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訪校園時該做的10件事

Theo Wolf
Spike Lab Chinese
Published in
10 min readAug 29, 2018

(English) 對學生來說,造訪大學校園可能會是個十分嚇人的經驗──要看的地方太多,時間又如此有限。這篇文章,正是我們的大學校園造訪指南,告訴你在造訪校園時該做哪些事。

排在列表愈後方的項目,就應該在排在造訪校園過的愈後段。要在每一間你造訪的學校全都做足,可能並不容易,但我們也建議你儘可能做。部分資訊與「大學回覆你了……然後呢」一文有所重疊,但本文的建議適用範圍較廣,適用所有參訪大學的人。一如我們的大部分建議,它們是種指引,而非嚴苛又沒有彈性的規則。

1) 參加校園導覽行程(帶著一顆懷疑的心)

第一件、也最顯而易見的事,就是參加校園導覽。這讓你保證有機會(只)見到學校希望你看見的事物:通常是美麗的建築物、最新落成的宿舍、時髦又現代化的學生中心,或是圖書館大廳剛好在展示的珍貴手稿。導覽也是個絕佳機會,可以聽聽校園傳奇(就算它們已經證明是虛構的),從領薪負責向參訪者推銷學校的學生的角度,了解這裡的大學經驗是什麼模樣。如果你參加了很多導覽行程,你可能會開始有點搞不清楚,到底什麼東西是在哪間學校見到的。導覽無法帶你看見真正的學校,而是看一看學校的精選版本。不過,參加導覽仍舊十分重要,原因有二:1) 學校的參訪紀錄中會留有你的名字(參見我們的另一篇文章「該如何向大學展現興趣?」)。2) 你可以見到學校最重視、最自豪、最想向參訪者展現的事物。我曾經造訪過的一間文科學院,向我們全家展示了休閒中心、運動場、學生會,以及每個與學習無關的校園角落。導覽即將結束之時,我哥舉起手問道,這裡是不是有在上課;這時,導覽人員才終於開始談起校園中的學術生活。對我來說,這代表這所學校並不重視學術,也因為如此,我根本不考慮申請。關鍵在於,參加導覽,但也要注意導覽人員的推銷話術,而且要知道你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2) 參加說明會

參加說明會也是件必做之事。一如導覽,它會告訴你一些大學重視的事物:它們最自豪的統計數據、特殊的海外留學課程、申請過程等,而且它們的呈現方式,都是為了讓學校看起來非常棒。也正如導覽,它可以讓你更加了解這所大學。以比較古板的大學而言,說明會通常比較枯燥──我記得,我曾經在參加普林斯頓大學的說明會時,差點就要在不太舒服的長椅上睡著(但我也得幫普林斯頓說說話,那時我才10歲──我真的不建議在10歲時參加說明會)。有時,大學會改變一下形式,例如交由學生來回答問題、請教授出席等。理想的狀況下,你會在參加說明會時提出問題,也許是在問答時間、也許是在會後與招生人員進行一對一對話之時。你提出的問題,不該是學校網站上就能找到的資訊──我見過學生提出「你們有哪些主修?」、「申請期限是什麼時候?」等問題,這類問題是在浪費招生人員和你的時間。把焦點放上能夠讓招生人員說些故事的開放式問題,例如「你最喜歡這間學校的什麼地方?」,或是「你先前大略提到了[招生人員先前提及的某件事物],可以多談一下嗎?」這樣的追問式問題。提出問題展現了你對這所學校的興趣,招生人員通常也會記下提出絕佳問題的學生。

還有一件必須注意的事:參加導覽和說明會時務必記得,單一一位招生人員,不一定能精確地代表整所學校──因此,你是否喜歡他們並不是那麼重要,你是否喜歡學校才重要。

如果你是在忙碌的時期造訪,導覽和說明會可能早已額滿。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也可以來場自助導覽。不過,你還是應該造訪招生辦公室,並留下造訪紀錄;這會讓學校知道你曾經來訪,招生辦公室通常也會為自助導覽者準備一些資料。

3) 面試

許多大學會為已經提出申請的學生提供面試,這些面試通常是在校園之外、由校友負責進行。不過,部分學校(例如耶魯、萊斯、布蘭戴斯等)確實會提供校內面試,並由招生人員或學生負責(通常是後者)。研究一下你造訪的學校是否提供校內面試,如果有的話,記得提早登記──它們通常很快就會額滿。如果你要參加面試,可以參考這篇討論大學面試的文章。面試不但可以展現你對這所學校的興趣,也能回答你的問題。就算是造訪不確定是否要申請的學校,面試也是深入了解學校(以及練習面試技能)的好機會。對於會考量學生意向的學校來說,面試也格外重要;如果學校有提供面試,千萬別錯失這個機會!

4) 與學生見面

通常,如果你已經獲得了造訪學校的錄取,大學會派出學生大使,帶你逛逛校園並回答你的問題。但如果你是在獲得錄取之前造訪,你就得主動尋找這樣的機會。首先,利用你的人脈網胳,看看是否有家人的朋友或高中校友,目前剛好是這所學校的學生;沒有的話,研究一下與你的興趣和高中經驗有關的校內社團(例如,大部分大學都會有樂隊或模擬聯合國),聯繫幾位社團的領導者──學生通常十分樂於帶著潛在學生認識校園!利用這樣的會面,了解一下此地學生生活的真實樣貌;與學校的官方代表相比,這些學生更有可能會對你說實話。

5) 去學校的餐廳吃飯

許多大學以食物難吃聞名,許多大學則是以寵壞學生的主廚精選菜單和當地食材馳名。食物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你在選擇大學時的重要考量因素,但去學校餐廳吃飯,可以讓你體會校園的社交生活是什麼模樣。此外,你也可以判斷一下,你是否能在接下來幾年裡接受這樣的食物。大學校園餐廳有許多相關理論(Malcolm Gladwell在他的Podcast節目《Revisionist History》中,就提出相當知名的理論),但以我的經驗而言,重視高品質食物的校園,會讓學生更常聚集於餐廳(我念康乃爾的4年裡,全都會去學校餐廳吃飯;康乃爾的校園食物,在Princeton Review中也一向穩居前十──我念其他大學的朋友,大多在大一之後就不會再去學校的餐廳)。許多學校並不是那麼重視食物,這也創造了另一種環境:學生比較常去校外用餐。如果非要我提個假說,我覺得這種去校外用餐的文化,比較有機會培育緊密關係以及排他感,而非更廣闊、更多元的學生網絡。事實上,研究發現,平均而言,在學校餐廳吃飯的學生成績較佳、感受到的社會支持較多,顯示大學校園內的社群式用餐確實可能有其益處。因此,嘗試一下學校餐廳的食物,看看它是不是個你接下來4年都能不停造訪的地方吧!

6) 珍珠奶茶測試

如果你來自東亞,你可能會覺得,有些美國城市感覺起來比較歡迎你,有些則會讓你感覺不是那麼自在。為了判斷它們觀迎你的程度,我們想出了一個簡單的測試方法:去大學城地區(也就是學生在校外的聚集地),看看那裡有沒有賣珍珠奶茶。大多數美國的主要大學城,都會有足夠的東亞人口來支撐一間珍奶店,但有些地方可能會讓你相當意外,所以還是值得一探究竟。就算是紐約州伊薩卡(人口為3萬人)這個康乃爾大學所在之處、這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也至少有兩間賣珍奶的店。這些大學城的珍奶很可能沒那麼好喝,但單只是有間珍奶店,就代表校園附近擁有足夠國際代表性(如果你打算造訪紐約大學,可以試試Boba Guys,那是我最喜歡的美國珍奶連鎖店)。無論它們有沒有好喝的珍奶,如果在乎校園的亞洲人口代表性,就得格外注重列表的第4項(與學生見面);利用那個機會,與亞洲國際社團或亞裔美國人社團的領導者聊聊,進一步了解他們的校園經驗。

7) 與教授談一談

造訪校園之前,先針對你有興趣的大學進行研究,看看你想跟著哪些教授學習。在理想的狀況下,這些教授的研究領域,應該要明顯地與你的Spike相符(如果你有的話)。聯繫他們,看看他們是否願意與你會面。許多教授喜歡談他們的研究,對自己學校的優缺點通常也十分坦率;因此,他們是非常有價值的資訊來源。

如果你無法預先約好會面,也別怕直接敲門(特別是在暑假,因為教授在暑假期間不太需要與學生會面),或是找陌生人對談!我在造訪紐約州立大學傑納蘇分校的時候,實在找不到招生辦公室(那是在智慧型手機時代到來之前),就向一群看起來像是教授的人問路;結果發現,其中一人竟然就是校長!我們聊得非常愉快,也讓我覺得這座校園給了我從來沒有的感受。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會遇到誰,也不知道這些互動會如何影響你對學校的觀感。此外,如果你真的讓教授留下深刻印象,說不定教授會寫信給招生辨公室,告訴他們你的事。這發生的機會確實非常低,但也真的很難說──而在大學申請上,任何小小的助力,都有可能成為你在申請時的優勢。

8) 坐進課堂

大多數學生念大學的理由就是課程,但大多數參訪活動,並不會讓你感受一下學校的上課實際情況。坐進課堂,則是找出這個答案的好方法。部分大學會有公開給參訪者的課堂,因此你可以詢問招生辦公室,看看有沒有可供旁聽的課程。另一方面,如果你已經與教授見過面、寫過信給教授,也可以問問是否可以旁聽他們的課。你還可以從另一個方向著手,在課程表中尋找你有興趣的、目前正在進行的課程,然後寫信給教授,詢問是不可以旁聽其中一堂課。我在造訪康乃爾的時候確實做了這件事:我發現一堂感覺起來非常有趣的英語課(討論我剛在AP英語中讀過的《隱形人》),教授也非常樂意讓我旁聽。

9) 在宿舍住一晚

許多大學已經不再提供官方住宿方案,但部分大學還是有。做些研究,看看是否有官方專案,例如康乃爾的Red Carpet Ambassadors、柏克萊的Overnight Stay Program等。如果沒有官方選擇,你可能得利用人脈網絡,看看有沒有人願意提供非正式的住宿機會;高中校友或家人的朋友,說不定很願意讓你一起住一晚!在宿舍住上一晚,不但可以親身體驗這些設施,也能一窺夜晚的校園。學生是在念書?派對?在學生中心看迪士尼電影?感覺起來,是否有學生在做你想做的事?我們建議在平常日而非週末住一晚,這樣才能取得更準確的樣本。

10) 問你自己「接下來4年裡,這裡會給我家的感覺嗎?」

只造訪學校一天,的確很難回答這個問題,但還是要試試看。注意自己的想法,並持續自問你在校園中的感受。我們建議寫下你在每間學校的體驗,好更有效地思考和消化這些參訪。注意大學裡那些給你家的感覺的小地方;我在造訪聯合學院(位於紐約的小型人文學院)時,坐在學生聯合大樓,喝著美味的草莓果昔、看著學生來來去去;如此景像給了我強烈的、家的感覺,而另外幾間我參訪過的大學,都沒能給我這種感受。而在羅徹斯特大學,一位學生興奮地和我談起他們的「Take Five Scholars」計畫,那眉飛色舞的模樣,則讓我想起了家鄉的好朋友。能夠定義學校體驗的,正是這些時刻:畢竟,4年不就是由一連串時刻組成的嗎?

家是種非常難以描述的感受,但對我來說,那是感到安全但也樂於承受風險、是感到自在卻也渴望嘗試新事物,以及迫不急待地想要去那裡。希望你能在得到這樣的感受時認出它來,你也可能是用完全不同的方式體驗到它。最有可能的情況是,只有非常少數幾間學校能給你家的感覺(我參訪超過20間學校,其中只有4間給我這樣的感受),因此,務必參訪夠多學校,讓你有機會真正愛上其中幾間。找到了給你家的感覺的學校,是種極為特殊的感受,甚至比學校排名、學生/教授比例更加重要。

如果這感覺起來得預先進行很多計畫,那是因為它確實需要。我們會在參訪校園之前和之後,與學生一起合作,協助他們有效利用參訪機會,並從中提煉出最有價值的、與每間大學有關的資訊。如果你在準備參訪時,覺得自己需要一些協助,你可以下載我們的校園參訪計畫工具,或是預約我們的諮詢服務

______

The Spike Lab是由一群世界級大學申請教練組成,每位教練皆精通於創新和創業教育。我們的教練會引導學生尋找並執行他們的熱情計畫(「Spike」),這些計畫具有深度的個人連結、能為世界帶來實際影響,亦有助學生成為美國大學眼中的出眾人才。點選此連結,即可檢視我們所有的免費下載資源與指南並訂閱我們的定期新聞通訊。

--

--

Theo Wolf
Spike Lab Chinese

Playwright, entrepreneur, educator, and coach with The Spike 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