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增長日記15|專注在成果Outcome,而非產出Output

《思維增長日記》是自己額外想發起的 Side Project,因為近期快速吸收各種資訊跟商業知識,但一直沒有地方輸出,導致最近的腦袋有點卡住,吸收了用不上,不吸收又有點焦慮,因此想透過這系列記錄學到的內容,可能是商業知識、產業洞見,或是職場分享等等。

一、成果 Outcome 跟產出 Output 的差別?

這其實是舊命題了,但我覺得每年都值得再被提一次。

產出 Output」是指做完的事情,例如發一篇貼文、擬好一份企劃書、寄出一封合作信。

成果 Outcome」則是指做完這件事後所發生的結果,從上面三個例子各別舉例:

  1. 貼文:觸及多少、互動多少、增加多少粉絲、獲得多少分享
  2. 企劃書:場地、人力、物料是否也一併準備齊全,預算是否審核通過
  3. 合作信:是否達成下一步洽談、對方意願如何、是否需要約見面討論

二、養成成果導向的習慣

過往我在實習的時候,常常只想到產出,沒有想到成果,後來反思原因大多是因為「沒有站在高位者立場,思考他想聽什麼」。

舉【每日工作回報】為例,常常只有寫「寄出 X 封邀約信、寫臉書文案 Y 篇、回了哪些人的信、確認 Z 專案進度」。

但仔細想想,漏掉很多成果的補充說明,像是「這幾天的文案效果如何,是否有調整策略方向」、「信件邀約成果如何,是否需要協助或更改文字內容」、「專案進度是否在對的道路上」等。

我覺得這個轉變在於心態:「工作做完了」→「把事做好了」

而觸發這個轉變的過程,是因為被主管不斷詢問「所以這件事後來?」、「所以預計什麼時候完成?」、「所以目前卡在哪?」

三、「兩個假如」詢問自己

目前我的自我對話,是透過「兩個假如」的問題。

  1. 假如我是合作夥伴/對方,我還會想知道什麼?我想要什麼利益?
  2. 假如我是老闆/主管,我會追問什麼?我想再知道什麼?

都是透過換位思考,先拋棄第一人稱視角,去問自己有沒有漏掉什麼,這種訓練當然效果有限,但畢竟需要長期累積這個習慣。

四、連問五個「為什麼」

我也有聽過另一個方式是不斷問自己「為什麼」。

為什麼文案這樣寫?為什麼企劃是這個方案?為什麼數據只有這樣?為什麼只做這些?為什麼他婉拒合作?為什麼沒達標?

把別人可能的疑問先自問自答好幾遍,確認自己對做出來的東西很熟悉,甚至更好的情況是,不只是一個產出 Output,而是透過這一連串的自我反思,把它優化、修改成成果 Outcome。

▍上一篇:思維增長日記14|當顧客需求軸轉,產品能跟用戶一起成長嗎?

▍下一篇:思維增長日記16|談判常見的固定大餅偏誤

上述單純以我的學習經驗來整理,未能涵蓋所有案例,因此都歡迎讀者給予回饋:)
寫於:2020/10/14 (三)。
撰文者:張家惟 Evan Chang,evancwchang@gmail.com

--

--

張家惟 Evan Chang
思維的創意想像 The Space of Creativity

Product Manager in EC SaaS。熱衷於自學與雜學,喜歡研究商業的各種可能性,也喜歡探索新科技、新知識、新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