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HEF 設計分享會 】產品設計師的進化之路:官方筆記(下)

Kathryn Wang
iCHEF
Published in
9 min readAug 17, 2023

--

原本我們只有規劃一場分享會,沒想到在社群發出報名問卷後,得到了比預想還要大很多的迴響,有不少聽眾都提到希望加場!經過臨時討論,我們也決定加開場次,而加開場獲得的 NPS 淨推薦值 是 58 分。

這次到場人數比首場多了快十位左右,跟首場相比,提問方向有明顯不同,似乎聽眾們大多處於 Mid-level 和 Senior 的階段,對我們來說是個很新鮮的體驗,可以觀察到各個職等主要關注的問題是什麼。

本文一樣會紀錄我們對這些問題的回應,如果你還沒看過首場 Q&A 筆記,歡迎點此觀看 ▼

以下問題的回答者為:Kat (Mid-level Designer) 和 CC (Lead Designer)

一、iCHEF 相關制度與文化

Q1:iCHEF 是使用 OKR 還是 KPI? 要不要制定個人的 OKR 呢?

🔸 Kat:我們是使用 OKR,每個人也都會自己制定自己的 OKR。我們設定 OKR 的目的不在於你要完全 100% 達成,而是要學會為自己的成長負責。知道自己還需要加強哪些部分,以設定相對應的目標。

當然,過程中也會跟自己的 Mentor 討論,確認 OKR 的難度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再三確認設定這個 OKR 的目的為何、OKR 的實際驗證方式等等。

🔹 CC:在 iCHEF 每半年績效考核結束後,大家會重新制定個人 OKR 。OKR面向會分成兩個,第一是與團隊 OKR 相關。第二是與個人下一個職等、成長方向有關,這個部分大家通常會根據績效考核的回饋來制定。我們經常使用的 OKR 架構為:

  • Objective:目標須明確清楚且簡短,請勿一個目標有兩個維度(例如提升個人決策品質與整理資訊的能力),因為這樣很難設定關鍵行動,且容易失焦。
  • KR:可量化且明確的行動,例如:舉辦一次 iCHEF 外部設計分享會。
  • 檢視方法與頻率
  • 驗證結果
  • 與職等相關的連結
  • 進度

Mentor 在引導 Mentee 制定 OKR 時,最常問的問題是:

  1. 為什麼想要達成這個目標?
  2. 目標與 KR 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3. 是否與你工作或個人成長直接相關?
  4. 請考量半年內可以完成的 OKR。

如果 Mentor 發現 Mentee 設定的 OKR 太過簡單,通常會提醒 mentee 增加挑戰性的 OKR。以上提供給各位參考。

Q2:iCHEF 在面試 Junior時,看重什麼能力,以及建議在履歷及作品集內放入什麼內容?

🔸 Kat:比起專業能力,其實我們更看重文化契合度 (Culture Fit),因為我們希望找到的人是有自主積極性的、具有成長心態 (Growth Mindset),可以為自己的專案與任務負責、看重自己的成長,也能順暢地與團隊溝通合作。

至於履歷和作品集該放什麼內容,這是一個大哉問,有太多細節可以談了。你可以先問問看自己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有什麼地方是你特別擅長和突出的?你接下來想成為的設計角色是什麼?你有哪些經驗可以證明你能勝任這樣的設計角色?

Q3:好奇 iCHEF 為何會想要對外辦分享會活動?對 iCHEF 來說好處是什麼?

🔸 Kat:對我們來說,可以了解到目前市場上的設計師們,普遍遇到的問題是什麼,思考 iCHEF 能夠提供哪些幫助?希望能給予設計師們啟發和交流的機會,當然也希望能藉此讓大家認識和熟悉 iCHEF 的設計文化。

二、職涯發展與晉升

Q4:身為公司裡面 junior 的角色,但公司沒有相對應明確的晉升標準或評量,該如何推進自己的職涯晉升或者 review 自己的能力?

🔸 Kat:你可以想想看,你是想要在這間公司內晉升,還是放眼你的整段職涯,透過轉換到其他公司的不同職等來晉升?如果一間公司沒有明確的晉升制度,那確實很難用客觀的標準來評估自己的能力。

如果你想 Review 自己的專業能力,可以參考看看使用者體驗五要素,評估自己對這五要素的掌握程度為何,網路上有很多可參考的文章。

🔹 CC:其實每一個專案都是檢視自己能力的大好機會,不免俗的在做設計時,一定會有盲點,此時你最需要做的就是驗證與交流自己的解決方案。

驗證與交流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易用性測試、快速測試、啟發式評估法、Design Review 等等,透過這些交流,你可掌握自己的能力程度,不停的練習與失敗,你會發現自己有所成長。

Q5:好奇 iCHEF 內部會透過什麼方式來評估一位 junior/ mid-level 設計師職級可以往上晉升?

🔸 Kat:每間公司的職等劃分還有晉升機制都不同,所以 iCHEF 的方式不一定能適用於你現在所處的環境,僅能作為參考。我們每半年都會有一次 Peer Review,如果有達到規範標準,就能成功晉升。

  • 專業態度 Review:和你合作過的 PM 和工程師等角色,會評估你的專業態度,簡單來說就是你對自己負責的任務有沒有積極主動、自主自律。
  • 專業能力 Review:設計師們會評估你的專業能力,面向很多,包含你的探索與驗證能力、設計傳遞能力、專案規劃能力等等,需要舉出具體事例來說明為什麼有符合或不符合這項能力。

Q6:Junior 要怎麼判斷要不要繼續待在這間公司?例如沒有機會接觸到 2C 的產品,但想碰碰看是不是可以考慮離開?

🔸 Kat:沒有人規定你要在一間公司待多久,所以如果你認為你想發展的成長方向跟公司的產品方向不相符,就可以嘗試轉換到其他公司,只要有想清楚自己為什麼想接觸 2C 產品就好。思考它有什麼特點吸引你?一定要透過接觸 2C 產品才能滿足你的需求嗎?而且 2C 產品類型很多,需要想清楚自己是受到哪類型的 2C 產品吸引。

三、專業成長

Q7:想請問剛剛有提到對自己復盤,但可能自己也不知道哪邊有問題,有自己的知識盲區,身邊也沒人可以提點,看了書本知識不一定能理解與落地,這邊有相關的經驗或建議可分享嗎

🔸 Kat:我很喜歡這個題目。哲學的根源就是質疑和好奇,有很多事是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唸起來有點繞口,不過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是完全未知的知識領域,那我們也難以探索起,所以我會從「模糊的」知識領域切入,也就是說那些我們似懂非懂,已經在接觸、但還沒有完全熟悉的部分。

至於你說看了書本也不一定能理解與落地,我不太確定你實際看的書本是什麼、閱讀方式是什麼、落地情境是什麼,但通常有一種情形是,這個知識可能離我們還太遠了,就像我們遇到外星人一樣,他們可能是更高維的生物,所以以自己現在的程度來說,一定難以理解。所以建議可以從「比目前能力範圍超出一點點」的書本開始閱讀。

🔹 CC:去參加讀書會。

Q8:有提到資深設計師的關鍵特質是敏捷、彈性跟設計品質高與穩定,想細問設計品質高且穩定該怎麼認定?

🔸 Kat:所謂的品質跟穩定標準有很多種,有較為通則的標準,例如 UX Law10 Usability Heuristics for User Interface Design 等等,也有較為特定的標準,例如針對每個產品或專案制定產品策略。而穩定也不單是指能力上的穩定,心理狀態上的穩定也很重要,讓自己在面臨壓力與混亂的情境時,也能有一套應對方式,這就很仰賴長期且深層的自我探索了。

🔹 CC:關於「設計品質高且穩定」,有經驗的資深設計師拿到專案後,他會在資源限制下,根據商業目標,規劃專案的體驗目標與設計原則,並與團隊討論,除了完成符合該專案目標下,同時也會考量到對產品團隊與專業團隊都會影響到的設計細節,而非做一個暫時性的解決方案或元件,遺留毒物給後續接手的設計師。

四、Mentorship

Q9:想問公司內沒有 mentor 的話建議用什麼方式找 mentor?

🔸 Kat:第一步是先想想看你想找的 Mentor 的目的是什麼,才能判斷誰才是合適的對象。例如你想了解海外求職,就要找有相關經驗的設計師。

第二步是透過 Facebook, LinkedIn, ADP List 等管道,找尋你信任且對方是樂於分享和助人的設計師,有不少設計師現在也有提供單次諮詢服務,可以透過單次諮詢先了解對方的談話與引導風格。

第三步是清楚向 Mentor 說明你希望對方能提供你什麼樣的協助。關於更多找 Mentor 的細節,也很推薦閱讀 UX Stone 的這篇文章

Q10:前一陣子自己有兼任 mentor 的角色,發現mentee 們都對於自己的能力感到遲疑、比不上別人,對未來各種不確定性感到擔憂跟害怕。想問 CC 身為一位主管,面對這種狀況會如何引導?如何幫助摸索與發展他的底層能力?

🔹 CC:通常我會先透過「專注的傾聽」與「不帶批判性的提問」,掌握 Mentee 的真實狀況跟個性,陪同探索其行為的背後關鍵因素,因為每個人恐懼的成因都不同。

Mentoring 是個長期的探索與陪伴,通常問題的成因非常複雜,並非可以馬上發現並獲得改善,因此我也會隨時提醒 Mentee 慢慢來,建立他的安心感。在每次的 1-on-1,透過當下發現的問題,提供多角度的思維,共同討論他想要達成的目標(或解決的問題),交流彼此的經驗,並提供建議,讓 Mentee 回家嘗試練習,下次一起討論成果。

我不太建議直接一次問診抓藥,瘋狂的塞一堆建議,對方反而會失去方向,容易造成反向效果。

過去曾遇過資淺的 Mentee,一直覺得自己不如其他資深夥伴,我當時採用的方式,是引導他看清事實背後的真相(盤點資深夥伴與自己的經歷、付出的努力),並且請他思考他自己的特質與優點,邀請他盤點現實環境的需求,與他規劃想要優先達成的目標。

因為每段 mentorship 的關係都是獨一無二,所以我只能先就原則性的方式提供回答。

感謝看到這裡的你!

其實有很多答案是無法外求的,就像李小龍說的:

我無法教你什麼,只能幫助你探求自己,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也就是說,你可能會需要實際去跟團隊溝通、需要多跟自己對話以更了解自己、需要實際在嘗試中發現關鍵要點。我們也不可能經歷所有種類的公司文化跟產品,所以提供的回饋也只是其中幾種觀點!

就像設計一樣需要不斷探索與迭代,期望大家也能套用這樣的設計思考方式在自己的生涯與職涯上。

🔗 iCHEF Yourator|最新職缺都在這裡
🔗 iCHEF Medium|不定期分享設計文章
🔗 iCHEF Q 報|最真實的團隊幕後記錄

--

--

Kathryn Wang
iCHEF

先好好過生活,才能好好做設計🌞 ig: @read_and_re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