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設計新手之每月記事-為何選擇服務設計?如何建立自我學習模式?

鄭惠文 Wen Jang
7 min readJun 9, 2019

--

因為工作逐漸繁忙,睽違2個月,終於發了第3篇「服務設計新手每月記事」,這篇會介紹我 1)投入服務設計的原因,以及 2)正式入職3個月遇到的挑戰與調適的方法兩個階段來分享。

對先前的系列文章有興趣,也可參考其他兩篇~
1)My 2018-新手服務設計師的養成紀錄
2)服務設計新手之每月記事-跨域學習、養成習慣、覺察與自省力

我為什麼選擇服務設計這條路?

某次在分享給學弟妹學設計思考一路以來的心得時,一句話點醒了我:「為什麼你走這條路走的如此肯定?」讓我回想了當時想要踏入使用者研究、服務設計之路時的考量點與初衷是什麼。以下和大家分享三個對我而言,喜歡服務設計並踏入這條路的原因。

A.既細緻又宏觀的全局觀點

身為商學院背景的我並不完全排斥商院思維,但是上了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的課程後,找到了人文社會科學中,探討人心、社會結構、社會互動等既細緻又宏觀的觀點,比探討金錢計算跟包裝與銷售產品更吸引我,也相信這些知識其實也有助於商業的成功,甚至是帶來社會變革的重要核心之一。

B.具有以人為本的感性,也有翻轉視野的理性

在大三時也加入了設計思考的社團,更深深地愛上這套人性化、溫柔、具啟發性的方法論,是很符合我身為高敏感族群的特質,它的感性特質告訴我們什麼叫做「同理心」、如何和夥伴建立好的協作關係,而理性特質則讓我們有思考框架,進而重新定義問題,換個角度看問題,有系統、邏輯性地發展解決方案,這些都我在商學院的課程中很少被提及,卻在工作與生活中很重要的技能。

推薦看我的好夥伴寫文章:
由 IDEO 新任 CEO 看設計思考 看新CEO如何發揮設計思考的感性與理性

C.看見服務設計的潛在影響力

在大四上的時候我選擇前往芬蘭交換,目標是探索歐洲服務設計的發展,因此創了粉絲專頁與medium。在芬蘭看到服務設計的產業蓬勃發展,想像台灣的中華電信、義美、郵局、中研院等遍佈公私部門、多元產業的各大組織中都有服務設計師或部門(服務設計師的數量可如下圖所見),校園裡也有許多服務設計的競賽與真正的服務落實,服務設計如此為組織、社會帶來影響力,也讓我看見服務設計未來的前景,並希望回國後能成為推動服務設計的一員。

我2017年年底在linkedin上蒐集到的小數據
還沒追蹤我的粉絲專頁「設計隨筆」嗎?快破1000讚囉,請幫我支持一下:)

然而,其實我覺得我並非一開始就100%肯定,畢竟要選擇服務設計而拋棄光鮮亮麗的行銷人、金融人、科技人是具風險的決定。很幸運的,我從過去的每一份經歷中建立起對這條路的自信,當然也同時一路累積了進入這個行業的基本門檻,真心感謝願意讓我加入的實習公司和一起共學的夥伴。

二、面臨身份轉換的挑戰,建立新的學習模式

從學生到全職工作者的心態與責任轉換

然而新手之路一定不會全然順遂,4月與5月的我在工作上,經歷到十分重要的轉捩點,也就是社會身份的轉換 — 從學生到全職工作者,這兩種身份被賦予不同的社會期待,因此在生活模式、心態、目標都有所差異,全職工作者不再是單純以學習之姿與他人互動,更重要的是如何擔起責任並創造價值。雖然這是眾所皆知的事情,然而親身體會到深知不容易,尤其要在服務設計這個新興領域中極力找尋資源,培養獨立思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觸類旁通的學習能力相對需要付出更多時間與精力。

依據公司資源型態與自己的習慣,找到適合的學習方式

這幾個月以來,我察覺到身為服務設計新創公司中年資最淺、沒有碩士學歷的菜鳥,已經在基本條件上比同事們有一段落差,但同樣要負擔重要的專案任務,找到累積和學習模式就十分重要。由於每一家公司的組織都在人力、團隊背景、接案型態、跨部門合作、管理方式等有所不同,這也會影響到新鮮人進去後,如何去安排自己學習的模式有關。以下是我自己的幾項體會:

A.勿忘初衷,但不把初衷視為人生的「規則」

真正作為全職工作者後,認清了不可能所有職位與專案在各面向都能符合自己的理想,因此給自己的「彈性」與「開放性」就要更多。所謂不把初衷視為人生的「規則」,即是拆解這份職位、專案哪邊是可以學習的,是否部分匹配到自己的職涯目標,並允許自己接受與挑戰不熟悉甚至不喜歡的事情,在沒有達成目標或做對決定時也不要自我譴責,總能在這些經驗中慢慢往目標前進,切勿認為自己沒有達到給自己的「規則」,因為初衷是引領生命方向,而非衡量自我價值的標準。

若你也想成為服務設計師,但卻苦於沒有相關經驗或相對應的職缺,不妨試試看思考想要走服務設計的幾大原因,並與現在手邊有的資源做結合,也許就會找到累積經驗的方向。

B.以「行動」爭取資源,以「觀察」深度學習

新創通常不會有人力手把手的教學,雖然會讓菜鳥沒有脈絡可循,然而也開啟了自由嘗試的空間,我自己就體悟到要讓自己能在不確定性中前進,勇敢提出自己的創新想法並嘗試付諸實行,有如做出prototype,當ㄧ階段的想法有MVP(最小可行性產品)的呈現時,就更容易獲得更豐富且精準的回饋,套用一句我朋友的話。再者,遇到想嘗試的、卡關的一定要多詢問同事主管的看法,甚至可以要求索取過去做過類似的專案檔案,而拿到這些經驗與資料後,還必須仔細分析當時專案的脈絡與現在有什麼不同,因此做了這些決策。平時更要從其他夥伴的工作流程中深度觀察,思考若是自己的話還能怎麼做。

C.設計引導流程讓團隊參與專案

在我們公司中,PM要負責主持每週1–3小時的專案會議(視情況增減),讓共同討論的會議能達到集結眾人智慧而有效產出最適決策的目標,而此時就十分考驗引導能力,自己需要十分清楚地設定引導的目標與產出,準備足夠完整的簡報、便利貼牆等素材媒介來讓背景資料「視覺化」呈現專案執行的脈絡,並安排好對應的流程並當下視情況彈性調整。這種工作模式對菜鳥而言是個很好的學習模式,因為可以減輕做決定的壓力,同時擔任彙整多方想法的角色,一次學習到其他夥伴們不同的觀點。

在會議中會需要視覺化呈現整理好專案脈絡與現階段的小結(示意圖)

D.在時間壓力下視挫折為動力來源

新創公司(尤其又是乙方),時間就是金錢,十分需要掌握自己的工作時間,也抓準不同階段時專案應該推進的程度。當然在專案很趕、能力卻不足時,很容易遇到挫折,然而我不是推廣要時時刻刻都要保持正向,掩藏壓抑負面情緒,經歷不同壓力挑戰後,我更清楚察覺自己的情緒是如何影響做事效率與品質,找尋方法紓解情緒,而事後將挫折視為成長的動力來源,對我而言是保有情緒流動,但又能迅速恢復活力的做法。

情緒的部分是我在「正向心理學」讀書會上得到的觀點,之後可以再有一篇詳細介紹

在面對身分轉換的過渡期,我除了卸下學生身份,建立自己的學習成長模式以外,我會希望接下來的日子要對自己嚴格一些,多問自己「我用盡全力做到最好了嗎?」、「如果將自己換成同事/主管/老闆的身份,或是其他標竿公司,我會怎麼做/想?」珍惜每一次專案,最大化學習的資源,並將公司的目標與自己職涯成長目標做連結,給自己更多的賦能感

--

--

鄭惠文 Wen Jang

現任軟體產品經理,曾在赫爾辛基交換,狂熱於設計思考、服務設計、社會設計,希望歐洲的設計觀點能為台灣的設計產生不一樣的火花,透過這個平台作為鏈接歐洲與台灣的設計資訊平台,看見設計人的故事、經驗及思維。https://www.facebook.com/pg/DesignfPf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