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增長日記17|帶著建築師思維,劃出清晰的邊界

《思維增長日記》是自己額外想發起的 Side Project,因為近期快速吸收各種資訊跟商業知識,但一直沒有地方輸出,導致最近的腦袋有點卡住,吸收了用不上,不吸收又有點焦慮,因此想透過這系列記錄學到的內容,可能是商業知識、產業洞見,或是職場分享等等。

一、什麼是「建築師思維」?

這是羅振宇在《知識就是力量-怎樣成為一個處理矛盾的高手》提到的概念,意思是像建築師一樣,對人事物劃出清晰的邊界,標示出跨過邊界的成本

唯有劃清框架,才能在人際關係中找到和平共處的點,減少日常的溝通失誤及摩擦。

二、建築師思維的案例

到底「邊界」是什麼意思呢?以下舉不同情境的例子。

(一)家庭

有時候親戚間會有租房子問題,例如到台北生活借住在遠房親戚的家裡,房租就會是個問題,如果對方因為人情降低房租,那麼久了親戚也會覺得他好像是虧的一方,尤其當住的人又提出各種要求,像是維修、網路等。

建築師思維在這裡的用意就是「設定好交換條件」,藉由親戚降低房租,但同時管理費、水電、代收包裹都由我負責等等,並且會住多久、使用哪些電器用品,會不會動到家裡格局(買家具),甚至必要時也要簽約,讓雙方至少有個保障及記錄。

(二)校園

學校的話則是社團活動或團體報告會遇到類似狀況,以做報告為例,在分配任務時就要跟大家明確訂好規則,例如 A 找公司資料、B 找競品分析、C 負責彙整。

建築師思維要繼續挖深標準,找資料要找多少內容,每個人要產出幾頁 PPT 或 幾頁 Word,是否有字數要求,避免到最後有人找一點點,讓彙整的人還要重新找一次資料。

(三)工作

同事在協作中常常會遇到互相幫忙,例如在 A 專案我幫你聯繫那個客戶,B 專案你幫忙與設計師溝通。

而建築師思維在這個狀況就是,「畫好幫忙標準的界線」,以上面為例,「聯繫客戶」要聯繫到什麼程度,需要代替簽約嗎?還是約牽上線就好?而「與設計師溝通」,要溝通多久?是這個專案的設計到完稿都變成我嗎?

會有紛爭常常是這個界限沒有畫清楚,各自心中的「幫忙」定義都不一樣,透過建築師思維,我們需要很明確跟同事說明時間、規模、交接點等等,互相給明確的完成界線。

三、不要以為對方跟你想的一樣

使用建築師思維時,有個最大重點是「永遠要劃清人事物的界線」,在大多數情境下可再細分三種類別。

(一)標準在哪裡

如同上面舉例,明確告訴別人「彼此的標準」,避免雙方都做了對方覺得很雷的事,像是提案後才發現企劃寫得太少、或沒訂好專案進度導致拖延。

(二)未達標的後果

訂好標準後,要明確告訴別人「萬一沒做到會怎樣」,例如如果沒有達到標準的框架,可能廠商會退貨;沒有如期出貨,消費者會客訴等等。

(三)越線的代價

還有一種是,設好標準「讓對方不跨過來」,例如我們吃飯常會看到店家在門口擺放「請勿停車,違者拖吊」,明確跟要停車的民眾表示「萬一你真的停了,我很有可能真的會請人拖吊」。

四、總結

無論是哪種情況,建築師思維想強調的是「設定好彼此的界線,並確保彼此的線是同一條」,避免互相踩到地雷,也才能減少不必要的紛爭。

我覺得這個思維雖然說起來簡單,但要落實會需要多想一下,因為我們在工作上、學校內,常會遇到我們「交代不清楚」的狀況,然後以為對方會自動達標或完成 100 分的企劃。

因此設定好界線是本篇的重點。

▍上一篇:思維增長日記16談判常見的固定大餅偏誤
▍下一篇:思維增長日記18|設定失敗的標準, 和跨過門檻的方式

上述單純以我的學習經驗來整理,未能涵蓋所有案例,因此都歡迎讀者給予回饋:)
寫於:2020/10/18 (日)。
撰文者:張家惟 Evan Chang,evancwchang@gmail.com

--

--

張家惟 Evan Chang
思維的創意想像 The Space of Creativity

Product Manager in EC SaaS。熱衷於自學與雜學,喜歡研究商業的各種可能性,也喜歡探索新科技、新知識、新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