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管背景如何進入體驗設計行業-求職行動篇(下)善用機會

Tiffany Wang
Design the Aha Moment
10 min readNov 20, 2019

大家好,我們是惠文和 Tiffany,一位是服務設計師,一位是使用者研究員,這篇「從商學走向體驗設計」是想站在轉換領域之職場新鮮人的角度,分享我們的經歷與職涯觀點,同時透過撰寫文章交換意見,也給自己一個思辨的機會。

上一篇和大家分享體驗設計產業的概況,以及鎖定職涯目標的思路。這次我們要來談談面試攻略,提供求職心法給想朝體驗設計走的跨領域者。

【精彩回顧】若有興趣了解我們的心路歷程,千萬別錯過動機脈絡篇心態選擇篇!十分適合還在摸索、思考職涯考量的新鮮人!也建議先看過上一篇求職行動篇(上)鎖定目標,會有更完整的概念唷!

這篇文章會採取對話式呈現,若現在沒有太多時間讀完,記得加入「書籤」,下次再讀呦!

這篇文章可以給你們什麼幫助?

體驗設計是一個相對新的領域,而且變動得很快,這是它有趣的地方,但若事前沒有做足功課,也很容易在求職階段錯失機會。本文會回答三個問題:

  1. 沒有相關工作經歷,要如何累積經驗?
  2. 如何準備履歷?需不需要作品集?如何做作品集?
  3. 面試都問些什麼?

希望能透過我們就新鮮人求職的經驗,幫助你們在這個神秘的領域找到理想的職涯。

沒有相關工作經歷,要如何累積經驗?

Tiffany 說

有些人會說「我不是 UX 相關科系,所以我沒有任何的經驗」,我認為這只是一個藉口。UX 本身是一個雜學,並沒有所謂的直接相關科系。(題外話,你在職場會用到的東西,有 90% 學校都不會教。)科系與學歷並不是這個產業在徵才時最注重的,你對設計的理解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關鍵。實習是最直接的經驗累積,如果你沒有實習,不妨試試下列兩個方法。

課堂是成本最低的實驗室

累積經驗可以從兩個面向著手,第一個是修課,近年不少大學開始教授跨科系的設計思考、使用者中心設計的課程,有產業顧問經驗的老師手把手教學,還有來自不同科系的跨領域團隊,可謂最佳的實驗場,課程中的專案也能累積成作品集。

轉換思維分析本科系作業

第二個,如果沒有機會修習體驗設計相關課程,可以試著在自己本科系的作業中運用設計思維。舉例來說,管理學院經典的個案西南航空、Netflix,其實崛起之路都有不少「體驗」的元素,在分析時何不試著用另一種角度去剖析?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發現,而且還能融合商業與設計思維,是一種很好的綜合能力訓練。

惠文說

比起「找到XX職位」心態,先定義自己需要培養什麼能力

大部分零經驗想入行者會有一個常見的狀況 — — 找不到 UX 相關工作,一股腦找遍所有XX職位的工作,但是市面上可見的入門職缺少,投遞履歷又屢屢收到公司回絕。就我觀察,其實在 UX、SD 這種新興且沒有相對應學科的職缺(尤其是 Junior,Senior 可能不一樣),公司徵才時在乎求職者的「相關能力」和職缺的匹配程度,也就是不一定要做過該職稱的工作,但要能夠有這個職缺所需的研究計畫撰寫、訪談、找到洞察、跟人合作等能力。所以,釐清自己的現階段需要累積什麼經驗、獲得什麼能力,還有哪些職缺可以獲得這些經驗,比找到「XX職位」更重要。

透過實作,為自己設計累積經驗的機會

另外,除了 Tiffany 介紹的修課、作業中累積經驗,如果你即將畢業或已離開校園,不妨試試以下方法。

看書、看線上課程是常見的做法,但我實際工作之後,覺得那些比較是淺層、漸進式的刺激,透過「實作」累積經驗的效果更深刻。「實作」的形式其實很廣,這邊提供三種心力成本由高到低的方法。

  1. Side Project:如參與XX計畫,或自行發起專案,因為要自己掌握時程、選擇研究方法、精煉洞見,在練習上會更有臨場感。(私心推薦青年署的「青年迴響計畫」!)
  2. 參與有實作的讀書會:與夥伴一起看書討論,且找有經驗的人一起設計一個小挑戰練習。例如,討論研究員常會遇到的問題,並找現職的研究員分享經驗。
  3. 時刻捕捉、詮釋資訊並找人討論:其實研究員/服務設計師需要對趨勢與洞察足夠敏銳,因此應該創造在「日常生活」就能處處實踐這種能力的機會。例如看見某公司 App 改版/推出新產品、餐廳上菜很慢、某家公司營收不佳/很好,是不是能夠回推脈絡、決策背後的可能原因,假設未來的風險等,並將這些想法打下來,放在自己的 FB、IG 分享,或找一群能夠激發想法的朋友討論,都可以藉由這個迴圈來學習。而我認為這也是「設計」,設計一套自己累積經驗的 loop。
Photo by Med Badr Chemmaoui on Unsplash

如何準備履歷與作品集?

Tiffany 說

提煉體驗元素加以包裝

履歷的部分,如果真的完全沒有「正式」的經歷(例如:實習、修課),可以從其他經驗中提取「設計思考」的元素。舉例來說,過去的實習都是行銷,可以試著把客群分析、品牌定位的經歷拉出來,這些其實都是體驗設計很重要的一環。或者你曾經幫社團建立網站,怎麼去調度資源和控管進度,其實也是設計所看重的溝通能力。

依據對象調整故事亮點

作品集的部分,甲方和乙方關注的重點略有不同。對甲方來說,設計團隊是企業內部的創新潛力股,因此要能提供推動組織變革的長期動能;而乙方則是注重即戰力與靈活性,要能快速找出企業突破現況的機會點。簡言之,甲方重視的是時間維度的影響力,乙方則是問題剖析的高度。因此,在作品集的呈現上,兩者皆可以 STAR 手法敘事,面對甲方可提供數據與時間軸佐證成效,面對乙方則可以強調設計與商業問題的連結。

惠文說

準備文件也有 Design Process

總體而言,我認為準備履歷與作品集要做到以下四點:

  1. 平時就要蒐集素材,淬煉出經驗中的亮點:在做專案的時候,就要固定紀錄與反思,萃取經驗中的亮點,是製作履歷、作品集的重要素材。例如我常在想現在手中的專案若要分享,用什麼樣的 Storyline、Key Point 才可以最大化分享經驗,因此有人邀請我回校或回社團分享都很樂意,因為可以讓我平時就累積經歷上的反思。
  2. 打聽該產業的面試官之喜好:許多資深產業界人士會寫相關求職文章,或是問問產業朋友們的觀察,列出他們提到的點,做成自己的「求職準備設計原則」,讓自己在準備時可以更全面。
  3. 想盡辦法讓自己變得特別:想想今天有上百上千位求職信,面試官要會如何篩選呢?若同質性太高,吸引力不可避免地會被稀釋。其實有很多方式可以提升面試官的印象,我自己是會做一份 Why you & Why me 的一頁投影片隨件附上,另外我曾看過很棒的案例是在面試前就自己做一個 Side Project 來分享結果,或是像這位CAMILLA STARK 申請 IDEO Stroytelling 的 Intern,直接做一本最能夠介紹他自己的實體書來證明能力。
  4. 不要臉地丟給信任&產業的朋友蒐集回饋:就像做一場 User Testing,請朋友們用面試官的角度給予自己回饋,往往可以得到沒注意到的盲點,在投出去前有機會做幾回的修正,千萬不要拖到截止日才行動。
【求職材料製作心法】
履歷綠藤生機-給實習生與社會新鮮人的一封信
作品集Strategic Design Lab-How to make a winning strategic /service design portfolio

面試都問些什麼?

Tiffany 說

可以分為人資面談、主管面談與設計挑戰三個關卡。因為我只有投遞研究員的職缺,沒辦法代替其他職位回答,但基本上就是這三個關卡,只是細節略有不同。

人資面談

著重於個人特質與企業文化是否相符,初步掃描求職者過去的工作經歷。通常不會問太艱澀的問題,在這一關也可以多多打聽未來用人主管/部門的團隊結構、發展方向等。

主管面談

著重於個人經歷與思考邏輯,深入鑽研求職者拆解議題以及做決策的方式。從作品集開始延伸問題,常見題目包含怎麼決定訪談對象、何謂樣本數充足、如何得到洞見等。此階段另一重點是檢視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比如怎麼和設計師分享研究結果、如果研究不被重視會怎麼做、研究的影響力、怎麼帶 workshop 等。我認為比起洋洋灑灑的列出你所使用的工具(例如:脈絡訪查、親和圖表),系統性地拆解切入問題的角度與分析框架,才是展現個人能力的關鍵。

設計挑戰

若通過主管面談,會收到一份小作業,完成時間從三天到兩週不等,提交後會需要向未來共事的團隊簡報。題目小則「請給OOApp 產品開發建議」,大則「請為OO公司企劃一款 App」。可先向面試官詢問題目限制,比如說如何定義成功、現在遭遇到的困難等,除了能夠更釐清面試官想看到的面向,也能夠省去擬定命題的時間,更有效地分配後續工作流程。

惠文說

我面試的經驗沒有太多,細節的技巧可能不足以參考,不過表現不錯的面試幾乎都有錄取,依據過去面試經驗我收斂出兩個心法供參考。

對自己要傳達的形象要有所掌握

  • 面試前透過問自己這些問題,讓自己更精準從對話內容、儀態等多面向去展現自己:想要面試官怎麼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感受到什麼?因此穿著打扮、肢體談吐、心態應該是什麼樣子?
  • 根據這個職位,哪些相關經驗/能力是你最驕傲、最想分享的?因此想要面試官在哪部分的經驗多問一些? 如果問到了你會用什麼回答來吸引面試官?
  • 這間公司所信仰的團隊文化與期望的人才特質是什麼? 哪些經驗能來說明?哪些相同特質可以說明你容易融入團隊?哪些相異特質則說明如何帶來不一樣的火花?

利用回問問題,為自己加分

面試最後的問問題時間,是最能增加印象跟打開面試官心房的時刻(就像逛完 IKEA 還有冰淇淋吃的體驗瞬間會增加)。問什麼問題,即透露了對這間公司/職缺/產業的認識,價值觀與想進公司的決心。以下也提供幾個秘訣給大家參考。

  • 把自己在意團隊文化的特質包裝成問題,若在意試錯文化,可以問:「可以分享團隊某一次遇到衝突/有人犯錯/面臨危機的經驗嗎?你們是怎麼處理的? 」。
  • 詢問公司及該職位未來的方向與策略,依據面試官回答進一步追問或表示與自己的職涯規劃相近。
  • 問面試官個人經驗,如遇到最挑戰的一件事? 未來的職涯規劃? 這種話題能建立更深的連結,讓面試不單純是考核,而是認識一位新朋友。
  • 請面試官給回饋,可以詢問這次表現有哪些表現不錯/待改進之處? 就算沒獲得 Offer 也能獲得一次寶貴的回饋
  • 一定要寄出 Thank-you Letter,通常在面試當天晚上寄出,信中提到今日面談中最有感的部分,若有表現有小失誤也可以藉此補充說明,展現誠意與決心,更能留下印象。
Photo by You X Ventures on Unsplash

結語:缺乏「經驗」但你可以創造「驚豔」

體驗設計是一個很有魅力的產業,但它同時存在許多新的關卡等著我們去挑戰。「沒經驗=沒工作」的負面循環是可以被打破的,你的最簡可行行動就是為自己創造機會。既然已找到熱情所在,請不要忘記 Bias Toward Action,去闖關並驗證你的熱情,期待未來在這個溫暖的社群遇見發光的你和妳:)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不要吝嗇按下「很多」拍手,也不要忘了 Follow 我們,下一篇出爐時才會收到通知呦!

「設計,啊哈!」這個專欄的願景是希望能分享更多商學x設計中,創造 Aha moment 的心得方法。- 如果你看完覺得「嗯哼,還不錯」,請給我們 1~10 個 Clap 😊
- 如果你看完覺得「噢耶!有收穫」,請給我們 10~20 個 Clap 😛
- 如果你看完覺得「啊哈!得到了 insight」,請給我們給 20 個以上的 Clap 🤩
另外,也歡迎隨時在底下和我們討論,以及追蹤惠文的粉專設計隨筆・People for design. Design for peopl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