相片提供/曾子泰 (全文刊載於《張老師月刊》8月號第48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