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整理術】為行動而生,Evernote記事的「動態命名法則」

明確簡單、有助行動的Evernote記事命名!

--

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之前已經介紹了記事本、標籤的分類方式。而記事的命名方法,可說是建好Evernote的最後一哩路,名稱定得好,會大大提升行動的速度,也是我一直很想建立的部分。讀完之後,你會知道什麼?1.Evernote的記事命名方法。
2.如何讓Evernote記事本、標籤、記事分工合作。
3.記事命名的一些技巧。

一些Evernote記事命名法

在建構行動資料庫的命名方式以前,其實我參考了不少檔案命名規則,在此稍微分享一下。

首先是電腦玩物站長Esor使用的命名方式,架構大概是:

【數字-行動-主題-關鍵內容】

1.數字:代表分類、重要性的排序
2.行動:代表這份文件下一件該做的事
3.主題:表示類型、屬性、需求、專案等
4.關鍵內容:就是這份文件提供什麼重要資訊

所以最後的命名會是這樣:

「2-修改中-新書封面V2-打開大家的Evernote筆記本-撕開紙的效果」

另外我也看到了另外兩類型式

「主題日期-日期-人名」:「3月行銷提案-20170215-王小明」
「給予對象-資料型態-產品事件」:
「王小明-簡報-行銷提案」

基本上,我覺得只要規則都是好命名,至少查找資料都會方便很多。

但這一系列文章的主題是「行動資料庫」,所以一則記事的名稱,如果無法促發我做出行動,就有違初衷了。

於是我融合了以上幾種命名方,配合記事本、標籤的分類架構,打造了

為行動而生的「動態命名法則」

Evernote分類與命名原則

在行動資料庫裡面的一切,都要有助於開始某項行動,不論是標籤、記事本、記事都一樣。而我在一開始分類時,就設定了2個重要的命名原則。

1.專業分工、不做白工

我們在資料分類時,常常在一開始沒有規劃好,最後很容易在日常執行時,就會陷入一個做白工的分類方式。

以資料夾為例,如果我已經把某一份簡報歸類在簡報資料夾了,就不用特別在名稱加上「簡報」兩個字;如果我會知道這份資料是要交誰的,那也不用把對象放在上面了。

這就是不做白工的原則。

為了不做白工,首先要做的是讓「標籤」、「記事本」、「記事」在命名上有專業的分工,讓它們分別提供不一樣的訊息,只要井水不犯河水,就不會有重複做工的狀況。

也就是說,良好的記事命名方法,一定是建立在好的記事本、標籤分類之上,記事才有可能保持精簡、實用。

※延伸閱讀:>>【工作整理術】打造Evernote行動資料庫,5個「記事本命名」的實戰教學!
>>
【工作整理術】打造Evernote行動資料庫,4種「標籤分類」的實戰教學!

2.明確目標、驅使行動

因為是行動資料庫,所以輔助行動當然就重要,接續著前面的分工概念,我整理出記事本、標籤、記事之間,我是如何讓它們分工的。

《記事本》:依照現實的環境、時空狀況,提示我要做哪一個類的事

例如:記事本名稱「在辦公室」,就是告訴我自己,在辦公室時打開這個記事本,就能找到應該要做的事。

《標籤》:給記事的簡短描述、分類,方便查找、整理、判斷優先順序

這篇文章,如果以資料夾的概念來看的話,結構是「Blog>Medium>流程駭客>Evernote>行動資料庫」,因此,我就會將以上幾個全部都變成標籤,如此,之後要找這幾類的文章時,都可以很快找到相關檔案(當然有時稍嫌麻煩,就會只用最後的兩三個標籤)。

《記事》:給予目標和最直接的行動提示,點開來就開始做事。

記事命名,我把它設定要有三個功用,告訴我「任務的目標為何」、「下一步應該做什麼」、「做完的成果是什麼」。所以會把中期目標、行動、短期目標融合在命名中,以下,就來介紹我是如何進行筆記命名的!

※延伸閱讀:>>【工作整理術】打造Evernote行動資料庫,5個「記事本命名」的實戰教學!
>>
【工作整理術】打造Evernote行動資料庫,4種「標籤分類」的實戰教學!

為行動而生,Evernote記事的命名方法

為了讓記事可以「點開來就開始做事」,我進行了蠻多次的調整,最近找到了一個還算不錯的命名方法,主要分為三部分:

【最小主題】【下一步行動】主要內容與成果

像是這篇文章,就會有這樣的命名:

主要成果:我會成就什麼?

「記事命名教學」就是這份文件最重要的內容、最後的成果。可以是主題,也可以是要做的事情。

簡單來說,就是完成這份記事後,我會得到什麼樣的具體成果,其實也代表這則記事的小目標。

下一步行動:我該做什麼?

【思考有無瑕疵】則是為了完成這篇文章,下一步我要做的事情。

通常我會在記事中,先規劃一份待辦清單。這是很重要的一步,因為有了具體步驟,才有可能達到「看到記事,就可以開始行動」的原則。

所以,當我完成「方法蒐集」時,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思考有無瑕疵」,我就會立刻修改記事名稱。

最小主題:我為什麼要做這個?

【行動資料庫】則代表最小主題。

什麼是最小主題呢?你可以把「記事命名教學」看成一個檔案名稱,那最小主題就是它所處的上一層資料夾名稱。

這裡用最小主題的原因是,通常我們會建立一層又一層的架構,像是這篇文章的初始歸類,就是:

「Blog>Medium>流程駭客>Evernote>行動資料庫>記事命名教學」

而命名的方法,可能就會有以下三種

.【Blog】【思考有無瑕疵】 記事命名教學(X)
.【流程駭客】【思考有無瑕疵】 記事命名教學(X)
.【行動資料庫】【思考有無瑕疵】 記事命名教學(O)

但因為要做的Blog事情實在太多了,所以用Blog當開頭,很難幫我分辨這篇文章的重要性。所以,如果要在1秒內決定要不要做這件事,不能是那麼大的範圍。

但使用最小主題【行動資料庫】,就可以更清楚地說明確切的小目標,而不是【Blog】這種3年的長期目標,如此就可以看到記事時就明白,這是我這個月一定要完成的小目標,這樣在排列優先順序的時候,就可以更快速。

這個命名其實比想像中還簡單,只要一直把命名往下切割、細分,直到名稱幾乎快跟主要內容一樣了,就再回到上一層的命名,就可以寫出「最小主題」了。

用最小主題命名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未來想要改變分類時,就不太會動到這份記事的名稱。

例如,當我要把Medium的文章改到Blogger時,如果當初不用最小主題,有Medium的名稱就得全部改寫。

相反的,如果是使用最小主題,只有在改動最小主題時,名稱才要改變,而最小主題的底下的資料量應該會遠比大主題來得小,所以也不用花多少力氣去改。

動態調整,一個真正的行動記事本

這篇的主題「為行動而生,動態命名法則」最重要的就是動態調整:

我們的行動會隨著時空背景而改變,所以命名也必須要隨之變動。

舉個例子好了,我的文章時常會忽大忽小。因為有時寫了一點點才發現有更多觀點想說,於是就把原本的主題分成了三篇文章,於是就多了一個系列。

有時也會原本想寫一系列的文章,但後來發現比預想簡單很多,就把五篇文章全部合在同一篇。

當我決定改變原本預計做的事情時,主題內容、最小主題、下一步行動都會改變。所以照理來說,記事名稱也會隨之改變。

例如,當我改變文章標題,「主題內容」的命名部分就會改;當我已經蒐集完資料,我就看著待辦清單,把「下一步行動」的說明也跟著改變。

你可能會想,這不就會浪費很多時間,一直去修改名稱嗎?為什麼不用一個簡單的命名,自己看得懂就好了?

但問題是,光是一天,我們可能就有10件事情要做,而一周、一個月就會有上百件事情,當事情有了變化,卻沒有一個明確的紀錄,其實很快就會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目標是什麼。

所以對於我來說,即便時常改變要做的事情,但其中有一點不會變:

我永遠都要知道,到底為什麼做、想成就什麼、達成什麼樣的願景。

因此,我寧可多花幾秒鐘,把記事的名稱改掉、重新定義新主題內容,讓我的行動不但快速,而且更有方向。

在我看來,為行動而生的命名方法,絕對不是單單為了行動,而是要為了最後期盼的願景而生,也只有這樣的行動,才能讓我們的行動更具價值!

重點回顧:這次,我們介紹了行動資料庫的記事命名方法。1.專業分工、不做白工:
讓記事本、標籤、記事三者有分別不同的功用,並且減少重複命名的狀況。
2.明確目標、驅使行動:
不論資料的分類、命名,應該都要能驅使我們行動。
3.記事命名結構:
【最小主題】【下一步行動】主要內容與成果
4.動態調整:
隨著時空背景而改變命名,為了讓自己知道,為什麼做、想成就什麼、達成什麼樣的願景。
※延伸閱讀:>>【Evernote工作術】文章總表>>【工作整理術】用Evernote整理你的2017,建立2018的「行動資料庫」!
>>
【工作整理術】打造Evernote行動資料庫,5個「記事本命名」的實戰教學!
>>
【工作整理術】打造Evernote行動資料庫,4種「標籤分類」的實戰教學!
「1下」拍手:到此一遊,留個記錄吧。
「5下」拍手:表示喜歡這篇文章。
「15下」拍手:表示你想要知道更多相關的內容!
「30下」拍手:手應該會有點痛,但還是歡迎繼續拍。
按下「Follow」,追蹤我或我的專欄,將為您定期提供更好的文章!

--

--

Kevin Wu
流程駭客|打造實用數位管理流程。

https://processhacker.pro|熱衷各式流程,SCRUM、目標管理、專案管理、企業發展、職涯發展等議題;Notion、Airtable各式數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