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解析】周杰倫的作品質量和創作實力究竟有多強?看完這篇文章,你很有可能成為杰迷

辰風
隨筆天下
Published in
20 min readJun 24, 2022

--

華語樂壇向來都是一代新人換舊人,昔有鄧麗君、羅大佑、以及民歌時代的校園歌手,九零年代後有四大天王,2000年代之後,則有華語四大天王(周杰倫、王力宏、羅志祥、林俊傑);而在中國大陸,普遍對於四大天王的定義則是俗稱的「周王陶林」(周杰倫、王力宏、陶喆、林俊傑)。為什麼周杰倫總是可以位居天王之首?聽過他的歌的人並不少,大多數人對他的唱歌印象就是口齒不清、或者唱功普通;但在創作實力方面,大部分人都能給予正面評價。然而,王力宏、陶喆、林俊傑也都是相當有實力的創作歌手,但為什麼周杰倫的歌曲截至2022年的今日,仍能在Apple Music、QQ音樂、或者Spotify等串流平台上霸榜、位居巔峰?

筆者在成長途中聽過各式各樣的歌曲,中文歌、西洋歌、日文歌、甚至拉丁歌曲,無論新歌、老歌,皆有一系列歌單。在聽完一輪後,回來聽周董的歌曲,更加應證了他何以在華語樂壇叱吒風雲數十年;同時,從身邊好友、同學、乃至於只有一面之緣的司機,杰迷無所不在,也曾相互交流過。

因此,綜合各方面心得,今天我們就來對這位號稱「華語流行天王」的歌手進行全方位剖析,以及典型杰迷入坑的順序。

目次——

路人級:99%人都聽過的爆紅歌曲

入門級:曾經紅遍大街的經典曲目

初階級:「杰迷」的基本門檻

進階級:五花八門的周式曲風

深入級:溫故知新,洞悉樂理奧妙

超越級:探索、享受冷門而前衛的作品

文章開始之前,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先點進來測驗一下自己的級別:

路人級:99%人都聽過的爆紅歌曲

如果你是個路人,那麼我想,你一定聽過這幾首歌:

  • 聽媽媽的話》(2006):R&B與Rap合成的兒歌。
  • 千里之外》(2006):與費玉清合唱的中國風歌曲。
  • 青花瓷》(2007):教科書等級的古典中國風歌曲。
  • 稻香》(2008):KTV必點、輕快的民謠。
  • 告白氣球》(2016):華語流量最高的甜情歌。

這些歌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就算不會唱多半也都知道歌名。目前為止,我相信聽過這些歌的人對於周杰倫曲風的印象已經有初步了解:R&B、中國風、流行歌曲。這些歌曲擁有極高的流量,換句話說,傳唱度相當高。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歌曲都是2006年之後的,而對於大部分杰迷而言,2007年《我很忙》專輯推出後意味著周杰倫歌曲走向商業化,因此傳唱度也驟升不少,比如2013年後的《算什麼男人》、《聽見下雨的聲音》、《不該》等等,相信不少讀者也都相當熟悉。

這讓很多人對於周杰倫的印象停留在此,雖然這幾首歌曲也算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但還不足以使人圈粉。

《告白氣球》是典型紅遍大街小巷的作品。

入門級:曾經紅遍大街的經典曲目

當然,大部分年輕人收聽的歌路更為廣泛。我相信大部分90後的朋友們也都聽過下列這些經典(老款) 一點的歌曲:

這些歌曲其實也是KTV必點,值得注意的是,我在此列出的這幾首歌都並不是2010年後的歌曲。相對而言,這些歌曲的發行年份比較早,比如《龍捲風》就是收錄在2000年首張專輯《Jay》中的歌曲。當然,《安靜》、《手寫的從前》、《擱淺》也都可以算在其中。

《晴天》是不少九零後人們的青春回憶。

這也是大部分人對於周杰倫停留的主要印象。這邊的印象大多是情感層面的,比如:青春的回憶、戀愛的滋味——這些心境或許能從部分周杰倫的歌曲中被提煉而出。

更進一步,如下歌曲一定也有不少人知悉:

  • 簡單愛》(2001):青澀的周式R&B情歌。
  • 七里香》(2004):同樣也是前奏一響就會哼、清新脫俗的歌曲。
  • 夜曲》(2005):淒美無比的R&B+Rap情歌,十分抓耳的前奏。
  • 蒲公英的約定》(2007):看過電影《不能說的秘密》通常知曉。
  • 煙花易冷》(2010):唯美的中國風歌曲。

這一層次的歌曲已更精確描摹出周杰倫的曲風多樣特色,比如《愛在西元前》這樣天馬行空的題材、又或者是《夜曲》這類有哥德式風格的小調歌曲。熟悉這些歌曲的人,對周杰倫的創作才華、曲風會有更全局的認識。

延伸閱讀:周杰倫歌曲分級:從家喻戶曉到冷門經典
杰迷圈中曾有一段語錄:「《夜曲》一響,上台領獎。」

初階級:「杰迷」的最基本門檻

周杰倫歌曲產量豐富,但有不少歌曲仍是耳熟能詳的,只是對歌名未必有明顯印象;或者是對歌名有印象,但無法哼得出旋律。如果你對下列歌曲都還算熟悉,那麼,你可能在朋友圈之中已經算是「聽不少周杰倫的歌」的那種人:

  • 可愛女人》(2000):第一張專輯第一首歌,周杰倫時代的開端。
  • 開不了口》(2001):演唱會結尾曲。
  • 回到過去》(2002):《八度空間》專輯代表作。
  • 軌跡》(2003):「我會發著呆,然後忘記你,接著緊緊閉上眼。」
  • 東風破》(2003):周式古典中國風歌曲始祖。
  • 一路向北》(2005):周杰倫主演電影《頭文字D》插曲。
  • 白色風車》(2006):英倫搖滾,練A4男高音必備歌曲。
  • 本草綱目》(2006):中國風嘻哈、唱跳代表歌曲。
  • 最長的電影》(2007):你可能聽過的「再給我兩分鐘」。
  • 花海》(2008):周式海島情歌代表作。

這邊有一個亮點,就是《八度空間》這張專輯其實是大眾對於周杰倫較為陌生的一張專輯,因此,一旦你聽過其中一首歌,那說明了你應該勝過了一半以上的普羅大眾。另請注意,由於周杰倫歌曲在2008年之後已經有顯著商業化趨勢,因此大多歌曲皆有一定程度的流量,但點閱率的高低並不適合作為「杰迷」的衡量準則。

《可愛女人》是周杰倫首張專輯的第一首歌曲,前奏「Whoo!」一聲被視為華語歌壇新時代的開端。

然後,此時的你可能也會注意到周杰倫為他人創作的歌曲也不佔少數,這意味著他在華語樂壇的一席之地。那些歌曲你或多或少都有所印象,比如:

  • 吳宗憲《三暝三日》(1998)、《屋頂》(1999)(與溫嵐合唱)
  • 咻比嘟嘩《世界末日》(1998)
  • 江蕙《落雨聲》(1999)
  • 許茹芸、齊秦、動力火車、熊天平《蝸牛》(1999)
  • 李玟《刀馬旦》(2001)
  • 陳小春《我愛的人》(2001)
  • S.H.E《熱帶雨林》(2002)、《觸電》(2006)、《安靜了》(2008)
  • 蔡依林《說愛你》(2003)、《布拉格廣場》(2003)、《倒帶》(2004)
  • 溫嵐《夏天的風》(2004)
  • 張韶涵《親愛的那不是愛情》(2007)
  • 張惠妹《如果你也聽說》(2007)、《連名帶姓》(2017)
  • 陳奕迅《淘汰》(2007)
  • 魏如昀《聽見下雨的聲音》(2013)

周杰倫為他人創作的歌曲將近兩百首,其中不乏一些膾炙人口的作品。即使你不是杰迷,你的歌單裡一定至少也有一首他創作的歌曲。從這龐大的產量來看,可以知悉周杰倫的作曲造詣非常強大。

在歌單拓展的同時,對於一些編曲風格鮮明的歌曲,你也會更加敏銳,比如:

  • 雙截棍》(2001):當年金曲獎最佳編曲得獎作品。
  • 以父之名》(2003):暗黑三部曲之首、教科書級別的編曲質量。
  • 夜的第七章》(2006):暗黑三部曲之一,黑色奢華的福爾摩斯題材。

這些作品雖說有一定程度的普及性,但不少人只聽旋律層面,而並未探討編曲的層次。因此,在這個層次的聽眾會開始思考周杰倫歌曲的藝術價值。如果你聽過《以父之名》,那可能還不足以被稱為「杰迷」;但如果你知道2003年7月16日因這首歌曲催生出所謂的「國際周杰倫日」,那就另當別論了。

如果你是個對音樂有興趣的人,或許會有愈聽愈上癮的趨勢。通常在這層次的人們,有一部份會開始思考其他風格的曲風,若是如此,這將帶領聽眾進入下一個層次。

《以父之名》於2003年7月16日首播時,全亞洲五十家電台同步播放,估計約有八億人同時收聽,故而每年7月16被推為「國際周杰倫日」。

進階級:五花八門的周式曲風

在這個程度的人們,會開始接觸一些不是那麼熱門、但風格獨樹一幟的曲目,比如:

  • 忍者》(2001):以單一和弦完成、風格獨特的日式邦樂。
  • 半島鐵盒》(2002):有意識流和周式個人特色的R&B+Rap。
  • 外婆》(2004):以親情、金曲獎作為雙主軸的R&B+Rap。
  • 止戰之殤》(2004):暗黑三部曲之一,以「反戰」為題材的俄羅斯曲風。
  • 迷迭香》(2006):饒富拉丁風情的bossa nova曲風。
  • 喬克叔叔》(2008):有詼諧色彩的中東曲風。
  • 雨下一整晚》(2010):「穿越」式的溫婉中國風歌曲。
  • 琴傷》(2011):哀傷典雅、融合古典音樂的Rap/R&B作品。

這些歌你可能或多或少聽過,但會開始對於他的創作產生好奇。而這些歌曲也非常關鍵,因為任何一首皆有可能使你蛻變成為杰迷。此外,你也已熟悉了周杰倫所謂的「暗黑三部曲」——《以父之名》、《止戰之殤》、《夜的第七章》。

延伸閱讀:【圖表】從東方古典到西洋暗黑風——周杰倫曲風分類與剖析
《迷迭香》是華語樂壇少見的Bossa Nova曲風。

你也會開始意識到他的歌曲絲毫不流俗,因為總有一些令人驚豔的歌詞:

  • 「榮耀的背後刻著一道孤獨。」
  • 「惡夜燃燭光,天破息戰亂;殤歌傳千里,家鄉平饑荒。」
  • 「繁華如三千東流水,我只取一瓢愛了解。」
  • 「海鳥和魚相愛,只是一場意外。」
  • 「緩緩飄落的楓葉像思念,我點燃燭火溫暖歲末的秋天。」
  • 「打字機停在兇手的名稱,我轉身;西敏寺的夜空,開始沸騰。」
  • 「誰的江山,馬蹄聲狂亂,我一身的戎裝、呼嘯滄桑。」
  •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與你躲過雨的屋簷。」
  • 「情字何解,怎落筆都不對;而我獨缺,你一生的了解。」
  • 「煙花易冷,人事易分。」

此時,會開始上網查找一些有關周杰倫歌曲的分析文章、影片,你也會對於一些歌曲的曲風、樂理、歌唱難度有一定程度的認知。比方說,你可能會知道下列這些歌曲在音高方面的難度(這邊所附連結是內文提到的現場版本):

  • 髮如雪》:真聲(也有人認為是強混)最高音落在Eb5,是周杰倫真聲最高音的位置。
  • 擱淺》:最後一段副歌的C#5高音非常經典,其中尤以2004年無與倫比演唱會的版本最具代表性。

順帶一提,在瀏覽過一定數量的評析文章後,你會歸納出周杰倫現場唱功巔峰大概是這兩場演唱會:

  • 2004年的無與倫比演唱會,以及
  • 2007年的世界巡迴演唱會。

恭喜你,此時你已經開始熟悉、並且漸漸著迷於周杰倫的創作實力。

2007年世界巡回演唱會,號稱超越原版CD的《最長的電影》。

深入級:溫故知新,洞悉樂理奧妙

欣賞各式各樣曲風到了一定程度後,你會從熱情期邁入一個穩定期。這時的你,偶爾會開始回顧一些看似平凡早期作品,並且意識到它們的魅力,比如(斜體字代表前述已提過的歌曲):

  • 黑色幽默》(2000):副歌出色的連續轉調、離調技巧,包含關係調與平行調的活用。整首歌在樂理方面的運用,可以說是流行歌曲中教科書級別的作品。
  • 星晴》、《可愛女人》(2000):仔細聽會發現漂亮的和聲技巧。
  • 愛在西元前》(2001):第二段主歌「祭司神殿…」開始其實降了一調,到了bridge接末段副歌時才升回原本的調;前半段副歌用的是真聲,最後一段副歌則以假聲詮釋。這些都與當代流行歌曲的套路恰恰相反,大概是為了呼應歌曲主題。
  • 她的睫毛》(2003):華語樂壇幾乎首次嘗試的「雙副歌」作品。
《黑色幽默》運用了出色的連續轉調、離調等技巧。據說,這首歌同時也是中國聲樂考試難度九級的流行演唱歌曲。

除了那些耳熟能詳的歌曲,你將漸漸發現,真正的「神曲」是那些相對小眾、冷門的歌曲。編曲方面,你可能也會注意到許多迷人之處,比如:

  • 完美主義》(2000):最後一段歌詞說唱全部以「周杰倫」三次貫串,華語樂壇首見將自己名字編入旋律並用Rap唱出的作品。
  • 反方向的鐘》(2000):最受杰迷喜愛的歌曲之一。四小節唯美的鋼琴前奏之後,接續著圓滑的合成器旋律,背景有一串微弱的「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注音符號咬字。這首歌在副歌旋律的構建有近似於「音樂倒放」的效果(如果你有琴譜便可嘗試),且乍聽之下是G小調的五聲音階,以至於歌曲有點「東方」味道;而中段的Rap常常被視為華語流行歌曲說唱的元祖——如果你是資深杰迷,那麼你應該可以將這段Rap一字不差地唱出。
  • 鬥牛》(2000):美式嘻哈,配合主題,籃球擦板聲響此起彼落。
  • 半獸人》(2002):作為專輯的開場,前奏猶如電影一般的磅礴配樂席捲而來,然後就是經典的周式節奏,靈動而不失莊嚴感。
  • 以父之名》(2003):以電影《教父》為題材,義大利禱文與歌劇穿插其中,尤以間奏歌劇落幕後五聲槍響最為吸睛;而在第二段副歌時,則來了第六聲槍響,令人細思極恐。至若最後一段,多重音軌疊合,兩段歌詞交錯敘事,是乃周杰倫慣用的創作手法。這首也被公認為華語樂壇殿堂級的編曲作品。
  • 三年二班》(2003):說唱界的模範作品之一,背景桌球聲貫串全曲。
  • 妳聽得到》(2003):第二段主歌那句「只有你能聽得到」,其實是「音軌倒錄」(也就是倒放的旋律),同時也呼應了歌詞——這也是整首歌的亮點。
  • 雙刀》(2003):新金屬中國風歌曲,融搖滾、弦樂、甚至打碟聲於一爐。是《雙截棍》的姐妹作,但更強化了編曲層次的電影感。以藏族聲樂作為序曲,共計六段間奏,每一幕間奏都有畫面移轉,最後以電影配樂般的弦樂收尾。
  • 將軍》(2004):以象棋為題材,歌曲的起點和尾聲是周杰倫在公園見老伯下棋時的實境交談聲響;最後一段副歌,如果你仔細聽會注意到好幾層音軌,其中有一層類似於京腔的旋律,其歌詞是「陽光從樹葉細縫露出了笑容/溫暖了我的美夢/只有籠裏的畫眉羡慕著天空/卻從來沒有人懂」,據說是他捏著鼻子唱的。
  • 夜的第七章》(2006):編曲比想像中來得有層次感,除了弦樂與鋼琴的結合,還有多次轉調(D小調 — F小調 —#G小調),且歌詞緊扣福爾摩斯故事每一細節,可以說是與《以父之名》並駕齊驅的姐妹作。
  • 土耳其冰淇淋》(2016):「炫技」型態的實驗電子舞曲(EDM),配合歌詞示範樂理,融合將近十種不同曲風於一首歌曲中。

這裡不得不能提及幾位周杰倫的御用編曲師——鍾興民、洪敬堯、林邁可、黃雨勳——他們將周杰倫歌曲質量倍數提升;再加上方文山、黃俊郎等作詞高手,周杰倫得以引領「華流」二十載。其實上述這些歌曲有一半以上對於大眾而言已經算是冷門的了,但這些只是其中幾個例子;對於尚未熟悉周杰倫、第一次讀這篇文章的讀者而言,或許已然被驚豔到。

《反方向的鐘》同樣收錄在首張專輯,是具有東方色彩的R&B曲風。

而歌曲不僅僅是歌曲,它們也需要重現一定程度的社會意義。因此,下列酌舉出一些例子,這些題材讓周杰倫的歌曲在藝術價值的另一面展現出了社會價值

在這個程度的杰迷,即使嘗試找尋華語樂壇其他創作歌手,會發現著實很難有人可以真正超越得了周。撇除唱功而論,其歌曲的創作實力、歌詞、編曲、以及題材,加總起來的質量很難有人能徹底超越,時至今日仍是華語樂壇的典範。

你會發現:當今歌曲的套路有很大一部份的比例是從周杰倫開始綿延的,比如R&B和說唱的結合、流行曲和弦的運用,又或者近年來那些網路平台/抖音火紅的古風歌曲、戲腔等等,其實追本溯源都和周杰倫脫不了關聯(比如早在2006年的《霍元甲》,便已將中國風、金屬樂、嘻哈、京腔融為一體)。因此,當你把上述歌曲聽過一輪後,你會更肯定地同意——周杰倫開創了華語樂壇的新時代。

《外婆》是華語樂壇少數將「親情」寫成說唱歌曲的作品。

超越級:探索、享受冷門而前衛的作品

當你聽過《反方向的鐘》、《雙刀》這些略微冷門的歌曲後,你將發現那些主流歌曲幾乎無法與之比擬。所謂的「神曲」,指的是可以讓人一聽就上癮的歌曲,但更可以指代那些初聽之下平凡無奇、仔細品味後卻耐人尋味的作品。

當然,在這個階段的聽眾仍然會追尋旋律的動聽性。如果你喜歡有異國風情的作品,除了傳唱度相對較高的《Mojito》與《迷迭香》以外,你可能也會喜歡這些小眾、但卻耐聽的歌曲:

  • 對不起》(2001):這應該是目前為止提過的最冷門的歌曲。在當年呼風喚雨的《范特西》專輯中,這首歌相對沒有亮點,但奇異的旋律與節拍卻格外容易使人上癮,可以說是略帶超現實主義的R&B作品。
  • 米蘭的小鐵匠》(2002):東歐風格的民謠,從創新的和聲、打碟聲到牧場的牛羊聲,營造出有幾分詼諧色彩的巴洛克曲風。其中,最引人吸睛的是第二段副歌之後的木吉他間奏——優美的小調旋律、細膩的獨奏,再加上增添臨場感的鼓掌聲,可以說是極具畫面感的作品。
  • 同一種調調》(2003):復古與創新交疊的作品。現代感的嘻哈與鼓點、東方的琵琶、再加上間奏的阿根廷探戈舞曲,可以說是相當具有嘗試性的藝術作品。

還有不少曲風獨特卻略微冷門的歌曲,比如酸爵士風格的《印地安老斑鳩》、埃及曲風的《蛇舞》、紐奧良爵士的 《魔術先生》、佛朗明哥曲風的《竊愛》等等。

《米蘭的小鐵匠》是一首東歐風的民謠。

然而,真正能展現創作實力的未必全然是動聽的歌曲。在這個階段的杰迷,將會開始回顧那些貌似「不動聽」的歌曲。當你完整播放周杰倫早期每一張專輯時,總會有幾首相對冷門、不怎麼好聽的歌曲,即使沒有快轉跳過,你也很可能是硬著頭皮聽完的。但如果你是這個程度的杰迷,那麼,旋律的動聽度已然不是重點,你將會開始重新聆聽、甚至剖析這些曲子。

而事實也證明了,編曲方面,早期除了第一張專輯的《印地安老斑鳩》以外,還有幾首冷門歌曲極為前衛:

  • 亂舞春秋》(2004):杰迷公認的最強編曲作品。同樣是由周、方、鍾這個強大陣容聯手打造,全曲共八個段落,以電子遊戲背景和打碟聲作為鋪墊。開頭以萬馬奔騰作為序曲,單是第一段主歌便至少兩次轉調;接續至第二段主歌時降調,然後到「嘴裡有刀,說破歌謠…」一句時順接至扮演著和聲效果的「複調」段落。第二段副歌結束後又再次轉調,接續第三遍副歌。就在聽者以為即將收尾時,電話聲響驟然傳來,周杰倫接聽後便是一段訂外賣「雞排飯加個蛋」的口白——這出其不意的操作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創意。停頓之後,瞬間承接副歌,帶入前述的複調段落、並且提高八度,與副歌旋律相互交疊、構成和聲效果。在歌曲的尾聲,是一連串奇幻的打碟以及遊戲音效。簡而言之,整首歌曲八個段落、六次轉調,再加上「配唱訂外賣」這段神來之筆,可以說是至今難以超越的神作。
  • 藍色風暴》(2005):據稱是《霍元甲》旋律的雛形,也是風格前衛的編曲作品(洪敬堯編曲)。開頭引用中世紀的「葛利格聖詠」(Gregorian chant),體現濃郁的中古時代「宗教」氛圍。聖詠告一段落後,「電話撥號聲」乍然奏響,金屬風的鼓點與刷碟聲隨之帶入,時空遂即被帶回現代、「世俗」之中。副歌結束後的間奏一小段,仔細一聽可以留意到中東風格的配樂、以及浮誇的花腔女高音。整首歌以電話撥號聲貫串,猶如錯位時空,這樣的編曲風格時至今日依舊稀罕無比。

如果你確確實實聽了這兩首歌,那麼,你一定可以知道這兩首歌為何不紅——原因很簡單,它們並不「動聽」;但一旦你知道了編曲的層次與細節,那麼,很有可能會變得「耐聽」不少。

《亂舞春秋》是華語樂壇中將「編曲」發揮得最為淋漓盡致的作品之一。

順帶一提,周杰倫暗黑風歌曲中,大多數人知悉的皆是《以父之名》、《止戰之殤》、《夜曲》、《夜的第七章》這些相對熱門的歌曲,卻鮮少人知道,其實在《以父之名》之前,便有過暗黑風歌曲,那就是這首:

  • 威廉古堡》(2001):周杰倫邪典風作品之祖,主題圍繞在詭譎的古堡、吸血鬼等題材,以午夜的蟬鳴和鐘聲作為序曲。樂理方面,運用了出色的小調和弦、小調和聲、和離調等技巧,勾勒出神秘詭異的氛圍,是幽暗、獵奇風格的R&B作品;結尾則來一段《鬥牛》的即興Rap,由此可見周杰倫作品慣用的出其不意手法。這首歌曲由方文山作詞,並奪得當年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

這顯然是一首初聽之下不甚順耳的歌曲。無獨有偶,《東風破》被普遍認為是周式古典中國風歌曲的始祖,而周杰倫(非典型)中國風歌曲的鼻祖,事實上早在2000年首張專輯發行時便已登場。那首歌對於第一次聽過的聽眾而言不甚友善、總會覺得曲風有些怪異,從而被大幅低估,但卻被樂評人認為是空前絕後的作品,它便是——

  • 娘子》(2000):周杰倫中國風歌曲之祖。音樂人高曉松曾言道:「華語樂壇共一石,《娘子》獨佔八斗,《黑色幽默》一斗,其餘一斗平分。」就連李宗盛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曲時都讚嘆道這是第一首實現「中西合璧」的作品、是乃「天才之作」。這首歌最令人驚豔的點之一,便是:它雖被認為是中國風,但卻從未用過任何一樣中國風的樂器,即使是間奏類似於琵琶的聲響、都是用吉他彈奏的。因此,這是一首帶有「爵士」風格的中國風作品。從樂理的角度剖析,前奏用的是七和弦的拓展——九和弦,Am9與Dm9——這一起頭便是使用了爵士樂的和弦,且不同於典型古風歌曲、這首使用的是略帶晦暗色彩的和弦。緊接著是一段說唱拉開序幕,主歌部分的連續咬字和律動感具有一定難度,背景細微的和聲則落在反拍。到了副歌,重拍的位置再度出其不意,造就聽感上的落差,且使用大量的半音、離調等技巧。作曲雖然是R&B風格,歌詞和編曲有營造出中國風,然而整首歌的樂理卻是建構在爵士樂的基礎下。這首歌曲算是嘗試性的藝術作品,和聲、樂理等結構皆十分複雜且別具新意,可以說是完全不流俗於套路的「中西合璧」神作。

即使是資深杰迷,在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曲時都會感到十分怪異,曲式、節拍的規律確實太不尋常,非常不動聽。但正因為那些隱藏在旋律背後錯綜複雜的元素,使得這首歌曲有「愈聽愈不可思議」的魔力。當你徹底貫通這首歌背後的運行模式後,你將驚嘆周杰倫的創作實力,且這首極為前衛的作品是在他第一張專輯中便登場的(顯然他在創作這首歌曲時大概只有二十歲初頭)。

正因如此,大多數人總同意,能彰顯出周杰倫真正實力的往往是早期的作品,這也是為何前述鮮少提到2008年之後的歌曲(事實上,2010之後冷門歌曲更是不佔少數,但它們未必能反映出周的創作實力)。如果你打算細細品嚐周杰倫的作品,那麼,我強烈建議你收聽他的前五張專輯——如此即可。

收錄在首張專輯的冷門歌曲《娘子》是一首乍聽之下不耐聽、實質上卻極為前衛的作品。

時至今日,周杰倫在華語樂壇依舊坐擁天王級的地位,一個不多人知道、卻難以反詰的主因便是:他擁有深厚的音樂基礎、至今仍鮮少有人能做出大幅超越他的音樂。即使是在中國大陸十分火紅的歌手名人,諸如李榮浩、華晨宇、TFBOYS、吳亦凡、鹿晗、又或者是Angelababy等等,他們皆是周杰倫的忠實粉絲,由此可見,周氏歌曲在華語樂壇的影響之深遠。

但另一方面這也令人惋惜。周杰倫首張專輯橫空出世時,便有一系列中西合璧、跨越曲風的實力派作品,引領「華流」風騷至少十載。反觀今時主流歌曲,大部分沿用的都是雷同的和弦套路、又或者是崇尚韓流與西洋趨勢的曲風,那些真正有前瞻性的歌曲,往往只集中在小眾。即使是周本人,在2005年《十一月的蕭邦》之後也開始有商業化趨勢,當他發現2007年《我很忙》專輯那些簡單流行的曲子得以膾炙人口後,他便開始大幅產出迎合大眾胃口的作品。因此,杰迷也時常戲稱2008年《魔杰座》專輯之後便是「崩壞」的開始。其實崩壞的意涵旨在諷刺歌曲的商業化(當然,也有出色的作品,比如2016年的《床邊故事》,只是比例漸少),一方面也是對於周杰倫在電音方面的過度嘗試有所異議。更精確的說,愈來愈多人相繼效仿他的創作風格,嘻哈、電音、中國風不再是周杰倫的獨家專利,使得他不再像2000年代初那樣具有引領風騷的前瞻性。但往另一方面想,也正因周杰倫在流量方向的拓展,使得他得以歷久不衰;同時,也愈來愈多人會選擇回顧早期的歌曲,挖掘那些早期高質量的作品,回溯華語流行歌曲時代的源流。

--

--

辰風
隨筆天下

以創作喚醒世界,以文字灌溉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