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損為什麼要及早介入?從科學角度帶看沒有早期介入的結果

在我們得知聽損與近視的不同、也知道聽損世界長如何,以及電子耳發展後的原理與困難後,我們來進一步探討為什麼以聽損而言,早期介入會特別重要

George Chan
Unmet Needs
Oct 1, 2020

--

聽損(Hearing Loss)的種類

依照發生時間會分為先天與後天,程度簡單則是輕度、中度、重度與極重度。通常先天的可能因為種種發展上的因素,導致一開始輕中重度都有可能。

而如果是後天耗損所造成的(如耳機聽太大聲),有一部分是聽損程度逐漸地嚴重,也有可能是不明原因突發性耳聾,可能是因為耳毒性藥物、手術開刀或是職業傷害等,如工地人員、樂手或是平常聽耳機習慣不佳導致。

依照聽損程度的區分

若只是「輕度」或是「中度」的聽損,在日常生活中比較不容易被察覺到,甚至連自己或家人都不會發現。主要因為日常生活的環境聲音——電視聲、喇叭聲、捷運聲或是交談聲音都「大致能聽得見」,只要搭配一下口型和生活情境,就很容易被忽略有相關聽損,只是偶而覺得自己聽得不太清楚或是要比較「用力」去聽。

也因為如此,「輕度」與「中度」聽損者聽到訊號較小聲,通常透過助聽器放大訊號,尚可如常生活;然而,「重度」與「極重度」則不然,他們無法再透過助聽器得到幫助,主因是因為聽損者的聽毛細胞的受損已經導致聲音解析度有限,再加上聲學傳遞時,低頻與高頻的聲音能量放大後會有失真。因此就算助聽器增益到最大聲,幫助也有限。

對於配戴助聽器的效益不佳時,經醫師評估後可有另一項選擇則是 — 植入人工電子耳(延伸閱讀:聽損「看起來」是如何?視覺化聽損者的生活,一窺聽損後的世界與困難

電子耳是透過麥克風蒐集外界聲音訊號後,透過語言處理器轉成電子訊號直接刺激我們的耳蝸。然而耳蝸是個極其細緻的器官,要透過幾個頻道將完整的訊號編碼解碼傳入大腦能收到的資訊,是極其困難的,對他們來說,以往曾經美妙的音樂可能如今都變成了魔音穿腦。(延伸閱讀:電子耳?人工耳蝸?助聽器的世界可能遠比我們想像得還要複雜

聽損及早介入的差異,早療真的相對能更有效[01]!

聽損的惡化

後天聽損的發生,可能是很漸進式很緩慢地下降,以至於察覺不易,這和視覺有點不相同,我們看不清楚很快就會發現,小孩可能開始瞇瞇眼看黑板,成人開始把手機拿遠或是字越放越大,自我察覺的速度很快。

但聲音是逐漸消失變小,尤其一開始可能是樹葉沙沙聲、冷氣運轉聲、小鳥叫的聲音慢慢聽不到,但聽損者自身也不會馬上察覺這些聲音逐漸消失於日常以五分貝、五分貝的單位聽力受損。

常見的徵兆,如果還是學生,會慢慢聽不清老師說什麼,成人的話,則可能會觀察到爸媽電視開越大聲、講兩三句才聽到、講話越來越大聲等等。如果沒特別留意,等到真的有發現或是被發現,很有可能已經過了3–5年了,原本的輕度都可能發展為中度或極重度了。早點發現的話,早點介入,能讓症狀不要那麼嚴重之外,也像上圖表示的,越早發現越早介入,後續所產生的教育成本、社會成本、醫療成本都會比較低。

上圖就是比較,在沒有介入、早期介入和延後介入,三種情況下,所耗費資金與效益的圖,明顯可以看到,雖然沒介入完全不用錢,但也最沒效益,而早期介入的效益對應大很多。

也因此,「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是協助聽損這種會「持續惡化」的狀況上,介入、療癒的大原則。

聽損的介入

「早期介入」這一原則,在先天又更為重要了,尤其是孩童,許多研究發現,過了黃金期才治療,對應會多35%的支出在教育上(也有10%與100%的數據)[02],還不算入學習效率以及同儕互動程度等。

此外,研究也證實,對於正在學習語言的孩童,早期植入可以幫助他們大腦的發展。包括學習語言的表徵,大腦解碼語言的能力,以及整體的塑造力等[03]。

而先天的聽損要發現,對應會很需要新生兒聽力普篩。台灣是2007年後新生兒普篩,早期介入、早期療育,幫助了很多的聽損兒,而在2017年更是將電子耳納入健保,讓原本對應高昂的介入變得可以負擔。

補充:可以尋求幫助的資源

對應如果發現身邊的人有相關需求,如果是先天的大部分醫院都有管道通報,其他就是偶爾可以做相關檢查,像是北榮就出了個App——Ear Scale,可以做簡易的聽力測驗。且盡量一發現就儘早介入,不要因為一時不察省小地方,而在大地方上破了口。

至於在平常互動中,如果身邊有聽損的朋友,就如同上一篇寫到的,這些輔具都並不完美,這些聽損者在對話時需要我們多用一點心。包括找安靜的環境、盡量露出口型等。但也不要過度憐憫,試著跟對方對話、溝通,找到彼此覺得舒服的相處模式,會是對雙方都較好的方向。

參考資料:

[01]: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early versus delayed management of hearing loss
[02]: What Contribution Did Economic Evidence Make to the Adoption of Univers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Polic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03]: Neuronal Development of Hearing and Language: Cochlear Implants and Critical Periods
[04]: Cost-effective analysis of unilateral cochlear implantation under the Taiwan national healthcare insurance

--

--

George Chan
Unmet Needs

Scrum Master / SDE @Amazon Health | Strategy Designer@Business Models Inc | Content Developer@Intellect | Cognitive Researcher@NYCU | 我想支持人們看見更多選項,建構出帶給自己力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