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閱讀拓展自己的投資視野(上) — 什麼是跨領域學習

Neil
SmartAlpha
Published in
11 min readJul 7, 2020

(延伸閱讀:透過閱讀拓展自己的投資視野(中) — 投資為什麼需要跨領域學習 / 透過閱讀拓展自己的投資視野(下) — 如何進行跨領域學習

前言

「在手裡拿著鐵鎚的人眼中,整個世界就是一根釘子」-查理・蒙格

在我們的學習生涯當中,不論最終做什麼工作、大學讀什麼科系,都有一段必經的路程是學習國語、數學、英文、社會、自然、藝術、體育等科目。然而,這些多領域的學習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都是一種不必要的巨大壓力,甚至導致許多人在日後痛恨音樂、數學、文學等學科。

但是,要做好投資,勢必得要進行跨領域的思考。所以,在本篇文章中,我做了對於「什麼是跨領域學習」一些看法的整理,包括:

1. 定義:跨出舒適圈並學以致用

2. 跨領域學習的反例:大學生與 PTT 鄉民

3. 是什麼造成我們不願意跨出舒適圈?

4. 總結

以上。

定義:跨出舒適圈並學以致用

跨領域學習,顧名思義,指的是不將自己侷限在一定的知識領域中,也就是在學習這檔事上「跨出舒適圈」,勇於嘗試接受新領域的知識,並加以利用;然而,這是違反我們深層直覺的。多數人的心中總是有個聲音封閉自己的學習視野,使得人們畏懼嘗試多方向的學習;最終難以步出自己所屬的舒適圈,只好屈就於自己最為熟悉的領域。這個現象,在高學歷、高成就、高社經地位者身上則是特別明顯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Photo by Rakuten Kobo

說到跨領域學習,就不得不提到查理・蒙格所寫的「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書中提到作者數十年來最核心的數個處世信念,以及從這些基礎概念中延伸出來的投資理念:包括「跨領域學習」、「能力圈」的劃清、25 個「人類行為傾向」的整理…等,對建立投資世界觀是十分有助益的。其中,作者認為,擁有跨領域的思考對於任何想進行投資的人,是最為關鍵的能力,因此在書中做了大量的舉例以及闡述,希望讀者們能夠瞭解到其重要性。本文並非要對此書作摘要及觀念整理,而是想對「跨領域學習」這個主題進行探討,且想強調的內容與書中側重的部分有所不同,對其他部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閱讀這本投資哲學經典。

跨領域學習的反例:大學生與 PTT 鄉民

具體來說,怎麼樣才算是擁有跨領域的思維呢?在定義一件事情時,從反面來看有時才是最直接、最容易理解的方法。所以,讓我們來看看何謂「沒有跨領域的思維」吧。

多數大學生不願意進行跨領域學習

博雅教育也行之有年,大學生們卻僅將其視為「拿到畢業證書必經的門檻」罷了,而不是去選擇自己尚可接受的不同領域,進行跨學門的學習。若以此為例,便能看出擁有跨領域視野是一件多麽不容易的事情,並顯示出我們(包括我自己)往往就是那些沒有跨領域思維的人對於一個能在大學期間認真地瞭解不同領域觀念的人來說,做投資鐵定是一件如魚得水的事(這點將在下一篇文章中多做說明)。

在各大學討論看板上,不乏學長姐所留下的課程評價,而以下是一種最容易看到的課程評價格式:

<通識評價>

課名:海洋科學概論

涼度: 8 / 10

甜度: 10 / 10

備註:每堂課如果都有點到名,拿 A +應該很簡單

這種課程評價本身沒有任何問題,甚至是大家公認最清楚明瞭的寫法了;但從評分的項目來看,便可以發現大學生們最在乎的事情往往是「甜度」、「涼度」與「評分方式」…等,而非博雅通識教育最強調的多元學習視野。在台灣的大學裡、即便是台清交成政,有多少大學生願意認真學習「普通動物學」、「日本古代史」及「普通物理學」所教授的內容?老實說,我也沒有辦法接受這麼廣泛領域的知識,而是寧願選一些甜涼課程來充抵學校所規定的通識學分。

用大學生的事例便能很清楚地了解到何謂跨領域學習:會做跨領域學習的人,會願意將求知的觸角伸至多個未知領域。人們不必成為五經博士或維基百科,而是應該要掌握各領域那些最初步、最基礎也最重要的概念,並試著運用在其他領域,才能稱作是跨領域思考:譬如,瞭解各種動物間最基本的差異及運作模式、理解歷史上各世家興衰的關鍵決定以及關鍵人物的特質、理解物理學上的可能性以及某些物理特性的限制;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應該要期許自己能將這些理解融合至投資理念中。畢竟,這個世界並不僅僅是由財務學所強調的時間、風險、報酬所構成,與投資相關的因素往往是質化的、跨學科的,若能拓展視野,便能做出品質更佳的投資決策。

PTT 鄉民單一化的思考

身處網路如此發達的時代,想必大型論壇如 PTT 、 Mobile01 、 Dcard 是讀者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如果讀者們有在關注 PTT 的八卦板、高中板等,就會知道,鄉民們的口徑往往十分一致;追根究柢便會知道,許多鄉民有著類似的求學經歷、相似的工作經歷以及大同小異的人生觀。另外,他們常常透過同樣的眼鏡觀察著這個世界,並反覆觀看擁有類似觀點的 PTT 文章,加深了他們對於這些觀點的信心。

這清楚地表明了他們鮮少有所謂「跨領域學習」的精神;以下是一些 PTT 上常常出現的字句:

「醫牙電資 其中私立電資又大於非台政商科文組」「果粉表示好便宜」「XX信仰不足 去充值啦」「OO黨不意外啊 一堆黨工」

PTT 鄉民們如出一徹的推文

若多加思考便會知道,這些人未必真的深入去瞭解過不同科系、不同品牌、不同黨派之間的異同,而是單單就著自己所見(尤以先前見到的推文風向),就快速地做出一個「看似是自己思考出來的判斷」;擁有特定立場並非壞事,但擁有萬年不變且偏激的立場絕對會限縮一個人的思考。若我們仔細回想也會發現,你我可能曾經是那個自信滿滿地、用有限的觀點斷定整個世界的人,尤其是在進行投資的時候。在進行投資決策時,我們更應該思考不同面向的問題:「有沒有什麼學科的核心知識可以用來解釋這家公司的商業模式?」「我們真的有用不同的角度或理論去檢視一檔投資標的嗎?」「有沒有什麼因素是自己沒有考慮到的?」…等。

查理・蒙格曾在書中提到許多次:「在手裡拿著鐵鎚的人眼中,整個世界就是一根釘子;或者我乾脆稱他們為鐵鎚人,因為這些人實在是太多了,所以發明一個名詞來描述這群人也不為過,尤其是那些會計師或基金經理人」我認為,這個概念其實適用於社會上大部分的人,尤其是那些對於特定事件總有著偏激看法的人;當然,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曾是呢?

小結

簡而言之,若能願意跨出舒適圈,嘗試學習新領域的知識,並將其中重要觀念牢記在心中,做出異域的結合,便能稱作是跨領域的學習了。試著擺脫我們時常出現的偏激論點,理解對立派的想法,也是跨領域學習中十分重要的一環。

是什麼造成我們不願意跨出舒適圈?

我們可以捫心自問,若有一門完全陌生的技術(修水電、衝浪、裁縫、英文書法等),對自己職涯不見得有幫助,那麼我是否願意撥出空閒時間學習?我想,多數人(包括我自己)可能都會說不。這代表著,我們對於新事物的嘗試,常常會有那麼一點的「懼怕」:「這會不會花我很多時間?」「我學得成嗎?」「學起來可以幹嘛?」…等,但人們內心真正的恐懼往往並不是這些「能夠想得到的近因」,而是某些來自潛意識那些「說不出口的遠因」。

我認為,大家難以接受跨領域學習的遠因有二:「稟賦效應」與「經濟學的物理學崇拜」。若能把這些原因釐清,對我們心態的調適應該會很有幫助。

稟賦效應

人們在看待一件事情時,往往會認為自己所擁有的才是最有價值的,而這個認知模式,在遇到「知識」這碼子事時也不例外:人們總是認為自己所擅長的學科,才是影響這個世界的關鍵因素,而其他領域僅是一些小小的螺絲釘罷了。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作「稟賦效應」。

心理學家發現人們會特別喜愛自己所擁有的事物,並稱之為稟賦效應( Endowment Effect ),一言以蔽之便是「敝帚自珍」(是否因為這就是人類的本性,使得東西方皆有對應的詞彙來描述這個現象呢?);也就是,只要是自己擁有的,便會將其視得格外重要。同理,人們也會特別重視自身所經歷過的成長、學習、體驗。

簡單來說,稟賦效應便是「曾經帶給人好處的,將會備受他們的喜愛」。

將稟賦效應的概念套用至上述博雅教育的例子,大學生不願意認真學習通識課程的原因很明顯就是「我們系學的知識這麼有用,我並不覺得其他奇怪科系的課程能帶給我什麼幫助」的念頭,殊不知許多科系的廣度、深度或甚至實用程度,都勝過自己的科系; PTT 鄉民的對於蘋果產品的敵視可能就是來自於「我用了這麼多款 Android 手機,沒有一款的規格比 iPhone 還要差,但又比 iPhone 便宜,果粉不知道在想什麼」的想法,即便他們根本不知道為 iPhone 量身打造的 IOS 系統順暢度究竟多高,字體及介面有多人性化。

總結來說,人們在過往的經驗中,都曾經受益於自己所擁有的知識、技能、物品…等,擁有的時間越長,內心受到它們的影響就越大,也就越覺得這些事物是「特別有益的」;至於別人所擁有的事物,因為自己沒有體驗過來自它們的好處,也就不覺得它們是「特別有益的」。因此,若要敞開心靈,第一步應該是試著去學習、瞭解其他領域最為精華的部分,也就是這些學科之所以存在的核心概念

人文學科對於物理學的崇拜

不論是經濟學或是財務學,自古至今(雖然也才 200 、 300 年),皆有對於物理學或數學式解答的崇拜,希望能將市場上的一切數量化,找出一套完整、簡單、漂亮的公式來解釋任何現象,如同物理學在解釋世間萬物時一樣。即便這套理論在歐式選擇權的定價上十分地成功,但在個股評價、公債利率預測或總體經濟的判讀上便顯得特別無用,尤其是做出「弱式效率市場」或「半強式效率市場」假設的那些瞬間。換句話說,人們太希望物理學般的「 input -> output 模式」出現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了。

崇拜物理學的表現,也可以從賽局理論略知一二。經濟學家利用複雜的數學,提出了可以應用在不同情況的賽局理論,得出許多有趣的結論。然而,這些結論在生活中能應用的場景只能說是少之又少。經典的海盜賽局告訴我們,船長在分配 100 個金幣給 5 位船員時將提出 98: 0 : 1 : 0 : 1的方案,且提案將會通過(詳細的解題過程不在此贅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維基百科)。

然而,這個最佳解與我們一般人的認知有極大的落差:如果筆者我是 A ,我一定是提出 0 : 25 : 25 : 25 : 25 或類似的分配,否則船員一旦不高興,把我丟下船怎麼辦呢!畢竟,誰能保證這些船員都是經濟學上的「理性人」?更往下一層的思考則是,即便 98: 0 : 1 : 0 : 1 的提案通過了,也難保這些船員會在往後的日子之中不會把我這個船長丟下船。(如果加上「連續賽局」等更複雜的概念,將能使計算所得的結果愈來愈接近事實,但仍遠遠不若一位談判老手所提出的方案、或其他人際方面的協調,例如權力分配、情緒的察覺等等。簡而言之,做出過多完美假設之賽局理論的實際用途很可能僅止於思考樂趣。)

當我們把經濟學、賽局理論的某些研究用「物理學化」的方式進行研究時,會得出許多值得一再玩味的結論,也能夠加深人們思考的深度;然而,當我們試圖使用某些事實脫節的公式,來解釋市場上大部分的現象時,卻常常導往過於偏頗的結果

經濟學的物理學崇拜造成思考的單一化、反直覺化,並與生活脫軌,尤其是在進行總體或個體經濟的判斷時。在進行中長期的投資分析時,數據化、統計化的公式解可以提供我們作為決策的參考,但不能僅靠著這些財務比例或數字來作出決斷,而是要多加思考質化或人性相關的問題,以得到更全面的見解

小結

綜上所述,稟賦效應與物理學崇拜(當然還有更多因素,但光是這 2 個因素就足以解釋大部分的現象了),造成了人們再進行投資前,不願意學習來自各領域的知識,哪怕是最最最基礎、最根本也最重要的幾個定律或觀念。若要拓寬自己的視野,應該改變這 2 個行為的遠因出發,也就是試著瞭解別人所擁有的知識為何重要,並避免從單純的數字去判斷大局

總結

本文整理了跨領域學習的定義、「鐵鎚人」封閉心態的舉例、封閉心態形成的遠因;文中所提到的概念及釋例,有很大一部分整理自「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一書中對跨領域學習的建議,某些名詞的明確界定與命名更是拜此書之賜,包括「鐵鎚人」與「物理學崇拜」等;因此,如果讀者們對類似議題有興趣的話,我十分推薦這本書。

在之後的文章中,我們將會分別探討投資與跨領域學習的關聯、以及如何進行跨領域學習。

(延伸閱讀:透過閱讀拓展自己的投資視野(中) — 投資為什麼需要跨領域學習 / 透過閱讀拓展自己的投資視野(下) — 如何進行跨領域學習

SmartAlpha的fb粉絲專頁:https://reurl.cc/AqmAE

--

--

Neil
SmartAlpha

熱愛討論投資相關的議題,在閒暇之餘聊聊博弈遊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