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面設計的空間認知 (下):設計案例

Chris Chen
Motion In Interaction
8 min readJul 2, 2016

(譯者:承接著上篇 介面設計的空間認知 (上),在下篇會作者會分析一些設計案例,讓大家更了解這有點抽象的主題。)

介面空間設計:Scorekeeper

雖然 Scorekeeper 看起來很像未完成的原型,但因為單純的功能,顯得非常實用。 與其讓使用者從一堆選單中挖出功能,利用視覺設計,將各種功能獨立強調。將次要功能藏到更深一層,簡化複雜度。但當使用者切換到這些次要功能時,那順間,它們看起來又跟主功能一樣簡單明瞭。

Tinder

Tinder 是一個以模擬卡片式互動出名的 APP。在上方的畫面中,可以看到它利用Z軸的深度,模擬無限堆疊的卡片。 只要輕鬆用手勢往右邊滑,就代表中意的對象,往左邊則是謝謝再聯絡。同樣的操作也可透過,下方的愛心與取消按鈕完成,藉此暗示左右兩邊空間所代表的意義。

而這種卡片式的物理動態行為,我們在真實世界中並不陌生。

Tinder 將次要頁面藏在左右兩邊的橫向空間。當我們左右滑動整個畫面時,畫面的內容會依據上方導覽列進行切換,在這滑動過程中,我們會產生清楚的空間動線,進而使我們產生了空間概念。

不知是否巧合,與你配對成功的對象的聊天頁面,被配置在主畫面的右手邊,恰好就是你選擇中意對象卡片的那一邊。

Tumblr, iOS

另一個知名 APP,Tumblr 則是透過下方五個選單按鈕(Tab Bar),就可以切換畫面上的內容。從這樣的操作,可以想像有台攝影機拍攝正拍攝你所看到介面,而下方選單(Tab Bar)則是常態貼黏著這台攝影機前面。雖然我們在切換畫面時,並沒有像 Tinder 那樣看到 X 軸的移動過程,但透過下方的五顆按鈕相對位置,還是會使你產生些微的空間感。

從這個鳥瞰圖可以發現因為他簡單的結構促使我們使用上不容易迷路。這樣的標籤欄(Tab Bar)型式是常見的設計,像是知名 Instagram, Twitter, Foursquare等等都使採用這樣的方式。

這些設計手法都是常見的。

Tumblr 的編輯模式是另一個值得我們分析的案例。當你點擊他在選單上的藍色鉛筆時,會有一個臨時視窗從下往上彈出,此時你只有兩種選擇,選擇你要的上傳的類型或是離開。 這個入場動畫,讓臨時視窗看起來好像已經存在 Z 軸空間,只是暫時被放置在螢幕下方,而當我們取消它時,它則是向下退回。在這臨時視窗上點擊一個物件,此時視窗會在 y 軸移動,並往左帶到你想要新增的物件,整體的互動讓人感覺,就像個生產線上的輸送帶。

Tumblr iOS (left), & my rough, proposed change to simplify spatially (right).

唯一我不太滿意的地方就是,使用照片上傳時,該貼文的編輯視窗是常見的由左滑右,進到視窗內。如果我有機會可以改良的的話,我會傾向讓他從由下往上滑動,讓他維持一個空間維度,藉此降低使用者空間邏輯的負擔。

(譯者:稍微去使用了一下 Tumblr 新版,目前照片上傳,還是一跟作者所說的一樣,由左滑右進入,但是有趣的是。當我們只點選文字上傳時,他的介面進入方式卻是由下往上,有機會各位可以體驗看看,兩者是否真的有空間感上的差別。)

FACEBOOK 滑動關閉視窗

從上圖可以看到,在 Facebook 點擊照片時,會進入常見的燈箱效果,但仔細的觀察,其實是照片跑到前景,而原來的塗鴉牆在後面變得較模糊。當我們把照片撥開時,他不是離開畫面,而是退回到原來放大前的位置,同時間整個塗鴉牆便回到清楚的樣子。這是很扎實空間的設計範例。

考慮不周的空間設計

在拆解這些怪物案例的過程中,可使我們學到更多東西。

Spotify ,你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或許這是少數,一個非常錯亂的空間概念,但卻又非常受歡迎的軟體。如果要形容 Spotify 的介面空間感,我會說它就像是充滿線路的老鼠窩。不相信我說的,非常歡迎你在同一張紙上,畫出它每個介面頁面的進入點與連接。

I couldn’t come close to communicating this interface with a bird’s eye view, before getting lost.

Spotify 的使用者被過度暴露在,突如其來的幻燈片效果以及模糊影像,有事沒事就被埋沒在一堆列表裡。感覺就好像是,只為了執行一個簡單的東西,必須花費人生大半力氣。

或許你會感到很訝異,但如果我們仔細研究 Spotify 的快速開發文化,不難發現,在擁有 “眾多” 聰明才智的工程師與設計師小團隊,每團隊負責一小塊,就很容易產出如此龐大的怪物。這一切都是為了維持不間斷開發速度,而捨棄了整體概觀設計。

“我在蘋果工作的朋友寄給我 APPLE MUSIC 的使用者經驗規劃的小房間”

但嚴格來說,其他在雲端音樂領域的應用程式表現的也差強人意。像是 Apple Music 或是 Rdio 的介面設計也同等的悲劇,都只有一點點,甚至於,完全沒有把空間感考慮進去。

(譯者:在這 WWDC 2016,APPLE 發表了全新設計的 APPLE MUSIC,表現會如何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Facebook Paper

首先,我們不得不讚美 Facebook Paper 對於彈簧效果以及各種瘋狂動畫的點子,在手機螢幕上看起來酷炫極了。 該開發團隊總是有最酷的技術,並很熱心的開源這些技術,讓大家沒有極限的發揮,而極致的發揮總是最有趣,但卻也只能如此。就像是,把設計給小朋友的 iPad 互動故事書,重新組合,然後毫不保留地什麼都塞進手機螢幕。話雖如此,最後他們還是把大部分的彈簧效果,整合進 Facebook了…

永不停洩的滑動區域、不斷的彈跳、彈跳、彈跳、再彈跳。 酷炫的報紙折疊效果,幾乎所有的物件都可以被放大縮小,華麗的漢堡式選單。所有東西似乎都是為了動而動。用一段時間後,將會因這些動畫,開始對這介面感到疲乏,就是少了一絲絲的寧靜,讓使用者停下來認知自己身在何處。

它是玩過頭的最佳案例。

土耳其航空公司,艙內娛樂系統

這個案例非常明顯,我不太需要再解釋任何東西。

要怎麼做才能避免流程像蜘蛛網一樣呢? 其實就是適時將眼界拉遠,如前面提到般,拉遠眼界可以使我們專注在整體流程圖表上。越簡單的流程動向,能有效降低空間複雜度。

一些小提醒

  • 要小心運用幻燈片,滑動區塊,放大縮小效果,以及 “漢堡選單”,這些設計元件都帶有他們獨特的空間感。
引導出橫向空間感,但兩個頁面需要移動的距離比較大
一樣暗示著橫向移動的空間感,但卻不需要移動到粉行頁面。同樣的空間效果,卻不會讓使用者的眼睛跟著跑走。這是在 iOS 很常見原生效果。
Keezy Drummer 早期設定稿
  • 適時遠離電腦,開始使用繪圖本或白板畫出你的想法。別讓自己困在電腦像素裡面,多利用圖像來設計你的構想。

希望我已經提供足夠的資訊,讓你在設計時,把空間感納入思考裡。不妨試者打打電玩,讓自身然後穿梭在其中,學習裡面的空間感設計。又或者,馬上離開你眼前這台電腦,走到外面去,看看物理所帶來的真實世界以及觀感。這些東西代表著設計的 DNA ,也是我靈感萃取之地,同時也是我樂於付出努力創造的設計。

介面空間感,演講連結:

https://vimeo.com/147643797

如果對這題目有興趣的人可以直接聯絡作者:

medium@pasquale.cool, or write to me on twitter@pasql

此文章已獲得作者 Pasquale D’Silva 授權翻譯

原文出處:https://medium.com/elepath-exports/spatial-interfaces-886bccc5d1e9#.9vxvnuspq

原作者: Pasquale D’Silva

原作者 Spatial Interfaces 演講:https://vimeo.com/14764379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