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 基石課程筆記(四):Persona & Customer Journey Map 的操作方法與應用

Stone Lin
9 min readNov 27, 2022

人物誌(Persona)、顧客旅程地圖(Customer Journey Map)、接觸點(Touchpoint)

Customer Journey Map,顧客旅程地圖,實作、課程
顧客旅程地圖實作,Photo by Stone Lin

UX 基石課程來到第 4 週,透過每週課後整理筆記、寫心得,這樣寫下而內化的過程,對吸收新知非常有幫助。因此,在內容開始前,我想以 7 個提問將第 1~4 週的課程連結其間的對應關係。以下是自問自答的過程:

Q1:UX 基石的訓練目的是什麼?
學習打造有價值的使用者體驗。

Q2:有價值的使用者體驗是什麼?
創造使用者願意買單的產品或服務。

Q3:使用者如何會願意買單?
因為有感動、有貼心、有真正解決了使用者需要被解決的問題。

Q4:如何釐清使用者真正需要被解決的問題?
做使用者研究、深度訪談。

Q5:如何知道使用者所說的話與行為背後真正代表的意義?
做質化訪談資料分析。

Q6:如何在可能的顧客群體中發覺使用者的樣貌?他們是誰?他們的需求一致嗎?
發展 Persona。

Q7:如何瞭解使用者真實的痛點、真實的需求,好讓設計可以針對性的做改善或創新?
與團隊成員一起畫出 Customer Journey Map。

透過 7 個提問,可以看到每個階段、工具肩負的任務是什麼,與目的之間的相對關係也很清楚。接下來還有 4 堂課,後面的筆記我會再整理像這樣的問答給各位參考。以下正文開始。

本文綱要:

1# 為什麼用 Persona?
2# Persona 是什麼?
3# Persona 的應用?
4# 如何發展 Persona?
5# 為什麼用 Customer Journey Map?
6# Customer Journey Map 是什麼?
7# Customer Journey Map 的應用?

1# 為什麼用 Persona?

  • 如何創造顧客?透過發展 Persona(人物誌),尋找顧客是誰;建立Customer Journey Map(顧客旅程地圖),找出使用者體驗的流程會做哪些事情,並分析 Touchpoint(接觸點);尋找產品的利基、使用者的痛點,要提供使用者什麼產品或服務。
  • Persona 的角色定位:問題解析階段的收斂
Persona,人物誌,三鑽模型,設計流程,問題解析
Persona 的角色定位:問題解析階段的收斂,參考講師盧臆嫣課堂講義
  • 因為使用者是各式各樣的人,這些人當中,較有可能的顧客會有幾種 Type,這個 Type 包含使用者需求、生活樣貌、性格、成長背景。
  • 為什麼包含這些?因為這些是影響使用者如何使用這個產品?為什麼需要這個產品?這個產品可以為使用者帶來的價值是什麼?的影響因素。
  • 為什麼要找出差異?在較有可能的顧客中找到幾種 Type 以後比對,可以很快找出差異,接下來可以針對差異之處為不同的客群發想設計與提供服務。
  • 對設計有什麼幫助?Persona 在設計過程扮演銜接與轉化的角色,幫助創造設計方向並凝聚團隊共識。其過程為:從目標客群中抓一小群人進行訪談與數據分析,設計團隊透過前面的訪談與數據進行分析,發展每個 Persona 的過程(可能是一個或多個),其過程令團隊成員接受與認同,對產品或服務目標產生共識,以順利進入設計的迭代。

2# Persona 是什麼?

  • 希望透過 Persona 看見什麼?接近真實的顧客樣貌、能讓設計產生同理的顧客原型代表。
  • 如何創造 Persona 的真實感?你會需要一張可以代表顧客形象的人物照片,照片背景類似內文所述的場景。引言的功能是強化記憶點,描述 Persona 的目標、價值觀或最大的困擾。人物故事描述是主文,可以從訪談研究中擷取,轉化為類似的故事情節。最後可以補充一些背景資料、生活環境、使用物品、活動照片或是輔助說明用的圖像或資料圖表
Persona內容,人物誌
Persona 是什麼?,參考講師盧臆嫣課堂講義

3# Persona 的應用

情境/ 洞見/ 意義/ 發現、效率/ 優化/ 改進/ 洞察力、探索/ 研究/ 機會/多元化、最小可行性產品/ 設計迭代/ 發現
產品與使用者狀態的四種象限,參考講師盧臆嫣課堂講義

Persona 如何協助收斂?將產品與使用者狀態分類為 4 種象限說明:

  1. 改寫:為已存在的產品,開發新的使用者。例如,透過 Persona 找到目前的產品使用者有哪些族群,找出過去未曾注意過的族群,針對這個族群提供量身打造的服務,吸引新的顧客群體。
  2. 管理:為已存在的使用者,優化已存在的產品。
  3. 創造:研發新的產品,尋找新的使用者。例如,發想新產品之前,以發展 Persona 聚焦首要的使用族群是誰?可以利用桌面研究,設定一個暫時性的 Persona (Preovisional Persona),以發想可以提供什麼新概念給這個客群?
  4. 延伸:為已存在的使用者,設計新的產品。例如,從已知的 Persona 資料中獲取使用者需求,為這個族群的特定需求打造新的產品。

暫時性 vs. 非暫時性的 Persona

  1. 差異:暫時性 Persona 用於研究資料不足的情況;而非暫時性的 Persona 則透過篩選出來的目標對象進行研究,擁有第一手的研究資料。
  2. 使用時機:暫時性 Persona 用於尋找研究對象、概念設計與概念測試;非暫時性的 Persona 則用於產品或服務的設計與測試過程。

4# 如何發展 Persona?

發展步驟

  • 步驟 1 — 區分不同角色:用來比較不同角色之間的差異。什麼是不同角色呢?例如高齡照顧管理相關的產品,假設生病、需要照顧的是媽媽,而資訊收集者是子女,決策者是爸爸。此時這個產品或服務需要同時滿足子女與爸爸最在意的事,並且在體驗流程的設計上也要對應到這兩種角色。
  • 步驟 2 — 設定變項:從質性分析中發現,可能影響使用者做決定的因素與相關資訊,常見的變項有:行為/ 任務、態度/ 認知、目標/ 動機,其他如年齡、地區、家庭組成等等。變項可以用來比較同一角色,不同受訪者間的相似與相異之處,或是不同角色之間的比較。如何設定變項?從受訪者之間有差異的、與研究相關的、或容易評估的部分切入。例如從使用者有趣的行為開始分析,或是從訪談的問題著手。易於評估的項目有哪些呢?舉例來說,容易轉換成等級或選項的「使用頻率」就是其中一種。
  • 步驟 3 — 將受訪者代入:將一個受訪者代入變項,就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例如找到受訪者最在意的體驗流程,並分析重視的原因是否跟其性格、職業或是其他資訊有關?再來是,將多個受訪者的資料代入同一系列的變項中,便可以從中看出受訪者相似及相異的部分。挖掘這個差異,找到 Persona 的故事脈絡。
  • 步驟 4 — 找到「使用者模式」:Persona 的收斂階段。由再次設定目標、區分受訪者間的差異、重組與排序 Persona,目的是透過受訪者之間的比對,為專案找出一種或多種 Persona。Persona 背後所代表的顧客可以是群體,也可以只有一個受訪者。
  • 步驟 5 — 設計 Persona:這個步驟呼應本文 2# Persona 是什麼?,目的是製作出可以幫助溝通與同理的人物故事與圖像。

5# 為什麼用顧客旅程地圖(Customer Journey Map)?

  • 顧客旅程地圖的角色定位: 設計階段的發散或收斂
Customer Journey Map 的角色定位:設計階段的發散或收斂,參考講師盧臆嫣課堂講義
  • 透過顧客旅程,得以瞭解顧客怎麼來?顧客要去哪裡?中間經過哪些事情影響使用者做出哪些決定?最後,透過理解顧客旅程的決策因素、思考過程,找出使用者需求、痛點,以幫助重整設計架構或體驗流程的優化。

6# 顧客旅程地圖是什麼?

MAP to MAPPING,參考講師盧臆嫣課堂講義
  • 透過顧客的視角(Customer),將經歷服務的過程(Journey)用視覺化的方式(Map)展開體驗的全貌
  • Customer 可以利用 Persona 的定義,作為旅程的主角。一種 Persona 對應一個旅程,若遇到兩種 Persona 可以幾乎對應到同一個旅程,那麼便可以考慮將這兩種 Persona 合併為一種。
  • Journey 分析的重點是行為的順序以及行為本身。目的是瞭解使用者的思考脈絡甚至是隱憂。當使用者的需求不同時,旅程的過程可能會遇到兩種情形:一種是循環的,以美食外送平台來說,使用者可能會在選餐點的過程中來回比較,但最終還是會回到旅程的主線,這是一種;另一種是使用者在遇到某個狀況之後就放棄旅程、離開服務,這個時候就可以考慮他是不是需要切開成獨立一個 Persona。Journey 還有一個重要的分析項目是找到「接觸點」(Touch Point),接觸點是顧客與服務接觸或互動的人/ 事/ 物,最好的狀態是能夠正面影響使用者,讓使用者與產品或服務互動的時候被感動。
  • Customer Journey Map 通常由一個團隊進行 Mapping,在依序的使用者行為上標記接觸點,或是機會點(可能的接觸點),並記錄下使用者對接觸點的感受與想法,以視覺化的方式展開體驗的全貌,畫成一張地圖。

7# 顧客旅程地圖的應用?

Customer Journey Map 四個階段的應用,參考講師盧臆嫣課堂講義
  • 專案開始前:與專案成員一起確認對顧客旅程的想像或認知是什麼。
  • 研究階段:與專案成員一起發覺實際的顧客旅程樣貌,以及哪些地方跟我們原本想像的有落差。
  • 綜合分析階段:與專案成員一起看見哪些發現、機會。
  • 設計階段:與專案成員一起思考理想的顧客旅程應該是什麼,以設計出更好的體驗為目標。

結語

UX 基石前 4 堂課的內容,紮實的訓練 UX 基本設計素養,當中全然沒有納入設計方法論,反倒是一層層的提醒:體驗設計是透過紮實的研究、深度的理解使用者而得出清楚的結論,透過這樣的研究過程,才有機會讓設計師發展出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之後我將分享一個有關設計思考的講座筆記,講座內容我個人非常喜歡,帶給我許多啟發。謝謝閱讀到這裡的你,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或建議,歡迎在文章底下留言,我很樂意也很期待跟你聊天!

UX 基石課程系列筆記:

  1. UX 基石課程筆記(一) : 建築設計 vs. 使用者經驗設計
  2. UX 基石課程筆記 (二) :為 UX 跑者整理的 8 個使用者研究基本常識
  3. UX 基石課程筆記(三) :從質性資料中找出使用者模式的 3 個步驟

Sign up to discover human stories that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Stone Lin
Stone Lin

Written by Stone Lin

Career switch from an Architect to a UX Designer, Taipei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