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TIFA Christian Rizzo《家》:這裡都是我們的家

王新茜
Present! by Sloane Wang
6 min readApr 2, 2019
寫於2019.04.02

3 月 29日晚上看了Christian Rizzo《家》的首演,在兩廳院粉專訪談影片裡的他,真是討喜。Taipei Times以「在舞蹈和世界中找到家」(Finding a home in dance and in the world)為題,寫了一則演前新聞,我越看越期待。《家》這個命題是複雜卻有趣的。從以前只有「大家庭」、「小家庭」,到現在我們有各種不同自定義的「家」;而有了一個屋子的「家」,就代表有了一個「家」嗎?

圖╱ France 3 Régions

燈一暗,我們看見一位舞者站在舞台左側,上方有巨大的霓虹管裝置。它稍後一亮起,直接讓我聯想到新開幕的臺南美術館,結構、顏色都十分相像。從一人、到多人,舞者反覆旋轉、抖動,較少跳躍。編舞的安排讓不同的舞者擁有不同的組合,每個組合之間,也各有些微不同的肢體變化。

臺南美術館二館。攝影╱王新茜

舞台的右側,有一座小沙丘。舞者在經過時,都刻意繞開。我真的正想:它真的很擋路耶!一位舞者跑過去,拿起長長的鏟子,開始揮灑沙子。他使盡力氣,除了擴散整個舞台範圍,更讓其餘舞者在塵土裡舞動。當上方是一個具有科技感的裝置,反覆發出摩擦聲音時;

地面的人們髒兮兮但暢快地以身體說話。現代與質樸直面碰撞,但卻不會突兀呢,反而有機又自然。是不是這一群人在未來生活的新星球上,建築全新的家園?

《家》是非常抽象的。它並沒有實際且具象的故事架構,也沒有許多可以去解析意義的象徵。我其實是看不太懂、搞不清楚狀況的,非常迷茫。而霓虹管裝置的聲響頻繁地出現,讓我有點焦慮;又當十多位舞者都在舞台上奮力舞蹈時,上面的龐大裝置,讓我覺得在我眼前發生好多事,有點負荷不來。

走出戲院的我好迷惘,我真的不知道剛剛我看了些什麼,我覺得我看不「懂」。我在我的Instagram問了一個問題,「看懂一場表演很重要嗎?」73 % 的人認為不重要。我以前也覺得不重要。我覺得在過程中你「感受」到了什麼;這個表演帶給你什麼才是關重要。但是,演前導聆其實也是奠基在看懂一場表演是重要的基礎上所以舉辦?那如果看「不懂」,又要如何感受?

一個朋友回覆我她的老師、作家郝譽翔說的:「我們太執著於從中找尋意義。」;知名舞蹈評論家Deborah Jowitt也在文章「Beyond Description: Writing Beneath the Surface」中提到-

「在尋找舞蹈可能的涵義時,不要忘記它呈現的或是看起來的樣子。」

我正在寫這些文字時,反覆思考這個作品與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好像不懂又不是那麼重要。而且,在書寫的過程中,混和當下的生活,我好像又看懂了一些。

那天從戲劇院回家,我在家樓下看到一輛卡車,上面寫著「靈堂布置公司」。我走上樓問爸爸,「你知道發生什麼事嗎?」後來知道,那是住在一樓的鄰居婆婆過世了。從那個晚上開始- 只要到家,打開一樓鐵門、走上我們家的 4 樓,甚至在家裡玄關,都有那揮之不去的燒香味。以為每個「家」都很遠嗎?不。我們距離很近。這裡都是我們的家。

後記:

看完表演的隔天,我到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參加實習生的教育訓練。總監王孟超說:「表演是短期的發光發熱,請記得你身邊的人美麗的地方。」聽完之後,非常感動,打在這裡分享。

另外再分享一件事:每天看紐約時報的舞蹈版,已經成為我的習慣一年了。其中,我非常喜歡作者Siobhan Burke。她曾為一位舞者;她的評論聚焦在性別關係,我深受啟發。(推薦這篇,這是我關注她的開端:

兩個月前,她開啟新的電子報計畫-Danceletter,每兩週一封寄到訂閱者的信箱。( https://danceletter.substack.com/)

她寫她看的演出、寫評論的幕後花絮、最愛的推文。看她的信,變成我生活中極為期待的事。

4/1的第 6 封電子報,她寫道她參加了一場關於舞蹈評論的研討會。著名的評論家Elizabeth Zimmer說:

「人們看評論是因為他們喜歡看。你想要給他們的是關於你所關心、在意事物的有趣文字。」(People read reviews because they like to read. What you want to give them is interesting writing about something you care about.)

如果你喜歡,幫我拍拍手:)

看更多臺灣國際藝術節:

| 2019TIFA《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理所當然」的警訊

| 2019TIFA NSO歌劇音樂會《托斯卡》:有多愛?

| 2019TIFA 黃翊工作室+《長路》:我們唯有時間

|2019 NTT-TIFA 德國萊茵芭蕾舞團《馬勒第七號》:讓不完美帶我們向前走

|2019TIFA 米洛.勞《剛果裁決》:大屠殺時,你在哪裡?

For further contact: shinchangwang@gmail.com(或是可以到IG上看看社群媒體上癮、FOMO的我)

*此篇表演票券由兩廳院目擊者計畫青年看戲大隊提供。

--

--

王新茜
Present! by Sloane Wang

1999 年生,一個沒有繼續當記者,但仍相信書寫靈光的新聞系畢業生。 曾居美國肯塔基,現居她又愛又恨的臺北。sloanewangg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