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設計是什麼? 怎麼做? 入門前期準備六步驟!

本文為2021陳東升老師【社會設計:理論與方法】系列文章,以設計思考、社會學探討社會問題之創新解方。

boooozhi
Social Design  You And I
Sep 28, 2022

--

讀者大家好,歡迎來到社會設計實作專案的系列文章,本篇文章將會記錄「社會設計是什麼以及專案如何開展過程」,此專案內容學習成果與部分學術研究,並於過程中嘗試與各機關組織、基金會、資源教室等單位進行接洽,如有相關合作建議與指教,歡迎在文中留言討論,讓我們能讓社會提供更好的設計。在本篇,您可以看到:「理解社會設計、專案簡介、執行六步驟,關於團隊的小小心得」目錄一、何謂社會設計
二、課程簡介
三、團隊建立與組成
四、專案探索與執行六步驟
五、從社會學視角執行社會設計
六、從設計視角執行社會設計
關於這個系列文章如下【執行前期準備】 社會設計是什麼? 怎麼做? 入門前期準備六步驟!【議題搜集上篇】 三大社會設計問題理解議題怎麼探索?【議題搜集下篇】 4點探索社會設計議題?【定義核心問題】我們該如何 (HMW) 定義社會設計主題?【設計原型製作】運用社會學與設計學的 ”社計” 得出綜合解法!【初步設計驗證】 從易用性測試檢視設計成果!【階段成果發表】關於社會設計專案的收尾與結語

一、何謂社會設計

社會設計的理論基礎包括了 Latour 的行動者網絡理論、Mouffe、直接民主理論、科技與社會、社會運動、行為經濟學、批判理論、新馬克斯主義、女性主義等等。根據這些不同的理論觀點,我們可以描繪出不同社會設計的分佈光譜。

擔任課程指導的陳東升老師提出看待社會與設計的觀點。總結來說 :

從社會重要的議題出發,過程中每個社會的公眾都是利害關係人,因此有責任也有權利參與來思考這些重要的議題我們如何共同參予解決和治理,而造成的結果是對於社會公共資源的維護或是公共利益有所助益的。但是這些結果不必然是有形的、物質的,可以是民主制度的維繫、社會團結連帶的建立、社會不利團體的賦能等。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設計就回到最原初是每個公眾都可以參與的,不是那一個專業的獨特範疇,因此設計也變成一個贅詞了,當然社會也就不需要了。那樣的情境是社會公眾都樂意參與公共事務,想議題組成協力團體動手做就成為一種公民很自然的生活方式,所有的名詞都是多餘的。透過課程中不同個案間,不斷激發我們如何透過社會學觀點,並運用設計方法來解決問題。

陳東升老師講述社會與設計關係

二、課程簡介

本文專案由2021年陳東升老師所開設的【社會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學生所組成。課如其名,該課程前半部分都是老師上課教授社會設計的重要理論知識,配合實習課及課外時間讓學生自己規劃、實際操作社會設計方法,譬如筆者就曾與同學利用課外時間,前往汐止老街,仿效社區資產調查法,盤點出若要進行社會創新,該地有潛力發揮價值的資源;也和組員模擬過參與式設計的工作坊,思考若以校園附近的議題為例,如何邀請利害關係人加入設計的流程……。

而每次實習後,老師總會帶領我們討論方法或實作的限制,並鼓勵同學不止於點出問題,應也試著自己去思考解方,像是台灣各地的地方創生普遍都是以辦雜誌、小旅行來推動,存在著經營方式高度同質化的現象,可是它真有那麼萬用嗎?輕易套用會不會喪失地方的獨特性?諸如此類的意見交流,不僅是在課堂上,每隔數周,學生都要書寫這段期間,個人的學習心得,特別的是這必須放在共享的雲端資料夾內,其他同學都可瀏覽,讓彼此不同的觀點有更多相互激盪、深化的空間,這樣的設計,也呼應東升老師時常強調的強互惠精神,即在信任他人也會不吝付出的前提下,人人都將不遺餘力地貢獻自身,造就眾人皆能受益且不怕自己吃虧的良性循環。

最後,經過社區資產調查法、設計人類學、行動者網絡理論(ANT)、參與式設計工作坊、異議設計等等的學習與演練後,課程後半約莫六、七周的時間,讓同學提案社會設計實作方案的主題,並依個人興趣組隊,每周於課堂報告實作進度,老師、助教、同學會給予回饋、建議,作為專案迭代的參考 (表1)。

隱性特殊需求問題回饋
表1、隱性特殊需求問題回饋

三、團隊建立與組成

在課程中,分組的方式是透過同學們針對議題的偏好自由分組,因此對於彼此之間的熟悉度並不統一,在此情況下要快速的凝聚團隊,為了順暢地進行專案推進,團隊快速破冰便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在第一次的小組討論時間,我們在三十分鐘內進行了簡單的破冰活動。

隱性特殊需求人員配置
專案內容由洪琪晏(台大社會系)、林安柔(台大工管社會系)、梁鈞為(台大人類社會系)、彭宣玶(台大歷史社工系)、楊博智(台科大設計所) 共同執行議題探索、設計調研、原型製作、設計驗證等事項。

首先我們在miro上拼湊emoji來介紹自己,透過軟性、遊戲化的自我介紹,避免正式自我介紹的尷尬,也增添了互動的有趣感。接著,我們在miro上填入各自對於工作模式的偏好,在這個階段,最大的目的是讓彼此了解團隊的工作習慣,並且達成對於接下來的工作共識「每週投入時間:討論1.5小時,分工製作1.5小時」(雖然後來我們常常超時工作)最後,藉由在工作模式光譜上放上各自的姓名,也讓我們對於團隊的思考方式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統整出大家的共識(像是都是夜貓子XD,後來執行上也的確如此,期末成果發表前一天全組熬到快四點半XDDD),透過不同成員的專業領域以及分工,使得專案能透過更多元視角來剖析問題及提出解決方案。

在這個階段,最大的目的是讓彼此了解團隊的工作習慣

四、專案探索與執行六步驟

專案進行團隊透過六個步驟執行,從五月初到六月底,本團隊可謂是緊鑼密鼓地走過了團隊建立、議題探索、定義問題、發想點子、製作原型、迭代原型的歷程,學期結束後,我們也還是希望這個專案能走得更遠一些些,繼續定期約開會,也邀訪學期間過於忙碌而拒絕受訪的資源教室老師,尋覓將專案落地實行的可能性;同時也一併著手書寫紀錄本專案一路走來的歷程,期盼曝光後能引來迴響,幫助未來同樣對此議題感興趣的團隊,提供些許參考。此處筆者先向各位讀者簡介本專案的內容大致如何,詳細的脈絡背景則可在第二章看到。

社會設計專案執行六步驟
社會設計流程
社會設計專案進程 (2021)

起初,本專案想要改善的議題方向是隱性特殊需求的大學生,由於周遭同儕對其特質的不熟悉,所導致雙方的互動挫折及適應挑戰。隱性特殊需求乃是指看似與一般人無異的障礙者,如亞斯、妥瑞症等(和顯性相對),然而這個群體仍過於龐雜多樣,因此依據學校公布的資料,我們選擇當中人數占比最多的自閉症類別(31.37%/109年入學),台大學生中又以輕度症狀者為大宗,故將台大輕度自閉症同學(或身旁的人)設定為本專案設計想服務的對象。同時,參考相關專業背景人士的建議,本專案統一以星兒這一稱呼代指自閉症同學。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大學學務處| 學生心理輔導中心資源教室特教生概況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大學學務處| 學生心理輔導中心資源教室特教生概況

後續,經過一連串的議題探索、線上訪談後,我們發現「學生助理」這個特別的角色(詳見第四章)。多年來,台大資源教室有個制度是讓特殊生若有課業輔導的需求,可以申請學生助理來幫忙,後續資源教室會再跟系辦提出需求,藉此找到跟星兒正在修習或曾修習相同課程且成績優異的同學,作為課業輔導的助理。可是資源教室目前並沒有額外心力能夠給予這群人事前的專業訓練,減輕其獨自摸索與星兒相處之道的苦惱。我們認為這是個機會點,若能提供關於星兒學生助理各式問題情境的一套指南,給這些協助責任多的人們,或許也能改善學生助理與星兒因為磨合不成而頻頻汰換的現況,減輕資源教室老師媒合人選的負擔。

最終,本團隊建置資源教室粉專,一方面以學生助理為主要使用者,設計出即時回應他們需要的聊天機器人;另一方面也在粉專定期推播星兒相關知識的懶人包,促進大眾對他們的了解,以此作為我們的原型。

團隊最後以【我們該如何提供新手學生助理系統性的指南,來提升教育實況時面對星兒因應技巧?】作為How Might We 來進行社會設計議題,試著透過社會學以及設計來解決這個問題。

透過How Might We 定義問題

五、從社會學視角執行社會設計

身為社會學系的學生,在修習偏向理論的社會學課程時,總是會有一種無法踏實踩到地的空虛感,是以實作型的課程吸引力才尤其大。當吸收的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要素,我們更能從中了解這些知識的價值。而社會學是非常忌諱閉門造車的專業,社會的範圍太廣太大,需要多方面的探索、各種議題相關知識的融合並進,才能尋求到問題的解方。因此當社會與設計兩個領域,以及其中懷著不同思考方式的人們相遇、碰撞、擦出火花,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努力並積極交流,可以說是給了在理論中求索的人開了一扇寬廣、多采多姿的大門。

社會科學對於社會設計的重要之處,一是以社會科學的知識分析、研究方法去探討社會議題,並發掘行動者在個人與互動層次的需求,理解表象背後的結構因素是透過什麼樣的脈絡影響議題點的發生。當找出能影響結構的癥結點時,才能以社會設計的方法切入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這點也應用在我們的專案之中,從資料蒐集到原型設計,詳細內容與專案歷程可閱讀後面系列文章。

社會設計將社會與設計連結在一起,而連結的方法有各種各樣不同的形式。相較於專業設計者的執行模式,社會學背景的我們對於解決社會問題的想像,不只在於產品與服務方案的設計,更希望能讓各種相關的行動者參與社會設計的歷程,並在長期的實作中給予回饋讓我們能對方案進行彈性調整。所以在原型建立之後,我們依舊積極聯繫先前的受訪者甚至先前沒能接受訪談的議題相關人,協助我們嘗試操作原型並給予建議回饋。可惜的是因為課程的時間限制,以及團隊成員本職仍是學生,無法將專案繼續長期執行、裨補不足之處。因此在成員們商量後,決定用文字將這段專案執行的過程和成果留存於此,希望在未來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們有所幫助。

六、從設計視角執行社會設計

進行課堂社會設計專題時,若從設計師視角會怎麼看?同時,我們也必須反思設計的過去脈絡以及過去作為商業設計立場之於社會設計有何不同?引用東升老師課堂上的論述為:「部分設計師開始習慣用視覺的展演,展演一種看似做很多、貼滿整面牆的便利貼,內容質量卻產出很多不用辦工作坊、或是在電腦桌就可以想像到的點子,或是只辦一天的工作坊,要求所有人一定要在當天找到問題、發想點子及設計解方,無法解決真正個人使用者的、族群的乃至於社會問題」。

雖然商業導向設計的確不可或缺,它必然是一種經濟行為,但是當未來商業或是透過經濟手段能夠解決已知問題都被處理掉同時,最後是否會留下無法解決的棘手社會問題?究竟個體的、少數的困擾是否成為群體的問題?若我們沒有針對疫情當下所制訂出的體制設計及因應策略,原本一個人的感染問題,將造成付出鉅額的社會成本。也因此在課堂中不斷的透過社會學角度以及重新思考設計學學門的意義後,在社會設計學(或設計社會學)的領域薰陶下,如何結合自身專業協助到團隊,切出一小塊研究題目進行設計計畫,將這樣的經驗帶給讀者以及未來從事相關產業的人員,希望減少更多的失誤並提供經驗分享。而設計作為落地的學科,若能與人文社科一樣不斷彼此學習與合作,學習以社會為主體的觀點來作為參考,或結合不同領域對於事情的深度理解並拆解,最後重新定義、組合拼裝,或許哪天設計能成為處理社會複雜問題的一個催化劑。

如同日本社區設計大師山崎亮所主張,好的社區設計是設計師作為催化劑發起計畫,是將不同領域的人拉進來對話,一起解決尚未有解的問題,同時介入協助後完成即退場,讓當地居⺠能獨自運作,自身參與行動並持續滾動、迭代的角色,也因此即便學期執行的專案只是找到校園網絡中的一小群體來進行初步設計製作,但這些課堂反思以及每週閱讀的文本都是很好的反思練習,能夠帶給未來工作後中可以思考的方向。

最後,專案的開場白告一段落,緊接來閱讀我們所準備的專案旅程吧 !

關於這個系列文章介紹五位來自不同領域,橫跨視覺設計、設計研究、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工作、商管領域人才聚集於此,於 2021.05~09 四個多月,總計投入至少 250 個小時,共同進行團隊建立後,以隱性特殊需求為主題,探討在隱性需求的學生族群以及在身旁協助的學生助理有何社會問題,如何透過社會學以及使用者經驗視角共同洞察出問題,再共同透過設計思考方式發想並執行後初步驗證過程,以下章節就讓我們看下去吧!
  1. 【執行前期準備】 社會設計是什麼? 怎麼做? 入門前期準備六步驟!
  2. 【議題搜集上篇】 三大社會設計問題理解議題怎麼探索?
  3. 【議題搜集下篇】 4點探索社會設計議題?
  4. 【定義核心問題】我們該如何 (HMW) 定義社會設計主題?
  5. 【設計原型製作】運用社會學與設計學的 ”社計” 得出綜合解法!
  6. 【初步設計驗證】 從易用性測試檢視設計成果!
  7. 【階段成果發表】關於社會設計專案的收尾與結語
❤特別感謝【指導老師及助教群】本專案為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所109–2開設之《社會設計:理論與方法》陳東升老師教授與指導,並由搭配三位課程助教林采鴻(荷蘭鹿特丹大學都市發展研究所)、陳怡蓁(台大城鄉所)、劉彥岑(大梨設計事務所共同創辦人)共同協助課程指導。專案內容由洪琪晏(台大社會系)、林安柔(台大工管社會系)、梁鈞為(台大人類社會系)、彭宣玶(台大歷史社工系)、楊博智(台科大設計所) 共同執行議題探索、設計調研、原型製作、設計驗證等事項。❤感謝課程專案五位業師的指導與建議,按姓氏筆畫排序。我們設計事務所 吳漢中創辦人
為台灣而教 施惠文執行長
數位外交協會 郭家祐創辦人
台北護理大學 陳正芬教授
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 楊志彬秘書長
❤感謝提供專案回饋的資源教室老師,按姓氏筆畫排序。國立台灣大學 陳嘉桓 輔導老師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源 歐庭 輔導老師
感謝所有專案過程中受訪學生助理,所有寶貴建議都成為我們迭代的養分。
2021春夏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社會設計:理論與方法課程

--

--

boooozhi
Social Design  You And I

現於 Web3.0 擔任UIUX用戶體驗、UR 研究員角色,透過定性和定量研究橋梁搭起社會、心理、商業服務創新於專案中,深層挖掘厚數據來理解用戶及消費者,彰顯設計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