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然不足夠

高德拉特博士「限制理論」四部曲的壓軸之作。

Hzgua
誌瓜筆記
8 min readMar 4, 2020

--

簡介

《仍然不足夠》是高德拉特博士介紹 TOC(限制理論)的四部曲中最後一部小說,相比前三集《目標》《絕不是靠運氣》《關鍵鏈》有著較大的區別:首先,傳奇的優尼公司並沒有在這次的故事中出現,討論的類別也從「工廠生產」、「公司策略」與「項目管理」轉變為「ERP 與 TOC」的互相結合。

《仍然不足夠》一書仍然保持著高德拉特輕鬆敘事的筆調,以 ERP 公司為起點,介紹 ERP 運用的困境。全書沒有太多高深的理論用詞,劇情轉折也相當深入人心,但書中對於 TOC 的實際運用就沒有《關鍵鏈》一書中那樣豐富,接下來我會以書中提到的觀念與主旨進行介紹。

內容討論

起點是ERP

ERP 中文稱作「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簡單來說,就是將一間公司的管理層面分為「工程數據」、「生產」、「項目」、「客戶服務」、「物資」與「財務」管理,並且將各個面向轉為數位化的模塊,以實現為企業決策層以及員工提供決策運行手段及管理的平台。那 ERP 給予了高德拉特博士什麼啟發以至於寫了《仍然不足夠》一書呢?

我們從本書的導讀可見一班。

每年我的部門花那麼多錢搞 IT,到底有沒有為公司帶來效益?我會堅定地回答:毫無疑問,當然有,怎麼可能沒有?出報表的速度快了,員工在更短時間內或得更多資料……。但如果你再追問,這些效益能否用公司多賺的錢來衡量?換言之,公司所賺的錢中,有多少是真真正正由於安裝了新的電腦硬件或軟件而帶來的?而這個錢與已花在 IT 上的錢,成不成一個合理的比例?面對這一連串問題,我只能啞口無言。

本書的導讀是目前高德拉特機構的區域總裁羅鎮坤所寫,在他投身於 TOC 的事業之前,他的專業是信息技術,曾經擔任幾家大企業的電腦部主管。在導讀中,羅鎮坤清楚的點出了本書要探討的主題:企業用於優化管理的技術,究竟有沒有帶來實質上的幫助?這裡的「幫助」指的是「實質上」的幫助,指的是「可計算」的幫助,也就是指在「資產負債表」上能表列出來的幫助,而不是單單的帶來「方便」、「快速」等等抽象而莫名的改變。

不要把成本會計的名詞,例如每筆交易或項目節省多少,和真正的成本削減混為一談。

員工沒有減少,成本就沒有真正削減,公司的盈利就沒有增加。信息流通是順暢了,連董事會都感受到。然而,你還是無法把那些改善化為盈利,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加快員工的日常工作是好事,但是如果人手沒有減少的話,盈利也就沒有增加。

於是,本書的整體脈絡由此產生,究竟 ERP 系統做的公司層級的信息統整,對於公司究竟有沒有利潤上的幫助呢?

終點不是 ERP

在我們敘述出書中的結論之前,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

「沒有實質上的利潤」這個敘述,究竟是沒有「實質上」的利潤,還是沒有「傳統實質」上的利潤,抑或是沒有「實質幫助」到公司的利潤呢?

我的意思是,在我們考慮有沒有之前,是否應該思考一下「判斷標準」是否正確呢?本書在挑戰的其實就是「標準」這個議題。當然,挑戰的並不是上述的「實質利潤標準」,那在《目標》一書已經有過深刻的討論了(庫存、有效產出),《仍然不足夠》想要討論的是:

在一切按照標準進行的世界裡,出現了一個能減輕「限制」的科技時,這個科技能在先前的「標準」世界裡起到出色的作用嗎?

一項科技在什麼時候才能帶來價值呢?我們預計只有當一項科技令我們衝破一個現存的限制時,新科技才會帶來效益。如果這項新科技不能減輕任何限制,它就沒有可能帶來效益。與此同時,如果某東西是限制,那麼,根據定義,減輕它就會帶來效益,否則它就不是一個限制了。所以,我宣稱只有當新科技衝破一個現存的限制時,它才會帶來效益。

讓我們反著看這段話:

當新科技衝破一個現存的限制的時候,才會帶來效益

也就是說:

出現一個新科技時,就意味著有一個現行的限制已經存在相當長的時間了

舉個例子,在 1960 這個還在使用打字機與複寫紙的年代,若公司主管發現公文有誤,要重新修改並且請秘書分別發給 30 個經理層級的人,該主管不會指望秘書能在一小時內做完這件事情,也不會因為一小時內做不完而認為秘書的表現差勁。因此打字機與複寫紙就是當時的限制。若在當時有人跟那位主管說,有一天主管能自己自己動手修正這封信,並且在五分鐘之內弄好 20 份拷貝,那位主管估計不會相信吧,不會相信有這個可能,也不會相信其實打字機會是一種長期存在的行業限制。

現在,我們安裝了某著新科技,假設安裝很成功,限制被減輕了,但是,如果在新科技的安裝過程中,我們忽略了改變相關的運作規則,仍然運用就的運作規則,即那些假設限制仍然存在的運作規則,結果會怎麼樣?

當科技除去了限制,但舊的運作規則卻絲毫未動時,舊的運作規則就會悄然的形成限制。書中以 ERP 剛出生的在工廠的應用作為例子,我就用現代一點的例子說明吧。

澳洲的悉尼輕軌歷時五年工程,終於在 2019 年 12 月 14 日通車,但當日狀況連連,一段坐公車只要 30 分鐘的路程(直線約 5.5 公里),輕軌卻花了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

發生這種狀況的主因並不是機器故障,而是因為悉尼輕軌的軌道與汽車道是共用的,而且在每個路口輕軌的車輛需要等普通車子一般等紅綠燈,甚至也需要躲避突然轉換車道的汽車以及突然穿越馬路的行人

輕軌是一個新科技,減輕的限制是運輸物力以及運輸總數的限制,但在總體規則沒有改變的狀態下,新科技所減輕的限制並沒有起到太大的效果。

心得

《仍然不足夠》一書,與其說是 TOC 理論的第四部曲,不如說是高德拉特博士看到企業面臨全新科技應用卻徬然無措所後,油然而生的想法。

科技日新月異,我就不拿「管理」這項一般群眾不會碰到的主題來說嘴,我們談談手機訊號

從 3G 時代到 4G 時代經歷了過一次電信的陣痛期,例如資費暴漲、4G 信號的穿透力不夠等等問題,直到廣設基地台提高了訊號的覆蓋率以及降低成本後才進入 4G 普遍被人們所接受的世代。台灣的廠商那時對 4G 的認知是陌生的,還是按照 3G 的規則在販賣 4G 的網路:利用固定費率吸引顧客,甚至依此展開了電信業者的價格戰,同時間其他各國的電信收費多是按照使用頻段來收費的。

廠商用在新科技的出現下,沿用舊規則的狀態就是:當初 4G 號稱的高速上網不復存在。

的確 4G 還是比 3G 快,但是推出 4G 時的速度與推出後半年的速度有明顯的降低趨勢。台灣在 2012 年開始普及 4G,但真正落實 4G 的應用,如高畫質遊戲與影片、網路直播等等不都是最近幾年,社會創造新的運作規則後才慢慢出現的嗎?

知道要改變規則,但實作上是困難的啊。人記取教訓的能力似乎沒有想像中那麼好,近年世界各國陸陸續續在試驗 5G,但仍然出現了使用 5G 的新科技,卻依舊在使用 4G 運行規則的人們。5G 和 4G 有根本上的差異,並不上單純的網速變快而已,在基礎 5G 建設普及還有群眾認識 5G 運行規則的差異之前,要徹底實施 5G 的應用(參照:5G 的九大應用),或是將 5G 落實到日常生活,我認為還有一段路程需要努力。

《仍然不足夠》一書念完,會讓人覺得,裡頭的內容不就是常識而已嗎?

對,高德拉特博士也一直認為 TOC 理論其實就是常識的理論,是在世界中運行的物理規則,他只是將其整理出來罷了。可是這些知識雖然稱之為常識,但就因為是常識才容易為人所忽略。例如,應該要在落實新的應用之前,要將就的舊則除去以利新的應用運行。說來容易,但真正要實行,甚至真正要注意到「舊規則」的存在很困難啊。

對我來說,《仍然不足夠》給我最大的助益是反思。反思我呢?身為 90 後的數據原住民,我有成功地找到上一個世代的舊運行規則,並配合我們這個世代出現的新科技將其革除已讓我獲得實質利益嗎?我會不會還帶著 70、80 後給的潛意識舊規則,並且在這個 20 年後的現代運行著呢?我想這是每個現代人都可以好好思想的問題。

結語

《目標》《絕不是靠運氣》《關鍵鏈》與此篇《仍然不足夠》的心得出完,我也就介紹完高德特拉博士對於 TOC 的著作了,但對其工具的應用,我將會整理兩本經典的 TOC 工具書,依據書中的原則及事例,內化後整理給各位做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