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習慣] 法則三:讓行動輕而易舉

Bowen
儲思盆 | Pensieve
Sep 5, 2021

此篇會繼續介紹原子習慣的法則三:讓行動輕而易舉

大綱

  1. 精通習慣由重複開始,而非完美
  2. 最小努力原則
  3. 如何運用兩分鐘法則停止拖延
  4. 如何讓好習慣變得無可避免,讓壞習慣不可能發生

精通習慣由重複開始,而非完美

紐約電影攝影班的教授嘗試了一個實驗,將班上學生分成兩組,左半邊被歸類成量組,成績會取決於作品的數量,交100張得到A,90張得到B,右半邊被歸類則質組,學生只需要交一張照片,但如果要拿A,這個作品必須近乎完美

到了學期末,教授非常驚訝,最傑出的照片都來自於量組,整個學期,這組的學生忙著拍照,嘗試不同的構圖和燈光,從錯誤中學習,在創作百張作品的過程中,學生精進了自己的技術。

與此同時,質組的學生則坐著思索完美,除了未經證實的理論和一張平庸的照片,沒有太多努力的成果可供展現

嘗試找到改變的最佳計畫,往往讓人綁手綁腳:最快速的減重法、最棒的健身方式、開創副業的完美想法。我們太執著於想出最棒的作法,到頭來根本沒有著手去做。

這種狀況為:啟動與行動之間的差異。

啟動時,往往在計畫、制定策略、學習階段,這些都是好事但無法產出結果

行動則是可以產出結果的行為。

為了想寫的文章構思了二十個想法,是啟動,實際坐下來寫一篇文章,是行動

搜尋更棒的飲食計畫且閱讀相關書本,是啟動,實際上吃了健康的一餐,是行動

(但工作例外,需要先清楚怎麼做,在實際行動,所以這裡指的是培養”新的習慣”的方法)

啟動常常會讓我們感覺有所進展,卻不必冒失敗的風險,但實際上,常常會變成拖延的開始,故想要精通一個習慣,開始實行就對了,這就是行為改變第三法則的第一個重點:開始重複實行就對了

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而非時間

在習慣的養成中,透過不斷重複,一個行為會漸漸自動化,大腦的結構會為了更有效執行那個行為而改變,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增強連結,每一次重複都強化細胞間的信號傳遞,神經連結變得更緊密。

  • 音樂家的小腦,對於拉小提琴、鋼琴等,肢體動作特別重要的部位會比非音樂家的大
  • 數學佳的下頂葉裡有比較多的灰質,那在運算與計算中扮演要角,越資深、經驗越多的數學家,灰質越大
  • 計程車司機的大腦,掌握空間記憶的區域:海馬迴,比不是計程車司機的人大的多

有趣的是,計程車司機退休後,海馬迴也會跟著縮小,就如同身體肌肉會因為重訓而變大,沒有運動之後而萎縮

當學習一個新語言、新知識、或執行不熟悉的動作,會讓人覺得十分困難,因為每一個知覺通過的管道都尚未建立,然而,透過頻繁的重複開出一條路,困難就會隨之消失,這些行為就變得自動化,每重複一個行為,你就活化了跟那個習慣有關的神經迴路。(學習如何學習也有提到相同的事項)

正因如此,拍了一堆照片的學生精進了技術,光想著拍出完美照片的學生卻沒有,一組主動實行,一組被動學習,一組行動,一組啟動,導致了最終的結果。

作者最常聽到的一個問題是:「要花多少才能建立一個習慣」,

但其實這個問題應該變成:「要花多少次才能建立一個習慣」,也就是說,要重複多少次才能讓一個習慣自動化

要養成一個習慣,必須去實踐,要讓實踐發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遵守行為改變第三法則:讓行為輕而易舉

最小努力原則

能量是珍貴的,大腦的設定就是盡可能的節省能量,人類的天性是遵循最小努力原則:在兩個類似選項中抉擇時,人類請像選擇花費最少力氣的選項

如果你想要健身,目標是一天坐一百下伏地挺身,這可是很大的能量,前幾天可能會受到激勵,而興致勃勃的坐,但幾天後,如此巨大的能量耗費會讓人感到疲憊,相較之下,一天做五下伏地挺身,所花的能量很低,而後者更容易養成習慣

填滿日常生活的多數行為,就會發現幾乎都是用極低的能量執行:滑手機、看email、看電視等習慣之所以能竊取我們這麼多時間,就是因為他們幾乎不需要花費任何心力。

某種意義上,習慣是達成目標前的障礙,

  • 節食是得到好身材之前的障礙
  • 寫日記是思緒清晰之前的障礙

你真正想要的並非是習慣本身,而是習慣帶來的結果。

讓行動輕而易舉的概念並非是叫你只做容易的事,而是要你盡可能讓「做那些長期下來會有回報的事」這個行動變得不費力

如何用更少力氣成就更多

減少與習慣相關的阻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環境設計,例如,決定實習新習慣的地點,最好挑選每天就會經過之處,能融入生活動線的習慣比較容易養成。

要是健身房在上下班的路上,你就比較容易去健身,因為順路停下來不會為本來的生活方式增添太多阻力,相反的,如果健身房不在通勤的路線上,就算只差幾個街區,你也會變成特地去健身

我們太容易在高阻力的環境中執行一個習慣

  • 試圖在跟朋友出去吃晚餐食,遵守嚴格的飲食規則
  • 試圖在亂成一團的家裡寫一本書
  • 試圖一邊使用手機,一邊專心工作、讀書

日本的電子大廠在1970開始使用這法則,達到精實生產

在生產過程中移除各種浪費:重新設計工作空間,讓員工不必浪費時間轉身拿取工具

到了1980年,美國工人組成一台電視機的時間是日本工人的三倍

作者稱之為減法的加成作用,日本公司找出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阻力(就如同第一篇文章提到的英國自行車教練),然後消除,而當日本公司減去浪費的經歷,顧客數量跟收入就增加了。

這也是整理可以讓人感覺良好的原因之一:進展的同時,也減輕了環境施加在我們身上的認知負荷。

最容易讓人養成習慣的產品,你會發現這些商品或服務最擅長的就是減少生活中的阻力、麻煩

  • 外送app減少出去買餐點的麻煩
  • 共乘服務減少穿越城市的麻煩
  • 約會軟體減少社交介紹的麻煩
  • 通訊軟體減少寄信的麻煩

成功的公司的產品會盡可能的消除、簡化、自動化更多步驟:減少每張表單上的欄位、減少設立帳號所需要的滑鼠點擊次數、讓產品的使用說明淺顯易懂、讓顧客需要做的選擇更少

而蘋果正是這類的佼佼者,類型少,顧客就減少能量的消耗,更容易快速決定下單

習慣的打造關鍵是設法減少與好習慣相關的阻力、增加與壞習慣相關的麻煩

如何設計環境呢?

  • 想要畫更多畫?把繪畫工具放在桌上,隨手可取得的位置
  • 想要多運動?提前準備好運動衣服、鞋子、水平
  • 想要飲食更健康?利用週末切好大量蔬菜、水果,放進容器裡,這樣一來就能在週間輕易取得可供實用的健康食物

也可以反轉這個原則,讓壞習慣變得困難

想要減少看電視的時間?

每次看完電視就把插頭拔起來,並規定自己在大聲說出想要看的節目名稱後,才能把插頭插回去,這提供足夠的阻力,讓人不會不假思索的看電視

更進一步的,每次看完電視除了拔插頭,也取出遙控器的電池,下次看電視時又得多花十秒。阻力越多,形成習慣的可能性就越低

想要專心看書、工作?

就把手機丟到抽屜、另一個房間,移除自己的視線,就不容易一直被手機提示

想像一下,生活在一個經過設計而讓好習慣輕而易舉、壞習慣無比困難的環境裡,數十個小改變累積起來的影響有多麼巨大

如何運用兩分鐘法則停止拖延

習慣就像上高速公路前的匝道,會將你引導至一條路線,還來不及反應,你已經快速往下一個行為駛去。比起開始做一件不一樣的事情,繼續做本來正在做的事情比較容易。

本來是要看手機「一下下」,結果二十分鐘後,你仍然死盯著螢幕,

作者的生活中,每天傍晚總有一個小瞬間,決定接下來整個晚上的樣貌:老婆下班走進家門後,我們不是換上運動服前往健身房,就是在沙發上點印度菜,看friends影集

每天總有幾個瞬間,會再之後帶來巨大的影響,這些小選擇稱之為「決定性瞬間」:

  • 開始寫作業或拿起電玩搖桿的瞬間
  • 要看電視或者出去運動的瞬間

運用兩分鐘法則:新習慣的開始應該要花不到兩分鐘

  • 每晚就寢前閱讀⇒ 讀一頁
  • 做三十分鐘瑜伽⇒拿出瑜珈墊
  • 用功讀書⇒翻開筆記
  • 把洗好的衣服摺好⇒摺一雙襪子
  • 跑三英哩⇒繫好跑鞋的鞋帶

重點是讓習慣容易開始,誰都可以做到靜心一分鐘、讀一頁書、摺一件衣服

這是一個強而有力的策略,因為一旦開始做正確的事,要持續下去就比較簡單。

人們常常覺得讀一頁書、摺一雙襪子沒什麼好興奮的,但重點不是做一件事,而是掌握「起頭」的習慣,不要一開始就企圖打造完美的習慣,應該先從做容易的事,持續的做,要先標準化,才能最佳化,你無法改善不存在的習慣

待你掌握起頭的技巧,這兩分鐘就成了開啟一個更大慣例之前的儀式,這不僅是讓習慣變得容易的訣竅,也是精通困難技能的理想方式,越是把一個過程的開頭儀式化,就越有可能進入成就大事所需的高度專注狀態。

  • 每次健身前都做一樣的暖身運動,會更容易讓自己進入顛峰表現的狀態
  • 遵循同一套創作儀式,創作這件困難的差事會隨之變得容易
  • 養成關閉電源的習慣,每天晚上在合理時間上床睡覺就變得比較容易

你也許無法將整個過程自動化,但可以讓執行第一個動作變得不假思索,讓習慣容易開始,其餘的會自然開展。

而且,這種策略之所以有效,因為他強化見了你想要建立的身分

如果你每天看一頁書,你會把焦點放在從不錯過讀書的那種人

幾乎所有較大的生活目標都可以改造成兩分鐘的行為

  • 我想要長壽與健康→我需要擁有好的體態→我需要運動→我需要換上運動服
  • 我想要變成晨型人→每天晚上十點前到家→每天晚上十點前關掉所有電子裝置→每天晚上十點前躺到床上→每天十點前熄燈→每天清晨六點起床

如何讓好習慣變得無可避免,讓壞習慣不可能發生

作者發現自己一有空閒,就會被社群媒體吸引,毫秒的無聊就能讓我拿出手機,我們很容易把這些小小的分心美化成「休息一下」,但長久累積下來,會變成嚴重的問題。「只要在一分鐘」的心態會阻止大家去做任何的事

因此作者在寫這本書的那一年,試驗了一個新的時間管理策略:作者的助理每週一會改掉作者所有社群媒體帳號的密碼,讓作者無法登入,週間都能不受干擾的工作。助理會在週五時把新的密碼寄給作者,讓作者能在週末時盡量享用社群媒體

結果很驚人,作者在第一個禮拜就發現自己根本不需要如此頻繁的用社群媒體,就更有時間去處理較有意義的任務。

作者正是用了承諾機制來擺脫壞習慣,增加執行壞習慣的難度

承諾機制是用當下的選擇來控制未來的行為。例如,

  • 把自己的遊戲帳號砍掉,避免未來又繼續沈溺
  • 買插座定時器,每天晚上十點,就會切斷路由器的電源
  • 在外吃飯時,要求服務生將一半的食物打包,避免自己每餐都吃過量
  • 如果覺得要讓身材變好,就報名瑜伽課程並提前付款
  • 對創業有興趣,就寫email給尊敬的企業家,約好打電話諮詢的時間

待行動的時間一到,若想放棄,唯一的方法就是取消,既耗費心力,還可能浪費錢

因此關鍵在於改變任務,讓違背好習慣比開始執行好習慣更花力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