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覺得心理學的發現都是常識,那麼你是個非常幸運的人

對某些人來說,得來不易且珍貴的心理學「常識」

--

(先聲明這篇文章說的心理學研究發現多著重在社會以心理學,其他領域(e.g., 認知、臨床),就不在此文章的討論範圍內。)

無論是在課堂上或是生活中,我常常有機會和其他人討論最近讀到的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結果。但我也總是發現,對我來說很驚人的發現,對其他人來說,可能非常直覺,如同常識一般。他們的反應就好像是在說:「咦,這你不知道嗎?」或是「這需要研究來告訴你噢?」

在這篇文章裡,我會呈現兩個我自己當初看到覺得驚為天人的研究發現,接著在闡述我跟別人分享或是討論研究時,他們的反應,以及為什麼我會認為覺得這些研究結果是常識的人,是很幸運的人。

研究發現1 — 過度追求快樂會讓人變得不快樂

有一系列的研究發現,當人們非常重視快樂時,他們反而會變得不快樂。這種對於快樂的渴求信念甚至會導致寂寞、憂鬱以及躁鬱等等心裡健康上面的問題。後續的研究認為這群非常重視的快樂的人替自己設了太高的快樂標準,以至於他們總是達不到他們認為的快樂。而就算他們處在一個充滿快樂的情境之中,他們也常會覺得自己「應該要更快樂」,也因此在他們常常感受到空虛的感覺,拉開了他們與快樂之間的距離。(相關的研究或想法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這篇文章。)

當我讀到這篇研究的時候,我感到非常驚訝,因為我過去就是屬於那種非常重視快樂的人,甚至還覺得要重視快樂並追求快樂,我的人生才會有意義。

但是當我跟其他人分享,雖然不是每個人都知道中間的機制,幾乎所有人給我的反應都是:「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一昧的追求快樂本來就會不快樂啊。」

然後我心裡的OS就是:「不是!!」

雖然過去研究也有發現「文化」這個變項對於重視快樂會不會導致較差的心理健康之間扮演一個決定性的角色,但平平我們都是台灣人,為什麼對我來說,這樣的結果會使我大開眼界,對其他人來說只是普通常識呢?

研究發現2— 追求「想要」的目標比起追求「必須」的目標更容易

在給出我的回答之前,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例子。

有一列關於自制力(self-control)的研究發現,自制力本身並不是有限的資源。白話來說就是,在減肥的人有沒有多吃一塊炸雞,不是「能不能控制自己」的問題,是「想不想控制自己」的問題。後續的延伸研究也發現,當人們在追求一個他們「想要」(want-to)的目標,而不是「必須」(have-to)的目標時,他們會主觀上感到更容易,更少阻礙,也因此更容易達成。(對這部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這篇文章,或是更近期的這篇。)

相對於上一個例子,這個研究發現對我來說就不算太驚訝,甚至是有點直覺。同樣的,當我分享相關的結果給其他人時,大家的反應也和我一樣。但我相信,還是會有某部分的人的反應,會和我在讀到第一個例子時反應一樣:大開眼界。

所以究竟是什麼因素,讓我對於第一個研究結果感到意外,對於第二個卻不會呢?

對結果不意外嗎?你很幸運。

先說說我對於第一個研究例子感到意外的原因。國中的時候,我被一個同學介紹了一本,對我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基本上這本書就是在說人要一直保持快樂,因為正向的情緒可以為你帶來更多正向情緒,更多正向人際關係,以及更多正向的人事物。這本書甚至建議讀者,要將所有負面情緒全部剷除,只允許自己感到正向情緒。

看到這,可能有些人就開始覺得很扯了。沒錯!我現在回頭看也覺得就是很扯!

但我不夠幸運,沒人讓我知道這很扯。

我的家庭並不是一個很美滿的家庭,我們在家裡面並不會特別談一些心裡話。不會談困擾,也不會談快樂。於是當我在那時候在學校碰到霸凌的狀況的時候,那本書就像是浮木般的出現,是讓我可以撐下去的希望。

所以從那時候開始,我就開始不斷的試圖讓自己感受到快樂,避開所有會讓我不快樂的事情。我會刻意不聽悲傷的音樂,刻意不看難過的電影,刻意不讀催淚的小說。我只聽振奮人心的音樂,只看喜劇,只看勵志的書。

這樣的生活習慣的確一開始蠻有用的,那個霸凌我的人後來轉學了,我在學校也交到不少朋友,後來學業成績也還算不錯。一直到高中我都還秉持著這樣的信念生活,也順利進到我的第一志願(shout out to NTNU ENG!)。

我後來甚至買了這本書系列的中文+英文版,反覆閱讀與練習其中的技巧,由此可見我當初有多需要這塊浮木,以及這樣的思考框架對我的影響有多大。

這種毒雞湯一直喝一直喝,喝到我後來得了憂鬱症。(關於我荒謬的憂鬱症故事可以看這篇以及這篇。)

也就是差不多在那個時候,我讀到了關於重視快樂的研究,也因為和我長期以來擁有的信念不同,使我大開眼界。

當然我不知道其他人確切的成長歷程,但我有時會想,如果我在成長的時候,有些我信任的人能夠藉由他們的生命經驗告訴我這樣的信念對我不好,或許我也會成為幸運的一方,覺得這樣的結果是「常識」。

在其他方面,我卻是是幸運的一方。

可能也是因為那本書的關係,讓我變得很固執倔強。對於我想要的東西我就會拼命想要爭取,不僅如此,我會在追求的過程裡面很重視我的感覺,也就是這個目標要讓我感到很快樂,我也要在追求過程裡面感到很快樂,我才會願意繼續花心力下去。

剛好我本人就是書蟲nerd,所以我就花了許多時間在唸書上,也才可以順利進到我想念的科系。

同時,因為我家人對於我做的選擇並不做太多的干涉,所以我的目標都是我自己決定的「想要」目標,而不是他人為我制定的「必須」目標。這也是為什麼我後來讀到相關研究的時候,並沒有覺得太意外的原因,因為這和我的生命經驗相符。

但試想,若我在追求目標的時候,一直以來都是在追求「必須」目標,我並不會知道追求「想要」目標是比較容易達成的,又或是若我沒有相信我的能力,我可能會覺得自制力就是有限的,我可能就只能做這麼多,其他的是超出我的人體極限的,因此畫地自限。

結論是,我認為那些會覺得社心研究是常識的人,是非常幸運的人。他們可能從小就知道要透過什麼樣的方式來追求快樂才會真的快樂,他們可能從小就被教育要怎麼樣選擇目標並追求目標才能夠達到。

當然,還有許多不同的例子可能更貼近大家的生活,比如說該怎麼樣經營親密關係,怎麼樣照顧好自己的心理狀態與調適壓力等等。

對於某些幸運的人來說,或許這些研究成果真的是常識,但對於其他沒那麼幸運的人來說,那些是透生命經驗才能夠慢慢累積獲得的,得來不易的知識。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拍手(最多可以50下)以及分享給予支持🥺🥺🥺。

有任何想法也歡迎留言或是來信(chenweifelif@gmail.com)討論,也歡迎追蹤我的IG專頁@lets_psych_it_u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