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氏的創作階段大致上可區分為三個階段:
一、莫斯科時期(1866–1878),致力於教學與嘗試各種創作題材,並與具有革命性的「俄國五人小組」形成俄國樂壇兩大樂派二、旅歐時期(1877–1885)三、回俄定居時期(1885–1893)
這首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主要完成於1947年至1948年間,恰逢政府當局正在批判他的第9號交響曲(感染了西歐現代主義),使蕭氏不敢公開這首協奏曲。七年後(即1955年)史達林過逝,政治有所解凍,才得以正式發表,並且把作品編號從77號改為99號。
瑪奇帕屬三幕歌劇,是柴氏於1881年至1883年所作的作品。當時由柴氏與布雷尼(Виктор Буренин)共同完成歌劇的歌詞,他們是根據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喜歌劇「輕騎兵」,腳本為維也納的詩人卡爾·柯斯達(Karl Costa)所寫,內容在描寫匈牙利民俗舞查爾達斯舞(Csárdás)及軍人的輝煌生活。
序曲選用了歌劇中的五種主要旋律為中心。全曲為三段形式,樂曲由暗示勇敢的輕騎兵颯爽之雄姿的小號及法國號齊奏而開始,在長號的合奏應答後結束前奏,於是開始輕騎兵風格的進行,這裡加入有模傲馬蹄的音樂,漸漸地加速。曲調轉入小調的中段,由大提琴奏出悲歌風格的幽靜旋律,應答的是小提琴的抒情旋律。中段告一個段落後,開頭的進行曲由管弦樂器總奏,強有力地再現,全曲在華麗中結束。[轉錄自本團1999年5月15/6日演出之節目冊]
這首詠嘆調為歌劇《水仙女》第一幕水仙女露莎卡(Rusalka)在靜夜裡唱起,沒有刻意表達悲哀的情緒,而是描寫深切綿遠的情懷,表現她對愛情的渴望。[節錄自本團2013年12月1日演出之節目單內容]
選自歌劇《浮士德》的第二幕[⋯⋯]當軍官華倫泰(Valentin)準備出征,心中最放不下的就是他唯一的妹妹瑪格麗特(Marguerite),他摸著胸前妹妹贈與的勳章唱出對瑪格麗特的不捨,年輕的男孩席貝爾(Siebel)答應華倫泰會好好照顧瑪格麗特,華倫泰感激之餘也將濃烈的情感化作禱告,祈求上帝能用祂的大能保護並照顧他的妹妹。[節錄自本團2013年12月1日演出之節目單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