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分享- 「吃的抉擇」

THE WAY WE EAT NOW by Bee Wilson

Sherry Hsieh
走在自我實現的路上
5 min readNov 26, 2023

--

我們常說We are what we eat, 在吃的選擇上, 其實不只是個人喜好, 文化背景飲食的影響, 其實更是整個地球村在全球經濟, 資本, 社會制度, 以及科技應用發展下的交錯影響。「吃的抉擇」這本書下的英文副標很清楚的表達出了這個錯綜複雜的關係: How the food revolution has transformed our lives, our bodies, and our world.

這本書談了很多, 其中有些觀點甚至跟我之前讀到的兩本社會學研究書籍相呼應, 分別是Barbara Ehrenreich 的「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這本書也出現在Bee Wilson 在引述社會階層跟制度如何影響飲食選擇的援引上) , 以及Alexandrea J. Ravenelle 的「接單人生- 兼差、斜槓、自由工作,零工世代的職場樣貌與實況紀錄」。

本書作者提出人不是主動性的選擇吃不健康的食物, 從這點而衍生出的社會/ 教育/ 經濟/ 媒體的交錯議題, 最引起我關注的書中論點, 分享給大家:

不是主動性的選擇吃不健康的食物, 人類的飲食困境絕非個人選擇問題

我記得我10多年前到美國紐約唸書的時候, 驚訝得發現因為麥當勞平均每餐售價5美元, 是許多低中收入家庭的主要餐點採購來源, 相較於麥當勞在台灣80–90年代廣告媒體塑造出的歡樂兒童餐以及快樂的氛圍, 甚至是獎勵小孩的餐點形象, 是大相逕庭的。

這邊會衍伸出兩個面向:
(1) 教育程度/ 家庭經濟狀況會影響對於食物資訊的了解(包含如何解讀食品標籤), 以及可接觸/可負擔的食物種類以及來源, 就像書中引述數據顯示, 「…速食消費集中於貧窮地區, …..速食也是造成健康不平等的其中一項因素, …明確科學正確顯示, 人均速食店數與孩童肥胖率有顯著關聯性」。

(2) 大型速食/消費者的媒體廣告策略如何以形象跟氛圍影響我們對於食物本身的判斷。慶幸的是, 已有政府開始著手改變, 從媒體廣告迷霧中釐清食物本質, 將部分的消費者選擇權/ 知情權交還給消費者, 書中舉了智利政府實際作為: 「2016年智利食品法規定, 麥片製造商需將外盒包裝上的卡通人物移除, 以改變包裝食品的友善象徵, 滿滿糖霜的麥片包裝上不會再有可愛的兔子、北極熊,避免大眾認為這些產品對於開心的童年不可或缺,2018年一份紐約時報的標題,將智利的法規改制總結成: 智利殺了東尼虎」。

We are what we eat 的意涵不僅僅是個人/家庭如何選擇健康的食物, 這本書作者更是提出了飲食文化變遷是如何受到社會, 經濟, 教育, 科技(例如外送平台改變了職業模式)的交錯影響, 很難單點去解決, 而是需要全面性的思考跟改變, 牽一髮動全身, 初看是食品營養學, 但其實跟社會經濟學也息息相關呢。

作者期許未來可以跨越飲食失調, 找到最適合大家生存健康的飲食, 雖然全球飲食失調的原因盤根錯節, 但還是可以從個人開始做改變, 因此作者也在結尾提出了13點從個人飲食建議, 這邊也列出來提供給大家參考:

建議1: 新食物、老食器 (古時候的餐盤份量比較小, 舉例來說, 英國16世紀的酒杯尺寸是現在的1/7)
建議2: 不要喝「像是水」的東西 (例如含糖飲料)
建議3: 少花心思在點心、多關注正餐
建議4: 改變自己的口味
建議5: 轉移重點
建議6: 飲食計量改用比例
建議7: 先吃蛋白質、蔬菜後吃澱粉
建議8: 食物多樣化
建議9: 給食物應有的時間
建議10: 學會煮自己想吃的
建議11: 口味不用趕流行
建議12: 知道自己吃了什麼
建議13: 使用你的感官

--

--

Sherry Hsieh
走在自我實現的路上

15年跑跳紐約,胡志明市,台北,廣州,上海的行銷天秤女, 除了分享工作心得, 更愛探索有趣的生活小事。LinkedIn: linkedin.com/in/sherryhsiehmarke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