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2000 位讀者,從 Medium 發現的事:標籤 Tag 、關鍵字 SEO 優化,與社群經營

在 Medium 寫作一年,感謝有你 / 妳。後台數據的歸納與分析:「標籤針對 Medium 社群(電子報),關鍵字 SEO 經營長期自然流量。」

侯智薰(Raymond Hou)
高效能任性
18 min readApr 5, 2018

--

這一年來,成為了遠距離的自由工作者寫作成為了自己反思的時刻,也把對於自己有啟發的事物與觀點跟朋友們分享的媒介

沒想到,我也累積了 2000 位讀者。

過去的我是在個人臉書上寫文章,但好多觀點雖然寫了,但時間一過,文就沉了,這現象可以歸咎於下面兩點:

  1. Google 或搜尋引擎搜尋不到
  2. 缺乏文章推薦機制

因為這臉書的這兩項缺陷,使得臉書上的內容,往往在一周內(再火的文,頂多兩週),就不會再收到新的回饋(留言分享或者按讚),總覺得這種快速流逝的現象,對於自己累積影響力這件事是種傷害。後來,我發現了 Medium 這個寫作平台,開始了我的寫作之旅。

寫作風格轉變:為自己而寫(筆記)→ 為觀點而寫(啟發)

這篇文章,剛好是我在 Medium 上的第 60 篇文章。

從一開始都是自己「學習相關」的筆記[1],寫文章時沒什麼規劃與策略,只是把自己筆記軟體上的內容複製後,經過小小潤飾就發佈到 Medium 上,所以敘述口吻比較像是讀書時與自己的對話。

[1]筆記體:通常就是自己看得懂,別人很難看懂。

到了後來,我開始改變我的寫作風格,重新規劃 Medium 標籤(Tag),思考標題與副標題(一般人會用什麼關鍵字搜尋相關文章)、用更對話式或平常在講座分享時的口吻來撰寫文章,不再只是個人筆記,更希望能將對自己有所啟發的觀點、歸納成為方法,讓這些內容也能對你有所啟發。

因為我相信會來 Medium 上閱讀的朋友,腦袋與認知都是相對開放的、可以討論與交流的,不然你又怎麼會花費時間看到這呢?

進入正文時,先感謝所有支持我的朋友們

身為一個一隻腳踏入職場與社會,一隻腳還在學校體制內掙扎的九零後素人,真的特別感謝每一個你,願意來看我的內容,並給予了支持與回饋(拍手、分享、打賞都是)。

歡迎你來到這篇文章。按住不放,能拍 50 下。拍個手,再往下閱讀,謝謝。文末有分享回應處😉
Photo by 周永祐
拍 10 下:簽個到,表示支持(謝謝你的鼓勵)
拍 20 下:想要我未來多寫「生活觀點」
拍 30 下:想要我未來多寫「職場生產力」
拍 50 下:我有你這讀者寫這篇也心滿意足了!

因為成長背景的經濟狀況不太好的關係,小時候總是被叮嚀著:「不要去講太多自己的故事,不然會被社會上的人嘲笑,或者被同學們看不起,多忍耐,等到自己有足夠的社會地位再去分享」。回想當初,如果當我一開始分享時,沒有你們的這些「回饋」,我可能就一樣是個害怕分享的孩子吧。

但也正因為我沒有什麼資源可以給予,所以我一直以來都很喜歡這句話:

「分享觀點,是唯一不會因為給予而減少,反而增加的行為。」

這也是為什麼我當初去 TEDxTKU 會選擇「分享的力量」作為我的演說主題!因為「分享」這件事情,真的給了我很大的力量,讓我遇見了很多很棒的朋友、讀者,也碰上了許多可貴的機會。

我就不多說寫作(分享)對我的好處有哪些了,歡迎你有空時直接看影片,聽聽我當時對於分享的兩大迷思,以及提出的四個好處:

2016 TEDxTKU 年會|分享的力量|侯智薰

「把作品寫好,是作者的責任。」

這句話我也很認同,但還認為我自己身上還有另一個責任:

「讓更多人開始加入寫作與分享的行列。」

隨著 Medium 中文社群(臉書社團)越來越大,
也有像是李飛步這樣的作者,很用心地整理了中文作者的清單:

雖然 Medium 目前的環境與策略,
對於中文作者的確是個劣勢,總結來說有下列三個面向:

  1. 社群紅利效果有限
    Story / Tag / Publication 排名不分語言,但 Medium 上大部分都是英文使用者,沒有依照語系分開計算推薦的排行,對於中文使用者是重傷。
  2. 自訂化程度低
    雖然 Medium 的寫作好上手,版面簡潔,無需太多設定,但對於深度使用者來說,我們少了很多「能自訂的工具」,無法像 Wordpress 埋 Goolge Analytics,或者使用一些關鍵字優化工具。因此,Medium 就是把所以人打回原形,純粹比「內容」或者「導流」。(就連原本有提供Publication 的 Custom Domain,現在都不再提供了)
  3. 中文字體支援差、排版有瑕疵

詳細可以參考 leafwind 寫的這則:

Medium 如何做好關鍵字與 SEO 優化?標籤又該怎麼用?

總之,如何在有限的環境與資源下,打出一手好牌?

好了,前言好像說了太多,那讓我們開始進入正文吧!

這一篇文章,將會由自己一年來累積的數據與觀察出發。在 Medium 上寫文章,我們可以調控的因子實在不多,大概就只有:

  • 文章標題與內容本身(關鍵字)
  • 標籤(Tags,上限五個)
  • 文章描述(Description)與網址(Customize link)
  • 圖片描述

恩,沒了。

20180409 的後台總覽數據(Stat)

接下來我會分享自己在前兩項,
「標籤」與「關鍵字」的觀察心得,本文大綱如下(閱讀約五分鐘):

  • 標籤(Tag)對於文章的影響?(結論)
  • 我從文章數據看出什麼?(原因)
  • 關鍵字經營對於文章的影響?(結論)
  • 我 2018 年的文章風格與走向
  • 除了留言,讀者還能怎麼跟作者互動?(題外話)
  • 為什麼我不加入付費計畫?(題外話)

先講結論

「標籤針對 Medium 社群,
關鍵字用來經營長期自然流量。」

標籤(Tags)的影響

我認為「文章的標籤」會影響下面三處,也就是 Medium 本身帶來的平台與社群紅利(我認為 Medium 更像是社群,而非一般的部落格網站)

  • Medium Digest 電子報
  • Medium 首頁推薦(網頁端與手機 APP)
  • 文章最後的推薦閱讀(Publication 的重要性[2]
▲左圖:Medium Digest 電子報(可以調整每天或每週,我是每週);▲右圖:文章閱讀到最後,自動出現的推薦閱讀
[2] Publication 可以把文章最後的的推薦閱讀給綁架。
如果是在某A Publication 內的文章,
閱讀到最後面推薦的三篇文章,一定是某A Publication 內的其他文章。

所以,一篇文章有加入到合適的 Publication 一定是好事。

沒放 Publication 的文章最後的推薦,也有可能推薦了有放入 Publication 的文章(如上右圖的第一則推薦)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放入 Publication 的文章,「只能」透過「也沒放入 Publication」的文章推薦。

「好的 Publication 帶你飛上天。」

我自己的文章,主要是放在過去經營個人社群的 Publicaiton:
但從 2018 新年之後,太多工作太過忙碌,到現在還沒好好去整頓一下(慚愧),待我在五月之後有空了再來統整吧!目前覺得還是太發散了,不管是這個社群還是 Publication ,應該再聚焦、主題性一點。

歡迎大家推薦不錯的 Publication 在回應處!

另一個則是公司(JANDI)的 Publication:

特別感謝公司願意開個專欄讓我來寫「工作與職場生產力」相關的文章。

一方面是台灣或者 Medium 中文社群上,目前似乎沒有人在經營這領域(多半是數位行銷、社群與媒體出版的內容),我們臆測這可能會是個藍海,所以我們選擇來耕耘這一塊,公司也同意讓我好好發揮,寫自己想要寫的職場觀察與提升工作生產力的方法。

(目前三篇文章表現都不錯:1.8K、127 fans1.3K、49 fans2.5K、47 fans

我怎麼選擇用哪些標籤(Tags)?

比較土法煉鋼一點,直接在 Medium 上找「有持續產出文章」,以及「有內容質量」的中文作者,再將他們的文章一篇一篇地翻過,找出他們最常使用的幾個標籤,做成一張表來分析:

觀察:大戶多半還是用英文標籤,但新用戶開始使用中文

雖然說官方排行榜目前都是用英文標籤,但流量大的大戶們依舊使用英文(可能認為自己打得進去排行榜)。因此,我也在今年開始改變中英文標籤的比例,轉為 3 個英文, 2 個中文。

還是保留一些中文標籤的使用,是希望可以從新用戶那邊吸引到一些流量,也讓 Medium 官方注意到中文標籤的使用,提早針對中文用戶做優化。

結果:文章後台數據顯示,使用英文標籤後,透過 Medium 服務推薦的流量的確有所增長。

我從文章後台數據看出什麼?

又是土法煉鋼,把文章後台流量來源數據(Referrers),除以總流量來看分佈變化

這邊先分享七篇我的文章數據,以及流量來源的百分比:

2018.03
遠距接案工作兩年,我養成的數位應用工作與生活方式】瀏覽量 1.8K;127 fans
標籤:#Work #Productivity #工作 #生產力 #自由工作者
「54%」臉書導流
「24%」Medium 平台流量
「21%」Email 與直接連結
2018.03
如何與主管合作溝通與提交任務?瀏覽量 1.3K;49 fans
標籤:#Careers #Work #Productivity #Management #職場
「61%」臉書導流
「28%」Medium 平台流量
「10%」Email 與直接連結
2017.12
道德是來約束自己,談道德綁架陷阱、常見的謬誤話術】瀏覽量 3.8K;188 fans
標籤:#道德、#中文、#觀點、#羅輯思維
「42%」臉書導流
「16%」Email 與直接連結
「13%」Medium 平台流量
「11%」自然搜尋流量(Google、Yahoo)
2017.11
寄出履歷前,五個我們以為正確的錯誤。】瀏覽量 4.8K;170 fans
標籤:#職場、#中文、#實習、#Resume
「28%」Medium 平台流量
「26%」Email 與直接連結
「25%」臉書導流
「16%」自然搜尋流量(Google、Yahoo)
2017.09
唐鳳擅長的焦點討論法,網路留言回應,應答技巧的典範】瀏覽量 16.3K;130 fans
標籤:#溝通 #職場 #工作 #ORID
「56%」臉書導流
「20%」Email 與直接連結
「8%」自然搜尋流量(Google、Yahoo)
「7%」其他媒體導流
「6%」Medium 平台流量
2017.08
自我介紹,不是要你介紹自己,而是如何留下印象】瀏覽量 13.6K;95 fans
標籤:#自我介紹、#社交、#說話、#Careers
「48%」自然搜尋流量(Google、Yahoo)
「25%」臉書導流
「11%」Email 與直接連結
「10%」Medium 平台流量
2017.08
自由遠距接案工作者心路歷程經驗分享|如何經營個人特色?瀏覽量 5K;75 fans
標籤:#freelance #slash #工作 #自由工作者
「31%」臉書導流
「30%」自然搜尋流量(Google、Yahoo)
「15%」Medium 平台流量
「14%」Email 與直接連結

破除兩迷思:長期可做關鍵字 SEO 經營、標籤用得好就有平台紅利

我知道上面太多數字了,我直接結論數點:

  1. 短期流量來自於:「臉書導流」、「Medium 平台推薦」
    我個人猜測 “email, IM, and direct” 這一個來源是包含 Medium Digest 電子報的,所以標籤的使用(尋找同性質大戶作者的標籤),拍手數(文末呼應,還有其他辦法嗎?)就很重要,將直接影響到你的文章會不會被挑選上電子報。(我的測試:英文標籤顯著提高了平台紅利效果)
  2. 長期流量來自於:「關鍵字經營的自然搜尋」、「其他媒體曝光」
    其實 Medium 自身的 SEO 做得挺好,一開始還以為會沒有什麼自然流量,結果挺多的。(的確比 Wordpress 在那設定一堆方便多了⋯⋯)

在 Medium 上「設計關鍵字」很簡單,大致上三點:

  • 能用大標題與副標題分段(選取文字後的兩個大小 T 格式),就不要用粗體(H1 H2 盡量都包含到你希望被搜尋的關鍵字);引用或重點句,記得用 Quotes 格式,會讓讀者意識到可以劃重點。(雖然還沒測試如果文章大量被 highlight 會不會影響搜尋)
  • 文章最一開頭的大標題與小標題(一樣是 H1 & H2),必須是其他人會搜尋的關鍵詞(可以用一些關鍵字工具去抓抓你的潛在用戶常用的關鍵詞);圖片的描述也不要放過,已確認圖片的描述會被 Google 圖片抓到。
  • 發布文章前,記得點下「Publish」旁邊的「⋯」,Customize title/subtitle,設定標題副標題與描述,因為 Medium 雖然會自動抓描述但通常都是亂抓,請自行重新按照你希望被搜尋的關鍵字去設計。

現在長期跟我合作的只有兩家媒體:「風傳媒」與「關鍵評論網」,通常我的文章被轉載到這兩個平台上後,因為 SEO 的 Canonical Links反向連結特性[3],沒過多久在 Medium 上的文章就很容易跑到 Google 搜尋的第一頁。

[3]當A網站有你文章的連結,但你的文章內卻沒有A網站的連結時,稱之為「反向連結」。擁有越多反向連結的網站,被搜尋引擎受重視的概率越高。
Medium 的特色之一:即便是半年以前的文章,到了現在還是有人在看,不像臉書就沉了。

個人最後小建議(關於 SEO 優化的重要性):

如果你像我一樣,不走「時事議題」的搶風頭寫作路線,也不像擁有眾多粉絲的 KOL 可以輕鬆做到大量的「臉書導流」,那麼只好乖乖地去找線上媒體們投稿了,去走長期關鍵字經營與自然流量的路線。

關鍵字設計的好,往往在一個月後,「自然搜尋流量」就會超過「導流流量」了。因為導流的平台(臉書、合作媒體平台)往往有時效性,自然流量則無,可以長期經營。

因為這些導流通常會隨著時間過去,就沒人再過來了(臉書時效性很明顯,其他媒體轉載則是本來轉換率就不高,因為讀完就關閉了)

  • 臉書導流效果好的文章,但關鍵字經營不佳的文章(標題副標題圖片描述沒有特別去設計亂糟糟,也不是大家會搜尋的字詞),長期下來自然流量還是很低→臉書可以說是毫無反向連結的推薦效果,哎哎。
  • 即便沒有放上臉書導流,但關鍵字經營的好,又有被其他媒體轉載的文章,長期下來也容易有自然流量爆衝的狀況。

雖然這也提醒我,應該再去找一些更符合自己調性的媒體長期合作才是,不曉得有沒有從事媒體的同仁們有興趣來談談呢?(笑)

2018 的文章走向

文章快到尾巴了,我也分享一下今年的寫作方向,大致上分成三個:
「工作生產力」「個人觀點」「週記」,各列出兩篇文章供參考。

工作生產力:職場生存法則、個人工作術、生產力開發

個人觀點:從生活中觀察,歸納出方法,提供不一樣的觀點

週記:讓自己的寫作更生活化,文字也更情感一點。

題外話:讀者可以善用 Private Notes 功能與作者互動

其實我一直覺得 Medium 的回應(Responses)功能很有缺陷,會被計算在 Stories 裡面,而且常常打中文字到一半就無法輸入。雖然可以針對文中選取的句子回應這點我認為很棒,但其實有一個小功能更推薦讀者們使用:

“Private Notes”:選取一段文字後,最右邊的鎖頭對話圖示,可以留下一段文字,只有你跟作者可以看到。(如果你不想讓回應被其他人看到的話)

另外,可能也是因為我常常錯字一堆,所以很多朋友會透過私信來跟我說哪邊有錯字,或者讀起來不太順⋯⋯。下次歡迎使用這個方法,就能直接讓我知道錯誤發生在哪裡囉!真是不好意思!😅

最後,為什麼我不加入 Medium 付費牆計畫?

最近也有一些讀者朋友有來問我這件事,也向我詢問內容付費的看法。

但基本上我沒有加入與使用這個服務,所以我很難去說我自己的體驗(沒使用怎麼會有心得),但我絕對是支持「為內容付費」這個觀點的(我自己也有訂閱一些內容服務,以及線上課程)。然而,我選擇不加入付費牆的原因跟 Evonne Tsai 這一篇的看法挺相似:

  • 寫作的目的是刺激思考與發揮影響力
  • 如果真要靠寫作收費,也不是靠現在把文章鎖起來,可以靠其他方式

Evonne 最近也寫了如何用街口支付小額支持作家,所以我也跟著來使用我很愛的街口支付!

如果大家用電腦閱讀有手機,可以掃個打賞❤️;如果你是手機閱讀,可以儲存圖片→打開街口支付APP→左上方掃描條碼→右上角點擊圖片→選剛剛儲存的 QRcode,即可打賞囉!(不然文末的智付通的打賞真的有夠複雜⋯⋯)

謝謝這 2000 多位的讀者(以及訪客的你),我會繼續努力生活著,產出讓大家有所啟發有所收穫的內容的!一起打造更豐富的中文寫作圈吧!

謝謝,看到最後的你

若喜歡我在 Medium 分享的內容,
歡迎「點此分享」到臉書給更多朋友。

我說…如果…你能順手打賞我一杯咖啡?

街口支付打賞雷蒙,免手續費又快速!

  • 電腦閱讀:打開街口支付 → 介面上方轉帳 → 掃個 QRcode 來打賞!
  • 手機閱讀:打開街口支付 → 介面上方轉帳 → 輸入帳號 → 901005033
  • 街口支付的好處?(台灣的支付品牌,必須支持個)
街口支付打賞侯智薰方式與流程:(左圖:點擊轉帳;中圖為電腦版讀者;右圖為手機版讀者)(註冊流程請點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