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斜槓」打破職涯框架?我除了是工程師外,同時也是作家、駐站專家、魔術師 — 那些我走過的路與故事(斜槓人生)

林鼎淵
Dean Lin
Published in
Dec 1, 2022

--

退伍後,我並不打算成為一名工程師。

我希望可以跟著興趣走,一開始的打算,是去出版社或魔術公司。

會想去出版社,是因為我對文創產業充滿嚮往,甚至在大四時,為了瞭解這份工作需要面對的事物與技能,我還在天下文化當了一個學期的志工;不過在退伍後,當我詢問編輯是否有合適的職缺時,他語重心長的勸我:「我強烈建議你選擇工程師的職涯,因為出版社有很多事情跟你想的並不一樣,即使在這裡幫忙過一段時間,也只能看到非常片面的資訊;你曾說過自己有出版的夢想,那我更不建議你來這個產業。」

而魔術公司,則是因為我對魔術充滿熱情,覺得能透過教學、表演來賺錢,是一個將興趣融入工作的方式,去應徵時甚至還獲得了 Offer;但最終因為家庭經濟因素而放棄了這個機會,繞了一圈還是選擇了老本行 — — 工程師。

如果把時間軸拉到現在,我會很慶幸自己當年有必須面對的經濟問題,讓我不得不選擇工程師這份工作;但在當時,我是很心不甘情不願踏上工程師這條路的。

▋我們對產業的認知,比自己想像的還要更少

因為不確定讀者是否會看到最後,所以我把總結放在文章開頭。

年輕有摸索未知事物的本錢,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可以隨意揮霍自己的青春。

人會對一個陌生的產業感到嚮往,通常是因為看到一些成功案例,然後覺得自己有機會跟他們一樣;但實際上我們對產業的理解非常片面,而且通常只注意到好的那一面。

如果在認知不足、缺乏專業技能的狀態下,跳進一個自以為熟悉的產業,那往往會以悲劇收場;因為在進去後,你會發現事情遠沒自己想的那麼簡單,跟周遭有專業能力的人相比,自己就像是另一個世界的人。此時,高壓、高工時、挫折、自我懷疑等負面情緒,會如潮水般席捲而來。

絕大多數人都挺不過這個時期,但少數挺過的人會被當作「成功案例」來炒作、宣傳,這容易讓人誤以為跳進這個產業沒什麼風險。

筆者不是要打擊大家的信心,但凡事不能只看成功案例。

如果想嘗試一個產業,其實沒必要賭上身家辭職去做,那些沒給自己留後路的人,通常最後都過得很辛苦;至少筆者是沒有那種背水一戰的勇氣,所以都是用斜槓的方式,來探索自己感興趣的產業。

▋沒成為職業魔術師,但辦過公演,發表過產品

有些人會好奇:「工作都這麼累了,怎麼還有力氣做其他事情?」

從筆者的角度來看,如果下班後沒力氣研究自己感興趣的產業,那你應該先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對它感興趣。

說實話,連下班時間都不願意投入了,要背水一戰時真的有辦法全力以赴嗎?

就拿自己當範例,在成為工程師後,儘管工作極度繁忙;但我在每個月加班超過 40 小時的狀態下,還是持續錘煉自己的魔術技能,甚至在花式切牌領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為了提升自己的魔術水平,我加入了由愛好者組成的魔術社團。這個社團的成員以社會人士為主,儘管每個人入社的理由不同,但都是因為魔術而聚在一起;如果你想進步,在「合適的環境」中能得到很多的建議與幫助。

「咪兔魔術社」是一個團結、充滿愛的大家庭

我在這個社團參與過 3 次成果發表,並擔任過 1 年的社長。加入這個社團應該是我魔術成長最快速的時期,如果能與興趣相符的人定期交流,你的成長會超乎想像

公演照片

隨著魔術水平的提升,我的表演也逐漸從「模仿」成長為「創造」。

在 2019 年,我與職業魔術師合作,發表了一款心靈魔術 App;我想如果沒有工程師的背景,就算有魔術領域的人脈與知識,也很難孵化出這個產品。

這幾年的疫情重創了表演藝術產業,許多朋友在疫情期間幾乎接不到 Case,迫於經濟壓力,不少人選擇轉行;好在最近有逐步好轉,街頭藝人也開始上街表演,如果覺得表演精彩,在經濟能力許可的前提下,不要吝嗇自己的打賞。

▋沒進出版社,但出版過兩本書籍

從高中開始,出書這件事就一直待在我的夢想清單。

為了這個夢想,我從 19 歲開始積極投稿各大文學獎,嘗試過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散文等各式題材,但 3 年 23 場比賽下來,從未斬獲任何獎項

當工程師後,我以為這個夢想已經沒有實現的機會了;但有時命運的羅盤還是要靠自己掌握。

2020 年 6 月,我奉命撰寫交接文件,一般人對交接文件的態度就是交差了事😏;但當時的我竟燃起了作家魂,把這些交接文件寫的鉅細彌遺、邏輯鎮密。

寫完後覺得這些文件只給同事看真的太可惜,所以把機敏資料移除後,我以技術分享文的形式發表在 Medium,希望能幫助遇到相同問題的朋友們;不過儘管我寫得很認真,但實際上根本沒什麼瀏覽量。

中間甚至有一年半的時間,我 Medium 帳號的追蹤人數比發文的數量還要少…這段期間我真的極度崩潰,懷疑是不是因為內容不夠好所以才沒人看。

創作者要的不多,只是希望有人可以認同他的付出;你的「Follow」與「👏🏻」能給我們帶來非常大的鼓勵。

但在懷疑的過程中我從未放棄,而是不停嘗試新方向,下面這張是今年 11 月的截圖,儘管這個瀏覽量跟大神比起來還是差很多,但跟 2 年前的自己相比,已經成長了 100 倍。

我這兩年來做過如下嘗試:

  1. 調整發文頻率,一個月發表十幾篇文章。
  2. 擴增主題豐富性,除了技術文外,我還撰寫了「講座心得、職場經驗、個人感悟、產業研究」等不同面向的文章。
  3. 參加 iT邦幫忙鐵人賽

前兩項主要是在鍛鍊寫作的基本功,真正讓我獲得實質回饋的是「參加 iT邦幫忙鐵人賽」,iT 邦幫忙是一個以工程師為主的社群,而這是一個需要連續 30 天發表技術文的比賽;如果文章受評審肯定得獎,就有機會與出版社合作,將比賽作品出版成書。

衝著「得獎出書」的賣點,我連續參加了 2020、2021 年的鐵人賽,並獲得 AI & Data、Software Develop 組的獎項;而得獎的作品也於 20212022 年出版,皆獲得不錯的銷售成績

這些里程碑花不到 1 分鐘就能說完,但背後都需要付出海量的努力;我在每一屆的比賽都至少投入了 3 個月的時間,每天下班都在寫稿與測試程式,甚至假日還要反覆審稿確認內容是否有誤;而每本書都至少花費了 4 個月的時間,重新對內容編排、勘誤、擴增,盡可能讓讀者能從書中獲益。

但在出過書後,我便體悟到想單靠書籍的版稅過活,是一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與編輯合作的過程中,我也了解到過去對出版社的理解過於片面。
喜歡一個產業,跟進入一個產業是兩件事。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

在「機會」真正降臨到你的身上前,大多數人都不會認同這句話。

筆者原本以為出了兩本書,登上暢銷排行榜,已經算是自己人生的高光時刻;沒想到後續會收到「科技島」的邀請,讓我去擔任他們的駐站專家,每週發表自己的觀點。

講實話,過去我覺得這應該是業界的成功人士才會獲得的機會,我何德何能有這個榮幸;但遇到機會從不退縮的我,還是跟他們合作了,在合作後我便深刻體會到「資源」的重要性

打個比方,我過去在 FB 宣傳自己的文章,觸及人數最多也就幾十個;但在科技島的幫助下,觸及人數在短短幾天就能達到幾百上千,有時甚至破萬,這個數據對過去的我來說是簡直是天方夜譚。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資源」的重要性

不過第一次獲得如此大的宣傳,也讓我對文章的內容更加謹慎,深怕傳遞不適合或錯誤的知識給大眾;因此每篇文章都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反覆打磨,以保證文章在一定的品質之上。

寫文章給我稿費,又下廣告幫我宣傳;獲得這個機會時,我真的覺得是天上掉餡餅。

▋結語

這篇文章不是要炫耀自己的經歷,而是想告訴讀者,「工作」只是「職涯」的一部分。

筆者覺得透過「斜槓」去接觸一個產業,比辭去工作背水一戰更為合適;而且有時斜槓累積的經驗&成果,能幫你在職涯的道路走得更遠。

當然我認為自己是比較幸運的人,畢竟有不少人經營了更長的時間,卻始終沒看到回報;有時是時機未到,但也可能是自己真的沒有這個天賦。

其實前期的顆粒無收,也側面說明了做自己感興趣產業所需要面對的風險;如果是斜槓,你可以繼續努力,但假使當全職做,一但放棄就幾乎不可能再繼續了。

希望今天的故事有讓大家看到職涯更多的可能性,下一篇文章就讓我們聊聊職涯規劃的議題吧!

那些我走過的路與故事

想像與現實的差距,可能會毀掉人的一生(緣起)
我跟別人有什麼不同?透過差異化競爭累積自信(大安高工)
沒有白走的路!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賦(台北科大)
沒有意志力?那是因為缺少環境的約束(軍旅生涯)
工作好累!壓力爆表!我的付出值得嗎?(第一份工作)
如何用「斜槓」打破職涯框架?(斜槓人生)
過去適合你的環境,現在未必適合你(職涯規劃)
如何讓下一場演講更成功?我在活動結束後這麼做!(校園演講心得)

▶︎ 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

可以點擊下方「Follow」來追蹤我~
可以對文章拍手讓我知道 👏🏻

你們的追蹤與鼓勵是我繼續寫作的動力 🙏🏼

▶︎ 如果你對工程師的職涯感到迷茫

也許我在iT邦幫忙發表的系列文可以給你不一樣的觀點 💡
也歡迎您到書局選購支持,透過豐富的案例來重新檢視自己的職涯

--

--

林鼎淵
Dean Lin

職涯中培育過多名工程師,🧰 目前在外商公司擔任 Software Specialist |✍️ 我專注寫 (1)最新技術 (2)團隊合作 (3)工程師職涯的文章,出版過 5 本專業書籍|👏🏻 如果對這些主題感興趣,歡迎點擊「Follow」來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