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台經濟模式》談談“C2C電商平台生態圈”_1.浪潮:平台經濟時代

此端書櫃上塵積已久的書本,也許是彼端某人重要時刻的情感回憶,因為平台讓此端與彼端連結起來,達成一次美好的互動。平台的去守門人化,倍數擴增價值單元的供給量,讓買家相對充分享受選擇的自由。

hsin chih lai
Jun 5, 2020
攝影師:Rafael Guimarães,連結:Pexels

寫在前面:

《平台經濟模式》剛初讀這本書的時候,似乎在矇懂的狀態下讀完它。矇的地方是,當時剛初入的工作基本上是一間B2C網書平台(它有一個C2B2C模式滿有趣的,是個馬力強大的獲利引擎,而且不好複製,所謂的護城河),還無法深入體會到所謂的”網絡效應”中,由用戶產出價值單元(在EC可以說是用戶自行上架物件販售)的運作方式。懂的地方是,雙邊平台基本講求的是”媒合效率”,如何用相對有效率(我會再加上一個相對“有趣“)的方式讓在平台的用戶找到彼此,不論是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等,這都是擁有海量”價值單元”(EC可以說是物件量)的平台共同所要面對的課題。

時間快轉一下,目前我所處的環境是一間C2C電商平台,手上項目是需要在這的平台內,再打造一個C2C跨境平台,這感覺就像是在亞馬遜雨林裡,再建造一個亞馬遜雨林。在這個項目從0到1,再從1到”如何活下去”的過程中,我重讀了一遍《平台經濟模式》後,開始可以與書中的概念產生些微的互動。書中一共分為12章節,我將依著章節脈絡來探索/整理自我內心的體悟,與談談C2C電商平台這個有趣的”生態圈”。

《平台經濟模式》1.浪潮:平台經濟時代來臨

從本身沒有擁有任何一間旅館房間的Airbnb,再從提供搭車服務的Uber,以及拍賣市集eBay來看,要認識與理解平台的首要方向是:「平台商業是由平台提供開放式、參與式的基礎架構,並定訂規範,促成生產者與消費者雙方互動而創造價值的商業模式;媒合用戶(供給與需求方),促進產品、服務或社交貨幣的交易或交流,進而為所有參與者創造價值」。簡單的從C2C的角度來看,Yahoo拍賣、露天拍賣、旋轉拍賣、蝦皮、Carousell,整體而言的共同點就是本身沒有所謂的”存貨”(平台也有混搭的型態,後面會提),不像B端(如PC24、MOMO)的平台需要有進銷存退與進/寄倉概念。平台本身的日常核心運動,就是建置供需雙邊的基礎設施,例如說:平台需要建置賣家上架商品工具,讓等待被售出的商品資訊可以完整的呈現。而買家要如何有效率的找到可以滿足需求的商品,就需要透過平台的篩選商品工具,如搜尋引擎、分類選單……等。平台通常的量體都非常的龐大,它核心任務就是“連結”起所有的人事物,讓彼此在這一龐大的體系內交換彼此的價值。

平台本身在產業中造成的變化

在平台的世界所運作的模式,無法用線性的概念來看待。在這個多樣化的生態圈裡,相同屬性的相機鏡頭,你可能會找到100位賣家供應這項商品,且有100種價格。只要賣家有供應商品的能力,要進入平台販售商品的摩擦力會相對比上架到實體通路,或是B端EC來的容易許多。基本上來說,只要賣家有一台可以連網的電腦,甚至是行動裝置,就可以開始在C2C做起生意(平台還是有規範存在,後面會講到)。而對買家來說可以在這生態裡遇見各式不同的物件,就是C2C平台”有趣”的所在。例如,買家想要買一顆鯊魚牙齒的化石,在B端EC基本很難找到它的蹤跡,但買家卻可以在C2C平台裡找到100顆或是1000顆相似的化石。因此,平台可以說是為價值提供者打通了大量接觸需求者的大門,而需求者因為平台有了更多合適的選擇。

平台模式的影響力:去除守門人,更有效率的擴大規模

從B端EC來看,一般有意願賣貨的供給者要進入平台時,先排除前置合約階段來看,會需要先向採購經理(或是品類經理)報品,可能還需要一場華麗的brief說服首批的下採量可以到一個滿意的數字。採購的角色對B端來說就是所謂的”守門人”,負責要進什麼物件與不要進什麼物件,及要與那間供應商合作與不要與那間供應商合作,還有就是談判進貨成本價……等。但將場景轉換到C2C平台身上時,就沒有所謂守門人的概念(為符合法規還是會有類似的規範存在,後面會講),它一個相對開放的市場,買家可以擁有的選擇將會變得很大且多,而供給方上架物件的摩擦力變小,只要願意就可賣貨。因此,C2C端平台的規模若用物件數來看,都會是海量級(億萬物件量)的規模在擴張(當然,物件質量就會是一個巨大挑戰)。

平台模式的影響力:將新資源導入市場,增加供給、創造價值

C2C平台是完全不需要擔心存貨的壓力,存貨是由供給方來承擔,只要供給端有意願做生意且有貨源,就可以很快速的完成上架供滿足需求端。另外C2C也解決了”閒置”的問題,假設一件穿過的衛生衣丟掉可惜,我們若把它上架到平台上都是有可能賣掉的(真的是誇張嗎?XD),這在線下的場景實在是相對難以實現啊。因此,平台解放了整體市場的供給量,從最新型的商品到閒置在書桌上萬年的筆筒,我們都可以透過平台裡搜尋到它們的蹤跡。而在平台上買賣雙方都是直接互動,不管是議價、付款、交付物件、售後服務……等,只要雙方經過平台的服務與制式履約規範即可有效率的完成交易。

平台模式的影響力:善用資料工具創造社群反饋迴路

當用戶在平台搜尋”樂高”這組物件時,首先將會面對海量供應者與物件的障礙。在這樣的情況下,依賴守門人是完全不效率與高成本的方式,而透過“評價”機制的設計將會讓供需雙方的互動變得更有效率。賣家與買家都可以對彼此所完成的交易或是服務留下”評價”。一般都是以1~5顆星來評價,以及搭配簡短的評論,讓雙方認知到彼此的感受,進而讓下一位不同的買家可以有購買的信心,或是讓賣家決定要不要接受買家的交易請求,而評價低的賣家與買家或是物件則將會逐漸在平台中被淘汰,這就是所謂的平台透過社群反饋迴路,提升雙邊的互動效率。當然,這是美好的一面,在這樣的機制中,也存在著洗評價獲取任一方的信任、惡意的給予負面評價來攻擊對方,而這就需要平台的平衡機制上場。

對於面對平台的我而言

對身為PM的我而言,在建構與沈浸於如此的生態圈體系裡,感受著人與物、物與物、人與人,在每個節點所碰撞出火花,讓我持續感到神奇。此端書櫃上塵積已久的書本,也許是彼端某人重要時刻的情感回憶,因為平台讓此端與彼端連結起來,達成一次美好的互動。平台的去守門人化,倍數擴增價值單元的供給量,讓買家相對充分享受選擇的自由。C2C平台,讓我可以參與到市場最前端的驅勢脈動,所謂的爆品/款的銷量噴發;以及,長尾末端驚奇與感動的物件媒合。

這真是一個神奇的所在。:)

--

--

hsin chih lai

在電商鬼混十年的產品經理,在 MarTech 領域當麻瓜。期許自我要能打造出滿足人性、解決問題、與創造社會價值的產品。以及,努力當一位跑者、閱讀者、山行者、與攝影者。linkedin:https://www.linkedin.com/in/hsinch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