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精準學習,當個聰明的學習者,將所學真正發揮功效

Mr.T
Mr.T • 塵思產品人
6 min readOct 14, 2018

人生很短,接收的資訊太廣,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到底該透過什麼樣的方式,讓「知識存摺」越累積越多,越累積越有用 — 「臨界知識」。

現在社會過度的海量資訊,造成人的判斷力下降、注意力下降,開始迎來「淺薄時代」,人云亦云,毫無獨立思考、批判思考的能力非常可怕。認為第一手接受的資訊就是對的,認為長古不變的說詞就是對的。可能很多人都遇到類似的問題,近期也很很多書希望針對這些疑問解惑:

  • 買很多書,看了很多,過了幾天幾週…我到底看了什麼
  • 買很多課程,聽很多音頻,下定決心改變…到了明天還是走回原路
  • 大家都在學這個學那個,我到底該從何開始,有種壓迫感

由於這本書很多人討論,就不對各種名詞深入解釋,希望輕鬆方式跟大家介紹這本書,尤其舉出些許生活案例。

適合誰

在看這本書時,很能結合自己生活中的所做所為,很貼近的可以反思與比較自己與作者思維的不同之處

  • 增加自己學習能力,真正記憶在腦海、運用於生活中的人
  • 知道如何做知識管理,成為學得巧的人,而非學得多但學不好的人
  • 將碎片化知識變成可以運用的知識體系的人

重點概要

一如既往,讓我們先來張心智圖看看這本書的概要,當然不是全書內容,僅針對個人有感的部分做整理。

臨界知識:深刻理解底層通用規律,將這些「不相干」的事情聯繫起來的,能夠利用這些知識的規律解決問題。

本書最重要的主軸,傳達給讀者這是什麼、怎麼學習、怎麼應用。

這就好像「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裡面講的,掌握知識體的關鍵,不是去學那什麼高深又變化的知識,而是這些學科的最基本理論,而這些理論的綜效更可以去解決日常生活的各種問題。

舉例而言,當我們在看國家整體的經濟蕭條,或許有些人會說大環境因素,或是政治因素。是不是也可以用經濟學的供需法則,或是心理學的賽局效應去解釋這些大哉問呢。這說起來有點玄,但的確如此,我們忙著學著更多的工具與技巧,還不如深刻理解最基本的知識,廣泛的運用在不同層面,或許才是最快的捷徑。

綠燈思維:學習接納新觀點,透過接觸新的觀點和知識快速成長。第一反應可以是:這個觀點一定有用,該怎麼用它來幫助自己呢?

心理學角度,人們遇到與過去認知不一致的新觀點時,會觸發習慣性自我防衛,認為是「威脅」,懼怕暴露我們想法背後的思維。

舉例而言,很多時候在做一件事情時,或許有人會說你這樣不行,應該怎麼怎麼做,實際而言,可能不該被別人的話語絆住,應該相信自己去嘗試不同可能,也有可能是他人不願接受不一樣的嘗試方式而對你說不。這常見於職場上對同事或對主管有新的提案時,人們傾向經驗法則,希望採取過去的方式或是以自己得觀點為主,扼殺了許多新創意。

最好的方式,區分「人」、「人的行為與觀點」,人是人,事是事,理性的角度區隔不同之處,更能廣納百川,接納不同的看法。

source: http://aep81.fr/club-adulte/smiley-adulte/

閱讀新習慣,讀得慢則是快,看得深是得學多。不再要求追求閱讀的數量,也不再要求閱讀的速度 — 結硬寨、打呆帳。

真正阻礙是不確定和恐懼 — 學習真的能夠學得快嗎?那麼多要學來的及嗎?常看到有人每年閱讀百本書,或許對某些人實際有用,但對某些人這反而是反效果 — 「知識阻塞」。

如同現在的習慣,每個閱讀兩本書看似很慢,卻對學習效果很大,反覆思考中書的觀點、作者的觀點,融會貫通希望傳達的知識,未來在閱讀相關書籍時,反而能更快也能更舉一反三 —「 打通知識的阻塞,實現融會貫通」。

承諾,不該被忽視每個小承諾,因為都是每個人對你的小小評價,積少成多,聚沙成塔。

履行每一個小承諾,即使你忘己人嘴包上說沒關係,也會在心底小扣分。第一方式是,答應別人的事情,第一時間記錄下來。第二方式是。不輕易給出承諾。確信有能力做到。

這在現今社會人人都是大忙人最容易遇到,常聽到「下次約你參加喔」結果不了了之、「我們就約XX時候見面」結果大忘記、「之後給你資料」最後還是沒給。諸如此類,想想你說過的話履行了多少,謹言慎行,每句話都是對個人品牌的評價。

注重每個當下的承諾,謹言慎行,話出必行

寫作,是很好的反思工具,尤其是日記、月結、季檢討等等。當你具備了不斷質詢、反思探索的成學習能力,在持續地發現和自我否定中,你的臨界思維會越來越可靠

真正阻礙我們的不是寫作,而是我們的懶惰。也不是拘泥於手寫,而是習慣。記得當初剛畢業,校友會會長送我一句話,記得每天的最後,要寫日記,思考「自己哪裡做得好」、「哪裡做不好」、「哪裡可以再改進」,想想後續幾年看到好多書的確也這樣講,當初持續兩年,終究是被懶惰打敗。

回想起來,這真是有用的方式 — 自己的生活就是本書,活生生的案例。透過不斷地檢討與反省,當下的回顧,或是過幾年後「再回顧」都是很好的教材。參加各種活動之餘,留些時間跟自己對話更為重要!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是來自年齡、經驗,而是自己經驗的總結、反思和昇華的能

source: https://kids.mdnkids.com/parenting/%E6%80%8E%E6%A8%A3%E5%AF%AB%E5%87%BA%E3%80%8C%E4%B8%8D%E6%B5%81%E6%B0%B4%E3%80%8D%E7%9A%84%E6%97%A5%E8%A8%98/

延伸閱讀

這本書很有趣的是,其實不斷提及很多書的基本觀點,以東方人的角度詮釋與實現。剛好之前也有分享過這些文章:

而關於此書內容,如想進一步學習,或許可以參考其他外部文章如下喔

結論

這本書多少會衝擊很多人的觀點,當然未必都是正確,需要自己不斷反思與驗證,思考應用在自己生活上會發生什麼化學反應,很建議大家可以輕鬆翻翻的自我成長書籍。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多拍拍手👏,讓我們多多互動。
1. [1個拍手]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2. [2個拍手以上] — 如果你希望看到類似的內容
有任何互動,歡迎寄信聯絡我:tianchen.tw@gmail.com

--

--

Mr.T
Mr.T • 塵思產品人

Someone who loves technology, design, business trend. To be a well-rounded person. Mail: tianchen.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