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分享】100+ Case Interview 的省思:Case Interview 技巧分享(上)

楊承儒 Laurence
12 min readJan 12, 2024

--

前言:這篇文章如何幫助到你?

Case Interview 是現今大多公司常用的一種面試模式,以我個人而言,不僅是面試管理顧問公司,面試一些 MA Program & In-house strategy 的職位也會需要 Case Interview。

然而,對於大多數人而言,Case Interview 是一個進入門檻較高的部分,大多數人在切入這塊領域時常會不知道如何下手,今天這篇文章是我在練習超過 100 個 Case 、參考了坊間不同 Case Interview 的教學、親身參與各大公司的面試(有成功也有失敗 XD)之後的心得整理,具體可以給你三項幫助:

  1. 幫助你了解各個面試環節所注重的面向為何?
  2. 提供你針對每個環節的面試心法,跳脫框架避免落於背誦題型
  3. 每個環節的準備模式,如何才能成為好的面試者?

接下來就讓我分成不同階段跟你分享吧!

一、Case Interview 簡介:

基本上所有的 Case 題目都帶有三種屬性:「案例類型」、「所屬產業」與「問題類型」,從這三個面向去分類你所遇到的題目會是一個快速進入狀況的方式:

(一)依「案例類型」區分:

雖說 Case 的類型五花八門,除了面試官靈光一現出的題型,一般的 Case 多為以下幾種類型:

  1. Market Entry: 一間公司是否要進入某市場?
  2. Profitability: 一間公司獲利下降的原因為何?可以如何解決此問題?
  3. M&A: 一間公司是否要併購目標公司?
  4. Pricing: 一項產品或服務應如何定價?
  5. New business / product: 是否要發起一項新業務或新產品?
  6. Competitive response: 面對競爭對手的威脅,公司應採取何種應對策略?
  7. Growth: 公司要如何尋求未來成長點?如何制訂成長策略?
  8. Investment: 公司是否要執行某項投資?

以上是幾個比較基本的案例,然而近年的面試題型開始比較多隨機的題型,通常無法歸類到以上任何一種,這個時候就不能夠用套架構的方式去解決了,詳細的說明我在下方分享~

(二)依「所屬產業區分」:

若是管理顧問公司的面試,通常所屬產業會非常不一樣,每場面試遇到的產業都不相同,不過仍然有常見的產業類型,如金融、零售、科技等,可以把這些常見的產業自己進行一個整理,把 Revenue stream, cost structure, trend, critical issue 這些資訊先整理起來,會對於面試時產生洞察十分有幫助!

若是一些 MA program 或是 In-house strategy 的職位,則產業通常與該公司的業務範疇非常接近,可以事先先做好準備

(三)依「問題類型」區分:

通常一場 30~40 分鐘的 Case Interview 會有 3~4 題題目讓你跟面試官討論,每一種題目測驗的面向都不同,以下讓我一一介紹:

  1. Structure: 這種題目通常在面試的第一題,面試官會想了解你遇到這個問題時會以什麼架構處理、會有哪些角度切入、哪些因素要納入考量?
  2. Brainstorm: 針對問題提供有架構、合乎邏輯且有創意的想法,如:A 公司要在三年內提升營收 50%,有什麼建議可以幫助 A 公司?
  3. Chart: 根據 Case 提供的圖表提出洞察、計算所需數字
  4. Calculation: 針對 Case 提供的數字算出答案並提出相應洞察
  5. Recommendation: 整理所有資訊,在 Case interview 的最後給予客戶結論

希望透過這樣的介紹你會對於 Case Interview 有基本的認識,在接下來的部分,我將會針對不同「問題類型」分享我的一些技巧與省思,詳見下方!

二、Clarification: 在第一步把問題定義清楚

通常在 Case 的一開始會有機會讓你跟面試官定義你所遇到的問題,你可以提出幾個問題跟面試官一同加深對於這個案例的理解。

在之前的文章「管顧方法論第二講:定義問題(problem definition)」有提到透過 Problem Statement 定義問題,然而實際在解 Case 的過程中,所提供的時間與資訊並不會如此充裕讓你將問題定義的那麼完全,因此會需要將這部分做一些簡化,分成三個部分去釐清:「目標」、「現狀」、「策略前提」。

類似 BCG 問題解決力提到的問題解決三要素,分析案例時要先了解目標與現狀的差距為何,才有辦法構思策略,然而策略的制定取決於客戶的內外部條件。

案例釐清三面向

(一)目標釐清:

通常第一個問題會先了解目標目標為何,可以從兩個方向定義目標:

  1. 量化指標:這個 Case 是用哪些指標衡量成功與否?是利潤、營收又或是市佔率?
  2. 質化指標:客戶問這個問題背後的 underlying reason 為何?是否有一些質化的策略目標想要達成?如進入某市場是為了追求事業之間的綜效等

(二)現狀釐清:

這部分非常直覺,就是將客戶當前的狀況定義清楚,如 Case prompt 提到獲利下降,則可以了解具體而言下降多少

(三)策略前提釐清:

策略前提的概念我在【企業策略】減碳趨勢下的車廠巨頭 — 豐田電動車策略佈局分析 一文中有使用過,所謂的策略前提是策略制定時重要的參考依據,也就是說這個策略要良好執行,背後應該要有哪些條件?舉例而言,當我們在幫一間超市構思成長策略時,便需要了解這間超市的定位為何?是瞄準高階族群的高級超市還是主打地方社區的平價超市?

這些都是策略重要的前提,在這部分具體而言釐清的方向有兩個:

  1. 內部條件釐清:問題可能包含客戶瞄準的消費者區隔為何?使用的通路為何?價值鏈概況?Revenue stream / Cost structure?資源與能力?
  2. 外部環境釐清:目前市場狀況是屬於成長中還是衰退?競爭態勢為何?

以上三個方向的釐清並不會在一次的面試中把所有問題都問完,而是會根據案例類型與產業特性去挑選重要的題目詢問;此外,問問題時要能夠把問題背後的邏輯說明清楚,也就是為何你會問這個問題,這個問題背後的 So what 為何?

三、Structure: 建立解決問題的藍圖

通常面試第一題面試官會請你構思出這個 Case 的 Structure,瞭解你是如何思考這個問題、有哪些 Factor 會被納入考慮等。有一個好的 Structure 非常重要,它會是整場面試你跟面試官一起跟隨的藍圖,尤其在 Interviewee-led Case 中 Structure 更是決定了解題方向的走向。

在構思 Structure 時可以顧及的面向非常多,也會隨著案例類型不同而有所變化,我想把 Structure 拆分成三塊:「Bucket」、「Issue」、「Hypo」,有系統地跟你分享如何建立出一個好的 Strucutre。

首先先跟你說明「Bucket」、「Issue」、「Hypo」個別代表的意義為何,可以先看到下方的 Structure 範例:

Structure 範例

這是一個 Profitability Case 的 Structure,當然這只是一個 General 的 Structure,實際上會依照案例背景制定更為客製化的 Structure;值得注意的是這邊我用虛線將 Structure 分為三個層次,也就是上面提到的「Bucket」、「Issue」、「Hypo」。

  1. Bucket: 為 Structure 的第一層,它代表的是這個問題你會分成哪幾個面向去分析,或著也可以理解成你會將這個案例拆解成幾個關鍵議題?如要回答「請問 A 公司獲利下降的原因為何?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就會分成 1) 衰退的獲利因子是哪個? 2) 影響獲利因子的根因有哪些? 3) 對應根因的解決方案有哪些?
  2. Issue: 在每個 Bucket 下你會想研究哪些子議題以回答該 Bucket 的關鍵問題?
  3. Hypo: 為 Hypothesis 的簡寫,亦即為你對這些議題的假說為何?這個部分可以不用寫下來,可以直接用口語跟面試官溝通即可

接下來要來分享如何建構這三個部分,一步一步把 Structure 搭建起來。

(一)建構 Bucket 的模式:

在遇到比較典型的問題,如 Market Entry、M&A 等問題時,可以使用預先準備好的 Bucket ,如遇到 Market Entry 的題目就拆解 Market Attractiveness、Competitive Landscape、Capability、Financial Consideration 等,像這樣的模式大家在網路上可以看到很多範例,我在「管顧方法論第三講:建立問題的架構 (problem structuring)」也有提供一些範例可以給你參考;然而透過這樣背誦 Bucket 的模式雖然有效率,但是當遇到陌生問題時便會不知如何應對,因此這邊提供給你更為泛用的建構模式。

我自己過去在解 Case 時會被自己限制在特定的題型中,但其實回歸問題的本質,不管它是 Market Entry or P&L or New product 類型的題目,都可以被分類成兩類的問題:

  1. Whether or not problem (Decision Problem):決定要不要做某件事,包含是否要進入一個新市場 (Market Entry)、發起新業務 (New Business)、或是任何一個懸而未決的決定都可以
  2. Why & How to solve: 問一個現象的根因為何?如何解決?包含獲利下將如何解決 (P&L)、成長趨緩如何應對 (Growth)、又或是如印度當地就學率低落如何解決這種隨機問題

以我過去的經驗,應該超過八成的題目都屬於上述的其中一種,如果遇到例外狀況也只能認了 XD

面對第一種問題「Whether or not problem」,基本上會拆分成兩個 Bucket 去分析:

  1. Impact: 衡量這個決定背後帶來哪些效益,然而具體如何衡量效益屬於「Issue」的範疇,這部分稍後會說明
  2. Feasibility: 衡量這個決定是否可行,然而具體如何衡量可及性屬於「Issue」的範疇,這部分稍後會說明

舉例而言,面對「是否要在政大開一間手搖飲料店?」這樣的題目,在 Impact 這塊就會去看整個政大的手搖杯市場規模、成長性等,在 Feasibility 這塊就會去看我們相對於其他競爭對手是否有優勢、我們過往是否有開設類似飲料店的能力等

面對第二種問題「Why & How to solve」,基本上會拆分成三個 Bucket 去分析:

  1. Driver: 使當前現象發生改變的關鍵因子為何?如獲利下降(現象發生改變)可能源於銷售量下降(關鍵因子)、某國家疫苗普及率過低(現象發生改變)可能源於某地區的疫苗施打率過低(關鍵因子)
  2. Root cause: 影響關鍵因子的根因為何?如使得銷售量下降(關鍵因子)可能源於消費習慣改變(根因)、某地區的疫苗施打率過低(關鍵因子)可能源於當地基礎建設不足(根因)
  3. Solution: 針對根因的解決方案為何?
Bucket 建構方式

透過這樣的模式,我個人認為較不會陷於背誦架構的框架,而是根據問題的本質去構思適合的架構。當然你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問題歸納模式進而產生架構,透過演繹或是歸納的方式產生你自己的 Bucket,只要 Bucket 符合 MECE 原則且足夠完整便可以!

(二)建構 Issue 的模式:

一個好的 Issue 可以幫助我們更精準地回答 Bucket 所要回答的問題,而建構 Issue 的模式可以有很多種,這邊提供幾個思考的面向幫助你盡可能地全面分析:

  1. Stakeholder perspective:

直覺的來想就是從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觀點去分析,最簡單的概念就是 3C 模型,Customer、Company、Competitor 是三個最重要的利害關係人,當然隨著案例性質不同,一些利害關係人如政府、供應商、互補廠商也可以納入分析。

我個人會在構思完 Issue 之後去做「Stakeholder Test」,測試自己有沒有漏掉任何一個利害關係人。

舉例而言,思考獲利為何下降時可以從消費者的角度思考,分析消費習慣是否改變;也可以從競爭者角度思考,思考是否有新進者出現等;或是從客戶(公司)角度思考,思考我們在營運效率等面向是否出現問題。

2. Value chain perspective:

這個模式是透過拆解價值鏈(或者也可以說是營運流程)來進行分析,通常是用於公司內部的問題,例如當我們想知道公司進入 A 市場是否具可及性時,就可以將進入 A 市場的營運流程羅列出來,分析每個環節客戶是否具有能力與資源。

3. Financial & Operational: 非常直覺的概念,將問題分成財務面與營運面分析

(三)建構 Hypo 的模式:

我在「管顧方法論第一講:架構&解決問題思維」中有提到何為好的假說,一個好的假說應該要具備:針對性(不過於空泛)、驅動性(客戶能知道下一步為何)、可驗證性(能知道假說是否為真)。

其實如何建立好的假說這件事很難被歸納成幾個原則,它會隨著當前遇到的案例類型與個人經驗有關,因此我在這邊想要分享的是「要針對哪個方向提假說?」

就我對假說思考的認識,假說是一個「最接近事實的答案」,然而這樣的定義並不會告訴你假說的方向,例如一個 Market Entry 的案例中,你的假說可以針對市場的競爭態勢去提,也可以針對市場規模與成長性去提,但如果假說過於發散,到最後其實不太能幫助案例推進。因此,這個「最接近事實的答案」,也就是假說,必須要能回答你的關鍵問題,也就是你的 Bucket 所要問的問題。

舉 P&L 的案例為例,要回答是否為何獲利下降且如何解決,可以拆分成三個關鍵問題(如圖 Structure 範例):

  1. 獲利下降的關鍵因子為何?
  2. 影響關鍵因子的根因為何?
  3. 如何提出對應問題根因的解決方案?

上面圖中的 Hypo 範例就是針對三個問題回答,給出當下認為最可能的答案,若不正確也沒關係,至少透過這樣的模式可以幫助推進到下一步。

以上就是本次的內容,希望以上內容能幫助到你!如果喜歡的話,歡迎給予拍手鼓勵~若想進一步了解 Case Interview 的更多內容,歡迎參考這個系列的其他文章!

--

--

楊承儒 Laurence

NTU MBA / NCCU BA | 擁有美商半導體公司、MBB 管顧、日商策略顧問以及電子業 BD 實習經驗,專注分享策略以及產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