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泰輝(Kirby Wu)是g0v零時政府的共同發起者之一,除此之外,他還是不少網路媒體平台的新聞視覺化專案的協作者。
藍一婷與呂家華共同製作一系列Blulu量表,幫助更多人理解審議的結構和「表」「裏」。
錫價值僅次於金銀銅,色澤溫潤中不失清新,是宗教禮器中的寵兒。北港蔡明堂父子正是錫雕藝術的代言人,哥哥蔡榮山更曾為北港朝天宮打造過正殿香爐⋯⋯
http://bit.ly/2q7KQ1B
【記者盧于農、那滈/雲林縣報導】五〇年代,十三歲的蔡榮山與弟弟蔡明堂接手了父親傳承下來的錫雕手工藝,卻在接手家業不久後面臨社會急遽改變,多數錫製品漸遭世代淘汰。對此,除激起蔡明堂向高設計、客製化錫雕轉型外,更使他決心發揚錫雕禮器對宗教的意義。六十多年後,為朝天宮打造過正殿香爐的蔡榮山,手指受職業傷害…
從鐵工轉職為木工的劉慶河開設亂舞藝場木工坊,利用木工創作賦予漂流木與舊木頭新生命,成為實用的生活器具。
自二〇一三年開啟「368鄉鎮攝影計劃」的陳彥宇,希望藉由鏡頭讓世界看見台灣,也希望將自己因攝影走出低潮的這份力量,透過影像傳遞給更多人。
https://youtu.be/ZKBfQe19M6M
【記者張芷瑜、張瀞月/新北市報導】
「我覺得家是每一個人情感最深的地方,只要把每一個鄉鎮的美拍出來,就能感動到每一個人。」陳彥宇自二〇一三年開啟了「368鄉鎮攝影計劃」,目標走遍台灣368個鄉鎮,用攝影記錄各地的風景,將感動傳遞給更多人。
多年來駐守馬祖列嶼的阿兵哥們因寂寞思鄉、渴求陪伴而養了許多狗,卻少有退役後願將寵物帶回本島者,也形成今連江縣四鄉五島嚴重的流浪狗問題。
【記者林姿含、許婷宜/台北市報導】「美,就是生活的一部份。」知名美學大師蔣勳曾這樣說過,而台灣現在正有三位大學生,從兒童教育開始,藉由改造傳統的教科書,努力將美學融入到生活當中。
一群回到桃園的年輕人創立桃步走團隊,除了保存桃園舊市區的文化,也舉辦講座、論壇讓在地人了解都市議題。
有感於台灣低薪的工作環境以及加班常態,畢業於台大資工的陳韋銘,利用大數據技術蒐集勞方提供的實際工時與薪資,創立工時薪資透明化運動。
平時在社區分屬不同群的人們,來到展齡中心,都漸漸地有接觸甚至熟絡起來。這裡就是他們互動的平台,促進交流,弭平了彼此的隔閡,增進社區的向心力。
「對於使用科技的邊緣族群,一點點的科技投入便會有極大的改善。」張耀仁投入身障科技研究長達十餘年,與第一線社工人員合作,改善精障者等弱勢族群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