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方法論-人物誌(Persona)-中

Jessy Lee
9 min readJul 29, 2023

--

Persona 是什麼?怎麼用?為什麼要用?用的真的有幫助嗎?

本篇為系列文章,幫助你更好的深入了解人物誌(Persona)是什麼、該怎麼使用、以及該怎麼執行。

如果還不知道為什麼要使用人物誌,或是人物誌在製作後遇到困難的人,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前言

人物誌(persona)最原始的目的,是幫助設計師洞察使用者,透過使用人物的方式讓設計師可以更深入的了解用戶的行為、去理解他們如何思考、他們的預期目標是什麼?當然人物誌的價值並不僅僅只有這樣。他更可以協助企業進行市場評估、可以協助銷售部門預測市場的消費族群、推測消費者的購買模式、幫助團隊了解功能的需求與溝通。

  • Alan Cooper 在 1999 年介紹了有關人物誌的用法,透過提出一個虛擬的人物模型,且該模型代表的是具有類似屬性的使用者群體。透過團隊收集該群體的資料,經整合後創造而成。他將虛擬人物與最終設計目標結合。假設人物想透過設計師設計的產品完成一些事、達成一些活動,虛擬的人物模型可以讓設計師了解他們不是為了自己而設計,更可以站在實際用戶的角度上看問題。
  • Pruitt 及 Adlin (2002) 認為人物雖然是虛構的,但必需要依據真實的數據產生。他們提出在建立虛擬人物時,應該為每位受訪者建立基礎文件,而文件的來源應該透過實際的研究方法(包含:田野調查、焦點團體、訪談、市場區隔研究等等)來進行資料收集並歸檔。
  • Goodwin(2011)提出人物誌是將行為、動機、目標相似的用戶建立群組。

簡單來說,人物誌可以描述為「一個從海量數據中獲取,且由用戶資訊構成的形象集合體」。該集合可以描述用戶的需求、個性化偏好以及用戶興趣等特徵。透過識別用戶特徵,細分用戶類型,進而定義典型用戶,發掘用戶使用產品的需求與傾向。

人物誌的優點與缺點

人物誌在整個設計開發流程中的哪個階段使用,都具有明顯的益處,包含規劃階段、發現問題、設計解法、商業評估等等。因此掌握並理解人物誌的優缺點,可以更好的應用此工具。

人物誌的顯著優勢:
1.幫助設計師與團隊聚焦目標用戶,關注產品的開發目標,使需求更明確
2.協助設計、團隊內的溝通效率以及促進團隊協作
3.幫助設計師與團隊更具有同理心

人物誌的缺點:
1. 製作時間耗時費力,且花費昂貴。需要特定的值性與量化分析技能
2. 有時缺乏代表性,因為人物字的來源來自於小規模的值性研究資料
3. 質化的人物誌通常含有研究員的主觀意識與想法。會造成些微的誤差

人物誌使用的時機

說到底人物誌就是一個工具,不論他的優缺點為何,只要使用的適當,就可以幫助大家在工作執行更順利。既然是工具,自然也就跟著使用情的不同有不同的應用方式。都新羽在文章中有提到應用Persona的5個時機點。整理的很完整,這裡就以他整理的時機點來說明,建議大家有時間可以看看。

1. 用於啟動專案
2. 用於總結用研結果
3. 用於梳理專案的迭代脈絡
4. 用於規劃用戶歷程
5. 用於協作,避免專案成員理解出入

人物誌的類型

使用人物誌的時候應根據專案時程、產品規模、使用目地等等來決定使用哪種類型的人物誌。大致上可以分為三種。

(1)簡易人物誌 (Proto-Personas)

在沒有任何使用者調查的情況下直覺性的創造 persona
內部自行裁定,根據公司的發展方向,目標產品的定位等等,不作任何數據驗證。

特徵:

  • 不需要執行任何研究與數據分析
  • 臨時的,具有特定的目的
  • 草稿、大方向概念

執行方法與必備要素:

將產品的利益相關人以及團隊成員聚集在一起 ( 最好不要超過12人 ),開始進行創建角色的工作坊 ( 時間約 2–4 小時 )。

進行工作坊時,參與的每個人可以針對產品、專案想 2~5 個對應的角色。透過每個成員創造的角色找出共通性,並將各種屬性組合和編輯成最終的原型角色。

Source
👍🏻 優點:
1. 成本低,執行時間快
2. 幫助大家了解自己的產品與思考產品的用戶
3. 凝聚團隊成員或是利益相關人的共識
5. 幫助成員更加理用戶以及已用戶為中心出發思考問題

👎🏻 缺點:
1. 沒有執行過任何的研究與驗證,有時候並不能準確的代表產品的真實用戶。
2. 可能會有很大的偏差,或是錯過真正的潛在用戶。
3. 存在者當團隊成員或利益相關人使用人物誌執行了一段時間,卻發現沒有實際效益時,
會以偏概全的認為人物誌沒有效益的風險。

🏢 適合應用的階段與公司規模:
跑敏捷(Lean UX)的團隊、沒有完整UX觀念的公司、需要快速開發與執行的項目

📍使用時機:
- 用於啟動專案
- 用於協作,避免理解出入

(2) 質化人物誌 (Qualitative personas)

有別於一般的市場調查與人口統計學,質化人物誌 Qualitative personas 主要是依據使用者的需求與目標。研究團隊想找到用戶「為什麼使用」、「如何使用」的脈絡並深入了解。因此質化人物誌是基於小樣本的定性研究(如:一對一訪談、焦點訪談等方式)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並經內部討論與達成共識後完成。

特徵:

  • 需要進行小樣本的定型研究
  • 具有用戶的真實性與聲音

執行方法與必備要素:

從採訪 5–30 名用戶開始(作為每組 5 名用戶為基礎,直到在每次新採訪中只發現一點點新的見解為止)。

透過訪談可以了解用戶的真實想法、心情、感受、使用方式與習慣、用戶的能力、他們對於產品的期望。並將得到的所有內容進行資料編譯來建構用戶的行為變量,並將受訪者分配回行為變量來找出顯著的脈絡,最後綜合特性與目標賦予角色詳細的特徵與資料。詳細的執行方式,由於超出本篇文章的範圍,會在下一篇文章中詳細說明。

更多有關訪談的內容與注意事項,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 設計方法論 - 訪談

出處 Creating Persona with Quantitative Validation
👍🏻 優點:
1. 基於真實用戶的回饋,因此資料準確
2. 可以在執行研究的同時參與其他專案
3. 可以找到產品的不同用戶以及每個群體的細微區別
4. 透過研究將用戶的理解、情緒、觀點和信念作為社會結構整理到用戶角色內。
5. 深入了解用戶的行為、需求、目標、感受和痛點的因果背景,以解釋角色為何如此行動與思考,讓團隊成員更具有同理心。

👎🏻 缺點:
1. 可能會受到訪談人員的詢問方式、偏見、刻板印象和人格特質的干擾
2. 整理訪談資料較費時費力
3. 會受到分析人員的過去經驗以及訪談議題的了解程度與觀點,影響到最後的分析結果
3. 小樣本可能導致小用戶群體被過度代表,無法確定該人物為公司實際用戶的比例
4. 需要多個角色,單個角色代表的用戶相對特定。容易忽視一些獨特角色的特性

🏢 適合應用的階段與公司規模:
大部分的團隊都適合使用,最佳使用方式為中小樣本進行紮實的探索性定性研究。

📍使用時機:
- 用於總結用研成果
- 用於規劃用戶旅程
- 用於協作,避免理解出入

(3)量化人物誌(Statistical personas)
量化人物誌是最準確的角色類型,透過值化與量化的數據結果來分析產品的目標客群,且基於大數據下的統計進行更有意義的評估與更準確的呈現出結果。其結果可以幫助產品團隊進行商業面的產品決策。

特徵:

  • 可以了解問題的規模與發生的頻率
  • 基於更客觀的數據,並結合用戶的真實行為,更好的了解用戶的動機
  • 相較其他人物誌,此版本最為費時與費力

執行方法與必備要素:

這種類型的角色需要事先進行一些探索性的質性研究,以確定要在調查中包含哪些問題(即,創建人物誌的主要目標)。可以透過調查 5 ~ 30 的用戶,來找出用戶是如何使你的產品以及使用動機與目的,實際的作法與質化人物誌一樣。

透過前期的問題收集來建構量化調查的相關問題後,透過收集大量樣本的調查(如:問卷、內部數據等等)進行統計分析,最後透過統計將有相同行為的用戶聚集到類似的組別中,來進行人物的歸類。

👍🏻 優點:
1. 不會過度放大特殊的案例。一個特殊行為的用戶不會影響到整個用戶,導致方向與結果偏差
2. 你可以知道你產品的所有角色佔的比重。哪些群體是產品的主要群體
3. 整理出來的人物誌壹定程度代表著公司的的目標客群,來輔助公司進行商業層面的決策

👎🏻 缺點:
1. 費時費力,需要投入較多的資源與人力來進行
2. 需要較專業的統計與分析方面的知識,避免因為知識含量不足導致結果產生偏差

🏢 適合應用的階段與公司規模:
擁有大量資源的團隊,團隊內具備資料科學家與 UX 研究員可以互相配合。

📍使用時機:
- 用於總結用研成果
- 用於書裡專案的迭代脈絡

結語

其實不管什麼人物誌,最終都只是一種工具,來找到產品的開發方向以及幫助團隊釐清需求以及達成彼此間的共識。

所以到底該怎麼使用什麼時機下怎麼使用,都應該評估公司自身的規模以及持有的資源後在來挑選適合的工具使用。希望我的文章可以成為大家工作上的一小助力。

👏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幫拍拍手,有想看哪方面的文章也歡迎底下留言👏如果對於文章有任何意見與反饋都歡迎一起留言與討論!

--

--

Jessy Lee

從韓國回來不久的菜鳥UX設計師。堅信成功不是將來才有,而是從決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續累積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