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工女孩大學回顧 — 似乎適應了些?

Laurice
Sep 2, 2021

--

FB粉專:L’s 碎碎念

上一篇:資工女孩大學回顧 — 初入資工系

在進下階段的故事前,想先來講講對台大資工大一必修計算機程式課的看法,計程由劉邦鋒老師(P老師)開課,老師從剛開學就會一直提到這門課不調分、不好過、歷年當人比例極高(1/3~1/2會被當掉),說有沒有被恐嚇到,我想是不否認的,但因為知道老師的計算方式就是幾分是多少等第(這比看老師喜不喜歡你來給分好太多了),所以被自己分數恐嚇的比率遠大於老師不斷的強調這門課不好過。

老實說,我沒有很喜歡這門課的教學風格,可能是老師本身的言談或是我剛進大學還怕怕的,這門課是我少數不太問老師問題的課,但扣除掉這部分,內容是非常紮實的、老師講課也相當清晰,但我知道在某屆之後變成每週上機考,這樣我可能會超痛苦。

我不知道如果這堂課如果我可以很輕鬆的過的話,我還會不會這麼排斥上機考以及刷題,但不否認的是,面試的題目並沒有簡單到我可以一看到就寫出來,如果當初計程沒有先讓我認知到自己的渺小,我不知道我會是在往後的路上被這個挫折擊倒,或是喜歡上解題刷題變成leetcode小達人。

至於這堂課沒學好到底會不會讓我覺得我完全無法念資工系呢?我仔細回想了一下,發現我當初似乎沒有對這方面的想法,我沒辦法解很難的題目不代表我不會寫code,我沒辦法短時間在上機考AC不代表時間拉長我寫不好,我沒有大神們厲害不代表我該學的東西學不起來,人與人之間總是會有差距的,這從很早以前就知道了,不用以別人為標準,而是要回頭看自己是不是哪裡多做一點、改善一下就會有更好的成果。

當初強者最讓我意外(挫折?)的地方反倒是他們知道很多有趣的專業知識,這些東西不是我在課內好好學習就會得到的,而是真的要很多方涉獵、一直關注這個產業這個領域才會知道的,也是因為這樣我才真正認知到大學跟以前的學習模式不同了,我課內表現好並不代表任何事,我需要再去找更多管道閱讀更多。

接下來希望大家可以跟著我,看看台大資工到底是個怎樣的地方,或是,台大到底是個怎樣的地方。

似乎適應了些? — 痛定思痛

大一上學期在一片混亂中結束了,計程跟微積分都很危險的過了,計程的故事上篇提過了,微積分會過則是因為調分,不然本來沒有平時成績我兩次大考都是不及格的XD

當時我想著下學期再這樣不行,所以上網找了朱樺教授在台大的網站上公開的課程,用了一個寒假先把下學期的微積分整個唸一次,包括印下講義寫題目,只求下學期可以平安的過。那個寒假真的是每天坐在電腦前面盯著螢幕,家裡的椅子沒有支撐到頸部跟頭部,往往一整天下來真的是脖子酸、腰痠背痛。

大概也是這個寒假讓我確切的認知到,付出多少就會收穫多少,所以當有人抱怨為什麼自己學不好時,我都會建議對方,再多花點時間與耐心吧。

似乎適應了些? — 課堂文化

這段要先開個地圖炮,台灣學生真的很不喜歡問老師問題!!!從小到大,上課會發問的人少之又少,回頭又抱怨老師講得不清楚,但明明有些就是上課多問點、釐清一下就可以解決得問題點。

我自己相當喜歡上課舉手發問,這源自於小時候的我有天覺得:我上課都有繳錢,我可以好好把我不懂的弄懂來回本吧。而開啟了我一路以來不懂就會問的習慣。

資工系幾乎所有教授對於上課提問的是很接受的,有些教授會露出意外的表情,但不是困擾的表情。提到這個不得不說隨機客的名言

沒有任何問題是笨問題

這句話大家知道歸知道,我還是很常聽到大家會怕發問會讓別人覺得自己笨,這真的只能自己轉點念想,別人覺得自己笨又如何?我提問可以釐清我的盲點,可能也同時解決有同樣疑問的人,有實質的收穫,被覺得笨又如何?

總之,接下來的課程中,我只要確認了這問題課本中(或是老師講過的投影片中)沒有提到過,就會當場舉手發問,台大資工雖然沒有這個文化,但很多老師都在努力推行這件事,隨機客會在課堂間點人強制發問、田神也會適時地停頓問有沒有問題、蔡欣穆教授也會隨時注意大家的學習狀況,而講話快得出名的鄭卜壬教授在我舉手的時候也會停下來讓我問而且好好解答我的疑惑,還有太多太多教授其實都接受學生課堂上問問題,只是沒有人去嘗試就覺得大家“應該”不會接受、老師“應該”會不喜歡、我“應該”會被別人鄙視。太多太多的“應該”讓學生不利用最直接的教授資源,把疑問留給沒有任何義務幫自己解答的大神或同學。

脫離了上機考也讓我終於回到自己比較習慣的學習模式 — 紙本做筆記,我只要開電腦就非常容易分心,寫筆記第一是為了讓自己專心,第二是在寫的時候會思考我到底在寫什麼,哪裡卡住就知道有問題了。筆記不求漂亮,但求我有寫下去我就至少是看得懂這塊的,所以筆記也常常出現把某段圈起來說,沒有很懂記得問,或是這塊恍神了回家記得補。再回頭複習時也會搭配課本或老師的投影片補上一些我課堂上遺漏、或是我本來沒注意到的部分,所以有些筆記到最後常常各種出格的字或是在筆記上看起來相當突兀的白話文,像是左圖的“怎麼證會停下來”。

Binary Search筆記(左圖)田神機器學習基石筆記(右圖)

上面是我個人的學習方法,同時,我觀察到其實很多人都習慣在電腦或ipad上做筆記,有些人電腦開著然後就分心或睡著了,也有些人習慣雙手空空的來上課,我曾經問過旁邊的強者他這樣上課記得起來嗎?他直接回我,記得起來啊,複習再開投影片就好了,有時候還是會希望自己要是這麼厲害就好了。

系上還有一些課很流行課後聽錄音檔,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鄭卜壬教授的系統程式設計。上面提過這位教授講話比較快,所以大家常常會跟不上,也造就了錄音的習慣,有利也有弊。這現象就跟以前國高中補習一樣,因為有去補習班所以上課就開始打混的人不在少數,而現在就是因為反正有錄音檔,上課就可以不用那麼專心,但以前補習會被逼著去,現在錄音檔沒人逼著聽,最後有聽完的比例有多高我其實不太有信心。但我自己的看法是,既然都花時間去教室坐著了,當下好好上課為主,課後用錄音複習為輔,會是比較好的方式。

似乎適應了些? — 很棒的助教時間以及被已讀不回的往事

資工系的課程規劃上,作業會是上課內容的延伸,所謂的延伸就是假如你課程上吸收了90%,作業大概還是只寫得出60%,其他的是更進階、需要去查找或詢問方向的問題,甚至作業會有Bonus題,Bonus之所以叫bonus,就是給真的願意花更多時間下去的人拿到額外的獎勵。

大一下的魔王課DSA,該次考試剛好在星期天下午就做了一張圖XD

台大資工有幾門必修課非常的明顯作業loading很重,大一新生一進來會先碰到的是大一下的必修DSA (Data structure and algorithm 資料結構與演算法),課程內容扎實,作業更扎實,各種挑戰大家腦袋的極限以及對資料結構的熟悉度,期末甚至是個比賽(在此感謝組員,幫我分掉了coding的部分,讓我可以安心地寫一份根據組員的實驗、完整的各種資料結構的全英文分析報告交出去)。我當年在修的時候有十位左右的助教從旁協助,當時的我大概是一半問助教一半問強者同學,而助教時間到不了,仍然可以寫信與助教討論(當然就沒有直接口頭講那麼清楚),重點是,要找人問一定找得到!真的只看自己有沒有想去。

這裡有個悲傷的小故事,當時的我因為找強者比較快,結果最後把強者密到已讀不回,還好沒有把我封鎖。我跟這位強者其實到現在都是不錯的朋友,我也沒事會拿這件事出來嘴,但是回頭看,這其實反映了當時我們根本在濫用強者的這件事,把他們當Google用就算了,更糟的是還覺得他們“應該”要幫助別人,他們大可不要理任何人好好的做自己的事,但花時間教人還被軟土深掘,變成對他們無形的壓力,所謂的強者文化,是不是其實對那些願意幫助別人的強者們負擔更大呢?在有些人覺得強者文化是在霸凌那些追不上人的同時,有沒有想過強者們為了對得起系上同學的期待,斟酌著到底要幫助多少、引導多少,在讓同學們找到正確答案的同時,不是直接把正解攤開來給同學抄而學不到任何新東西。我還是相當喜歡強者文化的,這個文化讓我可以很坦率的尊稱那些很厲害的人們大神,但也同時要警惕自己,他們的強、他們的付出不是要讓我們濫用的。

但有個資源就是可以好好利用的了,每堂課的助教!助教通常都會在固定時段開TA hour,而台大資工只要課比較難,助教也會跟著多,DSA有十位左右的助教,而接下來ADA (Algorithm design and analysis 演算法設計與分析)記憶中也有至少五位以上的助教,ADA算是我最妥善利用助教資源的一門課,因為演算法這種東西跟腦筋急轉彎沒兩樣,知道他就是那個pattern但就是套不上去,往往會需要一些提示才有辦法繼續往下走,不才如我一天到晚在要提示QQ

TA hour直接變成我課表上的一部分,時間到了就會自動出現在217(資工系館一間很多強者國手的辦公室)找助教,問到後來助教都認得我了。在這被引導的過程中收穫可說是超乎想像的多,從本來毫無頭緒到被引導向正確的方向去想解法,自己回家實作後發現速度、記憶體上還是差一點,再回頭問助教下一步改善的提示,投入了超級多時間沒錯,但ADA這整個學習過程讓我蠻開心的,從真的完全不會,到自己好像也會做一些比較進階一點點的解法,甚至可以幫幫同學比較基本的一些解法。同時也要來分享一件事,作業的Bonus,作業的Bonus往往比正題還要難,他之所以叫Bonus就是要花更多額外的心力才能拿到分數,所以我通常會寫到我的極限剩下的就放掉了,或是至少把觀念問懂,寫不出來沒關係,至少把整個大方向跟想法先掌握住。

整個學期幾乎沒缺席TA hour也讓我發現,會去問問題的人真的不多,外系生跟外籍生比例挺高的,也發生過一件小趣事,某次我去問問題的時候剛好系上外籍生也在場,助教呈現一臉“這東西用英文講有點難”的為難臉,最終他先用中文引導我讓我先弄懂,然後我再用英文跟外籍生討論,在解釋的過程中我還可以直接回頭問助教討論我講一講發現的問題點,完全讓我可以更快地吸收這些新的知識。而時常跟外籍生講作業的我也在後來挑戰了一個本來覺得自己可能會完蛋的角色,真的謝謝當初助教給我的各種幫助。

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自己當初還沒有太了解資訊這個領域,只會拿著作業去問,沒辦法經由作業推廣到一些更深的問題與助教討論,不然一定會知道更多!也想再次推銷TA hour真的是很好的資源,我不常在地下室與大家討論作業(在的時候大概都在打麻將),但仍然可以在沒有任何資訊背景的狀態下成長茁壯,而且助教通常是以引導的方式來帶領我解題,在討論過程中有時候自己也會有額外的想法,或是卡進一些奇怪的岔路,這對我在整個思考上幫助很大。最近與強者朋友討論到TA hour這件事,他的看法是TA hour其實是課程的一部分,有部分的寶要從這邊挖,但我們也同時觀察到大家真的不喜歡去TA hour。

似乎適應了些? — 小結

沒有任何問題是笨問題

不管是上課發問、課後找助教,不外乎就是提問的重要性,不問沒有人會通靈,沒有人知道你不懂的是哪裡,很多時候都是聽過去覺得很順,但真正自己開始寫的時候才發現哪裡不太對勁。我不知道當時班上其他同學對我舉手發問的看法是什麼,但至少我在發問前會先確認真的是沒有提過的部分,理論上不會造成太多困擾(?)也因為常發問,老師往往在沒有我的課的時候還認得我,然後沒事就問一下我怎麼還沒畢業(我長那麼老嗎QQ )

可以發現大一下之後的我,不再提到成績,而是很強調投入的時間、方法、跟資源利用,看到這裡,或許有些讀者會覺得,道理我都知道,但證據呢?TA hour真的有我講得這麼神嗎?問問題真的這麼重要嗎?

我想當時的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這麼重要,但我照著這樣走的確有顯著的進步,提供給大家參考,也是緬懷一下曾經很努力、學了很多新東西的我。同時也想證明給大家看,就算不喜歡待在地下室抱團討論、就算沒有任何資訊相關的背景,我還是可以用現有的資源達到一定水準的。

似乎適應了些? — 感謝

這段過程可說是受到很多人的幫助,系上的強者同學、和我一起做報告的組員們(分組哲學下一篇我會提到,後來才發現原來大家沒有像我那麼認真在挑一起合作的夥伴們)、我問問題問到認識我的助教們、接受我上課提問的教授們、鼓勵大家上課提問的教授們,要感謝的人太多,就謝天(天)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