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說:「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所以處逆境的時間多,稱心如意、順境的時間少。要如何處逆境,印光大師給衛錦洲居士的一封信中,教導我們,遇到逆境應該如何去對待,在逆境當中應如何修學,這是很重要的一篇開示,我們要多讀幾遍,要認真努力修學,遇到別人有困難,才知道怎樣去幫助他。
在《法華經》上,世尊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世尊在世時,有一位老人要求跟佛出家。從前出家一定要證果,最低限度也是證須陀洹果,證斯陀含、阿羅漢、菩薩果位的人,不計其數。所以,沒有善根、福德、因緣,就不能出家。這位老人要出家,佛就讓這些大阿羅漢、菩薩弟子觀察老人的善根,看他能不能出家。阿羅漢有神通,能知五百世,這一觀察,老人在五百世當中都沒有種善因,怎麼能出家?
在《華嚴經別行疏鈔》裡面,講到廣修供養-財供養不如法供養。經文中維摩居士有一番非常精彩的開示,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真正的法施並不是像我們現在送幾本經書,送幾卷錄音帶,就叫法布施,這是太渺小了。維摩居士說:「法布施是以身作則,如法修行,做一切眾生的榜樣,這是真正的法布施。」這個開示給了我們最好的啟示,這樣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
貪欲佔據不知修心的人,一如雨水滴進屋頂損壞的房子。
有一次佛陀停留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這時候,他的父親淨飯王不斷派人來請他回 國,佛陀就與一大群阿羅漢弟子一齊返國,抵達迦毘羅衛城時,佛陀向親戚們說毘輸安 呾囉王子本生譚,第二天他進入城內,並念誦以「人應覺醒,不應精神恍惚」開首的偈 語。淨飯王聽完這偈語後,就證得預流果,後來,抵達王宮時,佛陀又念誦以「人應奉 行法」開首的偈語,這次,淨飯王證得須陀含果。而在供養之後,他又敘說月緊那羅本生譚,用來說明他未出家時妻子的德行。
人的內心若抱持:「他(她)辱罵我、毆打我、打垮我、劫奪我。」 的想法,心中的怨恨無法止息。(偈3)
帝沙是佛陀的表弟,晚年出家為僧。
他喜歡假裝自己是長老比丘。如果來訪的比丘得到他的同意,為他服務時,就很高 興。但他卻不尊敬真正的長老比丘,也時常與年輕比丘爭吵。如果有人說他的行為不如 法,他就哭鬧、生氣,非常不滿意,並且向佛陀抱怨。佛陀對他的情形了然於心,所以…