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變形記(上)- 小型軟體產品團隊中,產品經理的多重人格

Anne Hsiao
3PM LAB 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8 min readJan 20, 2019
你看那多工的過動兒,一邊做歌一邊做功課,發展出到底是多風格還是多重人格?
— 熊仔《
凶宅

前情提要《團隊變形記:小型到大型產品團隊的 PM 定位大不同!

我之前加入了一個快速成長的跨國團隊,在任職的兩年間,台灣團隊從 20 人成長到近 200 人。加入當時,PM 1 人、產品團隊 5+ 人(Designer, Full Stack Engineers),做的是 B2B2C 的 SaaS 產品,已經在其他亞洲市場初步驗證過,正要積極打入台灣市場。

剛開始,團隊分散在一個 co-working space 裡,工程師在共同工作空間租了幾個位子(隔壁就坐著其他公司的工程師),其他成員則是擠在一間小會議室裡面面相覷。台灣只有我一個全職的產品經理不打緊,重點是這還是本人此生第一次擔任產品經理的職位呢!只能說老闆跟我心臟都很大顆😎

以下是我剛上工時每天記錄的 Work Log,從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認真紀錄上工頭兩週的工作項目們,產品經理對自己的管理也是很嚴格呢!

你的職責包含(但不限於)以下事項

每次看到職缺 JD 上面項目寫著「你的職責包含(但不限於)以下事項 / Responsibilities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我都有種想摧毀螢幕的衝動,不過這就是社會現實啊!

了解產品&使用者

TOOL — Intercom, Zendesk

熟悉目前的產品用途、使用者的使用情境,是一開始最重要的任務。上工頭兩週每天早上一來,除了使用產品、寫 FAQ 外,我也會用 intercom 跟 CS 團隊一起回覆使用者遇到的問題、蒐集客戶提出的回饋。

我也充當 Account Manager (AM) 去瞭解大型客戶的需求。客戶老闆親自出席外,也帶了第一線每日每夜操作我們產品的員工來,提出一拖拉庫的建議,讓人超深刻感受到使用者才是專家,而我本人什麼狗屁都不是。

產品研究、規劃、測試

TOOL — Google Doc, Excel

跟產品規劃相關的事情,包含蒐集回饋、決定下個要做的功能(當時還沒學到 prioritize 這個詞和它的博大精深😂)、研究、設計、寫 PRD、開發(專案管理)、測試、上線、維護,原則上沒人做的事就是我的事。

這時候的策略是「球來就打」,最多使用者要求的功能就先做,並沒有仔細分析使用情境和 use cases,而是抱持著先求有再求好的心態,快速上線超陽春的 beta 版本,有問題、有回饋就快速 iterate 並盡快推出新的版本。當然也因此踩了很多雷。

欸,其實很多雷是我自己親手埋下去的。

最可怕的東西就是產品穩定性了!沒有專門的 QA 負責測試,所有的 test cases 都是產品、工程師、CS 共同建立在一份 Excel 裡,常常漏掉測項外,各種功能之間的 dependency 錯綜複雜,上線時發現產品壞掉馬上 rollback 的經驗也不少。

總之每天都在冒汗、被罵,下個部分組織團隊與建立團隊流程真的超重要!

組織團隊&建立團隊流程

TOOL — Slack, Excel, Trello

小團隊說好聽是彈性、說難聽是混亂,建立工作流程幫助我們釐清問題、提高效率,並瞭解之後必須招募什麼樣能力的人加入,來補足流程中的斷點。

產品規劃的流程優化是從我們每次寫的 PRD / spec 內容、產品上線後的反饋來學習我們少考慮了些什麼。舉例來說,產品文件內 use cases & user stories 的要寫到多細、test case 由誰來寫等等,把這些規則與流程文件化,讓團隊內每個成員都可以更新。

專案管理一開始是用最簡單的 Excel 表單紀錄,欄位包含功能、負責的工程師、完成狀態、優先順序。後來改為使用 Trello 看板管理,請參考 Trello Inspiration

Reference: https://trello.com/b/XrSWvEo2/screenful-rd-workflow

跨部門溝通主要是接收來自 CS、Sales 等會接觸客戶與使用者的團隊提出的需求、BUG 修復,因為需求管道太多、內容也太多,所以我們主要用 Slack channels 來區分。

#issues 處理即時需要修復的問題;
#features 代表功能建議,後期我們也請其他團隊整理在 Excel 表單裡讓我們統一看;
#keyaccounts 則是大型客戶提出的需求,優先級會比一般需求更高。

什麼才是最難的事

欸,最大的困難就是流程、產品狀況一片混亂,現在要做什麼、明天要上線哪個功能,常常都藏在某 Slack channel 對話串、Google Drive 某處或某個人的腦裡。對團隊現況有足夠的認知,才能努力不被洪流沖著走。

身為一個團隊成員…

  • 沒有人會主動告訴你該怎麼做,因為大家也都不知道該怎麼做
  • 面對混亂時,保持積極的態度去釐清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並相信團隊能一起克服難關
  • 接受自己、團隊會犯錯的事實,但要不斷從錯中學,如同產品不斷迭代
  • 老闆決策說變就變,隕石開發沒在跟你開玩笑,重點是要了解決策改變背後的原因。如果合理,就說服團隊一起朝新的目標前進;如果不合理,就跟老闆多多溝通囉~

身為一個團隊負責人…

  • 要團隊跑得快,就要給足夠的權力與資源
  • 要產品成長快,就需要有更成熟的工作流程、更專業的成員加入。但最困難的事,就是說服資深工作者、高階經理人加入小公司(下篇來討論吧)
Source: https://marketingweek.imgix.net/content/uploads/2017/08/04155136/multi-task-guy.jpg

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

回想起我們團隊成長(又痛又歪的長)的過程,這些小堅持功不可沒。

一、溝通頻繁、目標明確、會議時間短

無論是產品會議、需求會議、討論流程的會議,開會前一定會先將 Meeting Agenda 發出來、會後馬上整理會議記錄與 Action Items,這讓我們的時間分配非常有效率、工作也很目標導向,所以可以跑得快。

產品與工程師每天都會有 10 分鐘的 stand-up meeting 來了解彼此的工作事項與需要幫忙的地方,如果對於工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團隊分工有疑問也都可以在這時候提出來很快的討論。

舉例來說,每個任務需要幾個工程師 code review、Trello cards 增加欄位或標籤,這種提議是可以現場決定並開始執行;deployment 流程優化這種比較複雜的議題,我們就會再另外找時間討論細節。重點是任何人有想法都及時提出,及時改善。

[stand-up meeting notes]
1. 昨天做了什麼(專案管理與追蹤)
2. 今天要做什麼(確認優先級)
3. 遇到什麼困難需要團隊協助(團隊合作排解問題)

二、老闆與團隊的每週 1 on 1

一開始還沒有主管時,會跟 CEO、COO 1 on 1,後期則對到產品主管、技術主管。面對面提出自己的疑問、建議、回饋給團隊經營者,能幫助他們快速下決策;而他們對我工作方法上的真知灼見也總是很受用。如果提前跟老闆約好 1 on 1 時間,我也會先把問題、建議都列出來(延續上一點,效率!)

[1 on 1 meeting notes]
- 這週過得還好嗎?(什麼爛開場白,但每次開場白都是這樣哈哈哈哈哈哈!)
- 跟團隊工作有遇到什麼問題嗎?
- 各種任務的時間分配與優先級為何?哪些佔了很多時間?我覺得那是我該做的嗎?
- 團隊還需要招募什麼樣的人、提供什麼資源,才能幫助到我?
- 有什麼是公司該做卻沒做的嗎?有什麼有趣、有潛力的產品方向嗎?
- 其他建議、回饋、疑問

當每個人都在努力的成長,團隊才有機會快速成長。

延伸閱讀《The 4 questions you should stop asking during your one-on-one meetings

這一篇,寫得好像做事很有架構、邏輯,但其實都是事後整理出來的結果。當時每天都不知道在幹嘛,發現A問題就先處理A、出現B問題就插件弄個B,只能混亂中求生存、叢林中找出口。

下一篇,會分享我們招募新的產品成員進來後,他們帶來了什麼超棒超讚的改變,而又有哪些痛苦的根源正在發芽。

同場加映:入門書籍推薦!早期還不太會規劃產品時,《使用者故事對照》提供了很多想法與切入點。專案管理則是從《人月神話》、《看板實戰》這兩本書吸收了不少心法與執行方法。想看讀書心得的請舉手 (._.)/

謝謝你的閱讀!如果有任何疑問、想聽的主題,歡迎留下 Private Note 或留言給我 📒如果單純想給我一點鼓勵,請給我 1–10 個拍手;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點幫助,請給我 11-20 個拍手;
如果想看更多合作與溝通的文章,請盡情長按拍手(50個拍好拍滿也沒問題)讓我知道 👏🏻
想要持續追蹤我們的最新文章,請追蹤產品三眼怪實驗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