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資訊差創造資訊價值,我在澳洲建立人生第一份被動收入

總結、分析與檢討過去一年收入和未來規劃

Patrick Wong
13 min readOct 6, 2019

如果有在Follow我澳洲打工渡假文章的人,多少會知道我曾在澳洲的首篇文章《來澳洲墨爾本兩個月的坎坷找工經驗談》偷偷業配自己的小生意。

從2018年9月27日到10月13日,我總共在背包客棧發了三篇文章:

  1. 9月27日:墨爾本東南區食品廠與仲介資訊(145間工廠資料整理)
  2. 10月01日:墨爾本北區食品廠與仲介資訊(68間工廠資料整理)
  3. 10月13日:墨爾本西區食品廠與仲介資訊(49間工廠資料整理)

工廠資訊即將邁向一周年,趁這時候來總結一下這一年的營收狀況。

Photo Credits

靈感來源

當初會有工廠資訊的想法,最早是由澳洲找工資訊網@AUINFO來的靈感。一開始來到墨爾本,就是藉著這資訊去找工,結果發現裏頭的資訊很多都已經過時了。

有些工廠以前收背包客,現在不收了;有些本來現場投的,已經外包給仲介了;有些更慘,倒了!

然後在找工時,接觸許多當地仲介與少數非法仲介,所以很好奇當地的合法仲介在被規定不能跟勞工收仲介費的情況下,那他們賺什麼?商業模式又是怎麼操作?

最後得到的結論是

澳洲仲介用資訊不對稱的方式向勞工「間接」收取仲介費。

(延伸閱讀:看澳洲仲介如何「無痛拔鵝毛」的向勞工「間接」收取仲介費&如何利用資訊的不對稱來創造資訊價值?我從澳洲仲介得到的啟發

另一個常用的找工管道就是背包客棧,但是網站上頭充斥著許多黑白工、黑心工頭、騙工賺宿,還有要收仲介費(或介紹費、保證金卡位)但不知是真是假的工作機會,簡單來說新包要在上頭找到好工作完全要靠運氣

結合以上三點:

  1. 地圖資訊過時
  2. 利用資訊不對稱創造資訊價值
  3. 背包客棧的收取費用功能

自己發現一條可能的商機,讓當時窮途末路的自己有機會多撐些時日。

既然資訊已經過時,自己還耗費不少時間找工,不如將自己這兩個月來透過掃街、朋友介紹、網路搜尋而來的資料整理成一份最新版的地圖資訊,專屬於墨爾本周邊地區的白工食品廠,賣個緣分價,讓擁有資訊的人少走許多前人的冤枉路

於是自己在找工之餘,趕緊蒐集與整理資料,在每個地區都花將近12小時的情況下,將自己在墨爾本西區、北區以及東南區的所見所聞彙整到Google map,最後成為2018年當年最新版的墨爾本工廠地圖資訊。

介紹完靈感來源,再來看看大家關心的營收狀況(以下數字多,請讀者自行斟酌慎入)。

一周年經營報告

在講營收前,個人會從幾個關鍵的環節去著手分析,從三篇文章流量觀看次數)開頭,然後看有多少人看完文章後有後續詢問的動作,然後是跟買家聯繫到成交的件數,最後才是呈現這一年的營收。

簡單來說就是:

觀看「次」數後續詢問「人」數聯絡成交「件」數營收報告

從市場、受眾、買家、自己,一種逐漸收斂的過程來探討整個經營報告,所以如果對分析過程沒興趣的讀者,直接拉到下方看營收的幾個關鍵結果便是。

首先來看看,結至2019年10月5日為止,三篇發在背包客棧,與文章流量的相關數據:

總觀看次數:17876次
東南區:10656次
北區:4414次
西區:2806次
總留言詢問次數:149次
東南區:102次
北區:32次
西區:15次
私訊次數(不分區):43次詢問

其中有43則私訊詢問的訊息,有些無法判斷是從哪篇文章想要購買,因此我以三區的詢問次數當作基準,用比例的方式將私訊詢問次分配到各區的留言詢問,加總後再得出潛在買家轉換率。

東南:北:西=102:32:15  
東南:68.46%
北:21.48%
西:10.06%
43則私訊分配=30:9:4
分配後總共=132:41:19

以上都以四捨五率取到小數第二位,而在私訊的分配上,因為沒有數值可以四捨五入進位,導致只有42則私訊被分配到,由於東南區詢問次數較多,自己私心直接將1次給予東南區做後續計算。

潛在買家轉換率=(詢問次數+私訊次數)/觀看次數
三區共為(149+43/17876):1.074%
東南區(102+30/10656):1.24%
北區(32+9/4414):0.93%
西區(15+4/2806):0.68%

從上述可得知,在接觸到三篇文章的讀者,在看完文章後對資訊有興趣,後續想要詢問的人只有1%,實在是低得可憐…。

以三篇的平均值來看,東南區詢問率最高,還高於平均值,北區略低,西區則是明顯低於平均,慘慘慘。

到詢問階段,就是本人出馬跟潛在買家聯絡,最後從互動到成交,來看看最終成交率高不高吧!

共售出地圖:85份
東南區:54份
北區:19份
西區:10份
其他(客製化):2份
其中
購買兩區:7人(買東南+北有6人,北+西1人)
購買三區:6人
與潛在買家互動成交率=成交地圖份數/(詢問次數+私訊次數)
三區:(85/149+43):44.27%
東南區(54+2/102+30):42.42%
北區(19/32+9):46.34%
西區(10/15+4):52.63%

由於客製化地圖需求都屬於東南區的範疇內,因此該2份收入納入東南區的計算當中。

這邊得出兩個讓我意外的結果:

  1. 三區平均成交率為44.27%,想不到成交率連一半都沒有,看來個人的溝通技巧有待加強。
  2. 另一個則是雖然東南區的潛在買家最多,但想不到成交率竟然最低,反而是北區跟西區較高,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西區和北區的文章後續互動較少,因此數值變動較大,又或者是購買資訊的人中,有13人購買兩區以上的資訊,所以導致西區跟北區的值被高估的緣故?

整體來說,三篇文章從觀看到成交的轉化率如下:

文章轉化率=成交地圖份數/總觀看次數
三區(85/17876):0.4755%
東南區(54+2/10656):0.5255%
北區(19/4414):0.43%
西區(10/2806):0.3564%

只有東南區是高於平均值,北區略低,但西區明顯低於平均,如果先不看收益的話,至此為止看來西區文章是最沒有效益的,觀看次數最少,詢問率也最低,似乎也反映出背包客較少在西區活動的情形(也可能是西區比較不缺工作機會等原因)。

另外,從地圖資訊銷售份數中,我們可以從下圖看出各區佔的銷售比重:

工廠地圖資訊銷售份數

若不論兩區搭售(東南+北、東南+西、北+西)或三區搭售與否,僅看哪一區的資訊最多人購買,由上圖可知光東南就佔了六成銷售量,若把北區算進去,光兩區就佔了八成五的銷售量,也可以得知西區以及客製化地圖銷售都不是很好。

再來看看幾個關鍵的成果報告(幣別:澳幣,與台幣1:20左右):

結至2019/09/25營收:1739元
總購買人數:69人
平均客單價
(營收/人數):25.2元
平均月營收
144.92元
共售出地圖:85份
平均一份資訊售價
(營收/份數):20.46元
東南區:1000元=25(售價)*42(54份-6份兩區-6份三區)-50(優惠折扣10人)
北區:115元=20(售價)*6(19份-7份兩區-6份三區)-5(優惠折扣1人)
西區:45元=15*3(10份-1份兩區-6份三區)
其他:19元=12+7(2份)
東南+北:230元=40(售價)*6(份)-10(優惠折扣2人)
北+西:30元=30(售價)*1(份)
三區:300元=50(售價)*6(份)
折扣:160元
購買兩區(折5元):7人(買東南+北有6人,北+西1人)
購買三區(折10元):6人
優惠折扣(折5元):13人(東南優惠10人,北1人,東南+北2人)

上面的數據有點亂,主要是因為有搭售折扣的部分拆開來細算,所以計算上有點複雜,折扣的部分因為兩區會折扣5元,三區會折10元,Medium文章或背包客文章會再折5元,因此總共給出160元的折扣。

簡而言之對細節沒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粗體字部分就好。

重點不多,主要兩個結論是:

  1. 客單價來看,平均每人花費25.2元,相當於一個東南區資訊的售價;
  2. 以每份地圖單價來看,20.4元相當於一個北區資訊的售價。

最後我們來看看各項資訊銷售組合佔營收比的情形:

各項資訊銷售組合佔營收比

從上圖可知,東南區三區搭售兩者就佔總營收的七成五,對整體營收佔有有很大的影響,若再把東南+北兩區搭售的營收納入,以八二法則來說,光這三項產品就佔營收近九成的成績,可以說是主力阿!

至於西區北+西區,該兩項只佔總營收的4%左右,可說是「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還有最令我意外的是東南+西區的銷售額竟然為0!

不知道是直覺觀感上覺得這兩區隔很遠,背包客們覺得移動不方便,不考慮這樣的資訊組合,還是因為北區跟東南本身就是背包客的集散地,以方位上講又感覺兩區相鄰,移動起來也方便,自然是許多背包客的首選。

結論—後續之調整

分析上我們從宏觀到微觀上探討,現在我們再由微觀到宏觀上看要怎麼去調整第二年的作法。

營收結果上

分析至此,可以知道

西區不論是在觀看次數,還是交易轉化率上,以及在銷售上成績都不是很好。

直接將西區放棄不賣個人覺得不是很明智的做法,畢竟這賣資訊的副業本來就是賣個緣分,順便有個零頭花,因此個人偏向直接將西區跟北區綁在一起,不再區分北區、西區,直接以西北區銷售。

但如此命名會有讓人誤會這是指西北方向的地區,因為東南區顧名思義就是在墨爾本東南方向的地區,西北區會在思考要如何詮釋它是西區跟北區,而非字面上的「西北區」。

三區搭售也會變成只剩兩區,因此資訊搭售的組合上也會重新調整,至於怎麼收費我會再思考,畢竟也要考量到先前客人購買的感受。

轉化率上

從連絡到最終交易的部分,平均44%的成功率有點低,畢竟看完文章後有興趣在做詢問的人只佔1%,不好好把握這1%的人,很難將生意做好,自己會在改善用字遣詞的部分,希望能先將成功率提高到50%以上

至於在看完文章後,後續詢問的轉化率,這部分個人覺得攸關重要,可以考慮從兩個方向下去著手。

質的部分考慮重新調整文章內容,看內容的敘述方式是否會影響留言或是私訊詢問的比率,希望能將潛在買家轉換率從1.07%提升到2%以上

量的部分自己除了在背包客棧發文外,目前也積極在Medium上增加澳洲打工度假相關的文章比重,是希望利用這方面的文章間接將流量導向背包客棧,一方面是讓大家知道,我很認真的在澳洲過生活外,順便增加自身的品牌知名度;一方面是希望透過導流提升文章的可信度,讓大家知道地圖資訊的收費並非詐騙

近期也在思考是否該把Medium的文章放到其他平台上去,像是方格子或是D卡等,利用導流增加量的同時,也提升質方面的知名度與可性度。

結語

可能有人會認為我憑什麼收費?想要免費的麻煩愛用澳洲找工資訊網@AUINFO因為我還有在更新與維護,不僅如此,還有售後服務,我會解釋資訊如何使用,建議可以如何起手,我至今服務69人,目前還沒有人抱怨地圖資訊沒有用,幾乎在兩周內,找工的問題就解決了。

花小錢獲得寶貴的前車之鑑, 還能加速找工作的效益,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也有好幾位買完資訊的朋友給予反饋,好讓我能更新資訊,甚至感激這份資訊,希望能將資訊跟朋友分享,我也不會再次收費,當初本來就是賣個緣分,現在就是順水推舟幫忙做個人情罷了。

買賣本身就是一樁你情我願的交易,俗話說的好,

買賣不成仁義在

不買就不買,不用口出惡言,我也只是賣個緣分,不差這一單,也不差這點錢,反觀能用這點小錢,看盡一個人的醜陋,我也覺得自己挺賺的

第二年了,我看今年網路上的工作機會比去年多了許多,希望在澳洲的大家都能順利找到好工作,能別找我就別找我了,因為不找我才是好現象

最後,

有緣人,我們澳洲見!

最近在練駕駛技術,跑去Lakes Entrance巧遇同事

延伸閱讀

  1. 來澳洲墨爾本兩個月的坎坷找工經驗談
  2. 找工作?Agency:關於墨爾本找工的另一種途徑
  3. 好險,差點上當!在澳洲遇到假仲介、真詐騙
  4. 澳洲買車:如何找到好車主?
  5. 澳洲自駕與搭乘公共運輸的交通費用比較-以維州墨爾本為例
  6. 人生很短,青春有限,而留澳時間不等人!過來人建議澳洲買車的幾個理由,哪怕只在澳洲待一年
  7. 澳洲詐騙第二彈!假借包裹郵寄簡訊之名,行詐騙金融資訊之實
  8. 成就更好的自己:離澳前的規劃與未來展望
  9. 我用三個月的時間,在Google Maps上環了紐西蘭一圈
  10. 澳洲打工,一周賺多少薪資才夠?讓我用法定基本薪資告訴你,一周「至少」要賺多少錢
  11. 澳洲打工度假,該不該買車代步?讓過來人用自駕一年五個月的交通成本來告訴你
  12. 紐西蘭自駕北島14、南島32天的行程規劃與預算花費
  13. 澳洲的消費水準高不高?我在澳洲生活一年七個月的花費總結與分析
  14. 澳洲生活的日常花費:《食》篇
  15. 澳洲生活的日常花費:《衣》篇
  16. 澳洲生活的日常花費:《住、行、樂與其他》篇
  17. 該不該去澳洲打工度假?破除三個常見的職涯與職場迷思
  18. 在澳洲賺第一桶金必須要知道的三件事:賺了時薪、賦了高稅、賠了匯差
  19. 破除澳洲打工度假的四個迷思:落地就有工、年薪百萬、物價很高以及英文能力提升

農場打工實務

  1. 我在澳洲農場半年的採果生活:一個適合新包存錢與集二簽的好去處
  2. 我在澳洲農場半年的薪資結構分析
  3. 要時數還是要績效?原來打卡的先後順序也是一門學問
  4. 如何成為一個採果快手快快手:掌握核心觀念與時間背後代表的意涵
  5. 基本薪資與績效獎金,專注何者才划算?
  6. 我採果,不代表我賺得多
  7. 如何讓採番茄的績效獎金收益最大化?單打獨鬥與抱團作戰的選擇
  8. 我在澳洲農場第二個半年的薪資結構分析
  9. 關於澳洲百萬年薪的神話,讓我用薪資單告訴你,我在農場一年賺多少錢

觀點啟發

  1. 看澳洲仲介如何「無痛拔鵝毛」的向勞工「間接」收取仲介費
  2. 如何利用資訊的不對稱來創造資訊價值?我從澳洲仲介得到的啟發
  3. 利用資訊差創造資訊價值,我在澳洲建立人生第一份被動收入
  4. 從採番茄看績效指標對員工行為的影響
  5. 不要在制度面前隨便搞差別待遇,那只會輕易暴露出你對制度的無知
  6. 快手為了速度而不顧品質?那些我在邊緣棚被針對的日子
  7. 制度下的雙重標準:員工隨便吃虧,但公司「一定」不能吃虧
  8. 從下屬的角度看空降主管與資深員工的磨合:空降主管該知道的幾件「小」事
  9. 你想當會做「人」的主管還是會做「事」的主管呢?
  10. 打工度假對職場是加分還是減分?

工商時間

  1. 墨爾本東南區食品廠與仲介資訊(145間工廠資料整理)
  2. 墨爾本北區食品廠與仲介資訊(68間工廠資料整理)
  3. 墨爾本西區食品廠與仲介資訊(49間工廠資料整理)

--

--

Patrick Wong

燃燒著工管魂的企管人,「進步,從不說明天開始」/要求自己人生不設限,並尊重社會多樣性/興趣是廣泛閱讀,夢想是當Serial Entrepren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