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 Human Centered Design & Engineering 2018 Fall 申請心得

Sam Yang
UX Pacer
Published in
15 min readAug 22, 2018

一、前言

還記得去年冬天的上海好冷又常下雨,每天除了去上課之外就是窩在宿舍背GRE單字、瞪著電腦上閃爍的游標以及空白的Word,思考SOP到底該怎麼寫。

從決定申請到交出一切資料只有短短半年,實習結束後無縫接軌到上海當交換生,很慶幸網路上有許多熱心的前輩分享經驗,作為我在申請學校時的重要參考,所以從申請上之後就一直想要找時間好好整理自己的經驗與思緒,希望可以回饋給這個社群,但一直沒有機會!這次很開心能夠和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們一起創立UX Pacer這個平台,花了幾天的時間沈澱自己,與大家分享我的小心得。

特別感謝
蘇宜青老師, Bill, 陳千惠老師在大學時期不只提供我專業上的指導,還跟分享許多關於生命、成長的經驗。
Father Mathews, 蕙萍姐帶著我認識這個社會的不同樣貌。
實習的公司以及老闆Alex Liao 給我很多資源與引導,讓我能夠獨立完成一個Project!
Ken, Erin, Joe是要330 在我申請時提供了很多溫暖與資訊。
交換時的夥伴們在期末考的時候出借電腦給我(申請到最後時電腦螢幕壞掉,我總共用了5台不同的電腦送申請)

謝謝我的家人,一直以來對我的信任與支持

二、UW Human Centered Design & Engineering 申請文件架構與撰寫

由於過去的工作經驗不多,因此我基本上是針對兩年HCI/UX相關的Program申請。由於對科技教育也蠻有興趣的所以加申了Stanford 教育學院的LDT(一年),CMU就是一個覺得不會上也要投的項目(敬請期待9/5 June Liu的CMU分享),UIUC則是因為朋友在那裡所以還是申請了,但那基本上他們目前的課程是資管。這一篇文章的內容將會著重在分享UW HCDE的申請,至於其他學校則未來有機會再向大家分享!

Ad
UC Berkeley — MIMS(2/18)
U of Maryland — HCI (3/2)
UIUC — iSchool MIM (3/2)
UW — HCDE (3/16)
UT Austin — iSchool (3/30)
UMich — iSchool (4/22) — [ Erin (Yin-Ling) Lee UMich — School of Information, UX Research and Design 2017 Fall申請心得]

Rej
Gatech MS in HCI-Psychology Track [ Chia Hsieh Georgia Tech — MS HCI Psychology Track 2018 Fall申請心得][ Johnny Wu GaTech — HCI Interactive Computing申請心得]
Stanford LDT(3/3)
CMU MHCI(3/7)

申請背景

Education:
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主修:政治經濟,輔修:文化研究)
資訊傳媒學分學程
上海交通大學交換學生(一學期)
Overall GPA: 3.7/4.3, Last 60 3.91/4.3

Test Score:
TOEFL: 112(L30 S27 R28 W28)
GRE: 326(Q168 V158 AWA3.5) **由於當時在交換因此是在上海考GRE

Work/Volunteer Experience:
Logitech CMF User Research Intern (6 months)
NTHU Alumni Center 清華人物專欄寫手 (Writer)
亞洲政策中心 網管 (2yrs)
NTHU 清大肯亞資訊教育國際志工團(課程設計)
聯電聖心課輔班志工老師

Sieg Hall 樓梯間斗大的HCDE

HCDE申請文件

上網一看才發現2019的SOP敘述改了,但由於我申請時還是過去的3個prompts,所以還是先以我申請時的內容給大家參考。HCDE要求的資料不多,最主要的就是一篇SOP還有三封推薦信,今年網站上也寫了不看Portfolio,因此更加突顯了了SOP的重要性,得好好花時間去想以及磨。

2019 PS Prompts:How have your prior activities and experiences (e.g., things you have done at school, in the workplace, in your community, and/or extracurricular) prepared you for this program and this field? Please provide specific examples. [600 words maximum]Please describe your particular interest in Human Centered Design & Engineering, and explain what specific elements of the program make it a good fit for you. How will this program assist you in your longer-term goals? Please provide specific examples. [600 words maximum]2018 PS Prompts:What experiences in recent years have led to your interest in pursuing the Master of Science in Human Centered Design & Engineering (HCDE)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500 words maximum)How will completing an MS degree in HCDE help you accomplish your future goals? (250 words maximum)Successful students in HCDE often work in teams with people who have varied skills and backgrounds, and for users with varied skills and backgrounds. Students learn to design for a universal and global society by developing empathy for their users and collaborating well as a diverse team. Please share one or two relevant experiences and what you learned. (500 words maximum)

[SOP架構]

我的SOP主要由幾段故事作為連接,按照時間順序說故事,但是在每一個故事當中會穿插自己的能力以及所學。主要分為三大部分,而這三段的歷程是由淺入深的提到「為使用者創造符合他需求的東西」的概念。

第一部分是講到肯亞當資訊教育志工的經驗(那時候的我並不知道UX這個專有名詞,也不知道關於這個領域的任何事情)。擔任志工時我們遇到了一些問題:在教孩子們如何使用「滑鼠」時,我發現大家很吃力的學著怎麼控制鼠標和滑鼠的相對位置。當時的解決方式就是反覆地去教,但偶爾也會覺得如此簡單的事情為何他們學不太會。後來我才意識到這跟Social Context有關,對於資訊設備的接觸,台灣人是先學會使用電腦,後來才使用智慧型手機,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同,肯亞的學生們多是先接觸手機,才是電腦(因為電腦在當地非常的昂貴)。這讓我反思,若我們的目的是要教導孩子們使用「電腦」,那麼一定要學怎麼使用滑鼠嗎?還是以他們熟悉的「滑」來切入會比較容易呢?

另外,也提到在肯亞當地發現M-Pesa(行動支付)竟然是如此的普遍以及Life Changing,過去覺得這種科技的普及只會出現在所謂的「先進國家」當中,沒想到2015的肯亞利用智障型手機和簡訊為主的方式已經帶來了許多社會層面的影響,讓我意識到其實Life Changing Techonology不一定是最精密或新潮的,而是針對目標使用者設計出適合他的產品。

肯亞的經驗對我來說是一個啟蒙,我大二大三也在聯電的課輔班擔任志工老師,也開始去思考以及實驗如何針對我的學生的背景去設計適合他的課程。第一段尾,我也有提到當時對於「資訊」也蠻有興趣的,因此大二時跑去修了一整年資工系的程式設計(C/C++)。另外也申請了學校的「資訊傳媒學程」,我後來也在清大校友中心擔任實習記者,跟著校友中心執行長-陳千惠老師一起去訪問校友以及撰寫文稿。

(*補充一下,雖然我念的是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但是我從來不覺得念什麼系,你就只能做什麼事,或只能修什麼課,理工科亦然。只要我有興趣的領域我就會想要去修相關的課程,即便修出來成績不一定理想,而且很多時候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再過,但熬過去之後就會發現自己懂的東西變多了。例如學寫程式,我並沒有設定自己要成為很厲害的碼農(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了解程式後,工程師在討論的東西我聽得懂,或是了解他的邏輯,能與他溝通得更順暢,就會讓我很有成就感。也是因為有了那一年的血淚史,讓我後來對於工程領域不會那麼懼怕,我相信這也影響到了我後來在Logitech研發部門實習時很多心態上的調整。)

第二部分則是提到在Logitech實習的經驗,我當時在材料研發部門做使用者研究,但過去也沒有太多經驗,一開始也摸索了一段時間,努力的上網搜集資料、論文,試圖去找尋適合的方法來研究人的意象與產品材料的關聯,找到方法之後再自己去設計實驗,找實驗對象,然後學統計做出成果。當然這一切也是因為遇到一個很好的老闆跟部門,很開放的讓我去主導Project,並提供我所需要的資源,在過程中不斷鼓勵我,後來的成果也還算不錯,有受到同事的還有CEO的肯定。這個部分我花蠻多篇幅寫的,因為看過往HCDE錄取的多為有工作經驗者,因此我比較詳細的描述,我一方面強調自己的人社背景讓我對於人有著敏銳的觀察能力與好奇心,另一方面也提及自己的自學能力還不錯,有跨出去學習跟材料、統計等有關的知識。

(*因為在Logitech實習我才第一次聽到User Experience的存在,發現這個領域時可以說是欣喜若狂(不誇張),在做研究的過程中也感到對於這種介在人與科技、工程的研究很有興趣,後來去尋找相關的Program,才發現這個領域發展的最完整的屬美國,進而決定申請赴美。)

第三部分我則又提了另外的一些工作與志工經驗,還有後來到上海交大交換的經驗,這些都有影響到我想要更加了解這個領域的動機。

在尾巴我做了個小結:過去的跨文化、跨領域經驗讓我得以從不同的面相去了解這個社會,現在回顧,我發現自己一直以來其實在做以及思考的事情都差不多:「了解使用者」以及設計出適合他的體驗。身為一個老師,我要了解「學生」設計適合他的「課程」、在公司實習時,我要了解「消費者」設計符合他需求的「產品」。所以該如何比較周全的去了解使用者,轉譯他們的需求,進而設計符合他們背景、需求的產品,是我想再進一步學習的。

寫到這邊,大家就會發現我每一段經驗都是交叉的描述,同時寫到有跨領域(實習)、跨文化(志工)合作,同時也循序漸進的鋪陳接觸UX的經驗,這也是為何我後來沒有將文章拆開的原因。

三、申請小心得

  1. 先分享一下在申請幾個Program時,對於學校「個性」的小小發現(但這都是我自己的推測,僅供參考)從每個學校在敘述他們要求的PS/SOP內容的方式,可以感受到他們不同的著重點?像HCDE把跨文化、領域的合作經驗拉出來變成一個獨立的問題,可能代表他們對於這種軟實力很重視,可能是因為在UX這個領域很容易接觸各種背景、文化的人的關係,因此不論是在撰寫SOP,甚至是找推薦人時,都可以想辦法去適當的強調這方面的能力。舉例來說,若學校是強調你的學術專業能力,那三個推薦人都放學校教授就是不錯的選擇,但若學校很強調工作經驗,或是錄取者多為有工作經驗者,那或許推薦人當中,就可以多放一些可以認可你工作能力的人。
  2. 我覺得在申請的歷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記得「自己的特色跟定位是什麼」,並且強調你在這個Program/領域當中能扮演的角色。特別想要提出這一點是因為發現蠻多人都誤以為要累積大量的Portfolio才能申請上相關領域,以我為例,背景是社會科學,若非過去一直都有在累積,半年一年內要創造出有品質的Design作品,跟真正科班出生的人比,根本是小巫見大巫,或是我今天強調自己的程式能力,但跟真正Engineering背景的人比,也很難突出。HCI/UX是一個很多元開放的領域,匯集了各種背景的人,大家不用覺得要申請UX相關的Program就要大量去累積Design的作品,畢竟準備的時間有限,短期間內要做出好品質的作品也不是容易之事。但這也並非意會著不用累積相關的作品,有這些經驗代表著你對這個領域有興趣,且有找時間去接觸,是非常好顯示你動機的方式!只是可能要從「基於自己原本的能力之上,去接觸這個領域」的角度來敘述比較適當,比起忽略到原本自己的主修,只強調後來短時間內學的東西。

(*當然若你要申請Program是有強調Design底子能力或是要附作品集,這就要好好準備,但ㄧ樣,跟你競爭的很多若都是科班出身,可能就要去思考一下自己是可以在作品集中多表現些什麼讓你可以脫穎而出~)

四、MS HCDE Q&A

Q:三個Prompts到底要不要分開寫?
A:對於2019申請的同學來說這個困擾已經解決了!因為今年敘述改成兩個問題之後,網站上已經明寫了要分開敘述。

過去網路上常在討論的是,究竟那3個Prompts要不要分開撰寫。我在申請時也對於此有著非常大的疑問,再加上在網站上雖然寫:可以分開寫或連再一起寫,但是進到丟檔案的學校系統時,上面的敘述又寫「請分開寫」。不過由於當時申請的比較趕,而我覺得自己的PS整體算蠻完整又連接,要把它拆開很困難,因此後來並沒有分開回答三個問題,直接交一篇PS,但我有確認我的內容是有回答到那三個問題的。

Q:是不是申請HCDE都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
A:HCDE錄取多數為有工作經驗的同學,但這不代表大學新鮮人就不會被錄取,所以若是應屆畢業生還是可以申請的。我自己就是大學剛畢業(但我延畢一個學期去上海交大當交換生),我覺得若過去參加許多活動、或是有相當的實習經驗,其實這些也都可以成為你的工作經歷,只是在敘述PS時要怎麼顯示出你是經過深思熟慮,對於進入這個領域有強烈的動機,並且相當程度地顯示你是個有工作能力、懂得合作的人。若是已經有一兩年的工作經驗(但相較於五年以上的人可能又比較少),或許從大學的活動、實習經驗延伸到後來的工作經驗,也是不錯的方式。

Q:有多少International Student? Part-time, Full-time Student的比例?
A:從官網上的敘述來看一年大約有20%的國際學生,可能是因為托福口說要求比較硬(S26+ Total106)的關係,所以對於HCDE有興趣托福還是要好好準備~網站上顯示的每一屆大概會錄取一半的Part-time, 一半Full-time,國際學生都是要Full-Time(2yrs)。
詳細的數據在網站上 https://www.hcde.washington.edu/mission

Q:申請UX相關科系一定要準備作品集嗎?作品集都要跟UX Design有關嗎?
A:我在申請時有上網看了HCDE前年的Information Session(建議大家在申請學校時可以留意各Program的Info Session,因為通常學校會口頭再解釋一次他們所要求的申請條件),我印象很深的是那時的Director說了一句「如果你本來就有作品集,那可以附上,但若你本來沒有,不需要再去特別做一個。」所以我當初就沒有特別再去做一個設計相關的作品集,但因為要申請其他間學校,所以我還是有放作品集,但在作品集當中是把我過去曾經的訪談內容、文章匯集在一起,然後基於其中幾篇寫出英文大綱。簡而言之,我覺得作品集最重要的部分應該還是在於展現你過去累積的能力、實力(但這些能力可能某種程度上跟UX/HCI有關)。
*HCDE 2019的申請條件已經寫了不看作品集

四、結語

當初發現網路上關於HCDE MS的分享比較少(感謝阿南學姐在PTT分享了實用的資訊!),因此在申請上之後,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申請時遇到的疑問以及心得,讓未來對這個Program有興趣的人稍微有頭緒一點(不知道有沒有幫到)。若是有什麼其他的疑問歡迎在下方留言,或在這一系列的UX Pacer申請文結束之後,我們會開一個表單讓對於這幾週的分享有疑問的人可以發問,之後整理完後有機會再回答大家 : )

8/29 下週預吿: Johnny Wu Georgia Tech MS in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Interactive Computing Track的心路歷程和申請心得

--

--

Sam Yang
UX Pacer

Hi I’m Yun Shan, Sam, 珊 | Design @ Microsoft | UW H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