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重返歐洲

Chieh-Yi Cheng
地中海豔陽
Published in
Jul 4, 2022
新鐵幕(紅線)比舊鐵幕(橘線)大幅東擴(出處:Repubblica)

美國試圖打造一個以自己為軸心的雙翼聯盟體系,一邊是大西洋的北約,一邊是印太政策

隨著中、美越來越針鋒相對,許多分析家認為,一場新冷戰即將到來。新冷戰已然到來,但開戰的地方不在中、美爭奪最炙烈的亞洲,而在歐洲。

新冷戰的鐵幕落下

俄國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2月24日入侵烏克蘭,終結後冷戰時代。

歷經4個月,閃電戰成為消耗戰,6月底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簡稱北約)高峰會畫下第二次冷戰的新鐵幕邊界。

普丁以北約東擴危及俄國安全為名入侵烏克蘭,事與願違,北約不只大幅東擴,與俄國之間有1300公里邊界的芬蘭,正式啟動加入北約的進程。同樣長久堅持中立政策的瑞典,與芬蘭一起克服了土耳其的反對,也要加入北約。

在蘇聯這個最主要敵人瓦解後,北約軍事聯盟一度拔劍四顧心茫然。1997年,北約與俄國簽署協議建立正式的雙邊關係,定期舉辦論壇相互諮詢與合作,北約的性質與方針開始轉向,其軍事性質也引發越來越多的討論。

1999年,時任俄國總理的普利馬科夫(Evgenij Primakov)在前往華盛頓的飛機上,接到美國副總統高爾(Al Gore)的衛星電話,得知聯合國安理會無法達成決議後,北約將對科索沃展開轟炸,以解救遭到塞爾維亞屠殺的阿爾巴尼亞族裔。

美國在最後一分鐘告知如此重要的決定,覺得不受尊重的普利馬科夫旋即要求飛機掉頭,取消訪美之行,俄國與北約的關係急轉直下。

俄國加入北約的假設

當時俄國剛剛經歷過1998年的金融危機,經濟體質孱弱,曾經在國際政治上與華盛頓平起平坐的莫斯科,淪為看人臉色的第三世界國家。俄國沒有忘記這段屈辱,普利馬科夫更堅定反對以美國為中心的單極國際秩序,以及北約擴張,並研擬向中國靠攏的外交政策。

任期短暫的普利馬科夫未能完成他的計畫,但隨後接任總理位置,並當上總統的普丁,一步一步推動了俄國的復興,或說是復仇計畫。

在科索沃戰爭的低潮期之後,普丁試圖與北約、美國修復關係。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恐怖攻擊後,普丁是第一位慰問小布希總統的外國領袖。

北約第五條款規定,「一旦確認成員國受到攻擊,其他成員國將及時做出反應。」九一一恐怖攻擊後,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動用這個集體防衛的條款,盟邦參與美國的反恐戰爭。普丁的俄國也積極參與國際反恐任務,九一一發生的幾個月前,他說過,北約不是一個敵對組織,甚至認為俄國加入北約是可能的假設。

在這段俄國與北約的蜜月期間,歐洲享受著後冷戰的「和平紅利」,對俄投資、展開貿易,並大量進口俄國的石油和天然氣。當昔日的敵人成為商業夥伴,各國削減國防支出。北約的角色日漸淡化模糊,法國總統馬克宏曾經形容,從戰略而言,這個組織已經陷入腦死狀態。

美軍重返歐洲

隨著中國崛起,美國準備重返亞洲,減少在歐洲的軍事部署,去年從阿富汗倉皇撤軍的狼狽形象,讓更多人質疑起美國領導北約的能力。普丁入侵烏克蘭,擔任起最佳敵人的角色,大西洋兩岸同仇敵愾,北約起死回生

北約在馬德里公布的新版戰略概念把俄國定位為,「北約最顯著、直間的安全威脅,並威脅到歐洲與大西洋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在口頭宣言之外,這次北約高峰會的具體行動是「美軍重返歐洲」。

除了因烏克蘭戰爭而增加到11萬的美軍,第一次在前華沙公約的成員國 — 波蘭設置永久軍事基地,強化在波羅地海三小國輪調的美軍,不留空窗期;增派5000名士兵到羅馬尼亞,在西班牙派駐驅逐艦、在英國增加兩個F-35戰機中隊,在德國增派625名士兵加上砲彈車,在義大利增派65名士兵,搭配防空系統。

北約在歐洲東側的空軍部署(出處:NATO)

一丘之貉,一箭雙鵰

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回頭投注更多心力和軍力在歐洲,北京也盤算著,這場戰爭讓美國暫時分心。但很有可能,美國趁機把在戰爭前夕宣稱中、俄友誼無上限的習近平打成一丘之貉,試圖一箭雙鵰,藉由聯合西方陣營支持烏克蘭反擊普丁,讓對台灣蠢蠢欲動的中國有所警戒。

戰爭爆發之初,以法、德為首的歐洲還抱著遊說中國當調人的想望。不過,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3月14日在羅馬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會晤後,這個想望成了空想。暫且不談中國是否有擔任國際衝突調人的能力和資格,美國不會讓中國沾這個光,穿上和平使者的外衣。

也是在這場會晤後,蘇利文明白告訴義大利總理德拉吉(Mario Draghi),「俄烏戰爭將是一場漫長的衝突。」當時開戰20天,但打得如火如荼的雙方不再是自走砲,停戰與否要看下棋者美國的意願。

北約從大西洋往太平洋擴張?

畫下新鐵幕疆界、美軍重返歐洲、芬蘭與瑞典即將加入北約之外,馬德里北約高峰會的重要意涵還在於,戰略概念的宣言白紙黑字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稱的野心和脅迫性政策,威脅了我們的利益、安全與價值。」

北約願意繼續與中國「建設性接觸」,但也指出「面對中國對該聯盟的系統性挑戰,將完善我們對這些問題的共同認識,加強我們的抗禦能力,提高我們的準備水平,並防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脅迫行動及其分裂聯盟的企圖。」

美國指責普丁在烏克蘭的殘暴行徑,但認為俄國是個江河日下的國家,蒸蒸日上的中國才是真正的對手。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hony Blinken)提醒,俄國總統普丁是顯而易見的威脅,但對長久的國際秩序而言,「中國是唯一既有重塑國際秩序的意圖,也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實力來做到這一點的國家。」

為了對抗中國,北約第一次邀請日本、南韓、澳洲與紐西蘭與會,連結大西洋與太平洋。

2007年,時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提出拉攏印度與澳洲的「印太」概念和美日印澳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突破「亞太」框架。但視野太遠,時機未成熟,胎死腹中。這個概念最終由美國發揚光大,成為現在琅琅上口的印太戰略。

美國試圖打造一個以自己為軸心的雙翼聯盟體系,一邊是在大西洋的北約,一邊是印太政策下的英美澳「三方安全協議」(Aukus)、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一手應對招式猛烈的普丁,另外騰出一隻手來,對付招式細膩綿密但威脅更大的習近平。

美國把中、俄打成一丘之貉,但在北約的戰略概念中,俄國是「威脅」,中國則是「挑戰」,與前者之間是毫無懸念的敵對關係,與後者的關係還有迴旋的餘地。

這個細微的措詞差異,顯示美國與歐洲的對中政策仍有歧異。美國鞭打俄國是項莊舞劍,中國才是主要的敵人。一些歐洲人則懷疑,把中、俄送作堆,讓心猿意馬的兩國從不情願的夥伴變得關係越來越緊密,在是打造一個更強大的敵對陣營,不該斷絕讓中國與俄國脫勾的後路。

鞭長莫及,北約難以顧及太平洋

北約開始關注亞洲自由航行的問題,也關切中國對混合戰、網路戰的操弄,並提出應該強化與印太地區夥伴的對話和合作。然而,北約在印太可能鞭長莫及。

位在羅馬的北約防務學院基金會(NATO defense college foundation)是唯一直接隸屬北約的智庫,該基金會主任波力堤(Alessandro Politi)在高峰會開幕前接受聯訪,在回答我有關北約與印太的連結時表示,「除了美國,多數北約成員國的後勤補給能力有限,頂多能夠延伸到印度洋。」

北約在印太,力不足,也無心。波力堤認為,歐洲國家不希望俄烏戰爭延燒,可以想見,與中國的戰爭猶如世界大戰,歐洲國家更無意捲入。此外,四方安全對話的美、日、印、澳雖然都對中國有戒心,但動機不同,北約到目前為止仍不明白這四個國家的實際共同主張,具體作為也是有待觀察。

加強版的北約擘畫了歐洲指揮和協調系統的實線架構,但印度缺席北約高峰會,及其對俄國的曖昧態度,說明美國想要的亞洲版北約到目前為止,還只是一個虛線構成的輪廓。連結大西洋與印太的軸線,也還有待打造。若南韓落實將在北約總部所在的布魯塞爾開設辦公室的承諾,算是跨出一小步。

北約在歐洲軍力部署(出處:NATO)

「三洋」聯合,但俄國也在地中海出沒

美國強勢回歸,北約在歐洲東部的強勁部署,還有大西洋與印度洋、太平洋的「三洋」連結藍圖,但地中海,歐洲南方的防線,卻不是這次高峰會的焦點。

在俄烏戰爭下,北約重心往北、往東移理所當然,但俄國的船艦、潛水艇也從黑海進入地中海,三不五時出沒,俄國在中東和非洲也有佈局,還有人形容非洲是中國的第二個大陸

北約高峰會剛結束,隨即傳來利比亞陷入動盪的消息,的里波底(Tripoli)政府有歐、美和土耳其支持,哈夫塔(Haftar)的反抗軍則有俄國撐腰。

北約(準)成員團結在一起,打造堅固的鐵幕讓普丁不敢輕舉妄動,至於讓北約起死回生的烏克蘭,則在鐵幕的另一邊繼續苦戰

--

--

Chieh-Yi Cheng
地中海豔陽

生長在台灣,生活在義大利的記錄者和學習者,更多「地中海豔陽」下的新鮮事、前塵往事和鳥事,請到專頁繼續閱讀: https://medium.com/solemediterran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